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吹响工业4.0时代号角的汉诺威小镇、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的异同、富士康如何从“血汗工厂”转型为智慧工厂、智能产品的波澜、谷歌神秘黑科技、*全自动化工厂,以及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读者一一细解新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广大读者既可以把它看作一本科普性的趣味图书,也可以用它更系统地梳理自己的现有知识框架。它适合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每一个人阅读。
本书告诉读者,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创新,而且这个创新所引发的绝不仅仅是一场新工业革命,而是为人类的生活创造的可量化的维度:创新将不再局限为一种有意识的努力,它将成为新时代赋予人类社会的本能。
刘云浩,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ACM Fellow,IEEE Fellow,ACM中国理事会主席。
1995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刘云浩教授围绕传感网、工业互联网、室内定位等领域开展工作,率先提出自组织弱联网理念,在世界上首次设计和实现了基于RFID的非测距定位算法,将室内定位精度提高到毫米级,相关论文累计他引超过12000次。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副主编,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和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编委。
2010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被TCP/IP发明人之一、图灵奖获得者文顿瑟夫(Vinton Cerf)授予ACM主席奖(ACM Presidential Award),是该奖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人。2014年获得ACM MobiCom大会**论文奖,2015年成为美国ACM Fellow与IEEE Fellow,2016年获得物联网青年成就奖。
导言 登上物联网的小船/1
第一章 工业4.0的“网红”养成之路/7
1769年,蒸汽机出现;1869年,电气动力开始取代蒸汽动力;1969年,互联网登场……历史的发展看起来正遵循着某种神秘的规律,下一个转折点会是当下的网红“工业4.0”吗?
1769,1869,1969……/9
天佑的工业小镇/15
工业4.0三教父/21
第二章 当汉诺威遇到波士顿/27
德国的工业化道路就像他们的虎式坦克般稳重,美国的工业化道路却另辟蹊径从互联网入手。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该如何站队?
布局——德国虎式出动/29
出征——美国队长的实力/37
站队——德国人还是美国人/44
第三章 互联与智能:工业革命升级技能点/53
你也许知道摩尔定律,可是你听说过吉尔德定律吗?梅特卡夫定律呢?后两者同摩尔定律一起将我们带入了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数字化漫山遍野,网络化在上面“野蛮”生长,结出智能化的果实。
无处不在的物联网/56
不是人工智能的智能/68
第四章 不食人间烟火的未来工厂/81
富士康如何摆脱“血汗工厂”的称号?天津爆炸事件可以预测和避免吗?为什么机器有时候可以轻而易举帮我们解开千古难题,有时候又“笨”得如同一只猩猩?人类使用机器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血汗工厂”的转型/83
消防官兵的逆行/88
智慧从深度互联开始/92
第五章 一大波智能产品正在靠近/99
一件普普通通的产品,一旦刻上个人的、私有的和独特的印迹,其价值就大不相同,仿佛一件量产之物一下子就成了世上的孤本,这也许就是智能产品最动人的地方。
吃的是信息,挤出来的是价值/103
打造你的私人王国/107
华山论剑: 网络与数据/111
南山荟萃: 别落了其他技术/117
第六章 你能想象十年后的生活吗/131
不管是无人机还是自动驾驶,不管是口袋医生还是共享单车,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那么,是我们推动了科技,还是科技在改变我们?
快递小哥和无人机,你选谁/133
把医生放进口袋/141
随时待命的修理工/150
结语开启智慧的革命/155
参考文献/163
1685年,按照古人出生就算一岁,过了年就两岁的习惯,45周岁的蒲松龄已经结结实实地算是年近半百了。躺在病榻上,他已不敢计算自幼被誉为神童的自己是第多少次科举落第。还能再参加科举考试吗?心灰意冷的他开始每天在门口摆摊,半卧半躺,听路过或者慕名探访的人讲述奇闻异事。一年多以后,蒲松龄终于打起精神并站了起来,在大门贴上“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再次踏上科举征途。那个时候,他所不知道的是,今后还要历经的十几次科举考试他依旧名落孙山,有时失败的理由甚至让人难以理解: 卷面格式不对、抄写违规……似乎霉运总是环绕着这位几百年一出的奇才。但是他一直力争保持每天听人讲故事的习惯,持续了20多年。他把听过的故事加以整理和润色,并经过了大量的再创作,终于在76岁离世之前留下一本旷世“闲书”——《聊斋志异》。
这本“闲书”使他成为清朝文学史上与曹雪芹齐名的人物,远远超过那些中进士的同辈。而他这本“闲书”的创作方法,也是今天的互联网所带给我们的巨大创新红利——Crowdsourcing (目前尚无准确的中文对应词,可以称为群智或者众包)。
创新需要红利吗?需要,太需要了,因为,创新太难了!不是每次与前人不同的做法都能被称作“创新”,那些碰得头破血流的尝试往往被称为“乱搞”或“没经验”。但正是那些凤毛麟角的有效的“突发奇想”,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发展到农耕文明,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又走到今天。
但是在我们刚刚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历程中,往往也只有专家们才有话语权,才有可能把他们的突发奇想变成现实;大多数人,也许在泡澡、锻炼或者睡前“思考人生”的时候会突然感觉自己想到了些什么,不过睡一觉就忘了——牛顿和莱布尼茨能为微积分的发明权争上一争,换作普通人,也许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
可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一切有了新的变化。不懂编程的乔布斯能发明出风靡全球的iPhone(被誉为Re�瞚nvention of the Cell Phone,手机二次发明),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程序员出身的马斯克能够跨界金融、汽车和航天三大“毫无关系”的领域;电子商务起家的亚马逊推出了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电子书Kindle;明明是搞搜索引擎的Google却不断用自动驾驶汽车、热气球和智能眼镜等刷新我们的三观……越来越多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来源于本行业之外,“改变世界”将不拘囿于你是谁、来自哪里、做什么工作——而在于你是否有好的idea!为什么?因为来到了互联网时代。以前,让想法能够落到合适平台上的难度甚至超过《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在曼迪逊桥畔邂逅的难度(是的,创新的实现比遭遇浪漫还难)。而现在,互联网就像一个自动播种机,把散落各地的种子填到它们应属的坑里,只要种子好,就一定能开花结果。把灵光一现的想法发布在网络上,就有机会“拉帮结派”,找一群“兴味相投”的人一起把想象变成现实(例如众筹网站);虽然我们会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但网络上存在着大量各个领域的行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地方的出地方(孵化器),“一切皆有可能”。
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用了几千年;工业革命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用了几百年;互联网时代大门的开启只用了短短几十年;而今天的社会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推动下,更是几年就来一个大变样……人类觉得力不从心了吗?觉得“赶不上趟”了吗?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由一两个标志性的发明引领社会的前进,而是因社会的前进推动着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的产生。这只“看不见的手”,曾经被归功于雷公电母,又逐渐转移到精英阶级,最后落回了大众手中,神奇的事物一一被酝酿出来,非专业领域的专业智慧崭露头角。
我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这些感受之后,得到很多同学的热情反馈,使我觉得应该把这些体会分享给更多的人。仔细思考后,我决定写一本薄而通俗的书,一本不是专注于学术研究,而是更多专注于对互联时代与新工业革命大潮的理解与体会的书。从2000年到今天,我们团队这16年来一直围绕物联网、无线传感网和云计算做研究,从南到北,从地下煤矿到航空,从陆地到海洋,从山林到城市,其中既有难以历数的艰辛,也充满不可名状的探索未知的喜悦。我跟团队成员说了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之后,大家都很积极,在吴陈沭博士的带领下,我们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博士生尹祖伟、钱堃、郑月、刘慈航,硕士生肖贺、金语泽、辛晓哲、杨超凡等同学纷纷提供了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下,对他们自己重点思考和擅长的小领域的许多看法供我参考。于是我就开始了本书的写作,一边写一边和吴陈沭、钱堃、尹祖伟三个人讨论。写作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再理解的过程。为了提高书的易读性,我选了网上一些有意思的图,也有一些是我设计的。必须感谢硕士生刘桐彤、王常旭、肖贺和金语泽的协助,把这些图以工科视角进行了美化。此外还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刘稚亚,她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本书贡献者们的平均颜值和平均健美度,还为本书的文字提供了很多修订意见,大为提高了可读性。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派出了强大阵容,在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等各个环节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张民师妹,不断与我探讨书的定位等诸多细节,为提高本书的整体质量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写作使得原本就很忙碌的工作计划雪上加霜,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与家人的支持密不可分。我想借此机会感谢瑶老师多次和我进行的关于新工业革命的有益的探讨,还有家里的两个小朋友Cherry和Walter,总是在夸我是特别聪明的人之后,又突然抛出来一些令我瞠目结舌的问题。这些探讨和问题,经常从不同视角给我提供了探寻谜底的源泉和思路。
客心已百念,
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
刘云浩
2016年10月于清华园
当我看到“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被点燃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信息的获取到人际的交往,从商业的运作到文化的传播,一切都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然而,这种“互联”的状态,是否仅仅是一个起点,是否正孕育着更为宏大的变革?“新工业革命”这个词,则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未来的前瞻性。它似乎预示着一场比以往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的转型。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带领读者回溯历史,审视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从而理解“新工业革命”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互联”如何成为孕育“新工业革命”的温床,以及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是大数据分析驱动了智能制造的突破?还是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希望能从中获得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清晰认识,以及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一定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有着非常敏锐洞察力的作品。你看,“互联”这个词,现在几乎已经被滥用了,但它的背后究竟蕴含了什么深层的东西?是信息的高速流动,还是数据的价值挖掘?抑或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重塑?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被“互联”所定义的,社交媒体的兴起,共享经济的繁荣,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无不体现着“互联”的力量。而“新工业革命”,听起来更是充满了力量感和未来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自动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词汇,它们似乎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工厂的运作方式,甚至是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形态。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转变的过程,它是循序渐进的,还是会伴随着巨大的阵痛?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思考,让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种变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技术名词,而是能深入剖析这些技术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想,理解了“互联”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方向,这或许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一直对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当我在书店看到《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这本书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想把它拿回家。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条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迈进的清晰脉络。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互联”带来的便利,比如即时通讯、在线购物、海量信息触手可及,这些在我们父辈看来或许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但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书名中的“新工业革命”则让我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当“互联”的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信息层面,而是与物理世界、生产制造、乃至人类自身的智能深度融合时,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它会不会讲述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如何颠覆传统的生产模式?又会如何重塑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结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这场即将到来的,甚至已经悄然开始的巨变,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这跨度也太大了,让人不禁联想,我们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从最早的互联网信息爆炸,到如今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再到那些听起来就遥不可及的“工业4.0”、“智能制造”,仿佛一夜之间,世界就变了模样。我一直觉得,科技的进步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而且总是能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连个固定电话都没有,信息传递全靠信件和口口相传。后来有了手机,更是觉得不可思议,随时随地都能联系上别人。而现在呢?手机的功能早已超越了通讯,它变成了我的钱包、我的地图、我的新闻客户端,甚至是我控制家里智能家电的遥控器。这种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出这其中的逻辑和脉络的,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碎片化的技术和趋势,串联成一条通往“新工业革命”的清晰路径的。我特别想知道,他会如何解读“互联”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网络连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协作模式的转变吧?而“新工业革命”又会带来怎样的颠覆?是关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是社会结构的重塑?光是想想,就觉得这是一场关于未来世界的深刻探索,充满了未知与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当下社会发展方向的好奇之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似乎已经被“互联”的概念深深烙印。无论是手机屏幕上的信息洪流,还是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都让我们感受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互联”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然而,紧随其后的“新工业革命”这个词,则让我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联想。它意味着,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一个由“互联”驱动的,更加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他是否会探讨,当“互联”的技术和理念渗透到生产制造、能源、交通、医疗等各个传统领域时,会激发出怎样的全新活力?“新工业革命”究竟是指自动化、智能化、还是某种更具颠覆性的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图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即将走向的未来。
评分“闲书”,一本值得拥有的“贤书”!通俗易懂,科普性非常强!
评分题目挺高大尚,内容真一般,一本闲聊的书
评分值得购买比其他的实体店便宜很多,包装都很好物流也快
评分就是不一样,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
评分价格优惠,东西不错。
评分刘教授的书本本精品!
评分京东图书,快,包装好,正版,便宜,还需要说吗?yesyes
评分没有说教,只是事实与例子!与其说历史照亮未来,然而却是看见未来的人翻开并书写历史!
评分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