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的传奇人生;
★ 聂鲁达20岁就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这部“情诗圣经”传唱不衰,而他本人的爱情故事也不乏浪漫情节;
★ 诺贝尔文学奖给聂鲁达的评语——由于他的诗歌,以大自然的伟力,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任何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
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聂鲁达一生有三个主题:爱情、诗歌和革命。他把这三个主题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20岁就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传唱至今,还有《我的船长》、《爱情十四行诗一百首》等,都是爱之绝唱,这些爱情诗也和作者的爱情紧密相关,互为一体。
同时聂鲁达也关注政治,他用诗歌描述过很多时代的重大题材,如西班牙内战、智利人民的斗争、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等,这让他受到智利人民和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广泛爱戴。
聂鲁达敏感、单纯、情感丰沛,他的一生就像一首浪漫而有力的诗歌。
罗海燕
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西班牙语专业。曾在哥伦比亚进修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两年。
广西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与段若川合译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小说三部:《加冕礼》、《旁边的花园》、《别墅》。另有中短篇小说翻译及评介文章若干。
第一章 谁不知道聂鲁达?!/
第二章 从阿劳卡尼亚的冷雨中“起锚”/
第三章 初航在“陌生的大海”——圣地亚哥/
第四章 大洋彼岸“灿烂的孤独”/
第五章 “西班牙在我心中”/
第六章 “我只能生活在故土上……”/
第七章 浩渺大洋上的航行/
第八章 远航归来/
第九章 “我弹奏着我那正义而响亮的七弦琴”/
第十章 赤子情怀/
第十一章 巴勃罗?聂鲁达同志!——到!/
附录
授奖辞 巴勃罗?聂鲁达的作品/
获奖演说 吟唱诗歌不会劳而无功/
生平及创作年表/
主要作品集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简要说明/
第一章 谁不知道聂鲁达?!(节选)
聂鲁达与中国,可以说有特殊的缘分;他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20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在中国人眼中陌生得犹如这块“新大陆”还不曾被“发现”。就在那个时代,聂鲁达启程向东方远航。1928年,他在赴仰光任领事时途经中国。
诗人的第一次中国之行,到的是香港和上海——当时被残酷殖民地化的中国的两个畸形大都会。就在这里,他亲眼看到,在中国的海域中、内河里,新老殖民者的灰色装甲舰耀武扬威,挂着万国旗的海盗船横冲直撞。而中国,就像“一个穿着破旧的绸缎衣裳讨饭的母亲”: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穷得一无所有,
端着一只空空的饭碗,
站在一座庙宇的大门口。
世界各国的军队,
开进来又开出去。
墙上溅满了鲜血。
他们抢劫你,就像你是一座没有主人的房屋。
……
而在这同时,从你的港口里,
却开走了一艘又一艘装满财宝的船,
那些冒险家为了争夺你的继承权、
你的矿藏和大理石,正吵个不休,
他们盘算着,在吸干了你的鲜血之后,
将怎样用一艘漂亮的船把你的骨头装走。
——《新中国之歌》
而与此同时,毒瘤般遍布的鸦片烟馆,张开黑夜的大嘴吞噬着无告而又无奈的国民,窒息着他们的精神:
在这里,他们在遭受侮辱,
在不被当成人而被当成走兽,
不被当成人而被当成牛马看待以后,
在走啊,走啊,流汗流血之后,
他们在这里孤单地倒在迷幻花下。
就在这次中国之行中,诗人亲身体验了这个罪恶社会的可怕——在一个漆黑的雨夜,他被拦路抢劫。抢劫者飞快地搜遍他的口袋、衬衫、鞋、帽,甚至连领带、袜子都没放过,强盗熟练麻利得像杂耍演员。他们抢光了他身上所有的钱后,把他扔到了荒郊野外。当然,也就是这次遭劫,使诗人认识了中国老百姓的善良、真诚——当他走到有亮光之处,碰到不少人,这些中国人尽管与他语言不通、素昧平生,但是都极为热心地想帮他脱离困境。他们想方设法终于把诗人带到他乘坐的船上。
诗人看透了这繁华都市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下的罪恶。他满怀激愤、一语破的,称这里“是赌棍、鸦片烟鬼、老鸨、夜间出没的盗贼、假俄国公爵夫人、海上和陆上的强盗等的天堂”。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次旧中国之行,才必然会有诗人后来的新中国之行,才必然会有诗人对新中国如此深挚的感情。因为这个新中国,是诗人——这个“另一片土地的儿子”,“在大海那边”期待、盼望了多年的。他深知:“许多民族都消亡了,而你却依然存在。”他因此坚信:
你的群山、江河和峭壁,
你的天空、云彩和人民——
这就是坚不可摧的堡垒。
——《中国大地之歌》
当新中国诞生时,诗人欢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沐浴着黎明的阳光。”他骄傲:“我们有了一个多么强大的兄弟!”他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们的笑经历过无情的殖民主义,经历过革命、饥饿和屠杀,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他们更懂得笑。”(《回首话沧桑》)还有谁,能像诗人这样,对中华民族有如此情同手足的深切理解?
聂鲁达就是这样,怀着对中国的深挚爱情,“怀着真诚得像大地一样的爱情”,来到新生的共和国的。1951年,聂鲁达和爱伦堡一起,乘坐横贯西伯利亚的火车经蒙古来到中国,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给宋庆龄颁发国际和平奖。诗人的来访,给正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孤立之中的中国,带来了远在地球那一边的拉丁美洲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举行颁奖仪式之后,聂鲁达出席了在苏联大使馆举行的宴会。参加者除受奖人外,还有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等国家领导人。席间每人面前都有一瓶酒,供自斟自饮。朱德元帅正坐在诗人对面,他爽朗地笑着,频频举杯邀请诗人干杯。
在中国,聂鲁达结识了许多新朋友,特别是以崇高的好客之情热情地接待他的中国文化界朋友:小说家丁玲、茅盾,诗人萧三、艾青等。艾青曾陪他一起游览北京市的风景名胜,如颐和园、香山卧佛寺等,还送他一本齐白石画册。两位诗人之间有过多次幽默、诙谐的亲切交谈。艾青曾风趣地问诗人:
“按照我们方块汉字,您这聂鲁达的‘聂’字是三个耳朵,我看您只有两只耳朵,还有一只呢?”
诗人诚恳地望着艾青,用指头点着自己的额头,幽默地回答:“在这儿呢,它在倾听未来!”
从此诗人就接受了这个由三个耳朵组成的聂字,而且对这个地道的中国姓氏颇为喜欢。出于对大海深挚的爱,他也曾说过,自己这三只耳朵,其中有一只是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
第七章 浩渺大洋上的航行(节选)
冬天的卡普里岛非常清静,和挤满游人的夏天大不相同。这儿的居民已经听说了聂鲁达曾被意大利政府驱逐的事儿,他们为他抱不平,同时也很想认识认识这位著名诗人。因此,第二天一早,当聂鲁达和马蒂尔德走进切里奥称之为上帝的杰作的广场,人们纷纷迎上前去向他们问候,对他们表示热情的欢迎和真诚的同情。在这儿,再没有人跟踪他们,他们像是获得了解放。卡普里人的厚道、慷慨、诚挚,使这两个浪迹天涯的旅人感到温暖、安慰,有一种回到自己人中的安全感。从登上这个小岛那一刻起,他们就爱上了卡普里。
他们逐渐熟悉了这里的居民,学会了这里特殊的生活方式:在岛上买东西不用付现钱,东西都送到家里,月底结账。这真是一座美丽而神奇宛如世外桃源的小岛,唯一让他们失望的是那儿的海滩。当他们漫步在海边,诗人若有所思地说:“这海要是有浪翻腾咆哮就美了!你看,它太平静了,连拍打着海岸的浪花都是悄无声息的。而且,闻不到海的气味。”他一定是又怀念起黑岛那汹涌澎湃的波涛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片高耸的礁石,那儿的海水扑打着礁石,翻腾着浪花,吸引了他们。他们久久地凝视着那与遥远故乡相似的大海,不忍离去。在这片礁石上,他们拍了不少照片。
不久,一桩喜事临门,马蒂尔德怀了孕。在拿到医院检查结果那天,他们兴高采烈地庆祝了一番。他们去餐馆吃晚饭,又笑又唱,喝了不少岛上自产的酒。那酒清醇,平和,好像劲儿不大,但实际并不如此。很晚了,他们才作为最后的客人离开餐馆。走到家门口,却进不去,钥匙不见了。诗人摸遍了口袋,马蒂尔德倒空了皮包,一无所获,马蒂尔德要再摸摸诗人的口袋,她记得是他拿着钥匙。但他说:“不必了,我已经找过两遍了。”他们不得不找了家旅馆,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马蒂尔德一睁眼,就见诗人一只手伸到她面前,手上是那把失踪了的钥匙。原来它就在他口袋里,可惜他今天早上才摸到。他们是乐昏了头,那家酿美酒大概也帮了点儿倒忙。
这个孩子将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要当父母了,聂鲁达提议,等月亮圆的时候,他们要举行婚礼,请月亮证婚。为此,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订做的结婚戒指不久就送到了,上面刻着:“卡普里,1952年5月3日,你的船长。”结婚礼服也做好了,是用卡普里本地织的绿色条纹布料做的,上面镶着一条条金线。选定的日子到了。他们起了个大早,马蒂尔德下厨房准备吃的,诗人负责装饰房间。当她走出厨房,不禁惊喜地站住了:房间里挂满了鲜艳的花朵,翠绿的树枝,还有各种颜色的纸片,上面用大号字写着:“马蒂尔德,我爱你!”“我爱你,马蒂尔德!”她感到非常的幸福,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夜色降临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天空,她准时应邀来参加婚礼了。
聂鲁达和马蒂尔德走到平台上,她那绿条纹的结婚礼服在月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他们沐浴在温馨、恬静、梦幻般的夜色中。诗人仰望夜空,向高悬的明月,郑重地请求,请她为他们证婚。他对月亮说,他们不能在人间结婚,尘世不承认他们的婚姻。但是她,热恋的诗人们的缪斯,会为他们证婚,这婚姻比凡间的婚姻更为神圣。然后,他低下头,握住马蒂尔德的手,为她戴上结婚戒指,郑重地说:“你要永远戴着它。”他让马蒂尔德仔细瞧那月亮,他断言,“月亮的嘴在动,她在为我们祝福!”
他们手挽着手,唱着婚礼进行曲,庄重地缓步走在厅里。然后,他们唱起歌,跳起舞。天上的明月透过窗子望着他们,她也张着嘴在笑。他们斟满酒,举杯邀明月,和他们一起痛饮。多么美的月光!多么幸福的夜!当第一线晨曦照进窗里,他们大吃一惊:新婚之夜竟然如此短暂!
这以后,他们曾参加过不少朋友的婚礼。但他们断定,哪一次婚礼也没有他们这次由月亮证婚和祝福的婚礼这么幸福,这么美满。那一夜像神圣甜美的梦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许多年后,聂鲁达解除了与玛丽亚?安托涅塔?哈格纳尔的婚姻。于是,他和马蒂尔德在1966年举行了世俗的婚礼。这次庆典邀了众多客人,拍了不少照片,大宴宾客,人们为他们敬酒祝福。但是他们心目中的真正婚礼是那一夜,在卡普里岛上月亮为他们证婚的那一夜。卡普里之夜,犹如不可能再重现的梦,让他们终生难忘。
《聂鲁达传》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沉醉。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聂鲁达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从他初涉诗坛时的敏感与才情,到他作为外交官在异国他乡的见闻与感悟,再到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公众人物,每一步都充满了戏剧性与思想深度。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试图去理解聂鲁达的内心世界,他的矛盾与挣扎,他的喜悦与痛苦,他的浪漫与现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与家人、朋友之间关系的刻画,那些平凡而又真实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一个诗人,一个男人,一个普通人的多面性。那些关于他旅途中的见闻,关于他对不同文化的观察,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聂鲁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伟大的人物并非生来就完美无瑕,他们的成长与蜕变,同样充满了曲折与挑战。而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的生命故事更加动人,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在其中找到共鸣,汲取力量。
评分第一次翻开《聂鲁达传》,我心中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仿佛即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亲近那位诗坛巨匠,去窥探他非凡的人生。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记的书,更是一扇通往诗歌灵魂深处的窗口。读着书中的文字,我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海浪声,感受到安第斯山脉吹来的微风,那些在诗中反复吟咏的意象,此刻都变得鲜活起来,触手可及。传记的叙述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勾勒出聂鲁达从青年时期的青涩与叛逆,到中年时期的热情与担当,再到晚年时期的深沉与思考。那些关于他爱情的絮语,关于他对祖国的深情,关于他对人民的关怀,都如同珍珠一般,被小心翼翼地串联起来,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他流亡经历的描写,那种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那种对自由与正义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诗人,其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碰撞,是时代的见证。
评分捧读《聂鲁达传》,我沉浸在一种别样的阅读氛围中。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去捕捉聂鲁达生命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去解读他诗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情感密码。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的诗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将他对土地、对人民、对爱情的深沉情感,化为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书中关于他童年时代的描绘,那些在南美洲广袤土地上奔跑的少年身影,为理解他日后作品中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埋下了伏笔。而他后来在世界各地的经历,也让他对人类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聂鲁达的政治立场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深刻,没有回避他的争议,却也尽力去理解他选择的理由。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诗歌,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时代,植根于诗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评分读罢《聂鲁达传》,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关于勇气、激情与信仰的深刻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聂鲁达这位伟大的智利诗人的一生娓娓道来。我被他早年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所打动,那些充满青春气息的诗篇,仿佛还带着晨露的清新。而当他投身政治,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时,我看到了他身上那份超越个人情感的宏大抱负,以及为理想不懈奋斗的无畏精神。书中对于他与政治的纠葛,与权力中心的周旋,与人民的紧密联系的描写,都让我感受到一位诗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诗歌的力量去呐喊、去抗争、去影响世界。我尤其欣赏传记中对聂鲁达诗歌创作过程的深入剖析,那些灵感的火花如何在他心中点燃,又如何化为动人心魄的诗句,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火焰的书,它告诉我们,生命可以如此热烈,诗歌可以如此有力,而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以其独特的才华,为世界留下不朽的印记。
评分《聂鲁达传》给予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启示。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堂关于生命、关于诗歌、关于历史的宏大课程。我被书中对聂鲁达人生道路的描绘所深深震撼,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诗人的浪漫与敏感,又有革命者的坚定与执着。那些关于他与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力量的交锋,那些在动荡年代中的抉择,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灵魂。书中对他诗歌创作的解读,那些对于意象、对于节奏、对于情感表达的分析,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被他对于爱情的赞美所打动,被他对自由的呼唤所鼓舞,被他对人民的关怀所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伟大的诗人,不仅仅是用文字记录生活,更是用生命去书写历史,用诗歌去唤醒人心。我深深地感到,阅读这本书,就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启迪我的思想,点燃我的激情,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