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中的驱动与控制

工业自动化中的驱动与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 陈国强 著,刘磊,谢宗,涛孙帅 译
图书标签:
  • 工业自动化
  • 驱动技术
  • 运动控制
  • PLC
  • 变频器
  • 伺服系统
  • 传感器
  • 控制算法
  • 电气工程
  • 自动化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0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388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业驱动、设备与传感器等专业的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
  原书由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国强(TanKokKiong)、安迪·苏加那·普特拉(AndiSudjanaPutra)编写,TanKokKiong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力与计算机工程系智能控制中心主任,其研究团队在工业运动控制技术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本书以工业伺服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工业伺服和驱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以及现场总线协议和通用现场总线。此外,本书还总结了工业运动控制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超精密机加工、微制造、微组装、精密计量测试及相应的驱动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以工业伺服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介绍了液压伺服系统、气动系统、电力驱动系统、压电驱动器和伺服驱动控制系统,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工业伺服和驱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以及现场总线协议和通用现场总线。此外,本书总结了工业运动控制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超精密机加工、微制造、微组装、精密计量测试及相应的驱动技术。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对驱动、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致力于系统设计与控制同时需要在驱动与控制系统方面有很广知识面的技术人员,本书也非常适合作为“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业驱动”“设备与传感器”等课程的教材。

目录

译丛序言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伺服控制系统概述1
1.1伺服控制系统的目标1
1.2伺服控制单元4
1.2.1测量4
1.2.2驱动4
1.2.3功率调制5
1.2.4控制5
1.2.5系统集成6
第2章液压伺服和气动驱动7
2.1伺服液压和气动驱动概述7
2.2液压和气动驱动基础9
2.2.1基本定义和原理9
2.2.2液压油11
2.2.3流体驱动的优势12
2.3液体驱动系统的构成13
2.3.1主电源13
2.3.2液压泵13
2.3.3液压马达17
2.3.4液压活塞/液压缸20
2.3.5控制阀22
2.3.6传感器28
2.3.7辅助设备31
2.4基本液压回路34
2.4.1恒流系统34
2.4.2恒压系统34
2.4.3恒功率系统34
2.4.4液压回路的联锁35
第3章电力驱动系统36
3.1电力驱动概述36
3.2电动机38
3.2.1步进电动机39
3.2.2直流电动机42
3.2.3交流电动机45
3.2.4线性电动机50
3.3电力电子52
3.3.1直流-直流转换器53
3.3.2直流-交流转换器58
3.3.3交流-交流转换器60
3.3.4交流-直流转换器61
3.4传感器63
3.4.1位置测量63
3.4.2速度测量66
3.4.3加速度测量66
3.4.4转矩测量66
3.5电力驱动程序的配置67
第4章压电驱动器70
4.1固态驱动器和压电致动器70
4.2压电效应71
4.3非线性压电致动器73
4.4压电致动器的机械连接75
4.4.1缺口接头77
4.4.2交叉带轴和车轮铰链77
4.4.3被动接点78
4.4.4标准旋转接头79
4.4.5标准平移接头80
4.5应用实例80
第5章控制系统的伺服驱动器86
5.1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86
5.2伺服控制器的挑战86
5.2.1系统设计87
5.2.2非线性动力学87
5.2.3扰动92
5.3伺服控制结构93
5.3.1轨迹发生器94
5.3.2反馈控制94
5.3.3前馈补偿103
5.3.4状态反馈观测器104
5.3.5陷波滤波器105
5.4实现106
5.4.1数字控制106
5.4.2模拟控制109
5.5IEC 61131-3编程标准110
5.5.1梯形图111
5.5.2指令列表(IL)112
5.5.3结构化文本(ST)112
5.5.4顺序功能图(SFC)113
5.5.5功能框图(FBD)114
5.5.6连续功能图(CFC)116
第6章数字通信协议117
6.1现场总线的发展117
6.1.1分布式控制系统117
6.1.2私有协议的问题120
6.2现场总线协议栈121
6.2.1物理层122
6.2.2链路层124
6.2.3网络层126
6.2.4应用层127
6.2.5用户层127
6.2.6遍历堆栈127
6.3通用现场总线127
6.3.1CANopen总线127
6.3.2过程现场总线128
6.3.3基础现场总线129
6.3.4火线130
6.3.5Sercos总线131
6.3.6以太网131
6.4液压/气动和电动驱动的应用132
6.4.1液压/气动驱动器的现场总线133
6.4.2电驱动装置的现场总线134
第7章运动控制的发展趋势135
7.1背景135
7.1.1纳米技术135
7.1.2生物技术135
7.2超精密加工136
7.2.1超精密主轴136
7.2.2准分子激光微加工137
7.3微制造138
7.3.1光刻技术138
7.3.2微机电系统(MEMS)138
7.4微组装138
7.5精密计量测试139
7.6驱动技术139
7.6.1微制造139
7.6.2微装配140
7.6.3微计量140
参考文献142

前言/序言

  工业自动化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这个高精度快速生产的时代。工业自动化的目标是在工业领域中用合理的费用来实现快速高效的生产。工业自动化最适合大规模生产同质化产品,然而大部分行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较低。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挑战就是如何在合理的安装成本下发展自动化系统,因此广大读者对与之相关的知识技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工业自动化中,控制系统与驱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本书重新整理了与工业自动化控制与驱动相关的资料,从伺服控制宏观角度写起,重点介绍了用于实现精确控制的主要驱动类型,包括液压伺服、气动驱动、电力驱动和压电驱动。每一章都对执行器、传感器、控制器主要部件进行了详细讨论,考虑到上述驱动的控制原理相似,因此没有深入分析控制理论,而是将与运动控制自身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单独放在第5章中讨论。同样,数字通信协议单独放在了第6章,并总结了运动和数字化精确控制的重要性和快速发展趋势。第7章对运动控制进行了更为通用的介绍。本书体现了机电一体化的整体性、细微差别和协同集成性,也反映了当前工业自动化协同效应的现实问题。
  忽略机电一体化之间的细微差别,本书的结构非常适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同时每一章的内容都可以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情况下独立学习。本书的读者范围很广,包括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等。本书使用了简洁的基础知识和语言,如用方程的基本原理解释一些确切的概念,这样既不会降低初学者的积极性,又不会使基础扎实的读者觉得冗余。想了解工业自动化领域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应用的读者通过本书可以有所收获。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所反映的当前工业采用的方法和观点,至今非常合理且简单易懂,而且可以联系到自己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
  液压和压电驱动,以及控制原理和数字通信协议的引入都是为了使本书能够涵盖控制系统的每个方面。本书的讨论从每个设备的发展和基本原理到组装系统的过程。书中各执行器、传感器、控制系统和组装系统的协同一致性也展示了当前工业的应用趋势。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对驱动、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感兴趣的专家、工程师和学生。本书也非常适合作为“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工业驱动”“设备与传感器”课程的教材。对于专业人士,本书最适合那些致力于系统设计与控制同时需要在驱动与控制系统方面有较宽较深入认识的读者。
  为了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每一个概念,本书配有很多插图,尤其是为了体现出工业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如果没有同事和朋友们的慷慨帮助,本书就不可能完成。作者要在此向以下这些人表达最真诚的谢意,他们分别是Dr.HuangSunan,Dr.ZhaoShao,Dr.TangKokZuea和Mr.ChenSilu,他们都对本书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作者也要感谢以下这些人,他们分别是Mr.OliverJackson,Ms.AislinnBunning和Ms.CharlotteCross,他们对本书的编辑和出版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最后,我要向我的家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爱和支持。
  新加坡 Tan Kok Kiong Andi Sudjana Putra
  译丛序
  一、制造技术长盛永恒
  先进制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由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而来。通常可以认为它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和集成,综合应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全过程,包括市场需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装配、检测、销售、使用、维修、报废处理、回收利用等,以实现优质、敏捷、高效、低耗、清洁生产,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当前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以产品为中心,以光机电一体化的机械制造技术为主体,以广义制造为手段,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感。
  制造技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设想、概念、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和手段,是所有工业的支柱,是国家经济与国防实力的体现,是国家工业化的关键。现代制造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研究和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它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引入到制造技术,使制造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出现了制造系统和制造科学。制造系统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组成,物质流是本质,能量流是动力,信息流是控制;制造技术与系统论、方法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协同论相结合就形成了新的制造学科。
  制造技术的覆盖面极广,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冶金、建筑、水利、电子、运载、农业以及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管理科学等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制造业的支持,制造技术既有普遍性、基础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专业性的一面,制造技术具有共性,又有个性。
  我国的制造业涉及以下三方面的领域:
  ·机械、电子制造业,包括机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信设备、仪器等;
  ·资源加工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等;
  ·轻纺工业,包括服装、纺织、皮革、印刷等。
  目前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沿着全球化、绿色化、高技术化、信息化、个性化和服务化、集群化六个方向发展,在加工技术上主要有超精密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极限加工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在制造模式上主要有自动化、集成化、柔性化、敏捷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协作化和绿色化等。
  二、图书交流源远流长
  近年来,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技术进步及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制造业科技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国外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成果取得情况及先进技术应用情况等。
  必须看到,我国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原始创造,在实践中继承和改造,学习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
  国家、地区间的学术、技术交流已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远一些,唐玄奘去印度取经可以说是一段典型的图书交流佳话。图书资料是一种传统、永恒、有效的学术、技术交流方式,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清代学者严复就翻译了英国学者赫胥黎所著的《天演论》,其后学者周建人翻译了英国学者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图书是一种信息载体, 图书是一个海洋,虽然现在已有网络、光盘、计算机等信息传输和储存手段,但图书更具有广泛性、适应性、系统性、持久性和经济性,看书总比在计算机上看资料要方便,不同层次的要求可以参考不同层次的图书,不同职业的人员可以参考不同类型的技术图书, 同时它具有比较长期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当然,技术图书的交流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不够及时,翻译的质量也是个关键问题,需要及时、快速、高质量的出版工作支持。
  机械工业出版社希望能够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方面为广大读者做出贡献,为我国的制造业科技人员引进、纳新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出版资源,翻译出版国际上优秀的制造业先进技术著作,从而能够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推进科研与实践水平不断进步。
  三、选择严谨质高面广
  1)精品重点高质本套丛书作为我社的精品重点书,在内容、编辑、装帧设计等方面追求高质量,力求为读者奉献一套高品质的丛书。
  2)专家选译把关本套丛书的选书、翻译工作均由国内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充分保证了内容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翻译质量。
  3)引纳地区广泛主要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引进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图书,组成一套“国际机械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当然其他国家的优秀制造科技图书也在选择之内。
  4)内容先进丰富在内容上应具有先进性、经典性、广泛性,应能代表相关专业的技术前沿,对生产实践有较强的指导、借鉴作用。本套丛书尽量涵盖制造业各行业,例如机械、材料、能源等,既包括对传统技术的改进,又包括新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技术。
  5)读者层次面广面对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制造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层次和水平要求各取所需。
  ……

《现代工业生产的脉搏——精密机械与智能传感》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精密机械的设计与制造,以及智能传感器的原理、应用与发展。它并非关注驱动与控制的具体执行器,而是聚焦于构成这一切基础的“神经末梢”与“骨骼肌肉”。 第一部分:精密机械的设计与制造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精密机械的奇妙世界,从根本上理解工业生产的物理基础。我们将重点探讨: 机构学基础与传动原理: 详细阐述各种基本机械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蜗轮蜗杆机构等)的设计原理、运动特性和应用场景。深入分析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的转化、变速与变向的实现机制。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会结合实际工业案例,例如机器人手臂的关节设计、自动化生产线上物料传送系统的构建、精密机床的运动部件布局等,来具体说明这些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协同工作,实现高效、精确的运动。 材料科学在精密制造中的应用: 剖析不同金属材料(如高强度钢、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非金属材料(如工程塑料、陶瓷、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精密零部件制造中的选择依据。我们将探讨材料的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热膨胀系数等关键参数如何影响机械部件的性能和寿命。同时,也会介绍先进材料的应用,如用于超精密加工的特种合金,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耐高温、耐高压材料。 先进制造工艺与技术: 详细介绍现代精密制造的关键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数控(NC)加工技术: 阐述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从G代码和M代码的构成到刀具路径的规划,再到加工过程的仿真与优化。涵盖车削、铣削、磨削、钻孔等基本加工工艺,以及更高级的五轴联动加工、精密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切割等。 增材制造(3D打印): 介绍不同3D打印技术(如FDM、SLA、SLS、DMLS等)的原理、适用材料和优缺点。重点分析3D打印在原型制作、复杂结构件制造、定制化零件生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其在工业领域的最新应用,如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复杂零件、医疗植入物等。 表面处理与精密测量: 探讨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如热处理(淬火、回火、退火)、表面强化(渗碳、渗氮)、电镀、阳极氧化等,以及它们如何提升零件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外观质量。同时,详细介绍各类精密测量仪器和方法,如三坐标测量机(CMM)、光学测量仪、轮廓仪等,强调精确测量在保证产品质量中的核心地位。 机械设计方法学: 引导读者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方案选择,到详细设计、强度校核、动静态分析(如有限元分析FEA),再到装配设计和可制造性设计(DFM)。我们将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强大功能,以及如何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性能预测和优化。 第二部分:智能传感器的原理、应用与发展 这一部分将聚焦于现代工业的“感知”能力,深入理解智能传感器如何获取信息,并为后续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物理量传感器: 详细讲解各种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包括温度传感器(热电偶、热敏电阻、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阻式、电容式、应变片式)、位移传感器(LVDT、光电编码器、超声波传感器)、力与扭矩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涡轮式、电磁式、超声波式)、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MEMS)等。 化学量与生物量传感器: 介绍气体传感器、pH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浓度传感器等,以及它们在环境监测、过程控制中的作用。 光学传感器: 涵盖光电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图像传感器(CCD、CMOS),以及激光传感器等,强调其在检测、识别、测量中的广泛应用。 传感器的工作机制: 深入分析各类传感器将物理量或化学量转化为电信号(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等)的具体过程,解释其核心转换元件的工作原理。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与核心技术: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 详细介绍MEMS技术如何实现传感器的微型化、集成化和低成本化。分析其在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其在智能手机、汽车、工业设备中的普及。 集成化与智能化: 探讨传感器如何集成微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实现数据预处理、信号增强、自校准和智能诊断。介绍物联网(IoT)环境下,传感器如何成为信息采集的终端,并实现海量数据的传输与分析。 无线传感网络(WSN): 分析WSN的架构、通信协议和组网技术,以及传感器节点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大范围、分布式的信息监测。 新型传感器材料与技术: 介绍柔性传感器、纳米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前沿技术,展望其在未来工业和生活中的潜在应用。 工业环境下的传感器应用: 过程监测与控制: 讲解传感器如何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等参数,为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精确的数据输入。例如,在化工生产中,精确的温度和压力监测是保证反应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质量检测与缺陷识别: 应用光学传感器、图像传感器进行产品外观缺陷的自动检测;利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进行尺寸和装配精度的校验。 设备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 通过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故障,实现预测性维护,降低停机损失。 环境监测与安全保障: 部署气体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泄漏传感器等,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并进行污染物排放监测。 传感器选型与集成注意事项: 提供实际的指导,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被测量的物理/化学量、精度要求、环境条件、成本预算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传感器。讨论传感器在系统集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信号干扰、供电问题、标定校准、数据接口等,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精密机械设计制造和智能传感器技术的深入解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对现代工业生产“骨骼”和“触角”的全面认知,为理解更高级的自动化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涵盖的技术的普适性。驱动与控制技术,可以说渗透在现代工业的方方面初,从大型的冶金设备到精密的半导体生产线,都离不开它们的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驱动与控制技术在整个工业自动化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驱动与控制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PLC如何与变频器协同工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我对于“自动化网络”的概念也很感兴趣。工业现场中,各种设备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换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工业以太网协议,如Profinet, EtherNet/IP等,以及它们在驱动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此外,我一直想了解,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驱动与控制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如何被有效地采集、存储和利用,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工业自动化中的驱动与控制》更是精准地概括了我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在校的学生,我渴望系统地学习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知识,而驱动与控制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建立起对工业自动化从底层硬件到上层软件的完整认知。在驱动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工作特性,以及与之匹配的驱动器是如何工作的。例如,伺服系统是如何实现高精度位置、速度和力矩控制的?其内部的反馈机制是什么?而在控制层面,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PLC的编程语言(如Ladder Diagram, Function Block Diagram),以及如何利用PLC实现复杂的逻辑控制和运动控制。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典型的PLC应用案例,例如,传送带的启停控制、多轴联动控制等,并给出详细的程序设计思路和步骤?我对“人机界面”(HMI)也充满了好奇,它是如何将复杂的控制系统可视化,并提供直观的操作界面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解HMI的设计原则、常用的组态软件以及它们与PLC之间的通信原理。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业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简单开关控制,到如今复杂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我一直对“运动控制”这一细分领域特别感兴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工业设备的精密操作和生产效率。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运动控制的各个方面,例如,如何实现高精度的定位、速度和加速度控制?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伺服驱动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内部的PID控制器、编码器反馈以及各种控制模式?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轨迹规划”和“插补”的内容,它们是如何在多轴运动控制中发挥作用的?例如,在机器人手臂的运动轨迹生成中,插补算法是如何确保平滑连续的运动?此外,书中对于“系统集成”和“调试”的指导,我更是迫切需要。如何将不同厂商的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有效的调试?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帮助我应对复杂的系统集成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页就让我眼前一亮,各种与“驱动”和“控制”相关的术语琳琅满目,诸如“伺服驱动器”、“步进电机”、“PLC”、“SCADA”、“DCS”等等,这些关键词如同一个个熟悉的音符,勾勒出了工业自动化广阔的图景。我一直对如何让冰冷的机械设备“活起来”并遵循复杂的指令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庞大而精密的高科技生产线,它们如何协同工作,精准无误地完成任务,这背后的技术奥秘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就指向了这个核心问题。我期望它能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驱动和控制技术的原理,例如,伺服驱动器是如何实现高精度定位和速度控制的?步进电机在低成本自动化中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PLC又是如何成为工业控制的“大脑”,接收传感器信号并输出控制指令的?而SCADA和DCS系统,它们又如何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将分散的设备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涵盖不同行业在驱动与控制技术应用上的差异,例如,汽车制造、食品加工、能源行业的自动化需求有何不同,以及它们在选择和配置驱动与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我还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工业场景来展示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例如,某个工厂如何通过升级驱动与控制系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甚至提升了产品质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无疑会让我对工业自动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这预示着它包含了相当详实的内容。我是一名对工业自动化充满热情的爱好者,虽然没有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但一直想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这本书的名字《工业自动化中的驱动与控制》正是我一直追寻的目标。我希望书中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例如,电磁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电机驱动?控制理论中的闭环反馈是如何保证系统稳定性的?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经典的控制算法,例如,PID控制器是如何工作的?它在工业自动化中有哪些应用场景?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驱动器进行详细的对比和介绍,比如,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在控制系统方面,我希望能了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地位。书中是否会介绍PLC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以及一些基础的编程示例?我对“现场总线”的概念也感到好奇,它在工业自动化网络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工业自动化中的驱动与控制》触及了我对现代工业运行机制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那些精密的机械臂、传送带以及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如何协同工作感到着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原理。在驱动方面,我希望了解不同类型电机的基本原理,例如,步进电机是如何通过离散的脉冲信号来实现精确旋转的?伺服电机又是如何通过闭环反馈实现高精度运动控制的?在控制方面,我希望能理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如何成为工业自动化的大脑,执行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控制指令的。书中是否会介绍PLC的几种主要编程语言,例如梯形图、功能块图等,并给出一些简单易懂的示例?我对“传感技术”和“执行器技术”也非常感兴趣。各种传感器是如何感知环境变化并转化为电信号的?各种执行器(如电磁阀、气缸、液压缸)又是如何根据控制信号来驱动机械装置的?书中是否会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工业自动化中的驱动与控制》触及了我近期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瓶颈。我最近在负责一个自动化改造项目,其中涉及到对现有生产线上的电机进行升级,并引入更先进的控制系统。我急需了解关于“电机选型”的详细指导。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完整的电机选型流程,考虑负载特性、环境条件、效率要求等多种因素?我希望能够看到不同类型电机的详细对比,例如,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直流无刷电机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在控制系统的选择上,我也感到有些迷茫。PLC、DCS、PAC等系统各有何特点?我应该如何根据项目的规模、复杂度以及未来的扩展性来做出最优选择?书中关于“控制策略”的论述,我尤其期待。例如,如何针对特定的工艺过程设计最优的控制回路?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高级控制技术,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并阐述它们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智能制造”浪潮下驱动与控制技术演进的描述。现如今,工业4.0、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概念层出不穷,而驱动与控制系统作为工业自动化的基石,无疑也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我特别想了解,在新兴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驱动与控制技术是如何被赋能,变得更加智能、灵活和高效的。例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否应用于驱动器的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从而减少意外停机时间?物联网技术又如何实现驱动与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和诊断,打破地域限制,提升运维效率?书中关于“高级过程控制”(APC)的内容,我更是充满期待。APC技术是如何超越传统的PID控制,实现对复杂多变量过程的优化控制,从而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益?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APC的数学模型、算法实现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挑战?此外,我一直对“工业通信协议”这个话题感到困惑,例如,Ethernet/IP、Profinet、Modbus TCP等,它们在驱动与控制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实现不同厂商、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解释这些协议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帮助我理解工业现场中信息流动的奥秘。

评分

对于一个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久旱逢甘霖”,直击我工作的痛点与需求。我从事的是设备集成与调试工作,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如何快速准确地选型、配置和调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我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驱动技术(例如,交流异步电机、同步电机、直流电机,以及它们各自的驱动器类型)和控制策略。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分析不同驱动器在转矩特性、速度响应、过载能力、能效比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在不同负载类型(例如,恒转矩负载、恒功率负载、风机水泵类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在控制层面,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讲解各种控制算法的原理和优缺点,比如PID控制的各种变种(如模糊PID、自适应PID),以及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插补算法等。此外,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故障诊断和排除。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故障分析方法和案例,帮助我快速定位问题,缩短停机时间?比如,如何通过分析驱动器的报警信息、电气信号波形来判断故障原因?

评分

我是在一次行业技术交流会上偶然得知这本书的,当时几位资深工程师都极力推荐,并表示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安全控制”部分的阐述。在很多工业场合,尤其是涉及高速运动、高压电气等风险因素的场景,安全是重中之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与驱动与控制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例如,安全等级(PL/SIL)的定义和评定方法,以及如何设计和实现符合安全要求的驱动与控制系统。书中是否会介绍安全PLC、安全继电器等安全组件的应用?以及如何在系统中集成紧急停止、限位保护、安全区域监控等功能?此外,我一直对“能源效率优化”在驱动与控制领域的应用很感兴趣。在当前全球能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智能化的驱动与控制技术来降低工业生产的能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相关的技术,例如,变频器在节能方面的作用,电机选型与能效的关系,以及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来降低能源消耗的案例。

评分

作为科普教材还是可以的,就是翻译一般,读起来有些别扭!

评分

作为科普教材还是可以的,就是翻译一般,读起来有些别扭!

评分

有点薄,不过好在是第一版,刚出的,物以新为贵

评分

书太小,出版社要那么多钱,出版社也是tm坑爹

评分

开没来得及看,浏览了一下,挺专业

评分

好看

评分

有点薄,不过好在是第一版,刚出的,物以新为贵

评分

开没来得及看,浏览了一下,挺专业

评分

书有点薄,内容比较浅,适合初次接触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