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世界上10位著名的、优秀的刀具爱好者兼专栏作家的文章,谱写了一篇篇他们与刀之间的缠绵一生的温情故事。同时,还收集展示了600多款来自世界各地的独具特色的名刀,从普通的厨房用刀,到寒光凛凛的猎刀,再到精雕细琢的手工艺术刀具,这些刀或具有坚久耐用的实用性,或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本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精美绝伦,堪称一场世界刀具的视觉盛宴,实为刀具爱好者、鉴赏者和收藏者的不二之选。
乔·克兹曼,美国著名的《刀锋》杂志的总编辑,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刀具爱好者。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刀的艺术》和《制刀指南》等。
简介
2015年木刀奖
CHAPTER 1 刀具物语
“我生平制作的第一把刀” 2
优质刀具是否物有所值? 10
切换到求生刀模式 18
武士国王之剑 25
走向国际的艺术刀具 32
藏在普通物品里的刀 40
西进小道上交易的刀具 46
满足他对直刀的迷恋 53
框架锁热潮 61
CHAPTER 2 名刀盛宴
大面积上扬刀尖 70
实用刀具和斧头 73
高科技折刀 78
腰刀和靴刀 84
优雅的钢铁 86
冷酷的野营刀 94
永远的洛夫莱斯 95
利刃出鞘 96
一目了然的淬火线 99
外形完美的小折刀 102
停在棺材里 106
高端猎刀 108
手刺展示 117
世界各地的武器 118
西部制品 124
博依伙伴 126
食品调理工具 134
天然材料刀柄战刀 137
CHAPTER 3 刀艺时尚
镶嵌和拼花刀柄 146
动物印花图案的刀 147
象牙艺术品 149
蚀刻和雕刻 151
黄金镶嵌 159
染色木材 162
大马士革图案展示 163
雕出一把刀 171
三美战刀 174
钢铁雕塑 175
马赛克工会 177
粉妆匕首 181
刀鞘展示 185
CHAPTER 4 名厂制造
高桅横帆船上的王者 188
量产快开折刀 194
猎刀 195
抡起斧头 196
切换到求生刀模式
老话说,最好的求生刀就是身处险境时,你带在身边的那把刀。10 岁时,我在离家好几英里的地方摔断了脚踝,掉进一条冰冷的小河。我浑身湿透,没有任何野营装备,被迫在低于冰点的冬天的野外待了一夜。我用揣在牛仔裤兜里的童子军折刀割开一段湿木头,割到干燥的木芯,生起一堆火。那堆火也许救了我一命。可以说,我的童子军折刀完全称得上一把求生刀。那段经历让我与求生和求生刀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风筝冲浪手扬·利塞夫斯基在红海冲浪时风停了,与来袭的鲨鱼搏斗了两天。他用潜水刀刺鲨鱼的鼻子和眼睛,把它们打退。“9·11”灾难期间,一名急救员用一把钢制手电筒做撬棒,用他的折刀切开一个钢制运输箱,救出一名受伤被困的妇女。
阿龙·罗尔斯顿被一块移动的大石压住胳膊,困了五天,他用一把多用工具上的刀割断了自己的胳膊,逃出困境。在美国中西部,一辆18 轮半挂车被龙卷风卷起,底朝天摔在地上,风挡被砸坏,驾驶员被困,汽油正在从油箱漏到驾驶室;他用他的腰刀切出通道,逃出驾驶室。在冬季的芬兰,一辆汽车滑下路面,掉进冰冷的湖里,刀匠巴德·尼利的一个顾客被困在水下,他用他的一把定制直刀割开车顶……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而且它们都有一些共同之处:一个濒临绝境的人通过快速思考和有效行动,在随身携带的刀具帮助下逃生。
过去一年间,我在写一本有关求生刀的书,同时为给本书提供素材,还在各种条件下对几十把刀进行全面野外测试。从莫哈维沙漠到斯塔拉山脉,我们用自制的原始工具和武器搜寻、猎获食物,搭窝棚及从事其他与野外生存有关的工作。我们还拆除了废弃建筑的某些部分,割穿墙体、金属片和车体。
除了个人将大把大把的刀用于与求生有关的工作外,我还招人协助我,其中一些人没有户外经历或任何用刀的专门知识。我有多年野外活动经验,而且教授求生超过20 年,我想看看,一个新手需要多少指导即可有效地将一把刀用于求生。过去一年间,除了教授用刀求生技能外,我还向学生展示了在没有刀的情况下搭窝棚的方法和其他重要户外技能。这类事情,即使只做一次,都能很快说服人们——哪怕是怀疑论者相信刀的重要性。
经年实践,我得出几个明确结论:
最好的求生刀就是你身边那把刀的老话得到证实。无疑,一把特制求生刀用于它指定的用途时是一个极好的工具。然而,不管什么刀都比没有刀强得多,甚至可以决定生死。
刀身7~9 英寸的大刀是大部分野外工作中最有效的工具,但除非你生活在野外,因为它们太大,难以携带,而且做小巧的工作也不是最有效的。
在大部分关键的求生活动中,刀身5~7 英寸的中等尺寸刀非常有效,而且在携带便利方面,它们是大刀和小刀间的完美折中。刀身4 英寸左右的小刀做精细木工很轻巧,但不如中等尺寸刀适于野外工作,如快速搭建避难所,劈开湿木头得到干木芯,以及诸如从城市倒塌的建筑物中挖通道逃生等。
刀身3.5~4.5 英寸的小直刀是良好的多功能刀,虽然不及中型刀有效,但也可用于大部分求生活动,而且比大刀更便于携带。
一把做工精良的坚固折刀,即现代术语所称的战术折刀,能完成的工作远远超过许多求生专家给我们灌输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平常携带的刀大部分是折刀。
许多人缺乏基本的用刀技能。没有这些技能,利用一把刀在拯救生命方面的性能,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难的。学会基本用刀技能只需几分钟指导和一小时练习。
就算我们已经证实,最好的求生刀就是你身边那把刀——那把藏在你紧急撤离包里的求生刀。那把能砍树、杀僵尸、市内破拆,那把刀身厚0.25 英寸、长12 英寸的刀,如果厄运降临时它不在你身边,那它对你就起不到任何作用。有一把大刀作为你的基本用刀(随身携带的刀)之外的备刀是个好主意。但是,如文首提到的那些人那样,你很有可能会遇到完全没设想到的求生局面。
选择求生刀,首先取决于什么样的刀你可以成天随身携带。你能不能随时带着一把中等尺寸的直刀?如果能,带着它。这是你最好的全能之选。如果你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带着一把5~6 英寸的刀,一把小直刀是第二好的选择。
如果法律限制和社会习惯禁止你携带任何种类的直刀,带一把有坚固刀锁的结实折刀吧。如果你知道如何用你的刀,知道如何利用它有限的性能,你可以让所有这些选择为你所用,也许还会救你一命。不过请记住,在实际野外活动中,我们发现,一把中型直刀可以比小刀更快地完成大部分工作,而且不管什么直刀都比折刀做得更快,因为你需要绕开折刀的弱点——折叠部分。你很有可能拥有一把折刀,如是,你就该为工具的弱点留有余地。
有效使用一把求生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下:
刀刃和刀尖意识。如果你用刀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刀锋上,你会逐渐了解它是如何切割的。这会提高你的效率,也是一个安全因素。如果你深知你的刀是如何切割的,你就不容易伤到自己。这也会建立你对刀的意识,降低你丢掉刀的可能性。在野外,刀属于你的手或刀鞘。把刀放在地上“一小会儿”是最常见的野外丢刀的原因。
拉切。刀刃放在你要切割的材料上,用力下压,保持下压力的同时将刀刃在材料上拉动。这是最有用的切割方式,可用于剥动物皮、剥树皮、切肉、削木头等。
推切。直接对着要切的材料,将刀刃大力下压。举个例子,这种切法可用于在木头上切出刻痕,做一把求生弓。小刀切小树也可用这种切法。切小树时,先压弯小树,再用刀切弯曲处外侧,切进小树后,稍稍前后拉动刀口。推切时也可以用到刀尖。当你挖进一段朽木寻找干木料,或开始钻一个洞时,这种方法很有用。
钻。把你的刀尖压在需要钻的表面(比如说,你想在一块挡炉板上开个口),向最初的刀口方向左右拧动刀身。钻进去一点后,向另一个方面倒转刀口。把刀口压向挖出的洞里,转动,加深洞口,如有需要,可多次倒转刀口方向。
砸。尝试用小刀砍是白费力气,它根本不具备必需的力量。用棍砸是用小刀切割大树枝的最佳技术。因为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内只有一把小刀,我认为砸是一项关键的求生技术。任何能用于敲打刀身(打在刀背上),把刀刃压进需切割材料的结实物品都可以做砸棍——一条椅子或桌子腿,一只钢制电筒,甚至一只硬底鞋。把刀刃按在需要切割的大直径材料表面,直接对着切割面,轻而有力地敲打刀背——我再说一遍,不要太重,否则可能会打坏它。如果用的是折刀,松弛但可靠地握住刀,这样刀柄可以以你的拇指、食指、中指构成的轴旋转,防止刀锁受力过大。
刮。刮是把刀刃垂直对着物体,在物体表面移动。动物皮加工前要先刮干净;求生弓中部需要用刮来改善;矛柄需要刮掉残枝,刮光滑;为逃出一个倒塌的建筑,刀尖背面可用于刮掉砖块或混凝土块间的砂浆。
……
欢迎来到奥兹、迪斯尼和霍格沃兹的神秘世界。遍布这片神秘土地的是宝石、象牙、珍珠、黄金、陨石和各种贵重物品。刀锋闪着寒光,刀尖出鞘,小小士兵坚守在岗位上。艺术家留下了他们的标记,雕刻出迷人的图画、色彩鲜明的象牙,打造了钻石和红宝石底座。他们镶嵌、覆盖、蚀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住在这里的全是漂亮的居民,它们的祖先都被人研究过、记录过。
刀具爱好者的数量增长是最适于生活的土地上最不可思议的奇观。虽然这里有一些量产产品,但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流水线或制造厂不可能生产这么少的数量,相反,它们像雪花和指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没有两个是雷同的。为跟上发展步伐,繁衍人口,制刀师加班加点,他们常常在恶劣条件下敲打、研磨、搅拌,直到最终产品成型、开刃、抛光、上油。随后,这一小撮产品走向市场,展示、标价、售出。而新作品又代替了它们的位置,培育起一个刀的市场,满足收藏家的需求。在这个似乎充满了他们身体所需的生命之水和营养物的世界里,收藏家开怀畅饮。
这里是刀具制作、展示和收获赞扬之地,而《刀鉴》一书把它们的辉煌全面地展示在每一位狂热爱好者的面前,供他们欣赏,让他们垂涎三尺。
它们在本书“名刀盛宴”“刀艺时尚”和“名厂制造”章节和一些世界级优秀作者写下的专题文章中留下了印记。为什么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作者?谁封的?在本书的“献词与致谢”中,你可以读到证明他们资历的作者简介。另外,《刀》年刊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关于刀的图书。请细细品读本书第一章的图文内容。这里的话题包括:早期西进小道上交易的刀;一个作者的直刀携带方法;框架锁折刀的流行与质量;理想的求生刀的特征;国际艺术刀具展;隐藏或伪装的刀;一把武士国王的剑;高质量的户外、野营和猎刀是否物有所值;一些制刀师平生制作的第一把刀。
发现神奇的刀具世界里每年涌现的趋势总是令人着迷,而过去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异彩纷呈,刀匠们制作了从高技术折刀到腰刀和靴刀的各种刀具。一些作品是“锋利的战刀”,一些则是“外形完美的小折刀”“冷酷的野营刀”和“食物调理刀”。一些制刀师“与博依刀形影不离”,更多人则制作“优雅的钢铁”和“大面积上扬刀头”。这里有实用刀具和斧头,有深受鲍勃·洛夫莱斯(Bob Loveless)最新作品影响的刀。还有的刀展示了高强技艺的淬火线。这里还有棺材形刀柄博依猎刀,有高端猎刀,有手刺和西部制品。别错过“刀艺时尚”章节的“动物印花图案的刀”,也别错过蚀刻和雕刻刀具、黄金镶嵌作品、大马士革图案、钢铁雕塑、象牙艺术品、染色木材、三美钢刀具、马赛克大马士革刀、粉妆匕首、镶嵌和拼花刀柄,以及最后的刀鞘展示。
一场盛宴已经为您准备好,愿读者在刀的神奇世界里尽情玩乐。钢刀闪着寒光,各种奇异材料闪亮登场,装饰物将这里打扮得美轮美奂。它们一起欢迎大家,让各位度过一段轻松时光。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鉴赏”范畴,更像是一部综合了考古学、冶金史和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著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论述完某类器物的技术细节后,总能及时拔高到哲学层面进行探讨。例如,在谈论“淬火”这一关键工艺时,书中没有止步于描述温度和介质,而是将其比喻为人生的磨砺与蜕变,强调了在极端压力下才能铸就真正的锋芒与韧性。这种文哲结合的笔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描述,变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且,这本书在引述资料时极其严谨,大量参考了出土文物报告和失传的文献记载,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刃口纹理”的章节,那些细如发丝的纹路,竟是不同炉火下金属分子排列的自然痕迹,书里清晰地解释了如何从中解读出匠人的心血与技艺的“指纹”。对于那些追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宝藏,它教我们如何“看透”一件器物背后的所有秘密。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书,名叫《刀鉴》,光是翻开扉页,那股子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就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特意挑了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壶浓茶,准备沉浸在这本“鉴”的学问里。它似乎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我原本以为它会像市面上很多刀具指南那样,堆砌着冷冰冰的参数和图表,但越往后读,越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不仅仅是对形制、冶炼工艺的考据,更深入挖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刀剑设计所反映的社会风尚与权力结构。比如,它对宋代文人士大夫所佩之物的描述,那种“以文养武,文武合一”的哲学思想,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个烽火与诗词交织的年代,每一把刀剑背后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流动的历史画卷,让人在鉴赏冷兵器之美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那墨黑的纸张和烫金的书名,自带一种肃穆感,让人不敢有丝毫怠慢。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犹豫,因为我对冷兵器研究的涉猎并不算深,担心里面的专业术语和技术描述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成功地搭建了一座通往专业知识的桥梁。他没有直接把读者推入晦涩难懂的冶金学深渊,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器物案例来铺陈。例如,书中对某一代名匠的生平侧写,是如何克服材料的限制,最终锻造出“削铁如泥”的神兵的描绘,简直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审美”与“实用”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在很多文化中,武器往往被简化为纯粹的杀戮工具,但在这本书里,刀剑被提升到了艺术品的维度,探讨了其在礼仪、身份象征中的作用。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比着书中的插图和自己的想象,试图去理解那种“形制之美”的微妙之处。书中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图文比例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的冲击力,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让知识点得以有效吸收。读完这些章节,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是一种对技艺近乎偏执的虔诚。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私人导览。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独到的见解和热忱的激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地域风格演变的分析。比如,书中将北方边疆的实用型战刀与江南水乡的防身短器械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从气候、作战环境、甚至到材质来源,都做了全方位的解析,逻辑严密得令人折服。这种对比论述的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原以为刀剑的流派无非是地域性的差异,但读完后才发现,背后牵扯着的是更宏大的政治军事布局和经济资源的分配。书中的一些推论极具启发性,比如作者提出某时期刀柄材料的变化,可能预示着贸易路线的转移,这个观点我从未在其他任何资料中见过,非常新颖大胆。它鼓励读者去跳出器物的本身,去思考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我甚至开始在脑海中构思,如果我要收藏一把具有代表性的古物,应该从哪些细微处入手甄别,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思维框架。
评分读完大半,我不得不赞叹作者在叙述节奏上的老道。这本书的篇幅并不算短,但阅读起来却毫无拖沓之感,仿佛作者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他懂得在密集的信息轰炸后,适时地穿插一些轻松或引人入胜的轶闻趣事,像是在紧张的学术探索引入了一片绿洲。比如,有一段讲述了古代帝王对名刀的痴迷,甚至为此引发的外交摩擦,读来颇具趣味性,也侧面烘托了这些兵器的非凡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鉴别体系框架,不是教你死记硬背标准,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标准。它教会了我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复杂,都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变路径。这本书不愧为“鉴”,它不仅让你学会鉴别刀剑,更教会了你如何去鉴别历史、鉴别工艺、鉴别匠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深度之作,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小众的学问,提升到了全民可以欣赏和理解的高度。
评分这套书最有意思,开发大脑,而且设计精美,图书质量好,纸质量也不错,印刷清晰
评分每次京东搞活动都买一堆的书,孩子的大人的都不错,价格实惠性价比高,很满意,有活动还来囤货,希望京东多多上新书好书,当然,活动时书不要提价,实实在在搞活动更好
评分不错的商品,有机会一定再买。
评分包装很好,价格便宜,物流快
评分非常不错,发货快,货真价实!
评分书不错,就是有勒痕,不过不影响看
评分马上618了,找着机会有券就剁手,买买买。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送给小朋友涂色的。书很大本,很划算。有需要再来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