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看这本就够了

环境艺术设计看这本就够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根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艺术设计
  • 景观设计
  • 室内设计
  • 艺术设计
  • 设计原理
  • 空间设计
  • 色彩搭配
  • 材料运用
  • 设计案例
  • 毕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0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86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环艺专业设计人员以及相关设计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环境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设计不仅提供丰富的使用功能,而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人赏心悦目。本书通过大量的杰出设计实例将经典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展现在读者面前,便于参照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简称环艺设计)学的热点、难点与重点,主要内容涵盖了广义环艺设计所包括的环艺设计概论、环艺风格与流派、环艺设计基本原理、环境空间的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家具设计、陈设设计、绿化设计、室内色彩设计、照明设计、环艺设计的材料及应用、环境人体工程学及现代环艺设计发展趋势共13个大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环艺设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各个章节中精选了大量与理论紧密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可供环艺专业设计人员以及相关设计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作者简介

陈根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大学特邀课程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导师;时任人民日报、第一财经、新浪、网易等多家媒体、期刊特邀专栏作家,曾任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特邀策划。
出版专著30余本,涉及金融、科技、地产、医疗、设计等多个领域,是前沿科技领域较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既有厚重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曾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在战略规划、企业转型、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001
1.1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002
1.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003
1.2.1 环境与人的关系特征 003
1.2.2 文化特征 004
案例 中西合璧的贰千金餐厅 006
1.2.3 观念特征 008
案例 Conarte图书馆 009
1.2.4 地域特征 010
案例 泰国清迈黛兰塔维度假酒店 014
1.2.5 生态特征 016
案例 北京Home Café咖啡厅 018
1.3 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分类 019
1.3.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019
1.3.2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020
1.3.3 室内外装饰艺术设计 020
第2章 环境艺术风格和流派 021
2.1 工业革命带来的抽象美学 022
2.2 现代主义成就几何抽象 023
2.3 后期现代主义的个性 024
2.4 后现代主义抽象与具象的融合 025
2.5 探索新形式的解构主义 026
2.6 建构主义建筑与俄罗斯未来主义 028
第3章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 030
3.1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构成要素 031
3.1.1 空间 031
3.1.2 材质 031
案例 四季轮回—四盒园 032
3.1.3 形态 033
3.2 形式美规律 034
3.2.1 比例与尺度 034
案例 折叠楼梯 036
3.2.2 均衡与稳定 037
案例 葡萄牙Vila Franca de Xira市立图书馆 038
3.2.3 韵律与节奏 038
案例 西安钻石会酒吧 040
3.2.4 对比与相似 041
案例 墨尔本贝克特大楼 041
3.2.5 统一与变化 042
第4章 环境空间的设计 043
4.1 室内环境空间设计 044
4.1.1 室内空间的类型 044
案例 莱蒙创智谷临展空间 044
案例 巴西圣保罗玩具仓库 045
案例 韩国教育中心Hands-on Campus 046
案例 巴西圣保罗Fernando Jaeger家具店 047
案例 孟买蓝宝石公司酿酒厂 048
案例 移动游乐园—日本涩谷西武女装和帽子商店 049
案例 日本teamLab数字艺术环境设计 051
案例 Atlantis Blue 051
4.1.2 室内空间的分割 052
案例 SOHO Tree House 053
案例 荷兰阿姆斯特丹BrandDeli办公空间 054
案例 移动序列—日本大阪Nikken Space Design办公室 055
案例 法国巴黎Glass & Walnut公寓 056
4.2 室外环境空间设计 057
4.2.1 室外空间的类型 057
4.2.2 室外空间的层次 060
案例 盖里的迪士尼音乐厅花园 061
第5章 建筑造型设计 063
5.1 建筑造型的构思定位 064
5.1.1 反映建筑内部空间和个性 064
案例 时代一号山鼎设计办公室 064
5.1.2 反映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 066
案例 孟买Tote餐厅 066
5.1.3 反映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 067
案例 深圳音乐厅 067
5.1.4 反映基地环境和群体环境布局 068
案例 葡萄牙阿布兰特什市场 068
5.1.5 反映象征和隐喻 069
案例 修道院中的纪念墙 069
5.2 建筑立面设计 069
5.2.1 立面设计的空间性和整体性 069
案例 东京垂直住宅 070
5.2.2 立面虚实与凹凸关系的处理 071
案例 瑞士洛桑大学附属医院扩建项目 071
5.2.3 立面线条的处理 073
案例 Hannam-Dong HANDS公司的总部办公大楼 073
5.2.4 立面色彩和质感的处理 074
案例 瑞典哥德堡科技园 075
5.2.5 立面重点处理 075
案例 Cocoon House 076
5.2.6 立面局部细节的处理 076
案例 芬兰北Krsmki教堂 077
第6章 家具设计 079
6.1 家具的概念 080
6.2 家具与环艺设计 080
6.2.1 家具与建筑设计 080
6.2.2 家具与室内设计 083
6.3 家具的分类 089
6.3.1 按使用功能分类 089
6.3.2 按建筑环境分类 092
6.3.3 按制作材料分类 093
6.4 家具的布置 096
第7章 陈设设计 097
7.1 陈设的作用 098
7.2 常用的陈设种类 099
7.2.1 字画 099
7.2.2 灯具 100
7.2.3 摄影作品 102
7.2.4 雕塑 102
7.2.5 盆景 103
7.2.6 工艺美术品、玩具 103
7.2.7 个人收藏品和纪念品 104
7.2.8 日用装饰品 104
7.2.9 织物 104
7.3 陈设的布置位置 105
7.3.1 墙面陈设 105
7.3.2 桌面摆设 105
7.3.3 落地摆设 106
7.3.4 柜架陈设 106
7.3.5 悬挂陈设 106
案例 七隆会馆藏式风格陈设设计 107
第8章 绿化设计 109
8.1 绿化的概念 110
8.2 绿化的作用 111
8.2.1 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111
8.2.2 组织和引导空间 112
8.2.3 深化空间和增添生气 113
8.2.4 美化环境和陶冶情操 113
8.2.5 抒发情怀和创造氛围 114
8.3 绿化的布置 115
8.3.1 重点装饰与边角点缀 115
8.3.2 结合家具和陈设 116
8.3.3 与背景成对比 116
8.3.4 垂直布置 116
8.3.5 沿窗布置 116
案例 塞浦路斯天然遮阳板大厦 117
第9章 室内色彩设计 119
9.1 色彩的概念 120
9.1.1 明度 121
9.1.2 色相 122
9.1.3 纯度 123
9.2 色彩的心理作用 124
9.2.1 色彩的特性 124
9.2.2 色彩的心理感受 126
9.2.3 主要色相的心理分析 127
案例 曼谷Apos2办公空间设计 129
9.3 色彩与空间 130
9.3.1 色彩与空间的关系 130
9.3.2 空间配色设计 133
案例 街头涂鸦艺术风格的香港BiBO餐厅设计 137
第10章 照明设计 138
10.1 室内照明的作用 139
10.1.1 增加空间感和立体感 139
10.1.2 分隔、限定空间 139
10.1.3 明确空间导向 139
10.1.4 强调重点、突出中心 140
10.1.5 渲染空间氛围 140
10.2 照明设计的原则 141
10.2.1 舒适性 141
10.2.2 艺术性 145
10.2.3 节能性 146
10.2.4 经济性 147
10.2.5 统一性 147
10.2.6 安全性 147
10.3 照明设计的运用 148
10.3.1 根据活动需要选择光源色温 148
10.3.2 用光线勾勒空间造型 148
10.3.3 利用光源位置高度营造不同心理感受 149
10.3.4 将光与空间材质相结合营造特殊氛围 149
案例 越南3×10住宅 150
第11章 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应用 151
11.1 木材 152
11.1.1 认识 152
11.1.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52
案例 越南Kontum Indochine酒店咖啡厅 156
11.2 金属 157
11.2.1 认识 157
11.2.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57
案例 彼得森汽车博物馆新馆 160
11.3 玻璃 161
11.3.1 认识 161
11.3.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61
案例 英国盖茨黑德大厦 165
11.4 矿物 166
11.4.1 认识 166
11.4.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67
案例 瓦尔斯温泉浴场 169
11.5 混凝土 170
11.5.1 认识 170
11.5.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71
案例 斯图加特现代混凝土别墅 174
11.6 塑料 175
11.6.1 简介 175
11.6.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76
案例 隈研吾的奥利维茶室 181
第12章 环境人体工程学 184
12.1 人体工程学概述 185
12.2 人体尺寸 185
12.2.1 人体尺寸的分类 186
12.2.2 人体尺寸的差异 192
12.3 常用环境尺度中的人体因素 193
12.3.1 人体活动常规空间尺度 193
12.3.2 城市空间尺度 198
案例 圣安东尼滨河步道 202
12.4 环境的物理因素与人机工效 203
12.4.1 人的感知特性概述 203
12.4.2 环境明暗与视觉 205
案例 深圳热点创意精品酒店光环境设计 211
12.4.3 环境温湿度与人体工效 213
案例 澳洲水下公园 216
12.4.4 环境噪声与人体工效 217
案例 自然化的安静步行花园 221
12.5 人的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设计 221
12.5.1 心理空间 222
12.5.2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设计 223
案例 玩耍的场地—幼儿园操场设计 224
第13章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225
13.1 回归自然化 226
案例 萨伦托别墅 226
13.2 整体艺术化 227
案例 上海最美书店钟书阁 227
13.3 科技智能化 230
案例 渐变夹胶玻璃的奇幻造景—身在“霾”中央 230
13.4 高度民族化 231
案例 苏州博物馆新馆 231
13.5 可持续发展化 233
案例 Main Point Karlin办公楼 234
13.6 服务便捷化 235
案例 墨尔本医疗福利办公大楼 235
参考文献 236

前言/序言

消费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是中国发展巨大潜力所在。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和消费转型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消费动力,消费动力助力企业成长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涵养中国的现代制造文明,提炼中国制造的文化精髓,将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
而设计是什么呢?我们常常把“设计”两个字挂在嘴边,比方说那套房子装修的不错、这个网站的设计很有趣、那张椅子的设计真好、那栋建筑好另类……设计俨然已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词了。2015年10月,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在韩国召开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沿用近60年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 ICSID”正式改名为“国际设计组织 WDO”(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会上还发布了设计的最新定义。新的定义如下: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设计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它为人类生存的合理、舒适、环保等因素而设计,为人类的更高需求而设计,为人类设计出全新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人类本能的体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驱动,是人类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保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则不可缺少“工匠精神”。本系列图书基于“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这两对时代“热搜词”,洞悉该背景下的诸多设计领域新的价值主张,立足创新思维而出版,包括了《工业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平面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家具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商业设计看这本就够了》、《网店设计看这本就够了》、《环境艺术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建筑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室内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共8种。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曾说:“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以整个人居环境为设计的中心,更加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其发展趋势体现在回归自然化、整体艺术化、科技智能化、高度民族化、可持续发展化及服务便捷化6个方面。
本书紧扣当今环艺设计学的热点、难点与重点,主要内容涵盖了广义环艺设计所包括的环艺设计概论、环艺风格与流派、环艺设计基本原理、环境空间的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家具设计、陈设设计、绿化设计、室内色彩设计、照明设计、环艺设计的材料及应用、环境人体工程学及现代环艺设计发展趋势共13个大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环艺设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相辅相成,非常完整。同时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精选了很多与理论紧密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无论对于哪个人群的读者,都会轻松自然、易于理解和接受。
本书内容涵盖了环艺设计的多个重要流程,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可以帮助从业人员更深刻地了解环艺设计这门专业;帮助环境艺术规划与开发企业确定整体环境的类型和风格方向,系统地提升环境艺术的艺术性、功能性、实用性和竞争力;指导和帮助欲进入环艺设计行业者深入产业认识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
本书由陈根编著。陈道双、陈道利、林恩许、陈小琴、陈银开、卢德建、张五妹、林道娒、李子慧、朱芋锭、周美丽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及时间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及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2月
建筑的诗意与场所精神:当代景观与城市空间叙事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超越纯粹美学表象的深层议题:场所精神的塑造、人与非人要素的互动关系,以及环境如何承载和反映社会文化变迁。我们聚焦于“建造中的感知”——即空间体验如何被材料、光影、时间性以及历史记忆共同编织。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从理论溯源到实践案例分析,旨在为专业人士及对空间叙事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批判性的思考框架。 --- 第一部分:场所的维度与感知构建 本部分旨在解构“场所”这一核心概念,并探讨设计师如何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激发深刻的、具有地域特性的感知体验。 1. 从“空间”到“场所”的现象学转向 我们将追溯海德格尔、图尔南德、诺伯格-舒尔茨等思想家对“居有之所”的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形式的堆砌,更是对“存在感”的精确把握。本章将详细分析: 时间性在场所中的作用: 探讨材料的老化、植被的生长周期以及光影的日夜变化,如何赋予场所以生命和叙事性。我们关注如何通过“慢设计”的理念,抵抗当代社会对即时满足的追求,让场所成为时间的容器。 地方感(Genius Loci)的现代重塑: 场所精神并非是对历史的僵硬模仿,而是对地域文化、气候、工艺传统的现代性转译。我们将审视在高度同质化的全球城市景观中,如何通过对本土材料和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与创新,重塑独一无二的“地方声音”。 2. 物质性与感官的交织网络 环境艺术设计是高度依赖物质媒介的艺术。本章超越了对材料的简单分类(如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而着重于材料的“触感”、“声学特性”和“气味记忆”。 触觉的伦理: 探讨人与地面、墙体、栏杆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例如,粗粝的本地石材与光滑的工业金属在接触瞬间传递出的不同社会和经济信息。 声音景观的谱写: 如何利用水景、风、植物的密度来调节和过滤城市噪音?我们将分析声音景观设计作为一种隐形的设计语言,如何引导和定义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光的建筑学: 不仅仅是照明设计,而是对自然光和人工光的哲学思考。探讨清晨的侧光如何雕塑形体,夜晚的低照度如何引导路径,以及色彩温度对情绪状态的微妙影响。 --- 第二部分:生态的介入与系统的思维 本部分将环境设计置于更宏大的生态系统之中,强调设计决策的长期责任和对自然过程的尊重。 3. 生态美学:从“装饰”到“参与” 我们批判性地审视过去将自然元素(如水景、植物)作为纯粹装饰品的做法,转向一种将设计视为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作为设计参数: 探讨如何通过本土植被的选择、土壤的改良以及水文路径的模拟,创造出自我维持的、具有韧性的微生境。这要求设计师熟悉生态学原理,并将花园、公园视为活的实验室。 “野性”的引入与控制的悖论: 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环境中,如何有意识地引入“不完美”和“失控”的美感?分析如何设计边缘地带(Ecotones),允许自然过程在限定的范围内展开其自身的艺术。 4. 基础设施的诗意化表达 公共基础设施(如雨水管理系统、能源管道、步行系统)往往是城市设计的隐形骨架。本章致力于将这些功能性元素转化为具有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对象。 水流的可见性与教育: 探讨可持续水管理(如海绵城市理念)如何被转化为清晰、可读的景观序列,让市民直观理解水循环的价值。 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 深入探讨材料的选择不仅仅基于视觉效果,更要基于其开采、运输、使用及最终回收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 --- 第三部分:城市界面与社会互动 本部分关注环境设计在城市肌理中的介入方式,以及它如何调解人与人、人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5. 街道的社会学:动态的公共领域 街道不再仅仅是交通走廊,而是城市最主要的公共客厅。我们将分析当代街道空间设计如何应对机动车优先权下降后的新挑战。 “占据”与“流动”的张力: 探讨如何通过家具、半永久性结构、季节性活动规划,鼓励市民对街道进行“占有”和“再定义”,从而促进偶遇和非正式的社会互动。 适宜性尺度(Appropriate Scale): 分析高密度城市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人性化尺度设计(如立面肌理、休息点的设置),避免大型项目带来的压迫感。 6. 记忆的景观化与冲突的调解 城市环境往往是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利益冲突的物理体现。环境设计师必须处理如何纪念、如何遗忘,以及如何共存的问题。 纪念碑性设计的再思考: 批判传统的、纪念性的、单向叙事的纪念手法。提出更具参与性、多声部叙事性的空间装置,允许不同群体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多重解读。 过渡空间的策略设计: 关注城市中不被重视的边缘地带(如高架桥下、铁路线旁、旧工业遗址),分析如何通过介入设计,将其转化为有活力的、包容性的城市节点,而非被遗忘的“非空间”。 --- 第四部分:数字媒介与未来感知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技术对环境设计实践的深刻影响,尤其是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和参数化设计工具的应用。 7. 空间叙事的数字延伸 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增强、记录和投射场所体验,而不是取代实体空间。 增强现实(AR)在景观中的应用: 分析如何利用AR技术,在不改变物理形态的情况下,叠加历史图层、生态数据或艺术装置,实现空间叙事的叠加与对比。 参与式设计的技术赋能: 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在线协作平台,将居民的日常感知数据(如步行偏好、噪音投诉点)纳入初始设计阶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下而上的设计过程。 结语:环境设计的知行合一 本书最终希望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审美判断,将环境艺术设计视为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富有伦理责任的实践活动。成功的环境设计,是物质形式、生态责任和社会关怀在特定“地方”上达成的精妙平衡与诗意表达。它要求设计师既是工程师,又是社会学家,更是场所的虔诚记录者和未来叙事的共同作者。 --- 本书特色: 聚焦于“过程”而非“结果”: 强调设计决策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生态逻辑。 跨学科引用: 融合了建筑学、现象学、生态学和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案例分析着重于“策略”: 选取不同气候带、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项目,剖析其应对特定挑战的设计策略,而非简单的美图展示。 对主流趋势的批判性审视: 保持警惕,防止设计沦为表面的“可持续”装饰或技术炫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诠释。很多设计书籍在强调形式美感时,往往会忽略了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束缚与滋养。然而,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去拆解那些成功的设计案例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的。作者认为,脱离了特定场域去谈论美学是空洞的,真正的杰出设计必须根植于土地。读完这些章节,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建筑和公共空间,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许多未被发掘的故事和情感联结。这本书迫使我从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去思考设计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让人敬畏,但它的可读性却保持在一个非常友好的水平。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现象学美学在空间中的应用,或者后现代设计思潮对公共标识系统的影响,都被作者用清晰的逻辑链条串联了起来,很少出现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难懂之处。尤其是书中关于设计流程管理的论述,那简直是为项目实操人员量身定做的“避雷指南”,从最初的概念发想,到跨专业团队的协作,再到最终的现场落地调整,每一个环节的风险点和应对策略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于想要从理论走向实践,但又缺乏行业经验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预期的实战价值。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准的环境艺术展示。它对图像和文字的留白处理极其考究,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示不同设计案例时,那种图文配合的节奏感拿捏得极好。当你看到一个复杂的空间布局图时,紧接着出现的往往是聚焦于细节特写或光线变化的照片,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传达效率。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设计,而是在“体验”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对于一个注重视觉语言的学科来说,无疑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相当流畅,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章节分明的学术结构,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向初学者倾吐心声,分享他多年来在项目实践中踩过的“坑”和领悟到的“真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可持续性设计的那几个章节,它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平衡功能需求、美学表达与生态责任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的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他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只是创造一个好看的空间,更要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能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场域”。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远非市面上那些只教你软件操作和风格模仿的指南所能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用色和构图就透露出一种对空间和光影的深刻理解。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看那些案例图册,就已经感觉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创意的世界。虽然我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书里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解读非常直观,它没有陷入太多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直接展示了如何将美学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公共空间、室内环境甚至是城市景观中。特别是其中关于材料质感的探讨部分,作者似乎对不同材质在光照和使用环境下的变化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去触摸那些纸上的纹理,想象它们在真实世界里的触感和带来的心理感受。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操经验,远超一本普通的理论教材的范畴。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收到了,挺好的

评分

收到了,挺好的

评分

收到了,挺好的

评分

书很全面,还不错

评分

收到了,挺好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