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平,廖明义 编
图书标签:
  • 高分子合成
  • 高分子材料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高分子化学
  • 聚合物
  • 合成方法
  • 第三版
  • 陈平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8370
版次:3
商品编码:120629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8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分为上、下两篇。主要介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热固性与热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上篇热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主要介绍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氰酸酯树脂、有机硅树脂等热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合成工艺原理、制造工艺、改性原则、结构与性能关系、成型加工及其应用。力求取材新颖,论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很强的实用价值。
下篇热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系统地介绍了五大通用树脂,即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ABS树脂,以及通用工程塑料聚酰胺、聚碳酸酯、PET和PBT。详细介绍了这些合成树脂的合成原理、生产工艺、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加工与应用。所涉及的树脂品种皆为已经工业化生产的品种,内容条理清晰,注重反应原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以成熟、完备的生产技术为依据,适当地介绍了一些有工业化前景的相关内容。
本书可满足高等工科学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工作需要。

作者简介

陈平,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导,主任,教授,辽宁省“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首批创新团队带头人;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长期从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固化反应、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其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基本性能及界面性能表征与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60余篇,被国内外学者大量引用达1500余篇次,撰写并出版多部具有广泛行业影响的学术著作。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攻关、863、国防基础科研、重大技术装备、军工配套和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基金项目二十余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共计十余项。先后获得1996年、1998年黑龙江省第三、四届青年科技奖、199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大连市 优 秀 发明家、2003年辽宁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同时荣获辽宁省首届“十大科技英才”、2004年“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计划、2005年第三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2008首届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2011年大连市优 秀专家、2014年辽宁省第九届优 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目录

绪论1
0.1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简史1
0.2国内外发展现状2
0.3高分子的定义、分类、特点、命名5
0.3.1定义5
0.3.2分类5
0.3.3特点6
0.3.4命名8
上篇热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第1章酚醛树脂10
1.1酚醛树脂的原材料11
1.1.1酚类11
1.1.2醛类12
1.2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结构13
1.2.1热塑性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分子结构13
1.2.2热固性酚醛树脂的生成反应和分子结构15
1.3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18
1.3.1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18
1.3.2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制造工艺19
1.3.3影响酚醛反应的因素20
1.4酚醛树脂的固化22
1.4.1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22
1.4.2热塑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26
1.5酚醛树脂的基本性能28
1.5.1酚醛树脂的热性能及烧蚀性能28
1.5.2酚醛树脂的阻燃性能和发烟性能29
1.5.3酚醛树脂的耐辐射性31
1.6其他酚醛树脂31
1.6.1间苯二酚树脂31
1.6.2苯酚糠醛树脂32
1.6.3纯油溶性酚醛树脂33
1.7改性的酚醛树脂33
1.7.1苯胺改性的酚醛树脂33
1.7.2二甲苯树脂改性的酚醛树脂34
1.7.3苯酚改性的二苯醚树脂35
1.7.4聚乙烯醇缩丁醛改性的酚醛树脂36
1.7.5植物油改性的酚醛树脂36
1.7.6耐热的酚醛树脂37
1.8酚醛树脂的应用37
1.8.1酚醛模塑料39
1.8.2酚醛树脂层压塑料40
1.9酚醛树脂的研究新进展41
1.9.1树脂41
1.9.2复合材料及其加工工艺43
第2章不饱和聚酯树脂45
2.1不饱和聚酯树脂基体、原材料46
2.1.1不饱和二元酸及酸酐46
2.1.2饱和二元酸及酸酐47
2.1.3二元醇49
2.1.4交联单体50
2.1.5引发剂52
2.1.6阻聚剂56
2.2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组成及其固化57
2.2.1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组成57
2.2.2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物的固化反应58
2.2.3有机引发剂60
2.2.4热分解引发60
2.2.5化学分解引发61
2.2.6光引发61
2.2.7阻聚与缓聚61
2.3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老化与防老化62
2.3.1紫外线的作用62
2.3.2空气中氧和臭氧的作用63
2.3.3水解降解作用63
2.4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性能与应用63
2.4.1层压塑料与模压塑料63
2.4.2片状模塑料、团状模塑料64
2.4.3人造大理石和人造玛瑙64
2.4.4云母带胶黏剂65
2.4.5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漆65
2.4.6无溶剂漆66
第3章环氧树脂67
3.1环氧树脂的合成、制造、质量指标67
3.1.1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制造67
3.1.2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合成70
3.1.3环氧树脂的质量指标71
3.2环氧树脂的基本性能72
3.2.1双酚A型环氧树脂72
3.2.2双酚F型环氧树脂73
3.2.3双酚S型环氧树脂74
3.2.4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74
3.2.5线型酚醛型环氧树脂74
3.2.6多官能基缩水甘油醚树脂75
3.2.7多官能基缩水甘油胺树脂75
3.2.8具有特殊机能的卤化环氧树脂76
3.3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固化剂和促进剂78
3.3.1环氧化物的反应性78
3.3.2含羟基化合物的固化反应79
3.3.3胺类的固化反应和固化剂80
3.3.4有机羧酸的固化反应88
3.3.5酸酐的固化反应89
3.3.6酸酐类固化剂93
3.3.7合成树酯类固化剂97
3.3.8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用促进剂99
3.4环氧树脂用辅助材料及其改性101
3.4.1稀释剂101
3.4.2增韧剂103
3.4.3填料105
3.4.4阻燃剂105
3.4.5纤维增强材料108
3.5环氧树脂的应用112
3.5.1环氧树脂涂料113
3.5.2环氧树脂胶黏剂116
3.5.3环氧树脂成型材料119
3.5.4纤维增强塑料和复合材料121
3.5.5环氧树脂的反应注射成型123
第4章聚氨酯树脂126
4.1聚氨酯的基本原材料127
4.1.1多元异氰酸酯127
4.1.2多羟基化合物和聚合物128
4.1.3助剂129
4.2聚氨酯的合成原理136
4.2.1异氰酸酯的化学反应136
4.2.2聚氨酯的生成反应138
4.3聚氨酯的制造工艺138
4.3.1熔融法139
4.3.2溶液法139
4.4聚氨酯的应用139
4.4.1聚氨酯泡沫塑料139
4.4.2聚氨酯弹性体141
4.4.3聚氨酯涂料144
4.4.4聚氨酯胶黏剂146
4.4.5聚氨酯密封胶147
第5章双马来酰亚胺树脂149
5.1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原理149
5.2双马来酰亚胺的性能151
5.2.1熔点151
5.2.2溶解性能151
5.2.3反应性能151
5.2.4耐热性能152
5.2.5力学性能152
5.2.6BMI固化物的热稳定性152
5.3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153
5.3.1与链烯基化合物的共聚改性153
5.3.2二元胺改性BMI157
5.3.3热塑性树脂改性BMI159
5.3.4环氧改性BMI164
5.3.5氰酸酯改性BMI164
5.3.6降低后处理温度工艺改性165
5.4新型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165
5.4.1链延长型BMI165
5.4.2取代型BMI171
5.4.3稠环型BMI171
5.4.4噻吩型BMI171
5.4.5含特殊元素BMI172
5.4.6树脂传递模塑用BMI树脂172
5.4.7线型酚醛型多马来酰亚胺树脂173
5.5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应用174
5.5.1电气绝缘材料174
5.5.2高温胶黏剂174
5.5.3航空航天结构-功能复合材料174
第6章聚酰亚胺树脂177
6.1均苯型聚酰亚胺177
6.1.1用熔融缩聚法制备聚酰亚胺177
6.1.2用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178
6.2可熔性聚酰亚胺181
6.2.16F二酐型聚酰亚胺182
6.2.2二苯醚四羧酸二酐型聚酰亚胺183
6.2.3用含亚胺环的二酐制备聚酰亚胺184
6.3加成型聚酰亚胺184
6.3.1PMR型聚酰亚胺184
6.3.2乙炔端基型聚酰亚胺185
6.4聚酰亚胺的性能187
6.4.1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187
6.4.2聚酰亚胺的化学稳定性189
6.4.3聚酰亚胺的介电性能190
6.4.4聚酰亚胺的力学性能191
6.5改性聚酰亚胺191
6.5.1聚酰胺酰亚胺191
6.5.2聚酯酰亚胺193
6.5.3聚酯-酰胺-酰亚胺194
6.5.4聚苯并咪唑-酰亚胺195
6.5.5聚砜-酰亚胺195
6.6聚酰亚胺的应用196
6.6.1聚酰亚胺薄膜196
6.6.2聚酰亚胺漆199
6.6.3聚酰亚胺胶黏剂200
6.6.4高性能工程塑料200
6.6.5聚酰亚胺纤维204
6.6.6聚酰亚胺复合材料205
第7章氰酸酯树脂207
7.1氰酸酯树脂单体的合成207
7.2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209
7.2.1氰酸酯固化反应机理209
7.2.2催化剂对固化反应的影响209
7.3氰酸酯树脂的基本性能213
7.3.1氰酸酯树脂的结构与性能213
7.3.2氰酸酯固化物的热分解机理219
7.3.3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220
7.4氰酸酯的改性223
7.4.1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223
7.4.2氰酸酯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228
7.4.3氰酸酯的增韧改性229
7.5氰酸酯的应用231
第8章有机硅树脂233
8.1硅及硅键的化学特性233
8.2有机硅单体的合成234
8.2.1有机卤硅烷的合成方法235
8.2.2甲基氯硅烷的合成237
8.2.3苯基氯硅烷的合成240
8.2.4其他有机硅单体的合成242
8.3聚有机硅氧烷的生成反应242
8.3.1水解缩合242
8.3.2催化重排248
8.3.3在高温下利用空气中氧的作用提高分子量249
8.3.4杂官能单体缩聚制备聚有机硅氧烷250
8.4有机硅树脂的性能250
8.4.1热稳定性250
8.4.2聚有机硅氧烷液体及弹性体的特征253
8.4.3电绝缘性253
8.4.4力学性能255
8.4.5耐候性256
8.4.6耐化学药品性257
8.4.7憎水性258
8.5有机硅树脂的改性259
8.5.1有机硅改性醇酸树脂259
8.5.2有机硅改性聚酯树脂260
8.5.3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260
8.5.4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260
8.5.5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262
8.5.6硅氧烷改性聚酰亚胺树脂262
8.6有机硅树脂的应用264
8.6.1有机硅绝缘漆264
8.6.2有机硅胶黏剂270
8.6.3有机硅塑料273
8.6.4微粉及梯形聚合物275
参考文献276
下篇热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
第9章聚乙烯277
9.1发展简史277
9.2低密度聚乙烯278
9.2.1反应机理278
9.2.2生产工艺278
9.2.3结构与性能279
9.2.4加工和应用282
9.3高密度聚乙烯283
9.3.1反应机理283
9.3.2生产工艺283
9.3.3结构与性能284
9.3.4加工和应用285
9.4线型低密度聚乙烯286
9.4.1反应机理286
9.4.2生产工艺286
9.4.3结构与性能287
9.4.4加工和应用289
9.5超高分子量聚乙烯291
9.5.1生产工艺291
9.5.2结构与性能291
9.5.3加工和应用293
9.6茂金属聚乙烯294
9.6.1发展简介294
9.6.2生产工艺295
9.6.3结构与性能295
9.6.4加工和应用297
9.7双峰聚乙烯297
9.7.1生产工艺297
9.7.2结构与性能298
9.8共聚聚乙烯树脂298
9.8.1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298
9.8.2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301
9.8.3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302
9.8.4乙烯-乙烯醇共聚物303
9.9聚乙烯改性304
9.9.1化学改性304
9.9.2共混改性310
9.9.3填充改性312
参考文献315
第10章聚丙烯317
10.1发展简史317
10.2等规聚丙烯318
10.2.1反应机理318
10.2.2生产工艺318
10.2.3结构与性能319
10.2.4加工和应用324
10.3茂金属聚丙烯326
10.3.1结构与性能327
10.3.2加工与应用327
10.4无规聚丙烯328
10.4.1生产工艺328
10.4.2结构与性能328
10.5共聚聚丙烯树脂328
10.5.1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329
10.5.2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329
10.6聚丙烯改性330
10.6.1化学改性330
10.6.2共混改性334
10.6.3填充改性340
10.6.4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343
10.6.5透明改性346
参考文献347
第11章聚氯乙烯349
11.1发展简史349
11.2反应机理350
11.3生产工艺350
11.3.1悬浮聚合生产工艺350
11.3.2乳液聚合生产工艺357
11.3.3微悬浮聚合法工艺360
11.3.4本体法生产工艺362
11.4结构和性能363
11.4.1化学结构363
11.4.2颗粒结构和形态365
11.4.3性能368
11.4.4加工和应用373
11.5共聚聚氯乙烯树脂376
11.5.1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376
11.5.2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377
11.5.3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377
11.5.4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378
11.6聚氯乙烯化学改性378
11.6.1氯化聚氯乙烯378
11.6.2PVC交联380
11.7PVC共混改性382
11.7.1增韧改性382
11.7.2耐热改性388
11.8聚氯乙烯填充改性389
11.9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389
11.10聚氯乙烯加工改性392
11.11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393
11.11.1HP-PVC393
11.11.2共混型TPVC394
11.11.3TPVC加工和应用394
参考文献394
第12章聚苯乙烯396
12.1发展简史396
12.2通用聚苯乙烯397
12.2.1反应机理397
12.2.2生产工艺397
12.2.3结构与性能398
12.2.4加工和应用399
12.3可发性聚苯乙烯(EPS)399
12.3.1生产原理和工艺399
12.3.2结构与性能401
12.3.3加工和应用403
12.4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404
12.4.1生产工艺404
12.4.2结构与性能406
12.4.3加工和应用410
12.5间规聚苯乙烯410
12.5.1生产工艺410
12.5.2结构与性能410
12.5.3加工和应用412
12.6共聚聚苯乙烯树脂413
12.6.1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413
12.6.2丙烯酸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414
12.6.3丙烯腈/乙烯-丙烯-二烯烃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共聚物415
12.6.4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416
12.6.5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416
12.6.6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417
12.6.7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417
12.6.8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418
12.6.9K树脂419
12.7聚苯乙烯共混改性420
12.7.1PS与PPO共混420
12.7.2PS与PO共混421
12.7.3其他共混改性421
参考文献421
第13章ABS树脂423
13.1发展简史423
13.2反应机理424
13.3生产工艺425
13.3.1ABS生产工艺分类425
13.3.2乳液接枝-掺混生产工艺427
13.3.3连续本体法429
13.4结构与性能431
13.4.1结构431
13.4.2增韧机理431
13.4.3性能432
13.4.4加工和应用437
13.5ABS改性438
13.5.1化学改性438
13.5.2共混改性440
13.6ABS填充改性444
参考文献445
第14章聚酰胺447
14.1聚酰胺6447
14.1.1发展简史447
14.1.2反应机理448
14.1.3生产工艺449
14.2聚酰胺66451
14.2.1发展简史451
14.2.2反应机理452
14.2.3生产工艺453
14.3结构与性能453
14.3.1结构453
14.3.2性能455
14.4加工和应用461
14.4.1加工461
14.4.2应用462
14.5聚酰胺改性463
14.5.1共聚改性463
14.5.2共混改性465
14.5.3增韧改性470
14.5.4增强改性471
14.5.5填充改性473
14.5.6阻燃改性474
14.5.7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475
14.6其他聚酰胺480
14.6.1聚酰胺1010480
14.6.2聚酰胺11483
14.6.3聚酰胺12486
14.6.4聚酰胺46489
14.6.5聚酰胺610、612490
14.6.6单体浇铸聚酰胺6492
14.6.7透明聚酰胺493
参考文献494
第15章聚碳酸酯496
15.1发展简史496
15.2反应原理497
15.2.1光气界面缩聚法497
15.2.2熔融酯交换法497
15.2.3非光气酯交换法497
15.3生产工艺498
15.3.1光气法工艺498
15.3.2熔融酯交换法工艺499
15.3.3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500
15.3.4其他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502
15.4结构和性能503
15.4.1PC结构503
15.4.2性能503
15.5加工和应用506
15.5.1加工506
15.5.2应用506
15.6聚碳酸酯改性508
15.6.1共聚改性508
15.6.2共混改性508
参考文献514
第16章热塑性聚酯516
16.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16
16.1.1发展简史516
16.1.2反应机理518
16.1.3生产工艺518
16.1.4结构和性能521
16.1.5加工和应用524
16.1.6PET改性526
16.2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534
16.2.1发展简史534
16.2.2反应机理535
16.2.3生产工艺536
16.2.4结构和性能537
16.2.5加工和应用539
16.2.6改性540
参考文献544

精彩书摘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
  (1)间歇法固相缩聚法 间歇法工艺设备简化,投资少,适合中小装置,间歇法的预结晶和固相缩聚都在真空下进行,故又称真空法。主要包括预结晶、固相缩聚和冷却等工序。
  (2)连续固相缩聚法 连续法固相缩聚过程通常是在惰性气体(氮气)中进行,故又称惰性气体法。连续固相缩聚生产工艺有多种,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工序:原料切片预结晶和结晶、预热切片、固相缩聚、产物冷却和循环氮气净化。固相缩聚工艺有固定床生产工艺、连续式流动床生产工艺和间歇式真空法生产工艺。连续固相缩聚工艺的特点是停留时间较长,产品持有量较大。这是因为与熔体相比,其处理温度和切粒的表观密度均较低。
  ……

前言/序言

前言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这部教材自2005年出版以来,得到了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广大师生和社会相关专业人员的厚爱,在此深表诚挚谢意!
2007年7月该书申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2月获得批准[见高教函2008-3号]进行重新修订。2010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出版发行以来,被国内多所高校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科书和广大从事高分子合成树脂材料的专业入门书。2014年5月该书又入选了辽宁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经过两个版本的使用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时的调整,发现原书的内容偏多,学生在短期内学习与掌握这些内容比较吃力。根据出版社和读者反馈意见,第三版进行了较大篇幅修订和压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删减和修改。
1.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调整,对增韧机理、增强、增容、接枝等内容分别在不同章节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介绍。相同的共混体系在不同章节有所侧重。
2.删除了与大学基础课程相重复的反应机理的介绍。删除了部分有关性能的表格,改为语言性描述。
3.大幅缩减了生产工艺的介绍,删除了国内生产厂商列表。
4.对国外公司名称、专业术语进行了全文统一。
5.对一些文字错误进行了修改,插图也进行了适当调整。
希望通过这些修订,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一本知识全面、内容简洁丰富、信息准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参考书,并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编者
2016年6月

第一版前言
材料、信息、能源是当代科学与技术的三大支柱。高分子材料是当今世界上十分重要的非常活跃的领域。它是材料领域中的后起之秀。自从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H.Standinger创立高分子长链概念以来,通过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材料工程学家等许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高分子材料科学理论知识体系。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与发展给材料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从而形成了金属材料、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多元共存的格局。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是以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学和高分子成型工艺学为基础的,研究的范围是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改性、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成型加工)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
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现、应用及推广,构成了人类进步与文明。从20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合成树脂是目前产量最高、需求量最大、应用面最广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已经成为继金属、水泥、木材之后的第四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支柱材料,已在机械、化工、交通、航空、航天、船舶等众多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国防建设与尖端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分子合成树脂种类繁多,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其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热固性和热塑性合成树脂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合成工艺原理、制造工艺、结构与性能关系、改性原则、成型加工工艺及其应用等内容。合成树脂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我国合成树脂工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合成树脂和塑料制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成为合成树脂和塑料制品的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与之相对应,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旺盛,为了配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我们组织编写了高分子合成材料学这本书。本书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编写的教材。为此,本书在内容编写上坚持取材新颖、理论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应用等基本原则,尽量做到既可以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从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较为系统地掌握当今高分子合成树脂材料的基本知识概貌,又能基本了解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热固性高分子合成材料,下篇主要介绍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高分子合成材料。全书由陈平教授统稿。上篇绪论由陈平、廖明义编写,酚醛树脂由黄发荣和陈平编写,不饱和聚酯树脂由沈开猷和陈平编写,环氧树脂由陈平和唐传林编写,聚氨酯树脂由李绍雄和陈平编写,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由梁国正和顾媛娟编写,聚酰亚胺树脂由陈平编写, 氰酸酯树脂由包建文和陈平编写,有机硅树脂由罗运军和陈平编写;下篇由廖明义教授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研究生唐忠鹏、张宜鹏、孙明、张伟清、陆春等协助对图表进行了整理,在本书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教材出版基金资助,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最后感谢所有提供文献资料的作者和支持帮助本书编写的同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一些不足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1月

第二版前言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这部教材自2005年出版以来,得到了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广大师生和社会相关专业人员的厚爱,在此作者深表诚挚谢意!
2007年7月该书申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2月获得批准[见高教函2008-3号]进行重新修订。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很快,经几年的使用,书中许多信息、数据与当前情况已有不符,有些内容也显陈旧。基于此,本书借助这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的机会,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对书中相关内容进行了一些修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和修改。
1.更新了一些数据,数据最新截止日期基本到2007年,个别到2008年。
2.补充了一些最新技术进步的信息,特别是中国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和成果。
3.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调整,对于增韧机理、增强、增容、纳米材料、接枝等内容分别在不同章节有针对性地集中进行介绍。
4.补充了一些最新成果,删除了一些重复叙述。
5.对一些文字错误进行了修改,插图也进行了适当调整。
希望通过这些修订,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一本知识全面、内容丰富、信息准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参考书,并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就是编者最大的愿望。
感谢贾彩霞、王乾、张相一、李彬等研究生对书稿编辑整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者
2009年12月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内容简介(非正文摘录) 本书作为一本系统介绍高分子合成材料领域经典知识的著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高分子合成的原理、方法、工艺以及各类合成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应用等核心内容。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脉络,为读者构建起一座通往高分子合成材料世界的桥梁。 引言:高分子科学的基石 本书开篇即带领读者走进高分子科学的宏大图景,高分子作为一种由重复结构单元连接而成的巨分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橡胶、纤维,到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尖端领域,高分子材料的身影无处不在。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本质,掌握其合成与应用的规律,是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一部分:高分子合成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是理解高分子合成的基石,详细介绍了高分子合成的基本概念,包括单体、聚合物、聚合反应、分子量及其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聚合反应的机理,重点讲解了链式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逐步聚合(缩聚、加聚)两大类聚合反应的特点、引发方式、增长方式、终止方式以及影响因素。对于各种聚合机理,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机理分析,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单体如何转化为高分子链,以及控制聚合过程的关键要素。 此外,本部分还着重阐述了聚合反应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聚合反应的速率、转化率、分子量控制等都与反应动力学密切相关,本书系统介绍了影响聚合速率和分子量的因素,如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温度、溶剂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同时,对聚合反应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解释了聚合反应是否能进行,以及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等问题,强调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共同决定聚合过程的最终结果。 第二部分:聚合方法与工艺 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本书将目光转向高分子合成的实践层面,详细介绍了各种聚合方法与工艺。这部分内容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枢纽,对实际生产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本体聚合(Solution Polymerization):阐述了在单体本身作为溶剂的体系中进行的聚合,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及在溶剂选择、温度控制、搅拌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溶液聚合(Bulk Polymerization):深入探讨了在溶剂中进行的聚合,包括溶剂对反应速率、分子量、反应热的稀释作用,以及溶剂的选择原则、回收利用等。 悬浮聚合(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详细介绍了单体在惰性溶剂中以液滴形式分散进行聚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悬浮剂的作用、粒径控制、以及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热的移除。 乳液聚合(Emulsion Polymerization):这是本书重点介绍的聚合方法之一。乳液聚合具有反应速率快、分子量高、易于控制反应温度等优点。本书详细讲解了乳液聚合的组成,包括单体、水、引发剂、乳化剂,并深入分析了胶束、粒子形成与增长机理,以及表面活性剂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这对制备高性能乳液聚合物至关重要。 界面聚合(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介绍了在相界面发生的聚合反应,如聚碳酸酯、聚酰胺等,详细阐述了反应物在界面上的扩散、反应过程的控制以及产物的分离。 气相聚合(Vapor-Phase Polymerization):讨论了在气相中进行的聚合反应,特别是在催化剂存在下的聚合,如烯烃聚合。 固相聚合(Solid-State Polymerization):介绍了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聚合反应,通常用于提高已经形成的聚合物的分子量,或制备特定的聚合物结构。 本书在介绍各种聚合方法时,不仅阐述了其基本原理,还详细分析了工艺参数的控制,如温度、压力、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时间等,以及这些参数对聚合反应速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同时,针对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反应放热、粘度增大、产物分离等,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建议。 第三部分:典型合成高分子材料 在掌握了聚合的理论和方法后,本书进一步将目光聚焦于具体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各类重要合成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是理解高分子材料多样性与功能性的关键。 聚烯烃类: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重点分析了不同聚合方法(如Ziegler-Natta催化聚合)对其微观结构(如支化度、结晶度)和宏观性能(如力学强度、耐化学性)的影响,并介绍了其在包装、薄膜、管道、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聚苯乙烯类:包括聚苯乙烯(PS)及其共聚物,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深入探讨了苯乙烯单体的聚合特点、ABS的结构-性能关系,以及其在家电、玩具、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 聚氯乙烯类:如聚氯乙烯(PVC),详细介绍了PVC的合成方法、增塑改性、热稳定剂的作用,以及其在建筑材料、电线电缆、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 聚酯类: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重点分析了缩聚反应机理,PET的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其在纤维、薄膜、瓶材等领域的应用。 聚酰胺类:如尼龙系列,介绍了其单体结构、缩聚机理,以及尼龙的优异力学性能、耐磨性,广泛应用于纺织、工程塑料等领域。 聚氨酯类:介绍了聚氨酯独特的分子结构,其合成过程中的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反应,以及其在泡沫、涂料、粘合剂、弹性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有机硅类:如聚硅氧烷,重点阐述了硅氧键的稳定性,有机硅材料的耐高低温性、绝缘性、生理惰性等特点,以及其在密封、润滑、医疗、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功能性高分子:本部分还可能涉及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合成高分子,如导电高分子、光电高分子、生物医用高分子等,这些材料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在介绍各类合成高分子材料时,本书不仅关注其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还深入分析了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艺,如注塑、挤出、吹塑、压延等,以及这些工艺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同时,也展望了这些材料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 总结与展望 本书在对高分子合成理论、方法、工艺及典型材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也对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绿色合成、高性能化、功能化、智能化等方向。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对高分子合成材料领域的宏观认知和微观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或投身相关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是一部内容详实、体系完整的著作,它不仅是学习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知识的经典教材,也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的重要参考工具。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索高分子世界的神奇,理解材料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这些“创造”如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八)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拨云见日”的过程。之前对高分子合成的很多模糊概念,通过这本书都变得清晰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高分子链的相互作用”的讲解。从范德华力、氢键到分子链的缠结,这些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如何宏观地影响高分子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溶解性甚至机械强度,书中都有详实的论证。例如,在解释高分子溶解性的差异时,书中不仅提到了“相似相溶”的原理,还深入分析了溶剂的极性、分子大小以及高分子链的柔顺性等因素的作用。这让我对材料的“相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理解高分子共混物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评分

(十)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高分子材料的表征技术”的介绍。从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到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法,书中对各种表征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如何解读谱图和数据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能够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这些“侦探工具”来揭示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分子量、热性能等信息,从而指导材料的设计和改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先进的表征技术对于深入理解高分子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大门。

评分

(五) 坦白说,《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彻底改变了我对高分子材料的认知。我曾经认为高分子材料就是简单的塑料,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精密设计的奇妙世界。陈平教授在书中对各种先进聚合技术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例如,可控自由基聚合(如ATRP、RAFT)和活性离子聚合等,这些技术使得精确控制聚合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链结构和拓扑结构成为可能,从而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智能”材料。书中对这些方法的机理、特点和应用前景的阐述,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导电高分子、光响应高分子、生物医用高分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让我看到了高分子材料在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

(七) 这本书,尤其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简直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我打开了高分子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到,他总能在最复杂的技术细节中,提炼出最核心的原理,并以最简洁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高分子材料的电学和光学性能的阐述。例如,在讲解高分子绝缘材料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介电常数、击穿强度等基本参数,还深入分析了电荷的传输机制、老化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改性来提高材料的绝缘性能。在光学性能方面,对于透明度、折射率、光散射等特性的解释,以及这些特性与材料的结构、添加剂的关系,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塑料制品,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

评分

(九) 这本书,特别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魅力并存。陈平教授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在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融入一些人文关怀和历史的视角。我喜欢书中对“高分子合成催化剂”的详细介绍。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到茂金属催化剂,再到各种新型催化体系,书中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结构、活性和选择性,还阐述了它们如何影响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这让我认识到,催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催化剂的设计和发展是如何推动高分子材料不断进步的。书中对“绿色高分子合成”的提及,更是让我看到了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作为一名未来高分子领域从业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评分

(六)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是我的案头必备,它教会我的远不止书本上的知识。我一直对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对这方面的讲解,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最全面、最深入的。从应力-应变曲线的各种行为(弹性、塑性、脆性、韧性),到断裂力学、疲劳、蠕变等概念,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将其与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分子链运动以及加工工艺联系起来。例如,在解释高分子材料为何会发生韧性断裂时,书中不仅描述了微观的形核、裂纹扩展过程,还指出了分子量、结晶度、取向等因素对韧性的影响。这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在承受载荷时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优化其力学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评分

(二)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引用的经典实验和前沿研究深深吸引。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追溯其本源,介绍其发展历程,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拓展,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介绍高分子链的构象与性能时,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各种构象模型,还通过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等关键性能参数的解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巧妙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部分,也进行了相当详尽的介绍。从挤出、注塑到吹塑、压延等各种成型方法,作者都详细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这对于我理解为何某些高分子材料适合特定的加工方式,以及如何优化加工参数以获得最佳性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图表和插图也功不可没,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复杂的分子结构、反应机理和工艺流程,大大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也让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化,易于理解和记忆。

评分

(一) 读完《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后,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全新的认知维度中,仿佛原本模糊的材料世界突然被点亮了无数细节。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指南,带领我穿梭于高分子世界的宏伟殿堂。从最基础的单体结构、聚合机理,到复杂的聚合动力学、反应器设计,再到材料的表征、性能以及各种改性技术,陈平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将这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识,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书中对各种聚合反应的深入剖析,例如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都配以详实的理论推导和典型的反应实例,让我能够深刻理解不同聚合方式的优劣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依据。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介绍聚合反应时,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比如对反应器类型、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书中对高分子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阐释,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同一种单体,通过不同的聚合方式,会产生性能天差地别的材料。这种“结构决定性能”的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让我对材料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三)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高分子世界的“寻宝之旅”,《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陈平教授在编写这本书时,无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将浩瀚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高分子链的动力学行为的讲解。从链段运动到分子链的松弛过程,再到这些动力学过程如何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粘弹性行为,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例如,在解释高分子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现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理论模型,还联系了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橡胶的长时间受力变形,让我对材料的动态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高分子共混物和复合材料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将不同材料的优势结合起来,创造出性能更优越的新材料的无限可能。对于各种增容剂、增强体、阻燃剂等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整体性能,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这不仅拓展了我的材料知识储备,更激发了我对新型功能材料开发的浓厚兴趣。

评分

(四) 《高分子合成材料学(陈平)(第三版)》是一本我翻阅无数次的“圣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高分子固态结构和结晶行为的讲解。对于无定形高分子和结晶高分子在微观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宏观性能的巨大区别,书中都有非常细致的阐述。例如,对于聚合物的结晶过程,从成核到生长的各个阶段,以及影响结晶速率和结晶度的因素,书中都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些聚合物会呈现出透明的特性,而另一些则是不透明的,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结晶过程来调控材料的光学性能。书中关于高分子材料老化和降解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材料的另一面。对于热、光、氧、水等因素如何引起高分子材料的化学降解和物理老化,以及这些过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书中都有详实的论述。这不仅让我认识到材料的脆弱性,更引导我思考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添加抗老化剂等手段来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评分

就是我想要的书

评分

以前我购物都不评价的,自从知道评价能得积分,积分还可以换购之后,才知道积分的重要性。

评分

很开心的一次购,下次再会来滴!

评分

送货很快 书是正版 不错

评分

很开心的一次购,下次再会来滴!

评分

评分

非常满意 性价比高 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

以前我购物都不评价的,自从知道评价能得积分,积分还可以换购之后,才知道积分的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