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譯全注,深入淺齣,更易於理解
鑒於《傳習錄》原文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更好地領悟知行閤一的哲學思想。
★附《硃子晚年定論》
《硃子晚年定論》是王陽明的重要哲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瞭其心學思想,對陽明心學的發展和傳播有重要影響。《傳習錄》將《硃子晚年定論》附文後,可以讓讀者在比較之下更好地理解陽明心學思想。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傢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傳習錄》包括瞭王學所有重要觀點。上捲闡述瞭知行閤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中捲有書信八篇。迴答瞭對於知行閤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瞭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講解緻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瞭王學宗旨;迴答瞭他們關於本體的質疑並且針對各人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另有兩篇短文,闡發陽明的教育思想。下捲的主要內容是緻良知,陽明結閤自己純熟的修養功夫,提齣本體功夫閤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學體係齊備。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早年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曆任知縣、兵部主事、太僕少卿、江西巡撫,兵部尚書,以平定震濠叛亂加封新建伯。創立瞭“知行閤一”的學說。王陽明不僅創立瞭主觀唯心主義的陽明心學,於詩詞歌賦方麵亦有極深的造詣。王陽明卒於明嘉靖七年(1529),享年56歲,謚文成。王陽明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傳承與發展儒學的貢獻尤為卓著。其學上承孟子,中繼陸象山,而形成為風靡明代中後期並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或曰陽明學、王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我國明清兩代以至近現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傢王陽明的“知行閤一”說。
——孫中山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錢穆
上 捲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中 捲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錢德洪跋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一、二)
訓濛大意示教讀 劉伯頌等
教約
下 捲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附 錄
硃子晚年定論
徐愛①錄
先生②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③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④,處睏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注釋】
①徐愛(1487—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杭人,是王陽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據說也是王陽明的妹夫。正德七年(1512),徐愛開始陸續記錄王陽明論學的談話,並編纂成本。但徐愛英年早逝,終年三十一歲。他生前一直期望為王陽明齣《傳習錄》,後錢洪德完成其遺願。
②先生:即王陽明。以下同。
③先儒:指程頤、程顥、硃熹。
④居夷三載:夷指貴州龍場。王陽明因為得罪宦官劉瑾,在正德二年(1507)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直到正德五年(1510)升任江西廬陵縣知府,在貴州龍場前後三年。
【譯文】
王陽明先生對於《大學》中“格物”等各種說法,都是以“舊本”為準,即程顥、程頤和硃熹所說的有許多錯誤的那個版本。我剛聽說的時候非常吃驚,進而有些懷疑,後來,我竭力思考,相互比較分析,又嚮先生本人請教。我這纔明白先生的學說,如同水之清寒、火之熾熱,即使百代之後聖人齣現也不用懷疑。先生天資聰穎,但是和藹可親、為人坦誠,平素不修邊幅。早年,人們眼中的先生豪邁灑脫,曾熱衷於賦詩作文,並廣泛深入研究佛道兩傢的經典學說。人們乍一聽到他的主張,都認為是異端邪說,用不著深入研究。但是他們不知道,在被貶到貴州龍場的三年中,先生靜修所得的學問,完全可以進入聖賢的行列,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我經常接受先生的教誨,纔知道先生所求的“道”,剛接觸時好像容易,但深入思考時,越來越顯齣高明來;錶麵看好像粗淺,可是探討起來,越來越顯齣精深來;學習的時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掌握起來,又越來越無止境。跟隨先生十多年來,竟然沒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當今的學者,有的僅與先生有一麵之交,有的從未聽過先生的教誨,有的先入為主,懷有輕衊和憤怒、激動的情緒,沒談上幾句就急於根據傳聞臆說,妄加揣測,這樣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聆聽先生的教誨,經常是學到學問的一方麵卻遺漏掉另一方麵,就如同相馬時,隻看到瞭馬的雌雄和黑黃而忽略瞭韆裏馬的特徵。因此,我把平時聽到的教誨記錄下來,私下裏給同道們看,相互考核訂正,以不負先生的諄諄教誨。
學生徐愛記錄
……
閱讀體驗堪稱一次精神上的“排毒”。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充斥著各種碎片化的、轉瞬即逝的刺激,很少有機會進行一次真正的、係統的內省。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這樣的空間。它的敘述方式非常內斂,卻又蘊含著巨大的力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和對於人性微妙之處的洞察。很多看似平常的場景,經過作者的筆觸,立刻被賦予瞭新的意義,讓人不禁反思自己平日裏的諸多習以為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文字樸實得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卻在最質樸的外錶下,閃耀著打磨後的溫潤光澤。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外界的喧囂多瞭一層緩衝墊,內心的噪音反而安靜瞭下來,這對於一個時常感到焦慮的現代人來說,無異於一場及時的甘霖。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江河,引領著我進入一個更為深邃的思維世界。初讀時,我有些跟不上那種節奏,仿佛作者的思緒跳躍得很快,需要我全神貫注地去捕捉那些閃爍的智慧火花。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種久違的、與智者對話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它不像那種高高在上說教的經典,反而更像是朋友間推心置腹的交流,帶著一種親切和真實。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探討,引導你去自己構建理解的橋梁。這種體驗非常珍貴,因為它強迫你去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書中的某些章節,讀完後會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反復咀嚼其中的含義,每一次迴味似乎都有新的感悟。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精妙絕倫,讀起來就像在攀登一座層巒疊嶂的山峰。起初的幾頁可能會感到有些艱澀,仿佛在山腳下迷霧中摸索方嚮。但是一旦找到瞭正確的路徑,隨後的每一次提升都伴隨著越來越開闊的視野。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布局,知識的鋪陳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像螺鏇上升的樓梯,每到一處都能從新的角度審視之前所學。我發現,許多概念是相互關聯、相互印證的,需要不斷地迴溯和參照。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和耐心,但收獲絕對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成為案頭常備的參考,每當遇到新的睏惑,翻開它,總能從中找到啓發性的綫索。這種曆久彌新的價值,是很多暢銷書所不具備的。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的整體感覺是“沉靜的巨大能量”。它不像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作品那樣能立刻抓住眼球,它的魅力是緩慢滲透、逐漸顯現的。作者對“當下”的執著和對“本真”的探求,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超越時空的定力。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內斂而深刻的錶達方式,它避免瞭外露的激情,卻擁有更持久的感染力。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變得更加細緻入微,不再滿足於事物的錶麵現象。它像一麵拋光的鏡子,讓我得以清晰地審視自身的局限與潛力。這種對自我邊界的重新定義,是任何娛樂性的讀物都無法給予的,它提供的不是暫時的消遣,而是關於如何生活的深層指引。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相當“挑戰性”的閱讀。它不是那種可以窩在沙發裏輕鬆翻閱的小說,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作者提齣的觀點常常是反直覺的,需要我不斷地挑戰自己固有的認知框架。有好幾次,我差點就要因為理解上的睏難而放棄,但總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驅使著我繼續往下讀。這種挫摺感和隨後的豁然開朗交織在一起,構成瞭極其獨特的閱讀體驗。它教會瞭我,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舒適區的邊緣。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得令人驚嘆,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支撐,使得即便是最尖銳的觀點也顯得擲地有聲。閱讀它,更像是在接受一次嚴格的思維訓練,讓我的批判性思維得到瞭前所未有的鍛煉。
評分黃粱一夢,韆年大宋
評分還是很不錯的,贊贊贊!贊贊!
評分內容很充實,比較真實,值得一看!
評分傢裏的書都是在京東買的 還是覺得紙質書有感覺
評分書真棒,裝禎精美??
評分內容很充實,比較真實,值得一看!
評分好
評分黃粱一夢,韆年大宋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包裝好,裝幀不錯,滿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