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好的“向导”不会刻意做出一副“有范儿”“有情怀”的腔调。它会告诉你目的地的过去、现在,在伏线里暗示着未来;它不强调敝帚自珍的体验,不以炫耀性的照片取胜,而是在到达之前激发你的想象,在行程中丰富你的观感,在回忆时增添你的感慨。比如,眼前的这本《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
内容简介
《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是作者在纽约实地踏访数十家博物馆并进行深入了解后,对纽约博物馆展示特色、专业内涵、设计匠心及观众体验等进行多维度叙述和评价的作品。本书不仅是一本纽约博物馆“黄页”或导览手册,更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专业背景,饱含人文关怀地阐释纽约这个五方杂处、光怪陆离却又独具特色的国际大都会的底色的作品。全书行文从容而蕴藉,配有大量实地照片,图文并茂,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文化读物。无论你是否去过纽约,它都将带你发现“世界第1大都会”的别样之美。
作者简介
沈辛成,1984年生人,非业余博物馆爱好者,走访全美八十余座博物馆,曾服务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911”国家纪念馆和纽约历史学会,参与从事档案研究、出版与策展工作。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史博士在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复旦大学考古学硕士,北京大学博物馆学学士。“一席”人气演讲者,兼职美国时政评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非业余博物馆爱好者沈辛成:从博物馆里看见纽约
动笔前,沈辛成对书的整体构思酝酿了一年半。繁忙的课业、学业、各种副业,写作又用了近一年。沈辛成说,“费了一番工夫,也做了很多次调整。”一开始打算写黄页导览式册子,写作过程中,恰好遇上美国大选。一边写作,一边观察竞选走向,回忆初来时对这个国家、城市的想象,相比开放的纽约,佐治亚州要保守许多,他内心也渐渐发生着非常微妙的化学反应。
“我发现自己对纽约的认识并非机械化的,无法呈现一个停留在册子书页上的纽约,而是一个生动的,电影化的,立体的、行动中的纽约,书的结构也不停地调整。”
写作期间,他认识了更多的美国人、在美华人,还结识了一个黎巴嫩朋友,近距离观察,能感受到很微小的歧视,很微小的成见,也引发作者的触动和反思。再回首纽约,浮光掠影般的泡泡下,有着特别的生态,“并非全美国到处都这样。”
沈辛成坦言,并不希望写成文艺小清新式的作品,而是把自己的关怀放入文字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以博物馆为线索,说的却是纽约人的故事,“希望呈现的是有温度人性化的城市故事。”
沈辛成的博士专业方向是研究近代上海公共给排水,去年他从专业的角度在“一席”做的题为《幸福村为什么没有抽水马桶》的演讲,视频点击过万。自小生活在幸福村,沈辛成认为,时下的上海,在梳理洋气、精英和市井小民的对立中有些失衡。“市井的东西可以用平和的学术的方式呈现。”
“写书,做脱口秀,都是为了寻求城市管理硬方案之外的一种诙谐的软方案。”
——《i时代报》,2017年5月19日,芝娴撰文
目录
指南与致谢
有点像跋的序
第一章 你这个种族主义者
纽约深度游线路一:黑色与白色
第二章 没有华尔的街
纽约深度游线路二:革命与资本
第三章 纽约水故事
纽约深度游线路三:饮水与思源
第四章 我的画报你的城
纽约深度游之四:寻根与漂流
第五章 曼哈顿是平的
纽约深度游之五:贫穷与富裕
第六章 开往昨天的地铁
纽约深度游之六:地下与地上
第七章 美国的归美国,纽约的归纽约
纽约深度游之七:美国与欧洲
第八章 不知道为什么就流泪
纽约深度游之八:战争与和平
有点像序的跋
附录
附录一:一些遗珠
附录二:纽约博物馆排名
精彩书摘
这里是埃利斯岛,是一个让人梦起和梦断的地方。
在埃利斯岛之前,移民是从曼哈顿南端的炮台公园(Battery Park)的一座碉堡进入纽约的,后来来的人太多,地方不够大了,于是纽约人打起了埃利斯岛的主意。岛离曼哈顿不远,可也不近,岛上原本是堆放废军火的,1892年成为移民站,1900年冬天改造成为了一座能容纳五十万人的大型建筑。这里隔离传染病患刚刚好,一头看得见曼哈顿,一头看得见自由女神像,万一真的黄了,权当是过了过眼瘾吧。顺便一提,埃利斯岛是两岛合并而成,填补两岛间隙的土有很多是当年曼哈顿修建地铁所产生的建筑垃圾。
在埃利斯岛服役的三十年间,有一千二百万人通过这里,他们从船上提着大包小包走下来,在大厅中列队成行,每人领取一个号码,排队接受签证官的检验。假如你咳嗽多了,或者面色枯黄,就会被巡警带到另一个地方,检查你是不是得了肺结核或者霍乱。得病的人被送入病患专用的房间,这里有铁链吊起的上下铺位,有洗脸池和一面镜子,如果不能及时康复,那就必须得遣送回去。在埃利斯岛,每五十个人里就会有一个被拒绝,他们的美国梦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那些幸运的人会在出口被他们的亲友爱人迎接,他们在那里拥抱亲吻,有时候手续流程繁多,即便到了岛上也得隔上几个月才能见着。过了关的人中,四分之一都留在了纽约。
今天的埃利斯岛那栋宏伟的法式建筑还在,它被改造成了移民主题的博物馆,成为了人们去拜访自由女神的必经之地。一楼的移民史陈列内容简练,梳理了重点事件,是比对美国今昔的必修一课。二楼的注册大厅(Registration Hall)刻意留空,只留几面星条旗挂在空中,一百年前这里的忙碌与忐忑,欣喜和心伤,似乎仍像游荡的鬼魂,一直没有离开。
……
前言/序言
有点像跋的序
文/沈辛成
三十七度是人的体温,零点五度是纽约让人发的烧。
下笔时,我心里一直揣着纽约给我的这份感觉:发烧的时候,人其实是病着的,但是有时候却并不觉得。你觉得身子很轻,你觉得脸上暖洋洋的,即便是偶尔觉得冷,也不是恶寒,而像是天气想把你拱向什么人的怀里。
就好像最开始,什么荒唐的念头都能像联合广场上的鸽子一样,一跺脚它就飞起来,飞远了,在两栋摩天高楼间化作一团光。
我想过很多要做的事,比如抱着吉他在地铁里卖唱,比如教美国孩子们中文,比如路过一座教堂,被门缝里传出来的圣歌拽进去,从此就有了信仰,比如奋不顾身爱上了一个外国人,比如每个周末都出去走走,直到把纽约所有的博物馆都逛上一遍。
这些事中,到头来也就做到了一条。
离开纽约之前,我花了大约一个月的功夫,在某社交网站上写了一篇《带你去纽约逛博物馆》,给我去过的四十多座博物馆排了座次。那个时候,那个网站还留着起码的体面,没有因为我颜值不高就驱逐我,于是收获了些好的评价,也就经常有小伙伴在旅游之前回来询问,有哪些可以去的地方。到最后,总是有一些人玩得很尽兴,另一些人玩得平平淡淡。我对那些直跟我抱怨纽约脏乱臭的人们说,你们真是不懂纽约的好。
于是他们追问我:那你说说到底有什么好?
然后我发现,我竟也很难把我的答案说得让人信服。
这零点五度的烧,总也有退的时候。当有一天你走在街上不再步履轻扬,当有一天你已经不会再为蓝得透心的天空而想要抒情,当有一天你对着黑夜发呆,只有消防楼梯上的鸽子陪着,你才会猛然醒来,发现那些你曾经想要逃离的烦恼,其实并没有因为你飞越了一片大洋,就乖乖地待在那头。而最让你喜悦的,转过了一个轮回,又变成了那些最不起眼的人和事——一顿特别得意的家常菜,一场狼狈里夹着笑声的雷阵雨,一间让你恨透了却又依依不舍的旧公寓,一两个始终叫你挂怀的人。
于是我答应了我的编辑,要写这本书。我说我不想编一本博物馆的黄页出来,更不想考虑有没有学术价值,我想要呈现一个有温度的纽约,仅此而已。
他没什么神乎其神的地方,但还是叫你喜欢,忍无可忍的缺点也咬牙扛着。
他像一个损友。
你狼狈的时候,他加倍嘲笑你。你迷茫的时候,他再给你八十种方案。你想哭的时候,他对着你大笑。
他从没想过要往高层次带你,却让你平静,让你变成更好的人。
所以我离开纽约的时候,觉得世界变小了,小到可以宣称自己已经在这里见识了它的一半。没有多少惆怅,也顾不得惆怅,因为烧退了,还得抖擞精神,去更远的地方。
《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 这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物理坐标的导航指南,也非一场冷冰冰的统计数据陈列。它是一张邀请函,一份邀请你用体温去丈量、用感受去触摸这座永不停歇的城市的心跳的邀请函。37.5°C,这个数字,恰是人类正常体温的微妙偏移,代表着鲜活、感知、以及那份独属于生命体的温热。它设定了一个基调:在这本书里,我们不只是观察,我们是参与者;我们不只是浏览,我们是体验者。 纽约,这座被无数镜头捕捉、无数文字描绘过的都市,在《纽约无人是客》中,被赋予了一种更加亲密、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它剥离了那些宏大叙事的棱角,不再强调地标的壮丽或历史的厚重。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藏匿于寻常巷陌,流淌在博物馆静谧角落,却能点燃我们内在火焰的细节和故事。 “无人是客”,这句看似简单的断言,却饱含着对纽约这座移民城市最深刻的理解。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原住民,也没有完全的局外人。每个人,无论来自何方,带着怎样的故事,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也与这座城市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本书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在场感”,这种“归属感”,以及在无数个“我”与“纽约”交织的瞬间中所迸发出的生命力。 而“博物馆地图”,则将这种体验的载体指向了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艺术、科学与历史的殿堂。但请注意,这并非一张按图索骥的列表,也不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的数据库。它是一份“情感地图”,一张“触感地图”,一张“温度地图”。每一件展品,每一处陈设,甚至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成为连接你与这座城市,与人类共同记忆的桥梁。 书中呈现的“37.5°C”,是一种温度,也是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微妙的体温升高,暗示着好奇心被点燃,想象力被激发,情感被触动。当你在博物馆漫步,偶然瞥见一幅画作,驻足于一件古老的器物前,或是聆听一段历史的回响时,你内心的那份悸动,那份共鸣,便是那37.5°C的具象化。这本书,就是要引导你去捕捉这些瞬间,去感受这些“体温”。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家不那么喧嚣的画廊,不是为了打卡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家,而是为了寻找一幅可能从未被大众关注,却深深打动你的画作。画中人物的眼神,色彩的运用,笔触的痕迹,是否让你瞬间回忆起某个模糊的片段,或是激发出一种莫名的冲动?那一刻,你的体温是否悄然升高?《纽约无人是客》便是要为你指引这样的路径,让你在纽约的博物馆集群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37.5°C”的发现。 它会带你走进那些可能隐藏在摩天大楼阴影下的小型陈列室,那些专注于特定领域、却拥有惊人深度的展馆。你可能会在一堆看似寻常的古董中,发现一件承载着失落文明的密码;你可能会在一组现代艺术装置前,与创作者的孤独或狂喜产生强烈的连接;你可能会在一片陈旧的乐器中,听到遥远年代的歌谣在心中回荡。这些,都是37.5°C的体验。 更进一步,《纽约无人是客》会鼓励你打破“游客”的身份,真正成为“无人是客”中的一员。这意味着,你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而是尝试去理解展品的背景,去揣摩创作者的心绪,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你会发现,那些陈列在玻璃柜里的,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有温度的故事,有情感的载体。 也许,书中的某一章节会带你走进一个以地方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在那里,你看到那些关于早期移民奋斗的艰辛,关于社区变迁的记忆,你或许会联想到自己家族的迁徙史,或是对身边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产生新的思考。这种联想,这种共情,便是那37.5°C的温度。 又或者,在一家专注于科学探索的展馆里,你不是被那些复杂的公式和仪器所震撼,而是被那些关于人类求知欲的火种所吸引。从最原始的工具到最前沿的科技,你看到的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当你在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将去往何处”时,你的心跳是否加速,思维是否活跃?这也是37.5°C的体现。 这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个全面的纽约博物馆指南,它承认纽约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如同星辰大海,不可能一网打尽。相反,它更像是一个精心挑选的“旅伴”,它分享的是一些它自己“感受过”的温度,一些它觉得值得你去亲自“体验”的路径。它鼓励你带着自己的“温度计”,去测量那些让你心动、让你思考、让你流连忘返的角落。 “37.5°C”的设定,也暗示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它不冷漠,也不过分热情。它是一种温暖的邀请,一种温和的引导。它让你在与艺术、历史、科学的互动中,保持一种舒缓而专注的状态,能够沉浸其中,而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 《纽约无人是客》还会带你留意那些“人”的痕迹。在博物馆的角落,你可能会看到一位默默擦拭展品的管理员,他的动作中藏着对艺术的敬意;你可能会遇到一位耐心解答孩子们问题的讲解员,她的声音里充满着对知识的热爱;你甚至会观察到其他参观者,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折射出他们与展品之间微妙的连接。这些“人”的存在,为冰冷的展品注入了生命,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 这本书,是在邀请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阅读”纽约。不是通过地图上的线路,而是通过你内心的感受;不是通过导览词的解说,而是通过你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当你在一家展示纽约都市变迁的博物馆里,看到一张老照片,照片中的人们正兴高采烈地在某个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的街区漫步,你是否会感受到时空的变幻,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感受到一种与过去对话的冲动?这份冲动,便是那37.5°C的温暖。 它是一份关于“连接”的指南。连接你与艺术,连接你与历史,连接你与科学,更重要的是,连接你与这座城市,连接你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以及连接你与你自己内在的感受。在《纽约无人是客》的指引下,纽约的博物馆不再是遥远而庄重的殿堂,而是你探索自我、发现世界、感受生命温度的温暖空间。 它鼓励你放慢脚步,去聆听展品无声的诉说,去感受它们散发出的独特“体温”。在那里,你不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是被邀请加入一场关于美、关于真理、关于人类智慧的永恒对话。在那里,你找到的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可以温暖你心灵的,属于你自己的37.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