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

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雲浩 著
圖書標籤:
  • 工業革命
  • 互聯網
  • 數字化轉型
  • 技術創新
  • 産業升級
  • 未來趨勢
  • 新經濟
  • 第四次工業革命
  • 科技發展
  • 智能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529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801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迴顧工業革命的曆史,以彆開生麵的經典案例——吹響工業4.0時代號角的漢諾威小鎮、工業互聯網和工業4.0的異同、富士康如何從“血汗工廠”轉型為智慧工廠、智能産品的波瀾、榖歌神秘黑科技、*全自動化工廠,以及工業互聯網的未來圖景等,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讀者一一細解新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的種種挑戰和變革。

  廣大讀者既可以把它看作一本科普性的趣味圖書,也可以用它更係統地梳理自己的現有知識框架。它適閤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每一個人閱讀。

  本書告訴讀者,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就是創新,而且這個創新所引發的絕不僅僅是一場新工業革命,而是為人類的生活創造的可量化的維度:創新將不再局限為一種有意識的努力,它將成為新時代賦予人類社會的本能。


作者簡介

  劉雲浩,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傢傑青,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ACM Fellow,IEEE Fellow,ACM中國理事會主席。

  1995年在清華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計算機係獲得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

  劉雲浩教授圍繞傳感網、工業互聯網、室內定位等領域開展工作,率先提齣自組織弱聯網理念,在世界上首次設計和實現瞭基於RFID的非測距定位算法,將室內定位精度提高到毫米級,相關論文纍計他引超過12000次。擔任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副主編,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和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編委。

  2010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奬,2011年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奬二等奬,2013年被TCP/IP發明人之一、圖靈奬獲得者文頓瑟夫(Vinton Cerf)授予ACM主席奬(ACM Presidential Award),是該奬設立以來首位獲奬的中國人。2014年獲得ACM MobiCom大會**論文奬,2015年成為美國ACM Fellow與IEEE Fellow,2016年獲得物聯網青年成就奬。


目錄

導言 登上物聯網的小船/1

第一章 工業4.0的“網紅”養成之路/7

1769年,蒸汽機齣現;1869年,電氣動力開始取代蒸汽動力;1969年,互聯網登場……曆史的發展看起來正遵循著某種神秘的規律,下一個轉摺點會是當下的網紅“工業4.0”嗎?

1769,1869,1969……/9

天佑的工業小鎮/15

工業4.0三教父/21

第二章 當漢諾威遇到波士頓/27

德國的工業化道路就像他們的虎式坦剋般穩重,美國的工業化道路卻另闢蹊徑從互聯網入手。作為後起之秀的中國該如何站隊?

布局——德國虎式齣動/29

齣徵——美國隊長的實力/37

站隊——德國人還是美國人/44

第三章 互聯與智能:工業革命升級技能點/53

你也許知道摩爾定律,可是你聽說過吉爾德定律嗎?梅特卡夫定律呢?後兩者同摩爾定律一起將我們帶入瞭萬物互聯、人工智能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裏,數字化漫山遍野,網絡化在上麵“野蠻”生長,結齣智能化的果實。

無處不在的物聯網/56

不是人工智能的智能/68

第四章 不食人間煙火的未來工廠/81

富士康如何擺脫“血汗工廠”的稱號?天津爆炸事件可以預測和避免嗎?為什麼機器有時候可以輕而易舉幫我們解開韆古難題,有時候又“笨”得如同一隻猩猩?人類使用機器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血汗工廠”的轉型/83

消防官兵的逆行/88

智慧從深度互聯開始/92

第五章 一大波智能産品正在靠近/99

一件普普通通的産品,一旦刻上個人的、私有的和獨特的印跡,其價值就大不相同,仿佛一件量産之物一下子就成瞭世上的孤本,這也許就是智能産品最動人的地方。

吃的是信息,擠齣來的是價值/103

打造你的私人王國/107

華山論劍: 網絡與數據/111

南山薈萃: 彆落瞭其他技術/117

第六章 你能想象十年後的生活嗎/131

不管是無人機還是自動駕駛,不管是口袋醫生還是共享單車,技術的進步正在改變人類的認知方式。那麼,是我們推動瞭科技,還是科技在改變我們?

快遞小哥和無人機,你選誰/133

把醫生放進口袋/141

隨時待命的修理工/150

結語開啓智慧的革命/155

參考文獻/163

精彩書摘

  《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
  其實網絡通信技術最重要的技能就四點:尋址能力、統一標準、通信協議以及網絡安全。
  ①尋址能力。
  尋址能力是指泛在網絡中,所有接入網絡的設備需要統一且能夠獨有識彆的地址,目前最常用的是IPv4協議。IPv4采用32位地址,最多可容納約43億設備同時接入網絡,這在互聯網發展初期能夠滿足設備尋址需求。但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增大,IPv4資源即將枯竭。2011年2月,互聯網頂層注冊機構IANA已將其全部地址空間分配完畢,這些地址空間也將在未來十年間被各區域互聯網分配管理機構分配殆盡。
  IPv6的齣現解決瞭地址資源枯竭的問題。IPv6使用128位地址,可容納約3.4×1038的設備。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沙子也不過隻有大約7.5×1018粒。從地址資源的角度來看,“讓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的ID”在物聯網時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②統一標準。
  統一標準統一瞭什麼?由於泛在網絡包含瞭各種各樣的通信設備,這些設備具有各自不同的任務,因此對通信網絡的性能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生産網絡需要實時監測生産環境,因此對網絡的實時性要求較高;業務網絡則需要同時處理大量訂單,因此要求網絡具有高並發性。需求不同,使得工業互聯網的各部分子網采用不同的協議標準,從而阻礙瞭不同部分間的數據和信息交流。統一標準要求工業互聯網不同子網在邊緣遵守單一、公共的標準,包括統一的基本架構原則、接口和數據格式,以便在各個子網之間能夠互通有無。
  ③通信協議。
  在工業互聯網中,根據不同的需求,應使用不同的網絡連接方式。有綫網作為工業互聯網的骨架,連接瞭不同區域子網和終端控製中心。無綫網則是連接眾多智能設備的主要方式。根據應用領域對網絡覆蓋範圍和通信帶寬來區分,一般將無綫網絡分為廣域網、局域網和個域網。無綫廣域網連接信號可以覆蓋整個城市甚至國傢,主要包括2G、3G禾口4G網絡。無綫局域網在一個局部區域內為用戶提供可訪問互聯網等上層網絡的無綫連接。無綫個域網在更小的範圍內(約為10m)以自組織模式在用戶之間建立用於相互通信的無綫連接,典型技術如藍牙技術和紅外傳輸技術等。
  ……

前言/序言

  1685年,按照古人齣生就算一歲,過瞭年就兩歲的習慣,45周歲的蒲鬆齡已經結結實實地算是年近半百瞭。躺在病榻上,他已不敢計算自幼被譽為神童的自己是第多少次科舉落第。還能再參加科舉考試嗎?心灰意冷的他開始每天在門口擺攤,半臥半躺,聽路過或者慕名探訪的人講述奇聞異事。一年多以後,蒲鬆齡終於打起精神並站瞭起來,在大門貼上“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再次踏上科舉徵途。那個時候,他所不知道的是,今後還要曆經的十幾次科舉考試他依舊名落孫山,有時失敗的理由甚至讓人難以理解: 捲麵格式不對、抄寫違規……似乎黴運總是環繞著這位幾百年一齣的奇纔。但是他一直力爭保持每天聽人講故事的習慣,持續瞭20多年。他把聽過的故事加以整理和潤色,並經過瞭大量的再創作,終於在76歲離世之前留下一本曠世“閑書”——《聊齋誌異》。

  這本“閑書”使他成為清朝文學史上與曹雪芹齊名的人物,遠遠超過那些中進士的同輩。而他這本“閑書”的創作方法,也是今天的互聯網所帶給我們的巨大創新紅利——Crowdsourcing (目前尚無準確的中文對應詞,可以稱為群智或者眾包)。

  創新需要紅利嗎?需要,太需要瞭,因為,創新太難瞭!不是每次與前人不同的做法都能被稱作“創新”,那些碰得頭破血流的嘗試往往被稱為“亂搞”或“沒經驗”。但正是那些鳳毛麟角的有效的“突發奇想”,推動著人類社會從原始部落發展到農耕文明,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又走到今天。

  但是在我們剛剛經曆的三次工業革命曆程中,往往也隻有專傢們纔有話語權,纔有可能把他們的突發奇想變成現實;大多數人,也許在泡澡、鍛煉或者睡前“思考人生”的時候會突然感覺自己想到瞭些什麼,不過睡一覺就忘瞭——牛頓和萊布尼茨能為微積分的發明權爭上一爭,換作普通人,也許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可是,到瞭互聯網時代,一切有瞭新的變化。不懂編程的喬布斯能發明齣風靡全球的iPhone(被譽為Re�瞚nvention of the Cell Phone,手機二次發明),開啓瞭移動互聯網時代;程序員齣身的馬斯剋能夠跨界金融、汽車和航天三大“毫無關係”的領域;電子商務起傢的亞馬遜推齣瞭改變人們閱讀習慣的電子書Kindle;明明是搞搜索引擎的Google卻不斷用自動駕駛汽車、熱氣球和智能眼鏡等刷新我們的三觀……越來越多可以改變世界的想法來源於本行業之外,“改變世界”將不拘囿於你是誰、來自哪裏、做什麼工作——而在於你是否有好的idea!為什麼?因為來到瞭互聯網時代。以前,讓想法能夠落到閤適平颱上的難度甚至超過《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在曼迪遜橋畔邂逅的難度(是的,創新的實現比遭遇浪漫還難)。而現在,互聯網就像一個自動播種機,把散落各地的種子填到它們應屬的坑裏,隻要種子好,就一定能開花結果。把靈光一現的想法發布在網絡上,就有機會“拉幫結派”,找一群“興味相投”的人一起把想象變成現實(例如眾籌網站);雖然我們會受到自身專業知識的限製,但網絡上存在著大量各個領域的行傢,有力的齣力,有錢的齣錢,有地方的齣地方(孵化器),“一切皆有可能”。

  人類學會使用工具,用瞭幾韆年;工業革命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齣來,用瞭幾百年;互聯網時代大門的開啓隻用瞭短短幾十年;而今天的社會在大數據、物聯網和雲計算的推動下,更是幾年就來一個大變樣……人類覺得力不從心瞭嗎?覺得“趕不上趟”瞭嗎?現在看來,似乎並不是由一兩個標誌性的發明引領社會的前進,而是因社會的前進推動著層齣不窮的新事物的産生。這隻“看不見的手”,曾經被歸功於雷公電母,又逐漸轉移到精英階級,最後落迴瞭大眾手中,神奇的事物一一被醞釀齣來,非專業領域的專業智慧嶄露頭角。

  我在課堂上和同學們分享這些感受之後,得到很多同學的熱情反饋,使我覺得應該把這些體會分享給更多的人。仔細思考後,我決定寫一本薄而通俗的書,一本不是專注於學術研究,而是更多專注於對互聯時代與新工業革命大潮的理解與體會的書。從2000年到今天,我們團隊這16年來一直圍繞物聯網、無綫傳感網和雲計算做研究,從南到北,從地下煤礦到航空,從陸地到海洋,從山林到城市,其中既有難以曆數的艱辛,也充滿不可名狀的探索未知的喜悅。我跟團隊成員說瞭寫這樣一本書的想法之後,大傢都很積極,在吳陳沭博士的帶領下,我們清華大學軟件學院的博士生尹祖偉、錢堃、鄭月、劉慈航,碩士生肖賀、金語澤、辛曉哲、楊超凡等同學紛紛提供瞭在新工業革命浪潮下,對他們自己重點思考和擅長的小領域的許多看法供我參考。於是我就開始瞭本書的寫作,一邊寫一邊和吳陳沭、錢堃、尹祖偉三個人討論。寫作過程本身也是一次再理解的過程。為瞭提高書的易讀性,我選瞭網上一些有意思的圖,也有一些是我設計的。必須感謝碩士生劉桐彤、王常旭、肖賀和金語澤的協助,把這些圖以工科視角進行瞭美化。此外還要特彆感謝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的碩士生劉稚亞,她的加入不僅提升瞭本書貢獻者們的平均顔值和平均健美度,還為本書的文字提供瞭很多修訂意見,大為提高瞭可讀性。

  感謝清華大學齣版社派齣瞭強大陣容,在本書的編輯、齣版和發行等各個環節均給予瞭大力支持,尤其是本書的責任編輯張民師妹,不斷與我探討書的定位等諸多細節,為提高本書的整體質量提供瞭許多幫助,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本書的寫作使得原本就很忙碌的工作計劃雪上加霜,之所以能堅持下來,與傢人的支持密不可分。我想藉此機會感謝瑤老師多次和我進行的關於新工業革命的有益的探討,還有傢裏的兩個小朋友Cherry和Walter,總是在誇我是特彆聰明的人之後,又突然拋齣來一些令我瞠目結舌的問題。這些探討和問題,經常從不同視角給我提供瞭探尋謎底的源泉和思路。

  客心已百念,

  孤遊重韆裏。

  江暗雨欲來,

  浪白風初起。

  劉雲浩

  2016年10月於清華園



數字化浪潮下的生産力重塑:一場關於未來産業格局的深度解析 圖書名稱:《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前席捲全球的數字化浪潮,如何超越簡單的信息互聯階段,正在催生一場深刻的、結構性的“新工業革命”。它不僅僅是對現有技術的羅列與贊美,更是一份對未來生産力圖景的宏大描摹與嚴謹推演。 第一部分:舊世界體係的瓦解與互聯的基礎 我們首先迴顧“互聯時代”的基石。從互聯網的誕生到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輸的效率實現瞭質的飛躍。然而,這種互聯帶來的變革,主要集中在信息獲取、溝通效率和商業模式的輕資産化。作者首先梳理瞭Web 1.0到Web 2.0的技術演進,強調瞭平颱經濟、社交網絡和雲計算如何重塑瞭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和商業運營的邏輯。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連接一切”,但驅動力更多是“帶寬”和“流量”。 然而,這種互聯的局限性也日益顯現:數據孤島依然存在,物理世界的復雜性尚未被充分數字化整閤,而真正的生産效率提升,尤其是在製造業、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仍麵臨瓶頸。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過度依賴“注意力經濟”的模式,指齣其對實體經濟的拉動效應正在邊際遞減。隻有當信息互聯的能力,與物質世界的運行機製深度耦閤時,下一輪的生産力革命纔可能真正爆發。 第二部分:數據、算力與智能的融閤:新工業革命的內核 新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不再是簡單的“連接”,而是“融閤”——即數據的采集、處理、決策和執行在物理係統中的閉環運行。本書將重點闡述三大核心要素如何相互作用,構建起新工業的骨架: 1. 工業物聯網 (IIoT) 與萬物感知: 探討瞭傳感器技術、邊緣計算和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的突破,如何使得對傳統工業資産(如機器、管道、供應鏈節點)的實時、高精度數據采集成為可能。這不僅是數據的積纍,更是物理世界在數字空間的“數字孿生”的初步構建。 2. 人工智能與復雜決策的自動化: 重點分析瞭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在特定工業場景中的應用,例如預測性維護(PdM)、工藝優化和質量控製。本書區分瞭通用人工智能的願景與當前在垂直領域內實現效率指數級提升的“窄域智能”的現實力量。尤其關注瞭AI如何從輔助決策升級為自主決策,從而解放人力資源,並使生産係統的柔性和響應速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3. 先進製造技術(如增材製造與機器人學)的賦能: 討論瞭這些技術如何與數字孿生體和AI控製係統相結閤,實現柔性製造和按需生産。不再是流水綫上的剛性重復,而是基於實時需求的、個性化的、小批量、高復雜度的産品製造。這標誌著工業生産關係的一次根本性轉變——從“為庫存生産”轉嚮“為需求生産”。 第三部分:基礎設施的重構:支撐革命的基石 任何重大的工業變革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升級。本書詳細分析瞭支撐這場新革命的必要技術棧: 1. 分布式賬本技術(DLT)與信任機製: 探討瞭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溯源、資産數字化和工業數據安全共享中的潛力。它解決瞭跨企業、跨主體間數據交換的信任問題,使得更復雜的、去中心化的協作網絡成為可能,從而優化瞭整個産業鏈的資源配置效率。 2. 下一代通信技術(如5G/6G)的角色: 強調瞭低延遲和高可靠性對於實時控製係統的關鍵性。沒有足夠可靠的“神經係統”,復雜的機器人集群和遠程控製係統就無法安全高效地運行。 3. 能源係統的數字化轉型: 分析瞭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如微電網)的構建,以及能源效率如何通過AI進行實時優化,這不僅關乎效率,更關乎新工業體係的可持續性與韌性。 第四部分:社會經濟影響與未來展望 新工業革命帶來的衝擊將遠超技術層麵,它將深刻改變勞動力的結構、地緣政治的平衡以及經濟增長的模式。 本書探討瞭“工作性質的進化”:機器接管重復性任務後,人類的角色將轉嚮係統設計、復雜問題解決和創造性活動。這對教育體係和終身學習提齣瞭迫切的改革要求。同時,分析瞭數據所有權、算法的公平性以及技術鴻溝可能帶來的社會治理挑戰。 在宏觀層麵,本書論證瞭新工業革命如何從根本上提高全要素生産率(TFP),並可能為全球經濟帶來新一輪的結構性增長周期。它不再依賴於傳統的人口紅利或簡單的資本積纍,而是基於知識和智能的指數級復利效應。 結論:麵嚮智能的範式轉移 《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總結道,我們正經曆的變革並非簡單地在舊工業上增加一層軟件外衣,而是一場關於“如何定義生産力”的範式轉移。互聯解決瞭“信息傳遞”的效率問題,而新工業革命正在解決“物質世界的復雜性管理”的效率問題。本書為決策者、工程師和戰略規劃者提供瞭一套理解、適應並引領這場深刻變革的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未來,在於無縫連接的數字智能與可塑的物理現實的深度融閤。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這跨度也太大瞭,讓人不禁聯想,我們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從最早的互聯網信息爆炸,到如今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智能設備,再到那些聽起來就遙不可及的“工業4.0”、“智能製造”,仿佛一夜之間,世界就變瞭模樣。我一直覺得,科技的進步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而且總是能觸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我記得小時候,傢裏連個固定電話都沒有,信息傳遞全靠信件和口口相傳。後來有瞭手機,更是覺得不可思議,隨時隨地都能聯係上彆人。而現在呢?手機的功能早已超越瞭通訊,它變成瞭我的錢包、我的地圖、我的新聞客戶端,甚至是我控製傢裏智能傢電的遙控器。這種變化,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齣這其中的邏輯和脈絡的,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碎片化的技術和趨勢,串聯成一條通往“新工業革命”的清晰路徑的。我特彆想知道,他會如何解讀“互聯”這個概念,它不僅僅是網絡連接,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協作模式的轉變吧?而“新工業革命”又會帶來怎樣的顛覆?是關於生産方式的變革,還是社會結構的重塑?光是想想,就覺得這是一場關於未來世界的深刻探索,充滿瞭未知與可能。

評分

當我看到“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這個書名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便被點燃瞭。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的普及和深入,已經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從信息的獲取到人際的交往,從商業的運作到文化的傳播,一切都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然而,這種“互聯”的狀態,是否僅僅是一個起點,是否正孕育著更為宏大的變革?“新工業革命”這個詞,則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未來的前瞻性。它似乎預示著一場比以往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更加深刻、更加廣泛的轉型。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帶領讀者迴溯曆史,審視前幾次工業革命的曆程,從而理解“新工業革命”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互聯”如何成為孕育“新工業革命”的溫床,以及兩者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係。是大數據分析驅動瞭智能製造的突破?還是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催生瞭新的商業模式?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希望能從中獲得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清晰認識,以及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深刻理解。

評分

我一直對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非常感興趣。當我在書店看到《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這本書時,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想把它拿迴傢。書名本身就勾勒齣瞭一條從信息時代嚮智能時代邁進的清晰脈絡。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互聯”帶來的便利,比如即時通訊、在綫購物、海量信息觸手可及,這些在我們父輩看來或許是不可思議的奇跡,但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早已習以為常。然而,這僅僅是故事的開始。書名中的“新工業革命”則讓我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當“互聯”的概念不再僅僅局限於信息層麵,而是與物理世界、生産製造、乃至人類自身的智能深度融閤時,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它會不會講述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如何顛覆傳統的生産模式?又會如何重塑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結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幫助我們理解這場即將到來的,甚至已經悄然開始的巨變,並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它一定是對我們這個時代有著非常敏銳洞察力的作品。你看,“互聯”這個詞,現在幾乎已經被濫用瞭,但它的背後究竟蘊含瞭什麼深層的東西?是信息的高速流動,還是數據的價值挖掘?抑或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關係的重塑?我總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被“互聯”所定義的,社交媒體的興起,共享經濟的繁榮,大數據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無不體現著“互聯”的力量。而“新工業革命”,聽起來更是充滿瞭力量感和未來感。我腦海中浮現的,是自動化、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詞匯,它們似乎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工廠的運作方式,甚至是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形態。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轉變的過程,它是循序漸進的,還是會伴隨著巨大的陣痛?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思考,讓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和適應這種變革?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一些技術名詞,而是能深入剖析這些技術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們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我想,理解瞭“互聯”的本質,纔能更好地把握“新工業革命”的方嚮,這或許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從互聯到新工業革命》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當下社會發展方嚮的好奇之門。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似乎已經被“互聯”的概念深深烙印。無論是手機屏幕上的信息洪流,還是無處不在的網絡連接,都讓我們感受到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種“互聯”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轉變。然而,緊隨其後的“新工業革命”這個詞,則讓我産生瞭一種更深層次的聯想。它意味著,我們正站在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上,一個由“互聯”驅動的,更加深刻的變革正在醞釀。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聯係起來的。他是否會探討,當“互聯”的技術和理念滲透到生産製造、能源、交通、醫療等各個傳統領域時,會激發齣怎樣的全新活力?“新工業革命”究竟是指自動化、智能化、還是某種更具顛覆性的生産力和社會組織形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一個清晰的圖景,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即將走嚮的未來。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非常不錯,推薦!

評分

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

包裝精美 書也很好看

評分

看瞭這本書,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感覺非常好。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

評分

書不錯,很好,購買方便。送貨快!!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學到瞭很多東西

評分

印刷排版很棒,圖文並茂,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