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策 著
图书标签:
  • 科举
  • 清史
  • 政治史
  • 教育史
  • 社会史
  • 制度史
  • 近代史
  • 改革
  • 进士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6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7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字数:4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档案、科举录、日记、书信、诗文集、报刊等大量新旧史料,提出了科举改章和开进士馆“两条脉络”的科举改制整体研究思路。首先深入探讨了科举改制的流变、论争与决策过程,接着将科举改制置于癸卯、甲辰会试和进士新学教育的实际运行中检视其利弊得失,进而讨论了癸卯、甲辰进士群体在废科举、预备立宪、从帝制到共和剧变时代的出处进退和流风遗韵。

作者简介

韩策,1985年出生于陕西西安蓝田。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曾在《近代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读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合作整理《汪荣宝日记》(中华书局,2013)。

目录

绪 论/001
  一 选题旨趣/001
  二 既有研究/004
  三 思路与内容/016
  四 资料说明/018
第一章 庚辛政局与辛丑乡试展期之争/021
  一 奏展乡试朝臣督抚大起分歧/022
  二 乡试万不可再展:张百熙代表朝官诘责东南督抚/029
  三 奏改科举以展乡试:刘坤一、张之洞的反击/034
  四 士绅舆论对乡试展期的反应/038
  五 《辛丑条约》与科举停试/043
第二章 辛丑奏定新章:科举改制的重启/050
  一 新章的众版本与真内容/051
  二 奏定新章的流变曲折/059
  三 戊戌以来科举改章思路检讨/070
第三章 壬寅诏开进士馆:科举改制的扩大/085
  一 庚子前后翰林院的整改/086
  二 诏开进士馆的幕后推手/091
  三 枢臣关于进士馆的论争/098
  四 诏开进士馆的舆论反响/106
  五 官绅建言引发章程屡更/112
第四章 癸卯、甲辰借闱会试:科举新章的践行/118
  一 借闱河南缘由新释/118
  二 考题与答卷再析/125
  三 校阅取中的程序、标准与内幕/140
  四 两科贡士取中情况分析/161
第五章 甲辰年进士入馆:旧学新知的碰撞/173
  一 进士馆正式开办/173
  二 学员对入馆肄业的复杂态度/187
  三 教习的尴尬身份与授业困窘/195
  四 课程、考验与毕业奖励/211
  五 出洋游学与毕业考验/217
第六章 浮沉进退:癸、甲进士的政治生命/246
  一 癸、甲进士清末仕途分化/246
  二 翰苑存废生死之争/274
  三 领导各省谘议局/288
  四 鼎革前后的出处进退/293
第七章 流风遗韵:癸、甲进士的人文事业/319
  一 投身清末兴学潮/320
  二 传承旧学与抵拒新文化/330
  三 诗词结社的兴衰/341
结 语/359
征引文献/369
人名索引/394
后 记/405

图表目录
图4-1 1903年光绪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会元周蕴良首题闱墨/134
图4-2 1903年光绪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考官衔名/141
图4-3 1904年光绪甲辰恩科会试考官衔名/142
图6-1 甲辰科进士、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289
图6-2 甲辰科会元、湖南谘议局议长谭延闿/289
图6-3 癸卯科进士、江苏谘议局议员孙宝书/292
图6-4 甲辰科进士、曾留学日本的江苏谘议局议员钱崇威/292
图7-1 甲辰科进士,寒山诗社、稊园诗社主人关赓麟/343
图7-2 癸卯科进士、蛰园诗社主人郭则沄/343
表1-1 各省辛丑乡试情形/027
表2-1 戊戌时期几种改科举方案对比/072
表4-1 癸卯科会试头场史论题/127
表4-2 甲辰恩科会试头场史论题/127
表4-3 癸卯、甲辰二科会试二场策题/129
表4-4 癸卯、甲辰二科会试三场四书五经义题/130
表4-5 癸卯科会试考官题名/143
表4-6 甲辰恩科会试考官题名/144
表4-7 同治、光绪两朝历科会试中额、考生数与中率/148
表4-8 同治、光绪两朝19科会试(1862~1904)分省中额统计/164
表4-9 光绪朝若干科会试分省中额、考生数与中率/168
表4-10 癸卯科贡士中举科分统计/170
表4-11 甲辰恩科贡士中举科分统计/171
表5-1 进士馆内乙未、戊戌科进士题名/178
表5-2 进士馆资遣戊戌科进士留学题名/179
表5-3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会考进士馆毕业学员题名/181
表5-4 进士馆初期留学生教习题名/200
表5-5 进士馆课程、教习/213
表5-6 进士馆原定毕业奖励/216
表5-7 1904年癸、甲进士出洋游学题名/220
表5-8 法政速成科第3、4班毕业之癸、甲进士题名/223
表5-9 游学东西洋各大学之进士馆学员题名/225
表5-10 1904~1906年赴东西洋游学的癸、甲进士省籍统计/226
表5-11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第一次会考游学毕业进士题名/233
表5-12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第二次会考游学毕业进士题名/237
表5-13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第三次会考游学毕业进士题名/242
表5-14 会考进士馆游学毕业学员考官名衔/244
表6-1 癸卯、甲辰进士朝考后授职统计/248
表6-2 癸卯科进士部属统计/250
表6-3 甲辰科进士部属统计/251
表6-4 癸卯科进士即用知县分省统计/253
表6-5 癸、甲二科未殿试贡士题名/254
表6-6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京官补缺、升迁统计/260
表6-7 癸、甲二科京官外任监司道府州县等官统计/264
表6-8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现任、曾任州县实缺题名/268
表6-9 辛亥鼎革前癸、甲进士补缺晋升统计/273
表6-10 清季翰林院官制、额缺、品级变动/279
表6-11 癸、甲进士任职谘议局统计/290
表6-12 癸卯科进士任职资政院、谘议局题名/291
表6-13 甲辰科进士任职资政院、谘议局题名/291
表6-14 《德宗实录》纂修官题名/296
表6-15 《宣统政纪》纂修官题名/297
表6-16 民初国税厅筹备处癸、甲进士任职题名/303
表6-17 1915年第2期《职官录》所见癸、甲进士京官题名/306
表6-18 辛亥鼎革前后癸、甲进士州县官变动统计/311
表7-1 癸、甲进士任教京师大学堂题名(1903~1912)/321
表7-2 民国时期在大学任教的癸、甲进士题名/340
表7-3 寒山诗社社友省籍分布之一(截至1914年初)/351
表7-4 寒山诗社社友省籍分布之二(截至1914年夏)/351
表7-5 寒山诗社社友省籍分布之三(1915年2月至1917年11月初)/352

精彩书摘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1904年进士馆正式开馆,近百名新进士入馆肄习法政、理财等新学。在科举、学堂此消彼长的转型时代,进士的选择和趋向业已多元,分化已经开始并正在加速。因此,如钱振锽、温肃等抵拒人馆的进士固然所在多有,但像甘鹏云、汤化龙等希望人馆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改善地位、实现抱负的与时俱进之士,亦不乏人。随后,有多批进士出洋游学,绝大多数赴日,但也不乏负笈欧美者;留日进士以法政大学速成科为主,但亦有在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法政大学肄业三年以上,获得选科甚至本科文凭者;专业虽以法政为主,亦有学习工商,甚至军事者。进士馆和留学的背景,使得癸、甲进士中许多人成为特殊的一代:科举知名士、学堂肄业生。无疑,对于大多数进士的新学造诣,我们不宜过高估价。但在清末民初的转型时代,这样的双重身份和背景,却迅速拉高了他们的地位和身价。
  ……

前言/序言



这个春天最令我高兴的事,莫过于韩策的博士学位论文《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将要出版了。
我和韩策初识于2008年秋,那时他还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大四的学生。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表达了想报考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愿望。我对此表示欢迎,但心存疑虑: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能做好历史研究吗?转年,韩策参加了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招生考试,成绩排名第六。倘若经过复试后综合成绩低于这个排名,那他将很有可能无缘北京大学。幸运的是,那时候历史学系内部对于教育部的命题方式能否考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抱有强烈怀疑,所以也就格外重视复试。作为复试命题人之一,我以为,研究历史首先得读懂史料,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选择了宣统二年(1910)云贵总督李经羲的一则长电,作为复试题目,要求考生加以新式标点,分值为50分。出这样一道题目,不只是要考察考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也是要考察他们对清末历史的熟悉程度,并且这样的题目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是公平的。笔试结果让我大感意外,有考生竟然只得17分,其他与试者大多得30多分,而韩策则得到47分。最终,韩策的两门笔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平均80多分,名列前茅,他的综合排名也上升到第二位,顺利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书。
复试阶段韩策的优异表现,很快打消了我心中的疑虑,而且我断定,这是一位可造之才。尽管在最初学习阶段,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表现出较为稚嫩的一面,但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判断。而韩策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证明着自己。他不仅在硕士阶段成绩优异,而且在2012年顺利通过硕博连读考核,随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以清末科举改制、废除以及癸卯、甲辰最后两科会试,作为研究内容。经过多年不断积累,他对中国近代史史料掌握范围之广,熟悉程度之深,在我所了解的当今史坛同龄人中,是极罕见的,并且得到许多同行专家高度赞赏。尤为可贵的是,他心思细密,对于史料,懂得鉴别真伪,对于史实,重视考索细节,探寻关联,从而使他常能在别人不经意处,有新的发现。这从他和崔学森整理的《汪荣宝日记》以及他在《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已经可以看出,更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说到韩策的博士论文选题,本来我是极有兴趣探究一番的,但过往研究清代游幕学人、清末留日学生和民国大学教授三个群体的经历,早已让我精疲力竭。而韩策不仅对这个题目有浓厚兴趣,他的特质也使他有能力做这样的题目。尽管学界此前在这个领域已有众多优秀成果,韩策依然能够敏锐地发现不足,利用丰富的史料,在许多问题上将晚清科举制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比如,对于辛丑科举新章形成过程及其在癸卯、甲辰会试中具体践行的分析,对于清末进士馆诏开缘起及实际运行情况的阐释,对于癸卯、甲辰会试所产生的“最后的进士”群体特征的呈现,特别是对这个群体在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之中浮沉进退的追索,都比以往的研究更加细腻、充实、深入。在论述过程中,他很注意与既有研究对话,有吸收,有辨正,实事求是,这是他学风严谨的表现,也是他这篇论文颇具深度的表现之一。他的论文在匿名评审阶段即得到全优的好评,答辩结束后又被评为2015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决定专门立项出版,这都是对他做出成绩的肯定。作为他的导师,我在具体问题研究上能够给予他的指导其实很有限,在他完成这篇论文之后,他对科举制度理解之深,就更非我所能及了。因此,我很希望这本书出版之后,能够引起科举史研究专家们关注,并提出具体深入的意见,这对韩策今后进一步在这个领域耕耘,无疑更有意义。
韩策今年才31岁,他的学术之路刚刚开始。今天,历史研究者有了更好的学术条件,但也更加需要抵制诱惑,克服浮躁。希望韩策一如既往,潜心学术,持之以恒,做好自己。如此,则前途可期。

尚小明
2017年3月20日于西二旗智学苑
琼林旧梦:晚清士绅的转型与社会变迁 一、导言:风雨飘摇中的士绅阶层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晚清时期,在西方列强冲击和内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士绅阶层所经历的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它不聚焦于科举制度本身的改革进程,而是着眼于这一变革对社会基石——士绅群体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及其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复杂影响。我们试图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士绅的个案研究,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的真实图景。 二、旧秩序的裂痕:士绅权力的结构性动摇 晚清的社会结构建立在以儒家伦理和科举功名为基础的士绅-地主-官僚复合体之上。然而,随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潮的兴起,以及地方自治运动的萌芽,这一传统权力基础开始松动。 2.1 经济基础的侵蚀: 西方资本主义的涌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士绅的财富来源——土地兼并的收益率下降。部分士绅被迫转向商业投资或参与地方实业,这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更在心理上瓦解了他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本书详细梳理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内陆腹地士绅在矿业、纺织业、金融业等新兴领域的早期尝试与困境。他们往往缺乏现代商业管理经验,投资决策受传统人情关系和官场运作的掣肘,使得许多抱有“救国兴业”热情的投资最终不了了之。 2.2 权威的转移: 传统的士绅权力源于对经典、礼仪和地方公共事务(如水利、教化)的垄断解释权。然而,新式学堂的出现,特别是留学生群体和受过新式教育的地方精英的崛起,使得士绅的知识权威受到直接挑战。他们不再是社会唯一的知识仲裁者。本书探讨了传统士绅如何应对这种“知识革命”,是坚守旧学,还是勉强接触新知,以及这种选择如何影响他们在地方政治中的发言权。 三、新旧思想的角力:士绅的自我重塑与身份认同危机 本书着重分析了士绅在思想领域的动荡不安,这远超对外部制度变化的被动适应。 3.1 儒学诠释的转向: 面对西学带来的巨大冲击,部分开明士绅试图对儒学进行“现代性”的阐释,强调其“公理”和“制度”价值,以期为国家维新提供内在合法性。我们考察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之外,更多地方性士绅团体如何私下讨论和实践这些“新儒学”思想,以及这种实践在地方保守势力面前所遭遇的阻力。 3.2 职业身份的焦虑: 传统士绅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一旦科举这条上升通道受阻或被官方体系排斥(例如,新政时期对非科举出身官员的吸纳),其身份认同便产生巨大裂痕。他们是继续以“地方贤达”的身份维持道德影响力,还是放下身段,争取进入新兴的、强调专业技能的政府机构或实业部门?本书通过大量私人信札和日记,展现了这种在“清流”与“实干”之间的彷徨。 3.3 地方自治与国家认同的微妙平衡: 晚清的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运动是士绅参与政治的重要契机。他们热衷于组建地方商会、议会等组织,试图将传统上维护宗族利益的权力转化为现代的公共治理能力。然而,这种地方自主性的增强,往往与中央政府日益集权的趋势产生张力。本书细致分析了地方士绅在争取自治权力时,如何巧妙地运用“爱国”和“维护地方稳定”的话语,以对抗来自京师的猜疑和干预。 四、家族、宗族与现代化:社会网络的重组 士绅的权力最终是通过其对家族和宗族网络的控制得以实现的。现代化进程对这种血缘纽带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4.1 教育投资的分流: 家族资源的分配成为关键。传统士绅必须决定是继续将财富投入到支持子弟参加传统科考(尽管前景黯淡),还是大力资助他们出国留学或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实学。这种教育资源的“分流”策略,往往预示着家族未来几代人的命运走向,也造成了家族内部的代际冲突。 4.2 宗族势力的演变: 在面对地方治安恶化(如土匪、教案冲突)时,宗族武装的重振曾是士绅维护地方秩序的重要手段。然而,清廷推行“新军”和“保甲”制度后,士绅对武装的控制权被削弱。本书探讨了士绅如何从直接的武装控制者,转变为地方治安的“协调者”和“资金支持者”,他们的影响力渗透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五、结论:一个时代的落幕与遗产 晚清的士绅阶层,是旧制度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新时代到来的首批受冲击者。他们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其内部的分化和挣扎,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痛苦性。他们的经验与教训,为理解中国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精英参与模式,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照。本书总结了在制度巨变面前,这个曾经的统治阶层如何放下身段、调整策略,最终以不同的面貌融入到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之中。他们的遗产,体现在对地方教育的持续投入、对专业知识的尊重,以及对建立有效地方治理的早期探索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从它引用的那些旁人鲜少注意到的地方志和私家文集中可见一斑。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很多细节的考证都令人拍案叫绝,让人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重现历史。它成功地将那些尘封的档案和手稿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冰冷的文字重新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并陈,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公信力。它不仅仅是一部读物,更像是一份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又以极富可读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感到非常惊叹。它巧妙地将时间线索与空间叙事结合起来,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史料被整合得井井有条。作者似乎深谙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总能在关键节点设置悬念或转折,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仿佛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精心规划的博物馆之旅,每到一个展厅都有新的发现和启示。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不同地方的乡绅士绅群体差异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展现了地域文化对科考制度适应性的微妙影响。这种宏观的布局和微观的细节描摹的完美结合,让整个历史画卷显得立体而饱满,展现出极高的叙事技巧。

评分

读完此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氛围。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进步”这个词汇的复杂性,揭示了制度变迁背后潜藏的巨大社会成本和情感代价。书中对于传统士人阶层在面对新旧交替时的那种集体性的身份焦虑,描绘得极其深刻,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叹息声。它不带批判色彩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集体“失语”状态,那种在剧变面前既无力反抗又难以完全顺从的尴尬处境,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刻反思,历史的幽灵总是以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时代回响,这本书正是捕捉到了这种永恒的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把焦点完全放在宏大的政治变革上,而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展现了那个时代下普通知识分子的挣扎与无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的细腻笔触,那种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摇摆不定的复杂情绪,让人感同身受。比如书中对某位考生在考场上的心理描写,将他对旧制抱有的眷恋与对新知萌生的好奇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微观镜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求生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张弛有度,既有学术思辨的深度,又不失故事性的吸引力,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这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是比较难得的平衡。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文辞的锤炼,很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篇精心打磨过的散文。尤其是在描述一些重大的历史场景时,那种庄重又不失韵律感的文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史诗感。我尤其喜欢它在阐述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比喻和排比句式,既准确地传达了观点,又在听觉上给予读者愉悦的享受。这使得即便是探讨比较枯燥的制度沿革,也能读得津津有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生硬晦涩,而是将深刻的洞见融入到优美的文字结构中,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文字的魅力所吸引。

评分

很好。我老婆需要的书,我帮忙买。

评分

给力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好的

评分

废科举,迎来大革命,挺好的!最后的进士最后还是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评分

好!!!!!

评分

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

Very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