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目录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
精彩书摘
《谦德国学文库》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
《传习录》:明代心学巨擘王阳明的思想精粹 《传习录》是明代大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王守仁(王阳明)的语录、论说及与弟子问答的记录,是集王阳明思想之大成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内容涵盖了王阳明一生核心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关键命题,深刻影响了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国思想文化,并对东亚及世界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的缘起与核心——心即理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程朱理学占据了思想界的主流地位。然而,王阳明在深入研习程朱理学后,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如果“理”存在于事物之外,那么人需要通过格物穷理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这会使得圣贤之道变得遥不可及,普通人难以企及。他转而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理”并非外在于人心,而是内在于人心之中。 “心即理”并非将人心视为主观任意的,而是强调人的“心”本身就蕴含着普遍的、先天的道德原则和认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内心的良知,本身就包含了事物的“理”。我们之所以能认识事物,是因为我们的心能够体察和领悟事物所蕴含的“理”。这种观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认识的重心从对外部世界的穷究转向对内心的体悟。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中另一重要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命题。在此之前,对于“知”与“行”的关系,存在着“知先行后”或“知难行易”等不同观点。王阳明则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而“行”则是“知”的实现和检验。“知”不是空泛的学问,而是道德意志的觉醒;“行”也不是盲目的行动,而是符合道德原则的实践。 他举例说,知道孝顺父母,这“知”就已经包含了孝顺的“行”。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孝顺的道理,而没有实际去孝顺,那就不是真“知”。同样,知道仁爱,就必然会去爱人;知道忠诚,就必然会去尽忠。因此,“知”和“行”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知行合一”的提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道德修养中的核心作用。它鼓励人们将内心的道德原则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认识,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这一思想对于改变当时士人“言理则滔滔,行事则区区”的脱节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致良知:道德觉醒与自我完善的路径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实践层面的核心方法论。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一个天然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本能,这就是“良知”。“良知”如同指南针,能够指引我们辨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致良知”就是要发掘、扩充和实现我们内心的良知。这并非是去学习新的道理,而是要将我们本来就拥有的良知,推己及人,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看到别人遭遇不幸,心中生出同情,这就是良知;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心中感到愤慨,这也是良知。要“致良知”,就是要将这种内心的感受,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去帮助他人,去匡扶正义。 王阳明认为,圣贤与凡夫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致良知”的程度。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始终如一地遵循和践行自己的良知,而凡人之所以为凡人,是因为被私欲、俗见所蒙蔽,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良知。因此,“致良知”是一种不断反省、不断实践、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精神自由的必由之路。 《传习录》的结构与内容 《传习录》上卷主要记录了王阳明早年及中年时期的语录,包括他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思想的阐述,以及对当时一些普遍疑难问题的解答。这一卷的内容相对集中,是理解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入门。 中卷则收录了王阳明晚年的语录和论说,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其中包含了他对“诚意”、“格物”等重要概念的进一步阐发,以及他对圣学工夫的更深入的探讨。这一卷的思想更为精炼,也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下卷则以王阳明与其他弟子的问答为主,生动地展现了王阳明在具体情境下如何运用其心学思想来指导弟子的实践和解惑。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王阳明心学的活力和生命力,以及他对不同弟子因材施教的智慧。 《传习录》的意义与影响 《传习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打破了程朱理学僵化的束缚,以其深刻的哲学洞见和强烈的实践精神,激发了无数士人的思考和行动。 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如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李贽等人都受到其深刻影响,甚至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王阳明的心学也传入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当地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成为这些国家哲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传习录》所倡导的“致良知”思想,为个人道德修养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它鼓励人们回归内心,发掘自身固有的道德潜能,通过勤于反省、勇于实践,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这种对个体价值和内在力量的强调,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成长和精神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社会实践的指导: “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空谈和脱节。在任何时代,这种思想都能够指导人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将道德原则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 《传习录》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实践道德、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南。王阳明以其超凡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内心的无限可能。他的思想,历经数百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断启迪着后人,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安顿心灵、实现价值的根本。阅读《传习录》,就是一次与伟大心灵的对话,一次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一次通往智慧与觉醒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