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款傳統經典圖樣。
·內容進行全新分類,共分四大類,通過四個章節介紹蘇綉圖案,可更為方便的對其內容進行檢索。
·所有圖樣在原書基礎上進行瞭放大處理,且圖樣均可輕鬆撕下進行再創作、臨摹或裝裱
《書綉圖案》是蘇綉著名老藝人柳炳元所作。這是她在從事蘇世綉圖案設計達六年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繪的。
柳炳元從十四歲起就開始接觸並在實踐中研究蘇綉的傳統圖案,因此他能熟練地掌握傳統圖案的基本特點及其錶現方法。他設計的傳統圖案稿,既生動、優美,而且又能使刺綉的傳統技法特點,得以充分的發揮。在如何發揚傳統,推陳齣新方麵,多年來也作過不少積極的探索,並獲得新的經驗。
柳炳元(1908-1998)蘇州人。自幼去滬學畫刺綉圖案。後迴蘇州自設作坊。1950年成立蘇州刺綉業第三集體工場(畫花工場)任主任。1956年並入蘇州市早期刺綉生産閤作社,後改為蘇州刺綉廠任設計室主任。1959年被評為蘇州市勞動模範,齣席江蘇省及全國先進生産者代錶會議。77歲退休。編繪《蘇州刺綉圖案》《蘇綉傳統圖案》《蘇綉圖案》等齣版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設計感非常欣賞,它在傳承古典美學和現代裝幀工藝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內頁的紙張選擇瞭那種略帶啞光、厚實且觸感溫潤的材質,這使得那些用細絲綫綉成的細密圖案在被強光照射時,不會産生刺眼的反射,反而能更好地呈現齣絲綫獨有的溫和光澤。裝幀上,書脊的處理非常紮實,我敢保證即便是經常翻閱,它也不會輕易散架,這對於一本需要時常攤開來對著臨摹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某些大型曆史題材圖案的排版處理。設計師沒有采用生硬地對摺跨頁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利用瞭雙頁的留白空間,使得原本可能被中縫“吃掉”的關鍵細節得以完整展現。這體現瞭齣版方對藝術品原貌的尊重。這本書拿在手裏,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的、時間的厚重感,是很多輕飄飄的速成讀物所不具備的。
評分坦白講,我最初是對這本書中關於“神話傳說”主題的圖案特彆感興趣,比如“八仙過海”或者“嫦娥奔月”這些題材。我原以為這些主題會一如既往地走那種程式化的吉祥路綫,但《蘇綉圖案》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書中展現的幾幅關於“龍鳳呈祥”的圖案,其設計構思之新穎,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一個將龍鱗處理成細密的“納紗綉”效果,而龍須則用極其誇張的、幾乎抽象化的長絲綫錶現的綉樣,其動感和張力,完全超越瞭傳統服飾綉樣的範疇,更像是一種獨立的壁掛藝術品。它告訴我,蘇綉的藝術生命力從未枯竭,那些看似古老的針法,在新的審美視角下,依然可以被賦予前衛而強大的視覺衝擊力。這本書不隻是保存瞭曆史,更像是一扇窗,嚮我們展示瞭蘇綉藝術在當代依然可以進行大膽的創新和錶達。
評分這本《蘇綉圖案》簡直是為我這種癡迷於傳統手工藝的“老古董”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為市麵上關於蘇綉的圖集大多是陳舊的、掃描質量堪憂的,但這本書的印刷質量簡直讓我驚艷。每一枚圖案,無論是精細到令人發指的“一針綉”的貓科動物皮毛紋理,還是氣勢磅礴的亭颱樓閣,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的眼前。特彆是那些早期的、被收藏在博物館裏的精品復刻,色彩的漸變層次感處理得極其到位,讓人幾乎能感受到絲綫的柔軟和光澤。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圖案的構圖解析也頗為獨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圖樣,還巧妙地融入瞭清代及民國時期不同地域蘇綉流派在錶現同一主題(比如“牡丹”或“雙魚嬉戲”)時,在針法和色彩傾嚮上的細微差異。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蘇州的一條條老巷子裏穿行,耳邊仿佛還能聽到綉娘們細微的呼吸聲和剪刀輕觸布料的“哢噠”聲。對於一個想學習傳統蘇綉技法,又苦於找不到高清晰度原版參考資料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瞭最純粹、未經數字汙染的視覺盛宴。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對刺綉藝術的好奇心,我本人並非科班齣身,對刺綉的專業術語大多一竅不通。然而,《蘇綉圖案》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卻齣乎意料的友好。它並非隻堆砌那些華麗卻難以理解的滿幅大圖,而是采取瞭一種“主題模塊化”的展示方式。比如,專門用一個章節來解析“水紋”的處理,從最基礎的平綉中的波紋走嚮,到套針法錶現的水光粼粼,再到滾針法勾勒的激流,圖例清晰得讓人一看就懂,甚至不需要過多的文字說明。更絕妙的是,它在每組圖案旁邊都附有一小塊“技法提示”,簡短地指齣瞭該圖案最適閤運用的主要針法名稱及其大緻布局思路。這對於我這種“半路齣傢”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救星。我不再是麵對一堆漂亮圖樣卻無從下手的茫然狀態,而是可以帶著明確的目標去練習特定的針法。這本書的實用性,遠超瞭我對一本“圖案集”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對於研究晚清民國時期蘇綉藝術發展脈絡的學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我注意到其中收錄瞭大量來自私人藏傢和一些小型傢族傳承的綉樣底稿,這些底稿往往比那些已進入大型公立博物館的成品更具“生命力”和“創作過程”的痕跡。例如,其中一組關於“竹林七賢”的套綉圖案,我清晰地看到瞭初稿時人物比例的微調痕跡,以及在暈染部分所使用的不同粗細絲綫的對比效果。書中還附帶瞭一個小小的索引,將部分圖案與特定綉娘的風格進行瞭初步關聯,雖然沒有深入挖掘曆史背景,但對於我們這些希望追溯“綉者之手”的人來說,提供瞭一個極好的研究入口。如果後續能有更深入的考證版,那就更完美瞭,但就目前這個圖案集而言,其廣度和細緻度已經遠超同類齣版物,成功地將“藝術圖錄”的嚴謹性與“技法參考”的實用性結閤瞭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