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透闪石玉和蛇纹石玉》从综合反映玉石产地区域地质背景角度,对全国发现或报道的透闪石及蛇纹石质玉石60多处产地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系列标本采集,开展了各产地玉石种类、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产出状态等方面研究,总结探讨了不同玉石产地地质背景及形成条件,为寻找玉矿及玉石种类的对比划分、玉器鉴定和玉文化的深入研究等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书中附有典型玉矿区(点)地质背景资料、相应图件及系列标本特征图片和测试分析数据等。
  《中国透闪石玉和蛇纹石玉》可作为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玉器研究鉴定等的教学参考书,适合地质矿产人员、地质考古人员、文博人员、文物考古者、珠宝玉器鉴定师、工艺美术雕刻师、玉器收藏爱好者等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中国透闪石玉
第一章 透闪石玉成因类型及含矿建造
第一节 成因类型
第二节 含矿建造
第二章 透闪石玉分布规律及矿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 与元古宙镁质碳酸盐岩建造有关的接触交代型透闪石玉矿区(点)
一、概述
二、典型实例
(一)新疆皮山县三十里营房地区透闪石玉——“和田玉”或“软玉”矿区地质特征
(二)青海省格尔木市大灶火西南山透闪石玉——“格尔木玉”或“青海玉”、“昆仑玉”青玉矿带地质特征
(三)青海省格尔木市三岔口透闪石玉——“格尔木玉”或“青海玉”、“昆仑玉”玉矿地质特征
(四)青海省格尔木市野牛沟透闪石玉——“格尔木玉”或“青海玉”、“昆仑玉”玉矿地质特征
(五)辽宁省岫岩县偏岭、细玉沟等地主要“透闪石玉”类型
第二节 与古生代含硅质条带碳酸盐岩建造有关的接触交代型透闪石玉矿(点)
一、概述
二、典型实例
(一)广西田阳、大化地区透闪石玉——“大化玉”矿点地质特征
(二)贵州省罗甸一望谟一带透闪石玉——“罗甸玉”矿区地质特征
(三)江苏省溧阳市小梅岭透闪石玉——“梅岭玉”矿点地质特征
第三节 与变质岩建造有关的区域和热液变质型透闪石玉矿区(点)
一、概述
二、典型实例
(一)四川省汶川县透闪石玉——“龙溪玉”矿点地质特征
第四节 与超基性岩建造有关的热液交代型透闪石玉矿(点)
一、概述
二、典型实例
(一)新疆北天山透闪石玉——“玛纳斯碧玉”或“新疆碧玉、准噶尔玉”地质特征
(二)台湾省花莲透闪石玉——“台湾玉”或“花莲玉”地质特征
中国蛇纹石玉
第三章 蛇纹石玉成因类型
第四章 蛇纹石玉分布规律及矿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 区域或变质热液交代型蛇纹石玉
一、概述
二、典型实例
(一)辽宁省岫岩一宽甸一带的蛇纹石玉——“岫玉”地质特征
(二)吉林省集安市蛇纹石玉——“安绿玉”或“安绿石”矿地质特征
(三)广东省信宜市蛇纹石玉——“南方玉”或“信宜玉”矿区地质特征
第二节 接触交代型蛇纹石玉
一、概述
二、典型实例
(一)河南省栾川县陶湾蛇纹石玉——“伊源玉”地质特征
(二)青海省格尔木市清水河南蛇纹石玉——“昆岫玉”矿地质特征
(三)甘肃省临洮县马衔山玉矿点
(四)甘肃省酒泉一金塔地区蛇纹石化大理岩矿化点
(五)陕西省汉中南郑蛇纹石化大理岩矿
(六)陕西省蓝田县蛇纹石化大理岩——“蓝田玉”矿
(七)山西省交城县蛇纹化大理岩矿点
(八)黑龙江省铁力市神树蛇纹石化大理岩矿
(九)黑龙江省漠河县蛇纹石化大理岩矿化点
(十)安徽省岳西蛇纹石化大理岩——“菜花玉”矿点
(十一)安徽省肥东蛇纹石化大理岩矿点
(十二)河北省承德市大庙村蛇纹石化大理岩矿化点
第三节 与超基性岩建造有关的热液蚀变交代型蛇纹石玉
……
结语
参考文献及资料
项目调查参与人员      
前言/序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玉”有着极其神秘的崇拜,玉也因其温润细腻、色泽柔美的特性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透闪石玉、蛇纹石玉在中国的玉文化中影响极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地质构造及成矿条件复杂多样,难以开展全面大规模的玉石调查及找矿工作。除《中国和田玉》、《辽宁省岫岩县玉石矿床地质研究报告》等较系统地反映了产地地质调查及勘探成果并有详细的研究内容外,多数玉石产地仅根据矿化线索作一般性的矿点检查或仅仅搜集整理成一些文字资料,研究程度较薄弱。文献中提到的玉石标本多数样品采集处(层位)不清或样品不具代表性,玉石的岩矿及岩石化学等测试数据多依据文字描述相互引用,研究多局限于实验室,缺乏玉石矿区(点)地质特征、接触带不同部位玉石变化特点、玉石结构及微量成分差异等方面的实际资料,使人难以对各产地的玉质特征有系统的了解,缺少科学鉴别、解释的依据,并制约了对玉石成矿控矿条件、玉器鉴定及玉文化等的深入研究。
  2013~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全国立典性剖面调查”、“全国主要层型剖面调查”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我国各地质时代主要地层剖面资料的系统收集、调查与综合集成,修订完善全国构造,地层分区,实现我国主要地层剖面的地质资料综合数据整合,为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三维地质结构建立、地学研究等T作提供翔实的区域和全国对比的基础资料。
  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构造带研究及地质成果体现,从中厘定不同地域区域构造带的特征及活动期次的划分、构造带后期岩浆构造事件的叠加表现,为寻找矽卡岩型、热液型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等提供资料依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考虑到调查区范围大、有相当部分区域是常人难以到达的艰险区,提出在提高研究成果水平的同时,尽可能使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拓宽服务领域。因此,对透闪石玉和蛇纹石玉的形成环境及分布范围、现状等开展调查研究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量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近年来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研究等发现的一些玉石矿化点及矿化线索,针对国内60多处不同玉石分布地区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就矿体赋存层位、玉石矿体形态和空间展布特点,开展了玉石产地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矿区(点)地质特征、典型岩(玉)石标本结构构造、矿物学特征等方面研究,编制了相应图件,采集了系列代表性岩石和玉石样品。在分析总结不同玉石产地地质背景、成因类型及产出状态等基础上,对国内影响较大的一些典型矿区(点)做了初步总结,并附以大量野外露头照片、实物标本图片等,尽可能将宏观地质现象与岩石矿物微观研究密切结合,展示不同产地的玉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以便为玉石资源调查部署、找矿标志的建立、玉石鉴定、古玉器研究、古玉器玉料来源的科学确定等提供地质依据。通过与古玉研究、考古及文博等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使中国玉文化的研究更好地深入开展下去。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内容上按已有报道和新发现的国内“透闪石玉”及“蛇纹石玉”产地进行编排,但从野外产出状况看,有的产玉矿区(点)虽然多有文字报道,但与碳酸盐岩有关的部分透闪石玉实际为含透辉石结晶颗粒较细的透闪石岩,与超基性岩有关的蛇纹石玉多为蛇纹石化辉橄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等,所谓与岫玉相当的玉石大部分为一些蛇纹石化大理岩。为便于梳理和提高认识,根据本次调查成果,本书从含矿建造与成因类型关系角度对国内称谓的“透闪石玉及蛇纹石玉”产地作一划分归类,并从产地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典型(岩)玉石标本类型特点等方面作阐述。
  几年来的野外调查工作由区域地质调查及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人员参与,在进行重要地质剖面调查的同时,结合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等项目开展野外考察,调查区域涵盖25个省区,具体见表0-1。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中国透闪石玉和蛇纹石玉》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其他石材和矿物学主题:  《地球的秘宝:宝石学、矿物鉴赏与古文明的石材应用》  第一部分:宝石学的奥秘与矿物世界的深度探索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矿物世界,聚焦于地球深处孕育出的珍稀宝石的形成机制、物理性质以及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不关注透闪石玉或蛇纹石玉的具体细节,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晶体结构、光学现象和地质背景。  晶体结构的几何美学与物理特性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深入探讨宝石的形成基础——晶体结构。我们将从晶体学的基本原理入手,解析不同矿物的晶格排列方式如何决定其宏观性质。例如,我们将详尽阐述金刚石(碳的同素异形体)在立方晶系中的完美结构,以及它如何通过高压高温条件形成无与伦比的硬度和色散性能。此外,对红宝石和蓝宝石(刚玉家族)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致色机理进行细致的分析,解释为何微量的铬元素能赋予红宝石火焰般的红色,而铁和钛的组合能造就深邃的蓝色。读者将了解到硬度(莫氏标尺的应用与局限性)、比重、解理和断口等关键鉴定特征,这些是区分相似矿物的基石。  光学现象的魅力:火彩、变色与荧光  宝石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与光的互动。本书将用大量篇幅解释复杂的光学现象。我们将深入解析“火彩”(色散)的物理基础,即光线通过宝石刻面时被分解成光谱的现象,并将其与不同宝石的折射率紧密联系起来。对于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如月光石(拉长石)的“拉长石效应”(Labradorescence)和欧泊的“变彩效应”(Opalescence),本书将结合光波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详细阐述这些现象的成因,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此外,紫外光照射下宝石所表现出的荧光现象,也将作为重要的鉴定手段进行专题探讨,揭示其与微量元素活化能的关系。  稀有宝石的形成地质学背景  宝石的诞生离不开特定的地质环境。本书将系统梳理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和热液活动如何协同作用,创造出孕育珍稀宝石的“熔炉”。我们将以祖母绿的形成为例,探讨铍、铬等稀有元素如何在伟晶岩脉或变质岩带中富集,并与特定的矿物组合伴生。对哥伦比亚穆索矿床或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等地质热点的分析,将帮助读者理解矿床的区域构造背景与矿物学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坦桑石(黝帘石)这类相对年轻的宝石,其形成与非洲裂谷构造的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将被纳入考量。  第二部分:古文明的石材艺术与历史应用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时间轴拉回到古代,探索人类文明如何利用地球赋予的坚硬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象征表达和工具制造。此部分侧重于历史考古学、材料科学的应用以及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硬石雕刻”。  从史前工具到王权象征:硬石雕刻技艺的演变  我们将追溯人类使用致密岩石制造工具的历史脉络。从旧石器时代的燧石和黑曜石(火山玻璃)打制技术,到新石器时代对特定硬度石材(如蛇纹岩岩类、致密石英岩)的磨制和抛光工艺,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选择背后的物理特性考量——例如黑曜石优异的贝壳状断口如何适应锋利边缘的制造。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古代文明中“硬石雕刻”的辉煌成就,特别关注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古代(排除特定玉石种类,着重于其他致密岩石)的实践。我们将详细分析古埃及人如何使用砂岩、花岗岩乃至更坚硬的闪长岩来雕刻巨型雕像和方尖碑,探讨他们为克服材料硬度所采用的钻孔、打磨和化学助剂(如醋酸盐)的应用。这些技术不仅是工艺的体现,更是早期材料科学的萌芽。  装饰艺术与建筑中的致密岩石  本书将考察大理石、花岗岩、石英岩等在建筑和装饰中的广泛应用,将其视为人类与地质材料长期互动的结果。我们将考察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所使用的彭特利大理石的化学稳定性和光学特性,以及古罗马万神殿穹顶所采用的火山灰混凝土与饰面石材的配合机制。在建筑应用中,石材的抗压强度、抗风化能力和色彩稳定性是选择的关键因素,这些都直接源于其矿物成分和晶体结构。  我们还将讨论那些因其独特颜色和图案而被用于室内装饰的致密岩石。例如,对孔雀石(铜矿物集合体)的色彩变化进行矿物学解释,并追溯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用作镶嵌艺术材料的历史。对不同产地玛瑙(隐晶质石英)纹理的细致分类和鉴赏方法也将被纳入讨论,分析其层状结构如何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迁。  古文明对矿物的象征意义与贸易网络  石材不仅仅是材料,更是文化符号。本书将探究不同文明如何赋予特定颜色的岩石和矿物以宗教、政治或财富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矿物(如赤铁矿)在许多早期文化中与生命力或权力相关联。通过考察古代贸易路线中发现的非本地石材(如远距离运输的特定类型碧玉或闪长岩),我们可以重建古代文明的物质交流网络,并推断出对特定石材的文化需求如何驱动了早期的资源开采和商业活动。  结论:永恒的材料与现代的挑战  最后,本书将展望现代宝石学和材料科学如何继续挑战和超越古人的技术极限。从高精度光谱分析到人造宝石的合成,我们对地球岩石的理解正在加深。然而,对自然稀有宝石的持续需求,以及对可持续采矿实践的关注,构成了当代矿物鉴赏领域的重要议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阐述从深层地质过程到人类文化实践中,各种晶体和岩石所扮演的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