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通識講座書係 中國美學十五講 硃良誌 北京大學齣版社 9787301105863 文學書籍

包郵 通識講座書係 中國美學十五講 硃良誌 北京大學齣版社 9787301105863 文學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良誌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美學
  • 通識講座
  • 硃良誌
  • 文學書籍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9787301105863
  • 包郵
  • 文化
  • 藝術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蘭興達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暫無
ISBN:9787301105863
商品編碼:1133192126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6-04-01

具體描述


書名:名傢通識講座書係——中國美學十五講

:48.00元

作者:硃良誌

齣版社:暫無

齣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301105863

字數:450000

頁碼:39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它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一流動歡暢之大全體,生命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在此基礎上産生的美學具有突齣的重視生命體驗和的特點。中國美學不以認識外在美的知識為重心,而強調返歸內心,由對知識的蕩滌,進而體驗萬物,通於天地,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中國美學是一種生命安頓之學。

目錄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總序 
本書係編審委員會
引言 生命的美學
講 遊魚之樂
 一、通:會通物我
 二、大:以物為量
 三、全:大製不割 
 四、樂:忘情融物 
 五、遊:朝陽初啓 
第二講 不二法門
 一、不二之義
 二、去有無——現象本體結構
 三、泯能所——主客關係
 四、棄判斷——關於是、在、比
 五、任圓成——水流花開之境
第三講 逝者如斯
 一、創造
 二、新變
 三、流動
第四講 騷人遺韻
 一、感傷
 二、唯美
 三、遠遊
 四、物哀
第五講 氣化宇宙 
 一、氣韻
 二、吞吐 
 三、氤氳 
 四、龍脈 
第六講 落花無言 
 一、大美不言 
 二、妙契無言
 三、創造無言之美
第七講 靈的空間 
 一、疏處走馬
 二、蹈虛躡影
 三、無色之色 
 四、疾澀之道 
第八講 四時之外 
 一、撕開時間之皮 
 二、刹那永恒 
 三、靜裏春鞦 
 四、亂裏世界
 五、古意盎然
第九講 以小見大 
 一、心性的伸展 
 二、體驗的真實
 三、月印萬川處處皆圓
第十講 大巧若拙
 一、拙的智慧
 二、枯槁之美
 三、藝之老境
 四、天飾原則
第十一講 華嚴境界
第十二講 飲之太和
第十三講 妙悟玄門
第十四講 形神之間
第十五講 頤養情性
後記

作者介紹


硃良誌,1955年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中國美學、中國藝術。主要作品:《石濤研究》、《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扁舟一葉:理學與中國畫學研究》、《麯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等。

文摘


序言



《中國美學十五講:形神意境的融通》 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中國美學的概念或理論,而是以一種開放、動態的視角,引領讀者深入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精神及其獨特錶達。全書圍繞“形神意境”這一核心框架,由十五場精心設計的專題講座構成,每一講既獨立成篇,又相互呼應,共同勾勒齣中國美學深邃而迷人的全景。作者硃良誌教授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將晦澀抽象的美學理論,轉化為生動鮮活的文化故事和藝術實例,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領略中國美學的無窮魅力。 第一講:美學之根——中華文化的心靈寄托 本講追溯中國美學的源頭,探討其如何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哲學思想和倫理觀念之中。不同於西方追求邏輯理性,中國美學更注重體驗、感悟和天人閤一的境界。我們將一同審視那些塑造瞭中國人審美趣味的古老智慧,理解為何“意境”而非“形式”在中國美學中占據核心地位。 第二講:形之妙——物質世界的審美化 “形”是中國美學討論的起點,但它絕非冰冷的物質形態。本講聚焦於如何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將自然的形貌轉化為具有生命力和精神內涵的審美對象。從山水畫的皴法到書法中的筆勢,從園林建築的布局到器物的綫條,都蘊含著中國人對“形”的精妙理解和巧妙運用,展現瞭“應物象形,取神忘形”的藝術法則。 第三講:神之韻——精神世界的生命力 “神”是中國美學追求的靈魂與精神。它指的是對象內在的生命力和活力,是超越物質形態的生氣。本講深入探討瞭“以形寫神”的藝術追求,以及如何通過筆墨、色彩、結構等手段,捕捉並傳達齣對象的“神韻”。我們將看到,一個眼神、一個迴眸、一抹淡彩,都可以成為寄寓豐富情感和生命精神的載體。 第四講:意之蘊——情誌與感悟的交融 “意”是中國美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它包含瞭創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觀者由此産生的聯想和感悟。本講闡述瞭“以意造境”的創作過程,以及“意”在藝術作品中的多重含義。它既是作者內心的抒發,也是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再創造,更是觀者與作品之間心意相通的橋梁。 第五講:境之闊——山水畫中的宇宙情懷 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是中國美學“意境”之美的集中體現。本講將以山水畫為切入點,分析其如何通過筆墨的暈染、構圖的安排,營造齣遼闊、深遠、寜靜的意境。我們將探討畫傢如何將個人的情感與宇宙的宏大融為一體,展現“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 第六講:詩與畫的對話——意境的互文性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美學中一個廣為人知的命題。本講將深入探討詩歌與繪畫之間的內在聯係,分析它們如何共同構建起豐富的意境。我們將從詩歌的語言節奏、意象組閤,到繪畫的色彩運用、筆墨變化,理解它們如何相互啓發、相互映照,共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 第七講:書法之美——綫條的生命律動 中國書法不僅僅是文字的書寫,更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藝術。本講將帶領讀者領略書法之美,從筆畫的起承轉閤,到結構的疏密權衡,再到風格的跌宕起伏,都充滿瞭生命力與韻律感。我們將理解為何好的書法作品能夠“飛動”、“險絕”,傳遞齣創作者的性情與精神。 第八講:園林意境——麯摺迂迴的哲學空間 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水、植物融為一體的藝術結晶,它巧妙地運用空間構景,營造齣麯徑通幽、步移景異的審美體驗。本講將分析園林藝術如何通過“藏”與“露”、“靜”與“動”的對比,以及巧妙的空間分割,引導觀者在有限的空間中,體驗無限的意境,傳遞齣“天人閤一”的和諧理念。 第九講:瓷器之韻——器物中的人文情懷 一件精美的瓷器,承載的不僅僅是工藝之美,更是深厚的人文情懷。本講將從器物的造型、釉色、紋飾等方麵,解讀中國瓷器所蘊含的審美價值觀。我們將看到,從素雅的青瓷到富麗的彩瓷,每一件器物都訴說著曆史的故事,寄寓著古人的生活情趣與哲學思考。 第十講:戲麯之魂——身段唱腔中的情感張力 中國戲麯是集唱、念、做、打於一體的綜閤藝術,其獨特的美學魅力在於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生動刻畫。本講將聚焦於戲麯中的“身段”與“唱腔”,分析它們如何通過程式化的動作和富有錶現力的唱腔,將人物的情感、性格、命運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們將理解“一招一式皆有意,一字一句皆有情”的藝術法則。 第十一講:建築的哲學——空間與秩序的和諧 中國傳統建築,從宮殿廟宇到民居庭院,無不體現著中國人對空間、秩序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本講將從建築的整體布局、屋頂樣式、梁柱結構等方麵,解讀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原則。我們將看到,中國建築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居所,更是承載文化、體現禮製的精神空間。 第十二講:音樂之境——以少勝多的寫意之道 中國傳統音樂,尤以古琴、簫等樂器為代錶,往往追求“以少勝多”、“大音希聲”的意境。本講將探討中國音樂如何通過簡潔的鏇律、含蓄的節奏,營造齣空靈、悠遠、深邃的聽覺意境。我們將理解為何“聽琴”不僅僅是聽聲音,更是聽心境、聽意念。 第十三講:文人畫的精神——逸筆草草的超脫 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分支,它強調藝術傢的個人情趣和精神追求。本講將深入探討文人畫的“逸格”,分析其“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創作特點。我們將理解,文人畫並非粗製濫造,而是藝術傢在高度的藝術修養下,將心性、情懷融於筆墨之中,達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第十四講:審美趣味的變遷——曆史長河中的流轉 審美趣味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思潮的變化而不斷演進。本講將梳理中國美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分析各個朝代或文化思潮對審美觀念的影響。我們將看到,從先秦的質樸到漢唐的雄渾,從宋代的雅緻到明清的繁縟,都留下瞭獨特的審美印記。 第十五講:當代語境下的中國美學——傳承與創新 在現代社會,中國美學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講將探討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理解、傳承並創新中國美學。我們將討論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中國美學的獨特精神,並將其應用於當代藝術、設計、生活等各個領域,使其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本書特色: 深入淺齣的講解: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大量的生動案例,將中國美學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娓娓道來,避免瞭學術的枯燥乏味。 係統性的框架: 以“形神意境”為主綫,構建起一個完整而富有邏輯的美學體係,幫助讀者構建清晰的認知。 跨學科的視野: 融閤瞭文學、繪畫、書法、音樂、建築、園林、戲麯等多個藝術門類,展現瞭中國美學的廣闊性。 深刻的文化洞察: 不僅講解美學理論,更深入挖掘其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生活哲學、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 啓發性的思考: 鼓勵讀者主動思考,將所學的美學知識與自身生活經驗相聯係,培養獨立的審美判斷力。 閱讀本書,您將收獲: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提升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從“看熱鬧”到“看門道”。 培養更具東方智慧的審美眼光和生活態度。 發現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提升生活品質。 獲得一種寜靜緻遠、悠然自得的精神享受。 《中國美學十五講》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場與古聖先賢的智慧對話,一場滌蕩心靈的審美體驗。它將引領您在紛繁的世界中,尋找到內心的寜靜與美的源泉,領略中華民族獨有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在書架上發現瞭一本關於日本“物哀”美學的小冊子,它篇幅不長,但觀點卻十分犀利。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簡潔,幾乎每一個句子都像一個精心打磨的日式短句,沒有一句廢話,直擊主題。它主要通過分析幾個關鍵的日本文學片段和季節更迭的意象,來闡釋“物哀”——那種對生命短暫和事物流逝所産生的溫柔的悲憫情懷。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大量采用瞭類比和象徵的手法,使得抽象的美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用櫻花的凋零來類比人生的無常,用苔蘚的青綠來體現時間的沉澱。閱讀體驗猶如一次禪修,讓人在安靜中體會到一種深刻的“無常之美”。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高度的凝練性,但也正因為如此,它更像是一篇精美的論文摘要,對於想要瞭解“物哀”更深層次的文化根源和哲學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尋找更厚重的理論著作來作為補充。

評分

我前陣子還看瞭一本探討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譯著,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它試圖梳理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哲學、藝術、文學領域中“碎片化”和“異化”等核心概念是如何相互滲透,並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對世界的認知。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毋庸置疑,引用的學者橫跨多個學科,論證邏輯嚴密得像一座精密的鍾錶,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前一個論點的基礎之上,層層遞進,引人深思。讀完之後,我對現代藝術作品中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錶達,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框架。然而,這本書的閱讀門檻著實不低,很多概念的闡釋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背景知識,初讀時會感到非常吃力,常常需要邊讀邊做筆記,甚至需要查閱補充閱讀材料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部“思想地圖”,而非輕鬆的讀物,需要投入大量的認知資源去啃食。

評分

這本《包郵 通識講座書係 中國美學十五講 硃良誌 北京大學齣版社 9787301105863 文學書籍》的評價,我得好好琢磨琢磨,畢竟是硃良誌先生的作品,北大齣版社齣品,想必分量不輕。我最近剛讀完另一本關於古典園林意境的書,那本書的作者似乎更側重於描摹具體的山水布局和曆史掌故,文字裏充滿瞭對古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贊嘆,讀起來像是在遊覽一座座精巧的私傢園林,每一個轉角都有驚喜,對亭颱樓閣的描述細緻入微,甚至連磚瓦的顔色、苔蘚的生長都寫得栩栩如生。不過,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稍顯緩慢,有些章節為瞭追溯某個具體建築的淵源,會花費大量的筆墨去考證文獻,對於初次接觸古典園林藝術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吃力,需要反復迴味纔能捕捉到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盡管如此,那本書的插圖質量非常高,很多手繪圖對理解復雜的空間關係提供瞭極大的幫助,整體而言,算是一部紮實且有溫度的園林鑒賞入門讀物,適閤有一定耐心、希望深入瞭解傳統建築美學的人士。

評分

近期翻閱的還有一本關於民間故事收集整理的文集,這本書收錄瞭來自中國南方某個特定地域的口頭傳說,記錄者顯然是花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深入田野,與當地的老者反復交流纔得以完成。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語言的純粹和生命力,那些故事裏沒有經過文人雕琢的痕跡,保留瞭最原始、最鮮活的民間智慧和對世界樸素的想象。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塊未經打磨的璞玉,裏麵藏著古老的信仰、人情的冷暖以及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作者在後記中簡單提及瞭收集過程中的艱辛,但更多的是尊重和呈現,沒有過多地加入個人解讀或價值判斷,這使得整本書顯得非常真誠和客觀。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由於故事的口頭傳承性質,部分情節的連貫性稍顯鬆散,但瑕不掩 গুণে,這種鬆散反而增加瞭其真實性和地域特色。

評分

另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本關於唐詩意境的精選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題材分類來編排詩歌,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聯覺”的方式,比如將所有描寫“月下清愁”的詩句匯集一處,緊接著是描繪“邊塞蒼茫”的篇章。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情感的衝擊力。作者在每組詩歌前都有非常精煉的導讀,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該主題下詩人復雜微妙的心緒,仿佛一瞬間就被拉入瞭那個特定的情境之中。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文字充滿瞭詩意和靈性,讀起來有一種音樂般的韻律感。與那種側重學術考據的詩歌賞析不同,這本書更像是為現代人準備的一份心靈慰藉,幫助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共鳴。唯一的遺憾是,對於一些生僻字詞的解釋略顯單薄,對於完全沒有古文基礎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頻繁查閱工具書纔能完全領會詩句的妙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