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昀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聚落
  • 聚落空间
  • 空间概念
  • 建筑人类学
  • 民俗学
  • 地域文化
  • 文化景观
  • 历史地理学
  • 城乡规划
  • 传统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79084
版次:2
商品编码:1209282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0
字数:7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通过将聚落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化、类型化,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结构。作者王昀通过对聚落的实地调查,发现聚落中的居民拥有相对固定的空间概念,而且在聚落的建造过程中将它们转化成聚落的空间组成,并最终通过聚落中住居的大小、住居的方向以及住居之间的距离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作者将聚落空间作为数量进行捕捉,并试图建立起聚落空间的数学模式。通过这种数学模式,将多种不同形态的聚落还原成为矩阵坐标中的点,以这些点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对聚落进行分类。

作者简介

  王昀,博士,中国现代派建筑家,世界聚落研究的学者,执教于北京大学。2013年创立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研究中心(ADA)并任该中心主任,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其设计作品以纯粹和超现实的风格、富有哲学和诗意的空间特征广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当代中国的建筑诗人,建筑设计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展。著有《向世界聚落学习》、《空间的界限》、《一座房子的哲学观》、《空谈空间》、《空间穿越》、《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从风景到风景》、《空间的潜像》、《建筑与书法》、《中国园林》等建筑理论专著。

目录

前言
导读

0-1 复杂形态的组成和结构
0-2 研究背景和目的
0-3 研究的对象
0-4 关于聚落的数理分析

第一篇 空间概念和聚落调查
第1章 基本概念
第1节 关于“中心”和“领域”概念的考察
1-1-1 有限空间中的“中心”问题
1-1-2 关于“中心”的“场”的形成
1-1-3 “场”和“领域”
1-1-4 传统聚落中的中心概念
第2节 关于聚落的空间概念
1-2-1 形态和概念
1-2-2 空间概念
1-2-3 形态和结构的问题
1-2-4 聚落空间和空间概念
第2章 聚落调查和基础事项的研究
第1节 聚落调查的相关问题
2-1-1 聚落调查的理念和目的
2-1-2 聚落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概要
2-1-3 从聚落中解读到的空间概念
第2节 聚落与居住者的空间概念
2-2-1 居住者空间概念的物象化
2-2-2 选择聚落地形的过程中发生的空间概念的物象化
2-2-3 聚落空间中的空间概念的物象化
2-2-4 地形空间、聚落空间、空间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3节 建造聚落的行为及调查聚落的行为与身体像之间的关系
2-3-1 身体像的概念
2-3-2 身体像和领域的支配
2-3-3 身体像的坐标和自然的坐标
2-3-4 聚落建造过程中的概念模式
第4节 身体像和聚落调查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
2-4-1 作为解读居住者空间概念过程的聚落调查
2-4-2 作为调查者的我的身体和聚落调查
2-4-3 作为居住者的空间概念图的聚落配置图
2-4-4 聚落配置图中所表现出的数量化的空间概念
2-4-5 住居求心性的确认
第5节 聚落配置图和聚落数据图
2-5-1 作为空间概念图的聚落配置图
2-5-2 聚落配置图中所表现出的“量”的含义
2-5-3 聚落数据图和认知

第二篇 数理解析
第3章 聚落配置图的数学模型化和数理解析
第1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聚落配置图
3-1-1 概述
3-1-2 研究对象的地域及聚落配置图的来源
3-1-3 聚落数据一览表
3-1-4 聚落数据图的定量化
3-1-5 聚落配置图的数据化
第2节 住居面积的定量化
3-2-1 住居面积的定量化
3-2-2 住居面积的实例分析
3-2-3 总结
第3节 住居之间距离的定量化
3-3-1 住居之间的最近距离和七次住居之间的最近距离
3-3-2 住居之间最近距离的平均值
3-3-3 最近距离的实例分析
第4节 聚落的中心性的定量化
3-4-1 规模和方向性的定量分析
3-4-2 根据住居分布的重心找出中心
3-4-3 根据住居面积大小的分布求出中心的位置
3-4-4 根据住居的方向性找出中心
3-4-5 根据面积、距离、角度找出集中的中心点

第三篇 分析
第4章 聚落的结构分析和类型化
第1节 聚落配置图的矩阵化
4-1-1 聚落配置图矩阵的制作
第2节 根据矩阵分析聚落的结构
4-2-1 不同地区的空间特性
4-2-2 根据矩阵图进行地区之间聚落的比较
4-2-3 关于二维矩阵图中空间结构的类似性
4-2-4 关于三维矩阵图中空间结构的类似性
第5章 综合和展望
第1节 本研究的总结
第2节 本研究的成果
第3节 今后的展望

附录1 数据表一览
附录2 分析用程序
参考文献与资料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关于第二版内容调整的部分说明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
  这些求心量的数据所反映出的是,聚落的居住者在建造聚落的时候,都希望将自己的住居正对该聚落的中心位置。从这个图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干大多数的聚落来说,它们的求心量的数值都在0.6~0.7之间,这一点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大多数聚落当中的居住者都在努力地将自己的住居朝向自己所居住的聚落的中心。
  3.4.5.6集中中心和住居领域的位置关系
  根据集中中心和住居领域的位置关系,我们就可以对聚落的形态进行分类。具体到我们所调查的80个聚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集中中心位于住居领域内部的聚落:另一种形式是集中中心位于住居领域外部的聚落。在第一种形式当中又可以根据集中中心在住居领域内部位置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图3.4.175)。其中中心位于住居领域的中央位置的是类型1,中心偏离中央位置的是类型2,住居领域被分为两部分,中心位于中央位置的是类型3,中心位于椭圆形的两部分住居领域的中央位置的是类型4,中心位于椭圆形的住居领域的一端的是类型5,而第二种形式也可以根据集中中心在住居领域外。
  ……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 书名: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传统聚落结构中蕴含的丰富空间概念,从微观的居住单元到宏观的聚落整体,层层剖析其形成、演变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社会与哲学意义。本书第二版在原有坚实理论基础上,通过新增丰富的案例研究、更新的图像资料以及更精炼的学术视角,进一步拓展了对传统聚落空间智慧的理解,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导论:穿越时空的聚落织锦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聚落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结构得以维系的物质载体。它们如同大地上的织锦,承载着祖辈的智慧、生活的记忆以及文化的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聚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与之相关的宝贵空间智慧也逐渐被遗忘。本书正是为了挽救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梳理和阐释传统聚落空间概念的精髓。 “空间概念”在此并非指单纯的几何布局,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更为复杂和多义的维度:它是物质性的,体现在建筑的形体、材料、布局;它是社会性的,反映了家庭、宗族、社区的组织关系;它是象征性的,承载了信仰、伦理、宇宙观;它更是动态性的,与自然环境、时间流转、人类活动紧密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传统聚落都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叙事,一个关于人类生存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对世界认知体系的凝练表达。 本书力求从历史的维度、文化的维度、社会的维度以及生态的维度,全面审视传统聚落的空间组织。我们将追溯聚落的起源,理解其与地理环境的最初互动;我们将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空间所呈现出的独特美学和秩序;我们将考察社会等级、权力关系如何在空间布局中得到体现;我们还将关注传统聚落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第一部分:聚落的肌理——微观空间与居住智慧 本部分将聚焦于传统聚落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居住空间。从单体建筑的内部布局,到庭院、巷道等公共空间的组织,我们将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居住智慧。 庭院:东方人居的灵魂 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传统民居中,庭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露天的空间,更是家庭活动的核心、家族情感的纽带、以及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本书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庭院类型,探讨其在采光、通风、排水、防灾等实用功能之外,所承载的家族伦理、礼仪习俗以及精神象征意义。例如,中式四合院的围合感如何营造家庭的私密与安全,日式庭院的枯山水如何体现禅宗的静谧与空灵,韩式庭院的开放性又如何促进邻里交流。 巷道与街道:流动的社会网络 传统聚落的巷道与街道并非仅仅是交通通道,它们是社会交往的舞台,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社区认同的载体。本书将研究巷道宽度、曲折度、节点设置等空间要素,如何影响居民的活动模式、邻里关系以及社区的活力。我们将分析封闭式巷道与开放式街道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聚落类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江南水乡的狭窄石板巷道如何塑造了水灵人性的生活,北方胡同的规整格局如何体现了秩序与规矩,以及街头巷尾的日常互动又如何维系了社区的温情。 建筑本体:物质与文化的融合 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结构方式、装饰艺术,无不反映着当地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审美情趣。本书将从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到因地制宜的建造技术,再到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语汇,展现传统建筑如何巧妙地回应环境挑战,并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夯土建筑、木构建筑、石砌建筑等,分析其空间组织、比例尺度、色彩运用等方面所体现的独特智慧。 第二部分:聚落的骨架——宏观空间与秩序构建 在微观居住空间之上,本书将视角转向聚落的整体格局,探讨宏观的空间组织原则、等级秩序的形成以及聚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选址与形制:天地之间的智慧 传统聚落的选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考虑风水、水源、土壤、地势、气候以及防御等多重因素。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地域的聚落选址原则,如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坐北朝南等,以及这些原则如何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契合。同时,我们将考察聚落的整体形制,如聚集式、分散式、条带式等,以及这些形制如何影响聚落的内部联系、对外防御以及经济发展。 轴线与中心:秩序与尊卑的体现 许多传统聚落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轴线和中心节点,它们往往是权力、宗教、商业或行政功能的集中体现。本书将解析这些轴线与中心的设置,如何确立聚落的秩序感、尊卑感和方向感。我们将考察重要的公共建筑、宗教场所、市场集会地等,如何在空间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与其周围的居住空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例如,村落的祠堂、庙宇、集市等如何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以及它们与主干道、主要水系的相互关系。 等级与分区:社会结构的物质投影 传统聚落的空间组织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本书将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如贵族、士绅、农民、商人等)的居住区如何被划分,其空间尺度、建筑形制、配套设施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将考察聚落内部的等级分区,如核心区、次级区、边缘区等,以及这些分区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范围和资源获取。 城墙与界限:空间封闭与开放的辩证 对于许多聚落而言,城墙、围墙、篱笆等物理界限,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塑造了聚落的封闭与开放程度。本书将研究这些界限的形态、功能以及象征意义,分析它们如何界定聚落的内外空间,影响居民的活动范围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我们将考察聚落的入口、城门、关卡等,如何成为空间转换的重要节点,以及不同类型的界限如何影响聚落的活力与包容性。 第三部分:聚落的灵魂——文化、精神与象征意义 空间并非仅仅是物理的载体,它更是文化的容器,是精神的载体。本部分将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聚落空间所蕴含的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宇宙观。 风水与宇宙观:人与自然的对话 风水作为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空间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聚落的选址、布局以及建筑的设计。本书将解析风水理论的核心要义,如龙脉、砂水、藏风聚气等,并结合具体的聚落案例,展示风水观念如何在实际空间组织中得到体现。我们将探讨风水观如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如何试图通过空间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祭祀与信仰:精神生活的空间映射 宗祠、庙宇、神坛等宗教祭祀场所,在传统聚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举行仪式、祭拜祖先和神灵的场所,更是维系社区凝聚力、传承家族文化、强化社会认同的重要空间。本书将分析这些宗教祭祀空间的选址、布局、形制及其在聚落整体空间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聚落的精神世界。 仪式与节庆:空间中的时间流转 传统聚落的许多仪式、节庆活动,都与特定的空间场所紧密相连。本书将考察这些活动如何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例如,村落的广场如何成为集会和庆典的场所,河流、山林等自然景观如何成为祭祀的圣地,巷道如何成为游行和巡游的舞台。我们将分析这些空间活动如何与时间节律相结合,共同塑造了聚落充满活力的生活图景。 记忆与认同:空间中的历史叙事 每一个传统聚落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那些古老的建筑、斑驳的石板路、以及代代相传的故事,都在无形中构建着居民的身份认同和社区归属感。本书将探讨空间如何成为历史叙事的重要载体,以及居民如何在与这些空间的互动中,传承和重塑着他们的集体记忆。 结论: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聚落空间 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回归当下,审视传统聚落空间智慧对于当代城市规划、乡村建设以及人居环境设计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我们主张,在追求现代化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和抛弃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蕴含着深刻东方智慧的传统空间经验。 本书呼吁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传统聚落,发现其中被忽视的空间价值。我们鼓励建筑师、规划师、文化遗产研究者以及普通居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文化理解,去学习、去传承、去创新,让这份宝贵的传统聚落空间智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轨迹、认识东方生活智慧、并为未来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丰富灵感的重要参考文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和空间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关于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对我们祖辈如何规划生活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如何承载了无数世代的文化和故事着迷的人们而准备的。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细腻,剥开了传统聚落表层之下那层层叠叠的空间逻辑。读到“巷”的部分,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听到邻里间的吴侬软语。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物理的“巷”,更是深入探讨了它在社会交往、权力结构、甚至是心理认同上的多重维度。比如,一条狭窄的巷道,对于熟悉的人来说是亲密的通道,是邻里间相互照应的纽带,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而对于外来者,它可能又是一种隔阂,一种隐喻,暗示着内部世界的封闭与排他。书里对“院”的剖析也同样令人震撼,从封闭的四合院到半开放的庭院,作者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在“院”这一核心空间上的创造力与智慧。它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展示家族荣耀的舞台。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梳理和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所认为理所当然的空间布局,其实凝聚了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忽略了的建筑和空间,去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类智慧的闪光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巧妙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生动案例,让整个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吸引人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对“邻里”空间的研究之中。一直以来,我对于“邻里”的认知仅限于物理上的近距离,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邻里”在传统聚落中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含义。作者对“街”的描写,不仅仅是道路,更是邻里之间互动、交流、信息传递的场所。我在书中仿佛听到了街坊邻里们日常的问候,看到了孩子们在街上追逐嬉戏的身影,也感受到了在困难时期邻里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域“街”的形态和功能的对比,展现了邻里关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多样性。一些狭窄的、蜿蜒的小巷,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不够便利,却恰恰是培养亲密邻里关系的绝佳场所。它迫使人们放慢脚步,在相遇时不得不打个招呼,在经过时会看到邻居们在做什么。而书中所提到的“公共空间”,如村口的古树、村庙前的广场,更是邻里们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社交中心。这些空间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公共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有温度的聚落,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在于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然而然的联系和情感的羁绊,而这些联系,恰恰是通过精心的空间设计得以维系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光影”在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原本以为,光影仅仅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但作者却揭示了光影如何被巧妙地运用,成为传统聚落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窗户”的设计,让我看到了光影如何被引入室内,为空间增添层次和韵律。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窗户,不仅仅是采光的功能,更是将室外的景致引入室内,将自然的光影艺术化。我仿佛看到了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面的斑驳光影,感受到了那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而“廊道”和“屋檐”,则成为了控制光影的绝佳工具。它们能够有效地阻挡强烈的阳光,在墙壁上投下阴影,形成明暗对比,为空间增添了深邃感和神秘感。在炎热的夏天,这些阴影的出现,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清凉和舒适。作者还提到了“天井”的设计,它将阳光引入建筑的深处,使得原本可能阴暗的内部空间也沐浴在光辉之中。这种对光影的精妙运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舒适、宁静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传统聚落中,光影并非是被动的存在,而是被有意识地“雕刻”和“编排”,成为了空间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语言。

评分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心”这一概念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原本以为,“中心”只是地理上的核心位置,或者是建筑的中心体。然而,作者通过对“祠堂”、“庙宇”、“市场”等一系列“中心”要素的分析,让我看到,“中心”在传统聚落中,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社会的、经济的枢纽。比如,祠堂,它不仅仅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是维系家族传承的精神中心。在那里,家族的规矩被重申,家族的荣誉被光大。而庙宇,它往往是聚落的灵魂,是人们祈求庇佑、寄托信仰的精神中心。那些宏伟的建筑,以及围绕它展开的各种宗教活动,都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居民的精神世界。作者还探讨了“市场”作为经济中心的意义,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信息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节点,是聚落活力的源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街道交叉口”的论述所吸引,这些看似普通的节点,往往也是聚落中人流最密集、信息最活跃的地方,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微中心”。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传统聚落,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功能多样、意义丰富的“中心”,这些中心共同支撑着聚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评分

这次阅读《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让我对“界”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一直以来,我将“界”理解为物理上的围墙、边界,但书中却揭示了“界”更为丰富和多维的内涵。作者通过对“门”、“墙”、“院”等元素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界”如何划分了公共与私密,如何区隔了内外,如何定义了身份。比如,一扇门,它既是物理上的隔离,也是心理上的界限。它决定了谁可以进入,谁又必须止步。而一座高高的院墙,则更是明确地划定了家庭的领地,保护着内部世界的宁静与私密。但同时,作者也指出,这些“界”并非是绝对的、僵化的。在某些情境下,它们又是可以被穿透、被模糊的。比如,在节日庆典时,家家户户的门都会敞开,邻里间的界限也会变得模糊,共享节日的喜悦。书中对“檐下空间”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界”的弹性。那一段伸出的屋檐,既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也是室内外过渡的半私密空间,是主人与访客进行初步交流的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室内外的绝对界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聚落中,对“界”的运用是如何的精妙,既能保证必要的私密与安全,又能留有必要的互动与开放,形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流动”在传统聚落空间中的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传统聚落似乎总是给人一种稳定、静态的感觉,但作者却通过对“路”、“桥”、“水系”等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路”的描述所打动。那些蜿蜒曲折的小路,连接着家家户户,也连接着村庄与外界。它们不仅仅是行走的通道,更是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纽带。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挑着担子的老人,背着书包的孩子,以及赶着牲口的农夫,他们在这些路上,开始了新的一天。而“桥”,则不仅仅是跨越河流的建筑,更是连接不同区域、促进交流的桥梁。一座古朴的石桥,可能见证了无数次的分离与重逢。书中对“水系”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水如何滋养着聚落,如何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环绕村庄的河流、池塘,不仅提供了灌溉和生活用水,也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和休闲场所。作者通过对这些“流动”元素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传统聚落并非是封闭的孤岛,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有机体。这种流动性,也是传统聚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评分

这次重读《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再次让我对“场”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我的印象里,“场”似乎总是和某种公共性、仪式性相关联,但在书中,作者却将它延展到了更为个人化、私密化的层面,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书中对“厅”的论述,不仅仅是家庭聚会、款待宾客的场所,更是家族权力与辈分得以确立的“场域”。长辈坐在主位,晚辈依次落座,这种座位安排本身就构成了无声的空间语言,传递着严格的社会等级。而对于婚礼、葬礼等重要仪式,“厅”更是成为了一个承载记忆、凝聚情感的“场”。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民俗中“厅”的变迁和演变的研究,展现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对空间形态产生的深刻影响。一个看似简单的房间,却能承载如此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实在是令人惊叹。我还记得书中对“门”的讨论,它不仅仅是进出的通道,更是内外空间的界限,是家族隐私的屏障,也是对外展示家族身份的窗口。一扇雕刻精美的门,可能就诉说着家族的历史和荣耀。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细微之处与宏观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使得整本书的分析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人文的温度。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去体验那些古老聚落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其所带来的启迪是无法估量的。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这些深层空间意义的挖掘和传承。

评分

这次阅读《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第2版)》,让我对“尺度”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体悟。一直以来,我对于“尺度”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建筑的大小、空间的广度。然而,书中却将“尺度”延展到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物理的,更是人文的、心理的。作者通过对“房屋”、“庭院”、“街巷”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如何与人的活动、人的情感、人的需求相契合。比如,那些紧凑而温馨的居住空间,虽然不大,却能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而那些开阔而疏朗的公共空间,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亲切尺度”的论述所吸引。那些与人体尺度相匹配的建筑高度、门窗大小,以及街巷的宽度,都让人感到舒适和自然,仿佛空间在与人对话。这种“亲切尺度”,是传统聚落能够给予人温暖和归属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尺度”的偏好和理解,比如一些民族喜欢高耸的建筑,而另一些则偏爱低矮的房屋。这些差异,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空间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更是要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理解“秩序”在传统聚落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在我看来,秩序似乎是一种静态的、预设好的东西,然而作者却通过对“轴线”和“对称”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秩序如何通过空间形态被动态地建构和维护。比如,书中对一些古代城市规划中,中轴线如何确立尊卑、区分内外、引导空间序列的描写,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那一条条贯穿城市中心的大道,不仅仅是交通的廊道,更是权力、礼制和精神象征的通道,一切都围绕着它展开,显得庄严而有序。而“对称”,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平衡,更是一种宇宙观、一种道德观的体现。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对称模式的比较,揭示了其中隐藏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阴阳”在建筑空间中的体现所吸引,那些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都仿佛在遵循着某种古老的自然法则,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传统聚落中的空间,并非是随意堆砌的建筑,而是一种高度理性、高度秩序化的产物,它承载着古人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读完之后,我仿佛对古人的智慧有了全新的敬畏,也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生活中的“秩序”问题。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连接”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文化、情感上的连接。作者通过对“路径”、“桥梁”、“公共空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传统聚落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个体、家庭、社区乃至自然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乡村道路”的描述所打动,那些纵横交错的道路,不仅仅是连接田野与村庄的通道,更是村民们交流信息、分享喜悦、互助互爱的场所。在路上,他们讨论收成,分享农事经验,传递着最鲜活的生活信息。而“桥梁”,则不仅仅是跨越河流的物理连接,更是连接不同村落、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一座古老的石桥,可能承载着两地居民的共同记忆和深厚情谊。书中对“广场”和“集市”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它们作为公共连接点的作用。这些空间是人们聚集、交易、娱乐的场所,是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作者通过对这些“连接”要素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传统聚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内在的紧密联系和高度的社会整合。这种连接,使得聚落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活力的共同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