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实 编
图书标签:
  • 水土保持
  • 规划
  • 设计
  • 土壤与水土保持
  • 农业工程
  • 环境工程
  • 生态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三五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8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8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要求,结合我国目前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行业和领域新的规程规范和进展,从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出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综合治理规划、预防规划、监测规划、监督管理规划和小流域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措施初步设计的内容、程序和编制要点,以及进行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方法和信息技术。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对性、实用性强,理论结合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不仅可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水利和水土保持行业、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土地整理和管理等相关行业进行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1.1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
1.1.2 水土保持规划
1.1.3 水土保持设计
1.2 水土保持规划概述
1.2.1 水土保持规划的分类
1.2.2 水土保持规划的依据和原则
1.2.3 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
1.3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1.3.1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简述
1.3.2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的内容
1.4.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1.4.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
1.4.3 其他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
1.5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程序
1.5.1 准备工作
1.5.2 资料的收集、调查
1.5.3 系统分析与评价
1.5.4 规划工作
1.5.5 设计
1.5.6 规划设计成果
1.5.7 规划设计审批、实施和修订
1.6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1.6.1 水土保持规划的发展历史
1.6.2 水土保持设计的发展历史
1.6.3 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7 其他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态建设规划设计
1.7.1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
1.7.2 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
1.7.3 土地整治和土地复垦规划
1.7.4 草场规划
1.7.5 生态农业规划
1.7.6 山洪防治规划
1.7.7 自然保护区规划
1.7.8 生态功能区划

第2章 水土保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2.1 生态科学理论
2.1.1 生态学基本原理
2.1.2 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2.1.3 生态平衡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基本原理
2.2.2 系统工程方法
2.2.3 系统分析
2.3 综合区位与空间结构理论
2.3.1 古典区位论
2.3.2 空间结构论
2.4 水土保持学理论
2.4.1 水土流失规律
2.4.2 水土保持原理
2.5 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人地协调发展
……

第3章 水土流失综合调查与勘测
第4章 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5章 水土保持区划和水土保持分区
第6章 水土保持综合规划
第7章 水土保持估(概)算与进度
第8章 国民经济评价与水土保持效益
第9章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第10章 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11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在新的法律条款中,提出了水土保持规划制度,对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的法律地位。同时“顶层设计”已经标志着我国各个领域发展和改革进入了一个目标明确、规划具体、战略得当的新发展时代。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原则上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
  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农林高等院校中首先开设水土保持专业的院校,1988年开始将“水土保持规划”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始开设,1989年由孙立达教授主持编写了《水土保持规划学》的校内教材。1998年,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高等农林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的要求,对水土保持专业和沙漠治理专业合并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把“流域管理学”作为主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在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水土保持经济学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1999年由王礼先教授主持编写出版了《流域管理学》教材;2003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北京林业大学设立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课程,2006年由高甲荣和齐实主编出版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教材。
  根据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的要求,北京林业大学在2007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根据目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后的新要求,结合目前水土保持的行业需求,将“水土保持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流域管理学”等课程整合为“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课程,作为水土保持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2015年,《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教材被列入北京林业大学教材编写计划。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恰逢“水土保持规划编写规范”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施行,同时“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获批,因此本教材结合新的规范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本书由齐实主编并统稿,孙保平、王秀茹为副主编。参加编写人员的分工如下:第1章由齐实编写;第2章由齐实、孙保平、梁斌编写;第3章由齐实、郭小平、马俊明编写;第4章由齐实、孙保平、赵廷宁、程柏涵编写;第5章由孙保平、齐实、程柏涵编写;第6章由齐实、程柏涵、张守红编写;第7章由齐实、郭小平、程柏涵编写;第8章由齐实、张守红、马俊明编写;第9章由王秀茹、齐实、马俊明、衣虹照编写;第10章由齐实、梁斌、马俊明编写。主审为王玉杰教授。
  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科技成果、论文、专著和相关教材的内容和资料,因篇幅有限未能一一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谨向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深切的谢意。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书中缺点、错误难免,热切地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充实提高。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要求,面向水利、农业、环境科学、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编写的一部系统、深入的教材。全书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以科学的理论体系、先进的技术方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为基础,全面阐述了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内容和技术流程。 第一部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与现状分析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详细介绍了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随后,教材深入分析了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水土流失的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类型。通过对不同地理单元(如黄土高原、西南丘陵、南方红壤区、西北干旱区)水土流失特点的对比研究,使读者理解区域差异性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性。本部分强调了水土保持生态学、土壤学和水文学原理在理解侵蚀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部分:水土保持调查、监测与评价 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建立在准确的调查和评价之上。本部分系统介绍了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基础工作。 调查技术: 涵盖了传统地面调查方法和现代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技术在水土保持调查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土壤侵蚀模数、产沙量、流域产沙特征等关键参数的获取方法。 监测体系: 详细讲解了水土保持长期监测网络的设计、站点布局、观测要素(降雨、径流、泥沙、土壤水分等)的选择与监测方案的制定。介绍了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评价方法: 深入探讨了水土流失程度评价、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水土保持工程适宜性评价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技术。特别是对基于GIS的流域水土流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为后续的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规划是水土保持工作的蓝图和指南。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之一,着重于宏观决策和中长期战略布局。 规划体系与原则: 明确了国家、省、市、县级水土保持规划的层级关系和衔接要求。阐述了坚持生态优先、科学治理、分类施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基本规划原则。 规划内容与流程: 详细介绍了从问题诊断、目标设定、指标分解到方案筛选、投入产出分析的全过程。重点剖析了不同区域(如坡耕地、林草地、建设用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和保护利用方向。 规划技术: 引入了流域尺度上的空间优化配置方法,如利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确定优先治理区和重点保护区。讨论了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思路。 第四部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与施工导则 本部分聚焦于具体工程措施的优化设计与技术标准,是指导工程实践的关键内容。 工程措施设计: 1. 坡面工程: 详述了梯田、水平沟、田埂、等高种植等耕作措施的设计参数、几何尺寸和施工要求。强调了梯田的防洪蓄水功能与土壤保持能力的优化平衡。 2. 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阐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的工程部署。包括对径流汇集、流速控制的分析,以及沟道治理、坡面水系拦截的工程设计。 3. 重点工程设计: 详细介绍了拦沙坝、坡面防护工程(如植生毯、浆砌石护坡)的设计规范、结构选型和材料选择。 生物措施设计: 强调了植被恢复在水土保持中的基础地位。内容涵盖了不同生境下的植被配置原则、适宜树种/草种的选择、造林种子的选择标准以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优化耦合设计。 设计标准与规范: 结合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各项工程的安全度、经济合理性和生态适应性进行了量化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符合规范的设计计算。 第五部分:水土保持信息化与新技术应用 为适应现代工程管理需求,本部分介绍了水土保持领域的信息化技术。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介绍了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辅助工程方案的可视化展示和施工交底,提升设计方案的直观性。 水土流失动态预报: 阐述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侵蚀模型(如RUSLE、MPSIAC等)结合GIS平台进行水土流失动态模拟和情景分析的方法,为突发性强降雨事件下的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工程效益评估: 介绍了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建工程的泥沙拦截率、地表径流削减率、土壤含水量变化等关键效益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的流程。 本书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独立从事水土保持规划、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管理及效益评估的综合能力,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可或缺的专业核心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着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同领域的其他教材进行对比,发现这本《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在理论深度上展现出一种难得的老派扎实感。它似乎没有盲目追求最新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理论模型,而是将经典的水土流失机理、流域特征分析以及工程措施的设计原则阐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公式的推导和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显得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种深度带来的不是晦涩难懂,而是一种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沉下心来、回归本源的信心。它没有用过多花哨的语言去包装,而是用严谨的逻辑链条,将“认知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方案”的完整流程构建得清晰且有说服力,这对于培养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底层逻辑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稳的叙事者”。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概念,让人感到措手不及。相反,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慢条斯理地为你铺陈背景,从宏观的区域水文气候讲起,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坡面侵蚀控制,过渡自然流畅得几乎感觉不到知识点的跳跃。例如,在讲解几种不同的植被护坡技术时,作者没有简单罗列优缺点,而是结合了不同土壤类型和坡度条件下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情景带入式”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成本。读起来,让人觉得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进行一场有引导性的、深入的专业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非常完整,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水利和农学交叉点,更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环境科学和GIS空间分析的基础理念,虽然没有深入探讨复杂的软件操作,但它在理论层面为我们指明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规划的必然趋势。对于我们这些未来需要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水土保持工作的新一代学习者来说,这种高屋建瓴的视野至关重要。它没有让理论知识过时,而是通过对基础原理的夯实,确保我们能够轻松地将未来学习到的任何新技术工具,都内化为解决水土保持问题的有效手段。这本教材为我们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固且面向未来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中的一股清流,纸张的厚实度和光洁度都让人眼前一亮,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眼。更让我欣赏的是,它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文字的排版疏密有致,图表的清晰度和标注的准确性都达到了专业水准。那种翻开书页时,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和设计的美感相得益彰,让人在学习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工程示意图,线条流畅,结构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人,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点,这在同类教材中是极其罕见的。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查阅和使用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福音,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良苦,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真的值得称赞。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并非高高在上的纯理论指导,而是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现场气息。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设计参数的选取,没有给出僵硬的数值,而是提供了详细的“经验值范围”及其背后的环境制约因素。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级,它教会我们认识到,工程设计永远是因地制宜的艺术,而不是简单套用公式的计算。每当章节末尾出现“现场勘查要点提醒”或“潜在风险提示”时,我都能想象到作者当初在野外工作时的细致和审慎,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尊重,是书本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