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藝專業設計人員以及相關設計專業師生學習和參考。 環境藝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好的設計不僅提供豐富的使用功能,而且通過人性化的設計,使人賞心悅目。本書通過大量的傑齣設計實例將經典的設計思路和理念展現在讀者麵前,便於參照學習。
內容簡介
本書緊扣當今環境藝術設計(簡稱環藝設計)學的熱點、難點與重點,主要內容涵蓋瞭廣義環藝設計所包括的環藝設計概論、環藝風格與流派、環藝設計基本原理、環境空間的設計、建築造型的設計、傢具設計、陳設設計、綠化設計、室內色彩設計、照明設計、環藝設計的材料及應用、環境人體工程學及現代環藝設計發展趨勢共13個大方麵的內容,全麵介紹瞭環藝設計相關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所需掌握的專業技能。同時各個章節中精選瞭大量與理論緊密相關的圖片和案例,增加瞭內容的生動性、可讀性和趣味性。
本書可供環藝專業設計人員以及相關設計專業師生學習和參考。
作者簡介
陳根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北京大學特邀課程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客座教授,北京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華東理工大學創新創業導師;時任人民日報、第一財經、新浪、網易等多傢媒體、期刊特邀專欄作傢,曾任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特邀策劃。
齣版專著30餘本,涉及金融、科技、地産、醫療、設計等多個領域,是前沿科技領域較有話語權的意見領袖。既有厚重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曾任多傢上市公司高管,在戰略規劃、企業轉型、經營管理和資本運作方麵均有突齣成就。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環境藝術設計概論 001
1.1 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 002
1.2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徵 003
1.2.1 環境與人的關係特徵 003
1.2.2 文化特徵 004
案例 中西閤璧的貳韆金餐廳 006
1.2.3 觀念特徵 008
案例 Conarte圖書館 009
1.2.4 地域特徵 010
案例 泰國清邁黛蘭塔維度假酒店 014
1.2.5 生態特徵 016
案例 北京Home Café咖啡廳 018
1.3 環境藝術設計研究分類 019
1.3.1 室內環境藝術設計 019
1.3.2 室外環境藝術設計 020
1.3.3 室內外裝飾藝術設計 020
第2章 環境藝術風格和流派 021
2.1 工業革命帶來的抽象美學 022
2.2 現代主義成就幾何抽象 023
2.3 後期現代主義的個性 024
2.4 後現代主義抽象與具象的融閤 025
2.5 探索新形式的解構主義 026
2.6 建構主義建築與俄羅斯未來主義 028
第3章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原理 030
3.1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構成要素 031
3.1.1 空間 031
3.1.2 材質 031
案例 四季輪迴—四盒園 032
3.1.3 形態 033
3.2 形式美規律 034
3.2.1 比例與尺度 034
案例 摺疊樓梯 036
3.2.2 均衡與穩定 037
案例 葡萄牙Vila Franca de Xira市立圖書館 038
3.2.3 韻律與節奏 038
案例 西安鑽石會酒吧 040
3.2.4 對比與相似 041
案例 墨爾本貝剋特大樓 041
3.2.5 統一與變化 042
第4章 環境空間的設計 043
4.1 室內環境空間設計 044
4.1.1 室內空間的類型 044
案例 萊濛創智榖臨展空間 044
案例 巴西聖保羅玩具倉庫 045
案例 韓國教育中心Hands-on Campus 046
案例 巴西聖保羅Fernando Jaeger傢具店 047
案例 孟買藍寶石公司釀酒廠 048
案例 移動遊樂園—日本澀榖西武女裝和帽子商店 049
案例 日本teamLab數字藝術環境設計 051
案例 Atlantis Blue 051
4.1.2 室內空間的分割 052
案例 SOHO Tree House 053
案例 荷蘭阿姆斯特丹BrandDeli辦公空間 054
案例 移動序列—日本大阪Nikken Space Design辦公室 055
案例 法國巴黎Glass & Walnut公寓 056
4.2 室外環境空間設計 057
4.2.1 室外空間的類型 057
4.2.2 室外空間的層次 060
案例 蓋裏的迪士尼音樂廳花園 061
第5章 建築造型設計 063
5.1 建築造型的構思定位 064
5.1.1 反映建築內部空間和個性 064
案例 時代一號山鼎設計辦公室 064
5.1.2 反映建築結構和施工技術 066
案例 孟買Tote餐廳 066
5.1.3 反映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 067
案例 深圳音樂廳 067
5.1.4 反映基地環境和群體環境布局 068
案例 葡萄牙阿布蘭特什市場 068
5.1.5 反映象徵和隱喻 069
案例 修道院中的紀念牆 069
5.2 建築立麵設計 069
5.2.1 立麵設計的空間性和整體性 069
案例 東京垂直住宅 070
5.2.2 立麵虛實與凹凸關係的處理 071
案例 瑞士洛桑大學附屬醫院擴建項目 071
5.2.3 立麵綫條的處理 073
案例 Hannam-Dong HANDS公司的總部辦公大樓 073
5.2.4 立麵色彩和質感的處理 074
案例 瑞典哥德堡科技園 075
5.2.5 立麵重點處理 075
案例 Cocoon House 076
5.2.6 立麵局部細節的處理 076
案例 芬蘭北Krsmki教堂 077
第6章 傢具設計 079
6.1 傢具的概念 080
6.2 傢具與環藝設計 080
6.2.1 傢具與建築設計 080
6.2.2 傢具與室內設計 083
6.3 傢具的分類 089
6.3.1 按使用功能分類 089
6.3.2 按建築環境分類 092
6.3.3 按製作材料分類 093
6.4 傢具的布置 096
第7章 陳設設計 097
7.1 陳設的作用 098
7.2 常用的陳設種類 099
7.2.1 字畫 099
7.2.2 燈具 100
7.2.3 攝影作品 102
7.2.4 雕塑 102
7.2.5 盆景 103
7.2.6 工藝美術品、玩具 103
7.2.7 個人收藏品和紀念品 104
7.2.8 日用裝飾品 104
7.2.9 織物 104
7.3 陳設的布置位置 105
7.3.1 牆麵陳設 105
7.3.2 桌麵擺設 105
7.3.3 落地擺設 106
7.3.4 櫃架陳設 106
7.3.5 懸掛陳設 106
案例 七隆會館藏式風格陳設設計 107
第8章 綠化設計 109
8.1 綠化的概念 110
8.2 綠化的作用 111
8.2.1 淨化空氣和調節氣候 111
8.2.2 組織和引導空間 112
8.2.3 深化空間和增添生氣 113
8.2.4 美化環境和陶冶情操 113
8.2.5 抒發情懷和創造氛圍 114
8.3 綠化的布置 115
8.3.1 重點裝飾與邊角點綴 115
8.3.2 結閤傢具和陳設 116
8.3.3 與背景成對比 116
8.3.4 垂直布置 116
8.3.5 沿窗布置 116
案例 塞浦路斯天然遮陽闆大廈 117
第9章 室內色彩設計 119
9.1 色彩的概念 120
9.1.1 明度 121
9.1.2 色相 122
9.1.3 純度 123
9.2 色彩的心理作用 124
9.2.1 色彩的特性 124
9.2.2 色彩的心理感受 126
9.2.3 主要色相的心理分析 127
案例 曼榖Apos2辦公空間設計 129
9.3 色彩與空間 130
9.3.1 色彩與空間的關係 130
9.3.2 空間配色設計 133
案例 街頭塗鴉藝術風格的香港BiBO餐廳設計 137
第10章 照明設計 138
10.1 室內照明的作用 139
10.1.1 增加空間感和立體感 139
10.1.2 分隔、限定空間 139
10.1.3 明確空間導嚮 139
10.1.4 強調重點、突齣中心 140
10.1.5 渲染空間氛圍 140
10.2 照明設計的原則 141
10.2.1 舒適性 141
10.2.2 藝術性 145
10.2.3 節能性 146
10.2.4 經濟性 147
10.2.5 統一性 147
10.2.6 安全性 147
10.3 照明設計的運用 148
10.3.1 根據活動需要選擇光源色溫 148
10.3.2 用光綫勾勒空間造型 148
10.3.3 利用光源位置高度營造不同心理感受 149
10.3.4 將光與空間材質相結閤營造特殊氛圍 149
案例 越南3×10住宅 150
第11章 環境藝術設計的材料應用 151
11.1 木材 152
11.1.1 認識 152
11.1.2 發展及應用創新 152
案例 越南Kontum Indochine酒店咖啡廳 156
11.2 金屬 157
11.2.1 認識 157
11.2.2 發展及應用創新 157
案例 彼得森汽車博物館新館 160
11.3 玻璃 161
11.3.1 認識 161
11.3.2 發展及應用創新 161
案例 英國蓋茨黑德大廈 165
11.4 礦物 166
11.4.1 認識 166
11.4.2 發展及應用創新 167
案例 瓦爾斯溫泉浴場 169
11.5 混凝土 170
11.5.1 認識 170
11.5.2 發展及應用創新 171
案例 斯圖加特現代混凝土彆墅 174
11.6 塑料 175
11.6.1 簡介 175
11.6.2 發展及應用創新 176
案例 隈研吾的奧利維茶室 181
第12章 環境人體工程學 184
12.1 人體工程學概述 185
12.2 人體尺寸 185
12.2.1 人體尺寸的分類 186
12.2.2 人體尺寸的差異 192
12.3 常用環境尺度中的人體因素 193
12.3.1 人體活動常規空間尺度 193
12.3.2 城市空間尺度 198
案例 聖安東尼濱河步道 202
12.4 環境的物理因素與人機工效 203
12.4.1 人的感知特性概述 203
12.4.2 環境明暗與視覺 205
案例 深圳熱點創意精品酒店光環境設計 211
12.4.3 環境溫濕度與人體工效 213
案例 澳洲水下公園 216
12.4.4 環境噪聲與人體工效 217
案例 自然化的安靜步行花園 221
12.5 人的心理、行為與空間環境設計 221
12.5.1 心理空間 222
12.5.2 心理、行為與空間環境設計 223
案例 玩耍的場地—幼兒園操場設計 224
第13章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趨勢 225
13.1 迴歸自然化 226
案例 薩倫托彆墅 226
13.2 整體藝術化 227
案例 上海最美書店鍾書閣 227
13.3 科技智能化 230
案例 漸變夾膠玻璃的奇幻造景—身在“霾”中央 230
13.4 高度民族化 231
案例 蘇州博物館新館 231
13.5 可持續發展化 233
案例 Main Point Karlin辦公樓 234
13.6 服務便捷化 235
案例 墨爾本醫療福利辦公大樓 235
參考文獻 236
前言/序言
消費是經濟增長重要“引擎”,是中國發展巨大潛力所在。在穩增長的動力中,消費需求規模最大、和民生關係最直接。要瞄準群眾多樣化需求,改革創新,調動市場力量增加有效供給。
供給側改革和消費轉型呼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消費動力,消費動力助力企業成長動力,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涵養中國的現代製造文明,提煉中國製造的文化精髓,將促進我國製造業由大國邁嚮強國的轉變。
而設計是什麼呢?我們常常把“設計”兩個字掛在嘴邊,比方說那套房子裝修的不錯、這個網站的設計很有趣、那張椅子的設計真好、那棟建築好另類……設計儼然已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詞瞭。2015年10月,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在韓國召開第29屆年度代錶大會,沿用近60年的“國際工業設計協會 ICSID”正式改名為“國際設計組織 WDO”(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會上還發布瞭設計的最新定義。新的定義如下:設計旨在引導創新、促發商業成功及提供更好質量的生活,是一種將策略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於産品、係統、服務及體驗的設計活動。它是一種跨學科的專業,將創新、技術、商業、研究及消費者緊密聯係在一起,共同進行創造性活動、並將需解決的問題、提齣的解決方案進行可視化,重新解構問題,並將其作為建立更好的産品、係統、服務、體驗或商業網絡的機會,提供新的價值以及競爭優勢。設計是通過其輸齣物對社會、經濟、環境及倫理方麵問題的迴應,旨在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設計體現瞭人與物的關係,它為人類生存的閤理、舒適、環保等因素而設計,為人類的更高需求而設計,為人類設計齣全新的生活方式。設計是人類本能的體現,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驅動,是人類進步與科技發展的産物,是人類生活質量的保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設計的本質在於創新,創新則不可缺少“工匠精神”。本係列圖書基於“供給側改革”與“工匠精神”這兩對時代“熱搜詞”,洞悉該背景下的諸多設計領域新的價值主張,立足創新思維而齣版,包括瞭《工業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平麵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傢具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商業設計看這本就夠瞭》、《網店設計看這本就夠瞭》、《環境藝術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建築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室內設計看這本就夠瞭》共8種。
著名環境藝術理論傢多伯(Richard P.Dober)曾說:“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重實效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人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質量和裝飾水平的能力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可以說,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係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在新的曆史時期,環境藝術設計具有更加廣闊的學科視野和研究範圍,以整個人居環境為設計的中心,更加注重環境生態、人居質量、藝術風格、曆史文脈和地域特色,其發展趨勢體現在迴歸自然化、整體藝術化、科技智能化、高度民族化、可持續發展化及服務便捷化6個方麵。
本書緊扣當今環藝設計學的熱點、難點與重點,主要內容涵蓋瞭廣義環藝設計所包括的環藝設計概論、環藝風格與流派、環藝設計基本原理、環境空間的設計、建築造型的設計、傢具設計、陳設設計、綠化設計、室內色彩設計、照明設計、環藝設計的材料及應用、環境人體工程學及現代環藝設計發展趨勢共13個大方麵的內容,全麵介紹瞭環藝設計相關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所需掌握的專業技能,知識體係相輔相成,非常完整。同時在本書的各個章節中精選瞭很多與理論緊密相關的圖片和案例,增加瞭內容的生動性、可讀性和趣味性,無論對於哪個人群的讀者,都會輕鬆自然、易於理解和接受。
本書內容涵蓋瞭環藝設計的多個重要流程,在許多方麵提齣瞭創新性的觀點,可以幫助從業人員更深刻地瞭解環藝設計這門專業;幫助環境藝術規劃與開發企業確定整體環境的類型和風格方嚮,係統地提升環境藝術的藝術性、功能性、實用性和競爭力;指導和幫助欲進入環藝設計行業者深入産業認識和提升專業知識技能。
本書由陳根編著。陳道雙、陳道利、林恩許、陳小琴、陳銀開、盧德建、張五妹、林道娒、李子慧、硃芋錠、周美麗等為本書的編寫提供瞭很多幫助,在此錶示深深的謝意。
由於作者水平及時間所限,書中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及專傢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7年2月
建築的詩意與場所精神:當代景觀與城市空間敘事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超越純粹美學錶象的深層議題:場所精神的塑造、人與非人要素的互動關係,以及環境如何承載和反映社會文化變遷。我們聚焦於“建造中的感知”——即空間體驗如何被材料、光影、時間性以及曆史記憶共同編織。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從理論溯源到實踐案例分析,旨在為專業人士及對空間敘事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的、批判性的思考框架。 --- 第一部分:場所的維度與感知構建 本部分旨在解構“場所”這一核心概念,並探討設計師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空間中,激發深刻的、具有地域特性的感知體驗。 1. 從“空間”到“場所”的現象學轉嚮 我們將追溯海德格爾、圖爾南德、諾伯格-舒爾茨等思想傢對“居有之所”的論述。環境藝術設計不僅僅是形式的堆砌,更是對“存在感”的精確把握。本章將詳細分析: 時間性在場所中的作用: 探討材料的老化、植被的生長周期以及光影的日夜變化,如何賦予場所以生命和敘事性。我們關注如何通過“慢設計”的理念,抵抗當代社會對即時滿足的追求,讓場所成為時間的容器。 地方感(Genius Loci)的現代重塑: 場所精神並非是對曆史的僵硬模仿,而是對地域文化、氣候、工藝傳統的現代性轉譯。我們將審視在高度同質化的全球城市景觀中,如何通過對本土材料和傳統手工藝的尊重與創新,重塑獨一無二的“地方聲音”。 2. 物質性與感官的交織網絡 環境藝術設計是高度依賴物質媒介的藝術。本章超越瞭對材料的簡單分類(如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而著重於材料的“觸感”、“聲學特性”和“氣味記憶”。 觸覺的倫理: 探討人與地麵、牆體、欄杆的直接接觸所産生的心理效應。例如,粗糲的本地石材與光滑的工業金屬在接觸瞬間傳遞齣的不同社會和經濟信息。 聲音景觀的譜寫: 如何利用水景、風、植物的密度來調節和過濾城市噪音?我們將分析聲音景觀設計作為一種隱形的設計語言,如何引導和定義空間的私密性與公共性。 光的建築學: 不僅僅是照明設計,而是對自然光和人工光的哲學思考。探討清晨的側光如何雕塑形體,夜晚的低照度如何引導路徑,以及色彩溫度對情緒狀態的微妙影響。 --- 第二部分:生態的介入與係統的思維 本部分將環境設計置於更宏大的生態係統之中,強調設計決策的長期責任和對自然過程的尊重。 3. 生態美學:從“裝飾”到“參與” 我們批判性地審視過去將自然元素(如水景、植物)作為純粹裝飾品的做法,轉嚮一種將設計視為生態係統組成部分的觀點。 生物多樣性作為設計參數: 探討如何通過本土植被的選擇、土壤的改良以及水文路徑的模擬,創造齣自我維持的、具有韌性的微生境。這要求設計師熟悉生態學原理,並將花園、公園視為活的實驗室。 “野性”的引入與控製的悖論: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環境中,如何有意識地引入“不完美”和“失控”的美感?分析如何設計邊緣地帶(Ecotones),允許自然過程在限定的範圍內展開其自身的藝術。 4. 基礎設施的詩意化錶達 公共基礎設施(如雨水管理係統、能源管道、步行係統)往往是城市設計的隱形骨架。本章緻力於將這些功能性元素轉化為具有美學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對象。 水流的可見性與教育: 探討可持續水管理(如海綿城市理念)如何被轉化為清晰、可讀的景觀序列,讓市民直觀理解水循環的價值。 材料的生命周期評估: 深入探討材料的選擇不僅僅基於視覺效果,更要基於其開采、運輸、使用及最終迴收的能源消耗和環境負荷。 --- 第三部分:城市界麵與社會互動 本部分關注環境設計在城市肌理中的介入方式,以及它如何調解人與人、人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關係。 5. 街道的社會學:動態的公共領域 街道不再僅僅是交通走廊,而是城市最主要的公共客廳。我們將分析當代街道空間設計如何應對機動車優先權下降後的新挑戰。 “占據”與“流動”的張力: 探討如何通過傢具、半永久性結構、季節性活動規劃,鼓勵市民對街道進行“占有”和“再定義”,從而促進偶遇和非正式的社會互動。 適宜性尺度(Appropriate Scale): 分析高密度城市中,如何通過精細化的人性化尺度設計(如立麵肌理、休息點的設置),避免大型項目帶來的壓迫感。 6. 記憶的景觀化與衝突的調解 城市環境往往是曆史進程、社會變遷和利益衝突的物理體現。環境設計師必須處理如何紀念、如何遺忘,以及如何共存的問題。 紀念碑性設計的再思考: 批判傳統的、紀念性的、單嚮敘事的紀念手法。提齣更具參與性、多聲部敘事性的空間裝置,允許不同群體對同一曆史事件進行多重解讀。 過渡空間的策略設計: 關注城市中不被重視的邊緣地帶(如高架橋下、鐵路綫旁、舊工業遺址),分析如何通過介入設計,將其轉化為有活力的、包容性的城市節點,而非被遺忘的“非空間”。 --- 第四部分:數字媒介與未來感知 最後一部分展望瞭技術對環境設計實踐的深刻影響,尤其是虛擬現實、數據可視化和參數化設計工具的應用。 7. 空間敘事的數字延伸 探討數字技術如何增強、記錄和投射場所體驗,而不是取代實體空間。 增強現實(AR)在景觀中的應用: 分析如何利用AR技術,在不改變物理形態的情況下,疊加曆史圖層、生態數據或藝術裝置,實現空間敘事的疊加與對比。 參與式設計的技術賦能: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和在綫協作平颱,將居民的日常感知數據(如步行偏好、噪音投訴點)納入初始設計階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下而上的設計過程。 結語:環境設計的知行閤一 本書最終希望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審美判斷,將環境藝術設計視為一種復雜的、跨學科的、富有倫理責任的實踐活動。成功的環境設計,是物質形式、生態責任和社會關懷在特定“地方”上達成的精妙平衡與詩意錶達。它要求設計師既是工程師,又是社會學傢,更是場所的虔誠記錄者和未來敘事的共同作者。 --- 本書特色: 聚焦於“過程”而非“結果”: 強調設計決策背後的哲學思考和生態邏輯。 跨學科引用: 融閤瞭建築學、現象學、生態學和城市社會學的核心概念。 案例分析著重於“策略”: 選取不同氣候帶、不同社會背景下的項目,剖析其應對特定挑戰的設計策略,而非簡單的美圖展示。 對主流趨勢的批判性審視: 保持警惕,防止設計淪為錶麵的“可持續”裝飾或技術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