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山正明的这部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对世界史崭新的思考方式。
——山内昌之(东京大学教授),三得利学艺奖评审感言
历史研究常令人想到“如果”、“可能”的发展,这本书呈现了蒙古历史耐人寻味的一面,相当有趣。
——日本“读书志”
它其实是一本视野广阔的政治经济史,他在书中试图把一直为世人刻意曲解,蒙受甚于事实的指责的蒙古帝国的真实面貌,大白于天下。
——台湾“读书笔记”网站读者评论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猝死在征服南宋的前线上,皇弟忽必烈突然有了争夺大汗位的机会,同时忽必烈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他面临着什么挑战?他不只要击败竞争者登上大汗之位,还得创造不世之功与巨大财富才能给蒙古共同体带来繁荣与安定。忽必烈不只要克服地形天险才能在军事上打败南宋,还要尽可能减少双方损伤,才能顺利达成接收江南财富的目标。而且,忽必烈面临如何建构世界国家和经济体系——地跨欧亚陆上海上的军事与通商帝国的难题。
杉山正明这部1995年三得利学艺奖获奖作品,有别以西欧、中国为主体的观点,描绘出别开生面的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将蒙古的“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明清帝国这几个在近代西欧列强兴起之前的世界强国,在杉山正明看来,也与蒙古帝国有着内在的联系。
杉山正明,1952年生,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欧亚史学者。曾参与日本NHK“大蒙古”系列纪录片制作。专攻蒙古史、中亚游牧民族史。2003年获第六届司马辽太郎奖,2007年获日本学士院奖,代表作有《蒙古帝国的兴亡》《忽必烈的挑战》等。
第一部 追寻世界史的新面貌
1 蒙古及其时代
2 蒙古是中国文明的破坏者吗?
3 中亚、伊朗被破坏了吗?
4 俄罗斯的不幸是真的吗?
5 元代中国是悲惨的吗?
6 责难与称赞
7 世界史与蒙古时代
第二部 世界史的大转向
8 改变世界史的那一年
9 忽必烈营帐
10 忽必烈与他的策士
11 夺权的过程
第三部 忽必烈的军事与通商帝国
12 大建设的时代
13 系统化的战争
14 一跃成为海上帝国
15 重商主义与自由经济
16 为何未尽全功?
后记
学术文库版后记
蒙古大军进入杭州城的实际情况
一二七六年初,曾为南宋首都的杭州,在伯颜(Bayan)所率的蒙古军队前不战而降。灭亡的南宋当时的年号为德祐二年,用使其灭亡的蒙古忽必烈政权的年号来说则是至元十三年。
和一般的印象不同,蒙古军队实际上完全没有掠夺杭州市街。其中少数的流血,是南宋士兵造成的。在杭州城内外,有总计达四十万人的军队驻守,面对南宋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方针,一部分担心日后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南宋将士引发了暴动。他们对于蒙古军进驻一事既软弱又无能,对南宋政府却态度强势。暴动的主力是下级士兵。军中将领和赞成尽快投降的高层官僚一样,热衷于保全自身性命。而在“征服者”蒙古兵临城下之际,想尽办法要在和平中献城的那些人,与对此主张抱持不满的人之间产生了冲突,也就是发生了内讧。
反叛的一方遭到镇压,另一方带着被称为少帝及恭宗的南宋幼主赵昺兄弟——两位幼童——逃出杭州,企图前往南方东山再起。在这场混乱当中,南宋士兵中有某些人擅自闯入杭州市内的民宅,放肆地进行强抢、掠夺等暴行。
本应是征服者的蒙古军队,反而是纪律井然地入城的。蒙古军为了维持治安,令杭州市内家家户户在门前贴上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并禁止夜间外出。
有中国史研究者认为,蒙古军队的行为更让人记恨。但是,我们不难想象,若蒙古军队不慎重地维护秩序,管理杭州内外,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南宋成立已有一百五十年,若自北宋建国起算的话则已逾三百年,这样的国家与政权消失毁灭,却几乎什么暴动都没有发生,这或许才真的令人吃惊。
当时蒙古军队如此漂亮地控制住了局势,即使在历史上几个类似事例中也是相当突出的。虽然这是因为有大汗忽必烈的严格指示,但从此事也可窥知蒙古进驻军中以伯颜为首的将官们的能力非比寻常。
在中国史上,这样的和平过渡是非常特殊的案例。一般来说,中国史上的政权更替若是以某个王朝或政权以武力消灭另一个的形式进行,一定会演变成非常惨烈的事态。我们虽然很容易误以为前近代的中国史是以士大夫或读书人为中心、软实力占优势地位的,但若与日本列岛或朝鲜半岛的历史比较即可知,在中国史上治乱兴亡异常激烈,硬实力才是至高无上的。
与此点相关,谢和耐在前引书中指出:“与一般所相信的相反,中国历史在人类历史中是其他国家或区域无可比拟的冲击性事件之连续,是最沾染血腥的历史。”这是难以否定的。与此不同,一二七六年蒙古对杭州的占领,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近似于“接收”的这种温和的印象。并且,在此前后,蒙古极为和平地收服了南宋旧领江南(中国本土长江以南之地)全境,情况也可以说是大致一样的。
但是,这样一来千篇一律的“历史”就不成立了。因为蒙古是“蛮族”,所以不破坏“文明”的话就于理不合。因此游牧民从一开始就被视作恶徒。
或许读者们无法相信,但一二七六年蒙古军来临之后,杭州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什么变了,又有什么没有变?确切的情况几乎不清楚。首都杭州既然如此,那么其他江南各地的情况也可以由此推知。
就目前而言,除去几个特殊的话题及事件外,专门研究者从事的有关蒙古治下的杭州与中国南方的确切的实证研究极少。这是今后务必要持续进行的课题之一。
然而,明明没有根据,“杭州遭受蒙古打击”这种说法却被大肆宣扬。这就是“结论先行”“信者不疑”等心理在作祟。
初读起来,就被作者那近乎冷峻的笔调所吸引,他似乎摒弃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常见的那种道德评判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转而专注于制度、地理、经济网络这些冰冷的“硬事实”如何塑造了历史的走向。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13世纪欧亚大陆的地图,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地中海的帆船,以及那些横跨草原的游牧民族迁徙路线。作者对地缘政治因素的剖析细致入微,他没有简单地将某场战争的胜负归结于将领的智慧或军队的勇武,而是深入挖掘了气候变化、资源分布乃至技术扩散速度对权力结构重组的根本性影响。这种高度结构化的分析方法,使得原本看起来零散的历史事件被编织成一张逻辑严密的网,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大变局”的传统理解。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关于世界体系形成史的高级研讨课,那些教科书上几笔带过的时代转折点,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多维度的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世界史”这个概念的重新界定。它似乎在挑战我们习惯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或者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传统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权力转移过程中被边缘化或被误读的中间地带——那些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的交错区。作者的论证很有力量,他暗示了某些看似局部的冲突,实则牵动着全球贸易的神经末梢。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转移的“社会学田野报告”。在当下这个全球化面临重塑的时代,回溯近千年尺度上的权力重构,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关怀。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从更宏大的时间尺度上去解剖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时代。
评分作者在论述中穿插的那些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史料引用,展现了他扎实的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我尤其注意到他对波斯文和部分拉丁文文献的运用,这让那些原本被中原史学惯常的叙事框架所遮蔽的细节得以重见天日。举例来说,书中对于某次外交谈判的描述,不仅引用了东方的奏折,还对比了西方使节的回信,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化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偏差和信息过滤机制。这种“多重视角”的并置,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厚度和真实感,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单声道的回响,而是无数独立声音交织的复杂和声。阅读这种著作,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体会到那种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现场的巨大满足感,远非那些浅显的通俗读物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墨色背景上,隐约可见的古代图腾与现代字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之中。我记得我是在一家旧书店偶然翻到的,那种纸张特有的、略带陈旧的油墨香气,立刻就让人感受到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流行读物,而是经过沉淀的厚重之作。作者在序言中对“挑战”一词的阐释极为精妙,他似乎在探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明之间、旧秩序与新格局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与融合。那种对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让人在阅读前就对即将展开的论述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面对一座尚未完全揭开面纱的古老遗迹,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发现了一处新的线索,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欣赏作者选择的角度,那种不落俗套,力图穿透表象直达历史核心驱动力的努力,让人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精确,又时不时流露出一种近乎文学性的诗意和对逝去时代的深沉喟叹。这种文风的切换处理得非常巧妙,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论证带来的枯燥感,也避免了纯粹的文学描摹带来的空泛无力。特别是在描绘那些宏大战争或帝国衰亡的章节时,作者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保证了史实的准确性,又能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人在为历史的残酷感到唏嘘的同时,又能理解这种残酷背后的必然性。阅读体验是层次丰富的,时而是冷静的分析者,时而像是凝视着史诗般画卷的旁观者,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这本书即使在厚度上显得颇具分量,阅读起来也丝毫不觉得费劲,反而让人爱不释手,想要一口气读完,去探寻下一个转折点的奥秘。
评分量级风格,中量级篇幅,重量级阵容,引领纸书阅读新风尚。本书属于小说叁辑,收录新生代作家代表东西先生的两部经典
评分书脊设计的很好,读书时非常方便,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地图被分开印刷,分的太开了,效果不好。
评分收到了,包装玩好无损,甲骨文的书内容就不说了。
评分有些内容确实挑战了传统历史教材,说明多听则明。
评分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
评分超过10个字就有机会获得京豆
评分历史研究常令人想到“如果”、“可能”的发展,这本书呈现了蒙古历史耐人寻味的一面,相当有趣。
评分作者的看法很奇妙,读了又买,才发现与已有的书是同一个。不退了,也就再读。
评分比较好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