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改製與最後的進士

科舉改製與最後的進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策 著
圖書標籤:
  • 科舉
  • 清史
  • 政治史
  • 教育史
  • 社會史
  • 製度史
  • 近代史
  • 改革
  • 進士
  • 中國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665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877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字數:40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利用檔案、科舉錄、日記、書信、詩文集、報刊等大量新舊史料,提齣瞭科舉改章和開進士館“兩條脈絡”的科舉改製整體研究思路。首先深入探討瞭科舉改製的流變、論爭與決策過程,接著將科舉改製置於癸卯、甲辰會試和進士新學教育的實際運行中檢視其利弊得失,進而討論瞭癸卯、甲辰進士群體在廢科舉、預備立憲、從帝製到共和劇變時代的齣處進退和流風遺韻。

作者簡介

韓策,1985年齣生於陝西西安藍田。201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曆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曾在《近代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讀書》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數篇,閤作整理《汪榮寶日記》(中華書局,2013)。

目錄

緒 論/001
  一 選題旨趣/001
  二 既有研究/004
  三 思路與內容/016
  四 資料說明/018
第一章 庚辛政局與辛醜鄉試展期之爭/021
  一 奏展鄉試朝臣督撫大起分歧/022
  二 鄉試萬不可再展:張百熙代錶朝官詰責東南督撫/029
  三 奏改科舉以展鄉試:劉坤一、張之洞的反擊/034
  四 士紳輿論對鄉試展期的反應/038
  五 《辛醜條約》與科舉停試/043
第二章 辛醜奏定新章:科舉改製的重啓/050
  一 新章的眾版本與真內容/051
  二 奏定新章的流變麯摺/059
  三 戊戌以來科舉改章思路檢討/070
第三章 壬寅詔開進士館:科舉改製的擴大/085
  一 庚子前後翰林院的整改/086
  二 詔開進士館的幕後推手/091
  三 樞臣關於進士館的論爭/098
  四 詔開進士館的輿論反響/106
  五 官紳建言引發章程屢更/112
第四章 癸卯、甲辰藉闈會試:科舉新章的踐行/118
  一 藉闈河南緣由新釋/118
  二 考題與答捲再析/125
  三 校閱取中的程序、標準與內幕/140
  四 兩科貢士取中情況分析/161
第五章 甲辰年進士入館:舊學新知的碰撞/173
  一 進士館正式開辦/173
  二 學員對入館肄業的復雜態度/187
  三 教習的尷尬身份與授業睏窘/195
  四 課程、考驗與畢業奬勵/211
  五 齣洋遊學與畢業考驗/217
第六章 浮沉進退:癸、甲進士的政治生命/246
  一 癸、甲進士清末仕途分化/246
  二 翰苑存廢生死之爭/274
  三 領導各省諮議局/288
  四 鼎革前後的齣處進退/293
第七章 流風遺韻:癸、甲進士的人文事業/319
  一 投身清末興學潮/320
  二 傳承舊學與抵拒新文化/330
  三 詩詞結社的興衰/341
結 語/359
徵引文獻/369
人名索引/394
後 記/405

圖錶目錄
圖4-1 1903年光緒癸卯補行辛醜壬寅恩正並科會試會元周蘊良首題闈墨/134
圖4-2 1903年光緒癸卯補行辛醜壬寅恩正並科會試考官銜名/141
圖4-3 1904年光緒甲辰恩科會試考官銜名/142
圖6-1 甲辰科進士、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289
圖6-2 甲辰科會元、湖南諮議局議長譚延闓/289
圖6-3 癸卯科進士、江蘇諮議局議員孫寶書/292
圖6-4 甲辰科進士、曾留學日本的江蘇諮議局議員錢崇威/292
圖7-1 甲辰科進士,寒山詩社、稊園詩社主人關賡麟/343
圖7-2 癸卯科進士、蟄園詩社主人郭則沄/343
錶1-1 各省辛醜鄉試情形/027
錶2-1 戊戌時期幾種改科舉方案對比/072
錶4-1 癸卯科會試頭場史論題/127
錶4-2 甲辰恩科會試頭場史論題/127
錶4-3 癸卯、甲辰二科會試二場策題/129
錶4-4 癸卯、甲辰二科會試三場四書五經義題/130
錶4-5 癸卯科會試考官題名/143
錶4-6 甲辰恩科會試考官題名/144
錶4-7 同治、光緒兩朝曆科會試中額、考生數與中率/148
錶4-8 同治、光緒兩朝19科會試(1862~1904)分省中額統計/164
錶4-9 光緒朝若乾科會試分省中額、考生數與中率/168
錶4-10 癸卯科貢士中舉科分統計/170
錶4-11 甲辰恩科貢士中舉科分統計/171
錶5-1 進士館內乙未、戊戌科進士題名/178
錶5-2 進士館資遣戊戌科進士留學題名/179
錶5-3 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會考進士館畢業學員題名/181
錶5-4 進士館初期留學生教習題名/200
錶5-5 進士館課程、教習/213
錶5-6 進士館原定畢業奬勵/216
錶5-7 1904年癸、甲進士齣洋遊學題名/220
錶5-8 法政速成科第3、4班畢業之癸、甲進士題名/223
錶5-9 遊學東西洋各大學之進士館學員題名/225
錶5-10 1904~1906年赴東西洋遊學的癸、甲進士省籍統計/226
錶5-11 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第一次會考遊學畢業進士題名/233
錶5-12 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第二次會考遊學畢業進士題名/237
錶5-13 光緒三十四年九月第三次會考遊學畢業進士題名/242
錶5-14 會考進士館遊學畢業學員考官名銜/244
錶6-1 癸卯、甲辰進士朝考後授職統計/248
錶6-2 癸卯科進士部屬統計/250
錶6-3 甲辰科進士部屬統計/251
錶6-4 癸卯科進士即用知縣分省統計/253
錶6-5 癸、甲二科未殿試貢士題名/254
錶6-6 辛亥鼎革前癸、甲進士京官補缺、升遷統計/260
錶6-7 癸、甲二科京官外任監司道府州縣等官統計/264
錶6-8 辛亥鼎革前癸、甲進士現任、曾任州縣實缺題名/268
錶6-9 辛亥鼎革前癸、甲進士補缺晉升統計/273
錶6-10 清季翰林院官製、額缺、品級變動/279
錶6-11 癸、甲進士任職諮議局統計/290
錶6-12 癸卯科進士任職資政院、諮議局題名/291
錶6-13 甲辰科進士任職資政院、諮議局題名/291
錶6-14 《德宗實錄》纂修官題名/296
錶6-15 《宣統政紀》纂修官題名/297
錶6-16 民初國稅廳籌備處癸、甲進士任職題名/303
錶6-17 1915年第2期《職官錄》所見癸、甲進士京官題名/306
錶6-18 辛亥鼎革前後癸、甲進士州縣官變動統計/311
錶7-1 癸、甲進士任教京師大學堂題名(1903~1912)/321
錶7-2 民國時期在大學任教的癸、甲進士題名/340
錶7-3 寒山詩社社友省籍分布之一(截至1914年初)/351
錶7-4 寒山詩社社友省籍分布之二(截至1914年夏)/351
錶7-5 寒山詩社社友省籍分布之三(1915年2月至1917年11月初)/352

精彩書摘

  《科舉改製與最後的進士》:
  1904年進士館正式開館,近百名新進士入館肄習法政、理財等新學。在科舉、學堂此消彼長的轉型時代,進士的選擇和趨嚮業已多元,分化已經開始並正在加速。因此,如錢振鍠、溫肅等抵拒人館的進士固然所在多有,但像甘鵬雲、湯化龍等希望人館學習,更新知識結構、改善地位、實現抱負的與時俱進之士,亦不乏人。隨後,有多批進士齣洋遊學,絕大多數赴日,但也不乏負笈歐美者;留日進士以法政大學速成科為主,但亦有在早稻田大學、中央大學、法政大學肄業三年以上,獲得選科甚至本科文憑者;專業雖以法政為主,亦有學習工商,甚至軍事者。進士館和留學的背景,使得癸、甲進士中許多人成為特殊的一代:科舉知名士、學堂肄業生。無疑,對於大多數進士的新學造詣,我們不宜過高估價。但在清末民初的轉型時代,這樣的雙重身份和背景,卻迅速拉高瞭他們的地位和身價。
  ……

前言/序言



這個春天最令我高興的事,莫過於韓策的博士學位論文《科舉改製與最後的進士》將要齣版瞭。
我和韓策初識於2008年鞦,那時他還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專業大四的學生。一天,他打電話給我,錶達瞭想報考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願望。我對此錶示歡迎,但心存疑慮:一個法學專業的學生,能做好曆史研究嗎?轉年,韓策參加瞭由教育部統一命題的招生考試,成績排名第六。倘若經過復試後綜閤成績低於這個排名,那他將很有可能無緣北京大學。幸運的是,那時候曆史學係內部對於教育部的命題方式能否考齣學生真正的水平抱有強烈懷疑,所以也就格外重視復試。作為復試命題人之一,我以為,研究曆史首先得讀懂史料,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因此我選擇瞭宣統二年(1910)雲貴總督李經羲的一則長電,作為復試題目,要求考生加以新式標點,分值為50分。齣這樣一道題目,不隻是要考察考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也是要考察他們對清末曆史的熟悉程度,並且這樣的題目對於所有考生來說都是公平的。筆試結果讓我大感意外,有考生竟然隻得17分,其他與試者大多得30多分,而韓策則得到47分。最終,韓策的兩門筆試科目(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平均80多分,名列前茅,他的綜閤排名也上升到第二位,順利進入北京大學曆史學係讀書。
復試階段韓策的優異錶現,很快打消瞭我心中的疑慮,而且我斷定,這是一位可造之纔。盡管在最初學習階段,他像許多年輕人一樣,錶現齣較為稚嫩的一麵,但我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判斷。而韓策也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斷證明著自己。他不僅在碩士階段成績優異,而且在2012年順利通過碩博連讀考核,隨我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以清末科舉改製、廢除以及癸卯、甲辰最後兩科會試,作為研究內容。經過多年不斷積纍,他對中國近代史史料掌握範圍之廣,熟悉程度之深,在我所瞭解的當今史壇同齡人中,是極罕見的,並且得到許多同行專傢高度贊賞。尤為可貴的是,他心思細密,對於史料,懂得鑒彆真僞,對於史實,重視考索細節,探尋關聯,從而使他常能在彆人不經意處,有新的發現。這從他和崔學森整理的《汪榮寶日記》以及他在《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錶的論文中已經可以看齣,更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得到充分體現。
說到韓策的博士論文選題,本來我是極有興趣探究一番的,但過往研究清代遊幕學人、清末留日學生和民國大學教授三個群體的經曆,早已讓我精疲力竭。而韓策不僅對這個題目有濃厚興趣,他的特質也使他有能力做這樣的題目。盡管學界此前在這個領域已有眾多優秀成果,韓策依然能夠敏銳地發現不足,利用豐富的史料,在許多問題上將晚清科舉製研究進一步嚮前推進。比如,對於辛醜科舉新章形成過程及其在癸卯、甲辰會試中具體踐行的分析,對於清末進士館詔開緣起及實際運行情況的闡釋,對於癸卯、甲辰會試所産生的“最後的進士”群體特徵的呈現,特彆是對這個群體在清末民初社會巨變之中浮沉進退的追索,都比以往的研究更加細膩、充實、深入。在論述過程中,他很注意與既有研究對話,有吸收,有辨正,實事求是,這是他學風嚴謹的錶現,也是他這篇論文頗具深度的錶現之一。他的論文在匿名評審階段即得到全優的好評,答辯結束後又被評為2015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現在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決定專門立項齣版,這都是對他做齣成績的肯定。作為他的導師,我在具體問題研究上能夠給予他的指導其實很有限,在他完成這篇論文之後,他對科舉製度理解之深,就更非我所能及瞭。因此,我很希望這本書齣版之後,能夠引起科舉史研究專傢們關注,並提齣具體深入的意見,這對韓策今後進一步在這個領域耕耘,無疑更有意義。
韓策今年纔31歲,他的學術之路剛剛開始。今天,曆史研究者有瞭更好的學術條件,但也更加需要抵製誘惑,剋服浮躁。希望韓策一如既往,潛心學術,持之以恒,做好自己。如此,則前途可期。

尚小明
2017年3月20日於西二旗智學苑
瓊林舊夢:晚清士紳的轉型與社會變遷 一、導言:風雨飄搖中的士紳階層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衝擊和內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傳統士紳階層所經曆的深刻的結構性轉型。它不聚焦於科舉製度本身的改革進程,而是著眼於這一變革對社會基石——士紳群體的生存狀態、價值取嚮及其在國傢現代化進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復雜影響。我們試圖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士紳的個案研究,還原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掙紮求存的真實圖景。 二、舊秩序的裂痕:士紳權力的結構性動搖 晚清的社會結構建立在以儒傢倫理和科舉功名為基礎的士紳-地主-官僚復閤體之上。然而,隨著“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潮的興起,以及地方自治運動的萌芽,這一傳統權力基礎開始鬆動。 2.1 經濟基礎的侵蝕: 西方資本主義的湧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傳統士紳的財富來源——土地兼並的收益率下降。部分士紳被迫轉嚮商業投資或參與地方實業,這不僅帶來瞭經濟上的不安全感,更在心理上瓦解瞭他們“安土重遷”的傳統觀念。本書詳細梳理瞭沿海通商口岸及內陸腹地士紳在礦業、紡織業、金融業等新興領域的早期嘗試與睏境。他們往往缺乏現代商業管理經驗,投資決策受傳統人情關係和官場運作的掣肘,使得許多抱有“救國興業”熱情的投資最終不瞭瞭之。 2.2 權威的轉移: 傳統的士紳權力源於對經典、禮儀和地方公共事務(如水利、教化)的壟斷解釋權。然而,新式學堂的齣現,特彆是留學生群體和受過新式教育的地方精英的崛起,使得士紳的知識權威受到直接挑戰。他們不再是社會唯一的知識仲裁者。本書探討瞭傳統士紳如何應對這種“知識革命”,是堅守舊學,還是勉強接觸新知,以及這種選擇如何影響他們在地方政治中的發言權。 三、新舊思想的角力:士紳的自我重塑與身份認同危機 本書著重分析瞭士紳在思想領域的動蕩不安,這遠超對外部製度變化的被動適應。 3.1 儒學詮釋的轉嚮: 麵對西學帶來的巨大衝擊,部分開明士紳試圖對儒學進行“現代性”的闡釋,強調其“公理”和“製度”價值,以期為國傢維新提供內在閤法性。我們考察瞭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的激進改革派之外,更多地方性士紳團體如何私下討論和實踐這些“新儒學”思想,以及這種實踐在地方保守勢力麵前所遭遇的阻力。 3.2 職業身份的焦慮: 傳統士紳視“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一旦科舉這條上升通道受阻或被官方體係排斥(例如,新政時期對非科舉齣身官員的吸納),其身份認同便産生巨大裂痕。他們是繼續以“地方賢達”的身份維持道德影響力,還是放下身段,爭取進入新興的、強調專業技能的政府機構或實業部門?本書通過大量私人信劄和日記,展現瞭這種在“清流”與“實乾”之間的彷徨。 3.3 地方自治與國傢認同的微妙平衡: 晚清的預備立憲和地方自治運動是士紳參與政治的重要契機。他們熱衷於組建地方商會、議會等組織,試圖將傳統上維護宗族利益的權力轉化為現代的公共治理能力。然而,這種地方自主性的增強,往往與中央政府日益集權的趨勢産生張力。本書細緻分析瞭地方士紳在爭取自治權力時,如何巧妙地運用“愛國”和“維護地方穩定”的話語,以對抗來自京師的猜疑和乾預。 四、傢族、宗族與現代化:社會網絡的重組 士紳的權力最終是通過其對傢族和宗族網絡的控製得以實現的。現代化進程對這種血緣紐帶構成瞭前所未有的考驗。 4.1 教育投資的分流: 傢族資源的分配成為關鍵。傳統士紳必須決定是繼續將財富投入到支持子弟參加傳統科考(盡管前景黯淡),還是大力資助他們齣國留學或進入新式學堂學習實學。這種教育資源的“分流”策略,往往預示著傢族未來幾代人的命運走嚮,也造成瞭傢族內部的代際衝突。 4.2 宗族勢力的演變: 在麵對地方治安惡化(如土匪、教案衝突)時,宗族武裝的重振曾是士紳維護地方秩序的重要手段。然而,清廷推行“新軍”和“保甲”製度後,士紳對武裝的控製權被削弱。本書探討瞭士紳如何從直接的武裝控製者,轉變為地方治安的“協調者”和“資金支持者”,他們的影響力滲透形式發生瞭根本性變化。 五、結論:一個時代的落幕與遺産 晚清的士紳階層,是舊製度的最終受益者,也是新時代到來的首批受衝擊者。他們不是一個鐵闆一塊的群體,其內部的分化和掙紮,深刻地反映瞭中國社會轉型的復雜性和痛苦性。他們的經驗與教訓,為理解中國近代國傢建構過程中的精英參與模式,提供瞭珍貴的曆史參照。本書總結瞭在製度巨變麵前,這個曾經的統治階層如何放下身段、調整策略,最終以不同的麵貌融入到民國初年的政治與社會結構之中。他們的遺産,體現在對地方教育的持續投入、對專業知識的尊重,以及對建立有效地方治理的早期探索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古典,但又不失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這在曆史題材的作品中是比較難得的平衡。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文辭的錘煉,很多段落讀起來就像是在欣賞一篇精心打磨過的散文。尤其是在描述一些重大的曆史場景時,那種莊重又不失韻律感的文字,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代入感和史詩感。我尤其喜歡它在闡述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時所采用的比喻和排比句式,既準確地傳達瞭觀點,又在聽覺上給予讀者愉悅的享受。這使得即便是探討比較枯燥的製度沿革,也能讀得津津有味。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生硬晦澀,而是將深刻的洞見融入到優美的文字結構中,做到瞭雅俗共賞,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被文字的魅力所吸引。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布局感到非常驚嘆。它巧妙地將時間綫索與空間敘事結閤起來,使得原本可能顯得零散的史料被整閤得井井有條。作者似乎深諳如何構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框架,總能在關鍵節點設置懸念或轉摺,牢牢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為自然流暢,仿佛是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精心規劃的博物館之旅,每到一個展廳都有新的發現和啓示。更難得的是,書中對不同地方的鄉紳士紳群體差異的刻畫也十分到位,展現瞭地域文化對科考製度適應性的微妙影響。這種宏觀的布局和微觀的細節描摹的完美結閤,讓整個曆史畫捲顯得立體而飽滿,展現齣極高的敘事技巧。

評分

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這從它引用的那些旁人鮮少注意到的地方誌和私傢文集中可見一斑。作者顯然是下足瞭功夫進行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很多細節的考證都令人拍案叫絕,讓人感覺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像是在重現曆史。它成功地將那些塵封的檔案和手稿賦予瞭新的生命力,讓冰冷的文字重新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史料時的審慎態度,他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觀點並陳,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這種嚴謹求實的態度,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公信力。它不僅僅是一部讀物,更像是一份紮實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又以極富可讀性的方式呈現齣來。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把焦點完全放在宏大的政治變革上,而是通過對具體人物命運的細緻描摹,展現瞭那個時代下普通知識分子的掙紮與無奈。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刻畫人物心理活動時的細膩筆觸,那種在傳統與變革之間搖擺不定的復雜情緒,讓人感同身受。比如書中對某位考生在考場上的心理描寫,將他對舊製抱有的眷戀與對新知萌生的好奇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深入骨髓的剖析,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故事。它提供瞭一種觀察曆史的微觀鏡頭,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努力求生的小人物的悲歡離閤。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也很好,張弛有度,既有學術思辨的深度,又不失故事性的吸引力,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評分

讀完此書,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時代錯位感,作者成功地營造齣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曆史氛圍。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瞭“進步”這個詞匯的復雜性,揭示瞭製度變遷背後潛藏的巨大社會成本和情感代價。書中對於傳統士人階層在麵對新舊交替時的那種集體性的身份焦慮,描繪得極其深刻,仿佛能聽到他們內心的嘆息聲。它不帶批判色彩地記錄瞭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集體“失語”狀態,那種在劇變麵前既無力反抗又難以完全順從的尷尬處境,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這本書引發瞭我對當代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刻反思,曆史的幽靈總是以不同的麵貌在不同的時代迴響,這本書正是捕捉到瞭這種永恒的張力。

評分

挺不錯的一本書,麵較窄,對末年科舉進士的觀察,從而錶現社會的變化

評分

這本書的質量是正版的圖書

評分

書很好,真的很棒,朋友很喜歡

評分

書很好,看瞭之後會感覺又學到瞭很多東西

評分

經典之作,值得一讀再讀!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經典之作,值得一讀再讀!

評分

閑來讀書~~~~~~~~~~~~~~~~~~

評分

東西不錯,物流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