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务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早明,葛兴安 等 著
图书标签:
  • 碳排放权交易
  • 中国碳市场
  • 碳定价
  • 碳减排
  • 环境经济学
  • 政策分析
  • 法律法规
  • 实务指南
  • 绿色金融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4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9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字数:5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组织机构的低碳管理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力建设的培训教材。
一、内容全面
作为我国首部碳排放权交易综合入门书,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情况,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包括了解相关规定、碳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排放权交易等各个环节。力求满足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内容的需求。
二、注重实操
作为我国首部碳排放权交易参考工具书,本书从碳排放权交易各环节的具体实践操作入手,为读者提供手把手式指导,内容介绍深入浅出、清晰准确,相关政策要求、技术文件一应俱全,各环节注意事项精准识别。力争达到读者易理解、易上手、易操作的效果。
三、案例详实
作为我国首部碳排放权交易案例书,本书各个章节均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尤其是在碳排放报告和碳排放核查等技术部分,对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各重点行业均提供了具体案例。除了详细列出计算过程、审核过程外,还提供了文件清单、不符合项列表等相关信息供读者参考。所有案例思路清晰、数据完备、过程全面、结果准确,力图将编者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展现给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组织机构参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为主线,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国内外碳市场基本情况和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交易规则,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组织机构如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
本书内容注重实操、案例翔实、数据完备,可供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组织机构的低碳管理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力建设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孟早明,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4年开始从事可再生能源咨询、碳交易研究和碳减排项目管理,从业12年。先后在两家国际机构工作,从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管理,2010年3月联合创办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及碳核查业务运营管理。曾经担任过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发展中国家碳交易援外培训、北京环境交易所碳金融培训班以及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发改委组织的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能力建设培训班碳资产开发管理特邀讲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1
1.1 碳排放权交易基本知识 1
1.1.1 碳排放权交易产生的背景 1
1.1.2 碳交易基本原理 3
1.1.3 碳交易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类型 4
1.2 国际碳市场 6
1.2.1 配额市场 6
1.2.2 项目市场 25
1.3 国内碳市场 31
1.3.1 国家层面碳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31
1.3.2 中国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运行机制 37
第2 章 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市场 47
2.1 碳交易试点体系 47
2.1.1 政策法规体系 47
2.1.2 配额管理 53
2.1.3 报告核查 62
2.1.4 市场交易 66
2.1.5 激励处罚措施 68
2.2 碳交易试点交易及履约情况 68
2.2.1 配额交易量及价格 68
2.2.2 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量及价格 70
2.2.3 履约情况 71
2.3 碳交易试点抵消机制 73
2.3.1 抵消比例要求 73
2.3.2 项目类型及地域限制 74
2.3.3 项目的时间要求 75
第3 章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77
3.1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定义和政策背景 77
3.1.1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定义 77
3.1.2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政策背景 77
3.2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意义 79
3.3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的技术文件 81
3.3.1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81
3.3.2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国家标准 90
3.3.3 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分配补充数据核算与报告 99
3.4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主要内容 102
3.4.1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102
3.4.2 温室气体排放量 103
3.4.3 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来源 103
3.4.4 排放因子数据及其来源 104
3.4.5 其他希望说明的情况 105
3.5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105
3.5.1 燃料燃烧CO2 排放(E燃烧) 105
3.5.2 生产过程CO2 排放(E过程) 108
3.5.3 温室气体排放扣除量(R扣除) 109
3.5.4 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的CO2 排放(E电和E热) 111
3.6 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履约流程 113
3.7 主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难点解析 114
3.7.1 共性问题 114
3.7.2 钢铁行业 117
3.7.3 电力行业 119
3.7.4 建材行业 122
3.7.5 造纸行业 124
3.7.6 化工行业 125
3.7.7 有色行业 125
3.7.8 石化行业 126
3.7.9 航空行业 127
第4 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 128
4.1 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8
4.2 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方核查流程 129
4.2.1 核查准备 130
4.2.2 文件评审 131
4.2.3 现场核查 132
4.2.4 核查报告编制 134
4.3 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方核查要求 140
4.3.1 基本情况的核查 140
4.3.2 核算边界的核查 141
4.3.3 核算方法的核查 142
4.3.4 核算数据的核查 142
4.3.5 质量保证和文件存档的核查 145
4.4 核查案例 146
4.4.1 钢铁行业 146
4.4.2 电力行业 163
4.4.3 建材行业 174
4.4.4 造纸行业 188
4.4.5 化工行业 201
4.4.6 有色行业 214
4.4.7 石化行业 220
4.4.8 航空行业 231
第5 章 碳资产——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238
5.1 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简介 238
5.1.1 CCER及CCER项目定义 238
5.1.2 CCER项目与一般商业性项目的异同 238
5.2 开发CCER 碳资产的意义 240
5.3 CCER 项目开发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 241
5.3.1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42
5.3.2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43
5.3.3 碳交易试点CCER抵消机制支持文件及规则 246
5.3.4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 247
5.3.5 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 247
5.3.6 CCER交易平台 248
5.3.7 CCER审定和核证机构 250
5.4 CCER 项目资格条件及类别 252
5.5 CCER 方法学 253
5.5.1 方法学定义及作用 253
5.5.2 方法学构成 253
5.5.3 备案方法学及适用领域分析 254
5.5.4 新CCER方法学开发流程 257
5.6 CCER 主要项目类型 258
5.7 CCER 项目开发流程与周期 259
5.7.1 项目设计 260
5.7.2 项目审定 260
5.7.3 项目备案 262
5.7.4 项目实施、监测和报告 263
5.7.5 项目减排量的核查和核证 263
5.7.6 减排量交易 266
5.7.7 CCER项目开发周期及各方职责 270
5.8 CCER 项目开发成本及合作模式 273
5.8.1 CCER项目开发成本 273
5.8.2 CCER项目合作模式 273
5.9 CCER 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74
5.10 CCER 项目开发案例 276
5.10.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276
5.10.2 风电场项目 277
5.10.3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278
5.10.4 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项目 279
5.10.5 生物质能热电工程 281
第6 章 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 290
6.1 碳资产管理 290
6.1.1 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的定义 290
6.1.2 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的驱动因素 291
6.1.3 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的关键要素 292
6.1.4 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应对策略 293
6.1.5 非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应对策略 304
6.2 碳金融 307
6.2.1 碳金融及其衍生品的定义 307
6.2.2 碳金融产品及其作用 307
6.2.3 碳金融案例 310
参考文献 316

前言/序言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6月,深圳试点碳市场率先启动。2013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印发了二十四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及发电、钢铁、民航、化工、水泥等十个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国家标准。
2016年,随着国内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非试点省市也陆续启动了辖区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针对辖区内年综合能耗过10000t标煤的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报告和碳排放核查工作。国内碳市场建设日趋完善,相关人员为2017年全国统一市场启动做着后的准备。
在这一背景下,全国各地将要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亟须了解我国的碳排放报告制度,掌握核算方法,熟悉交易流程。未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组织机构也需要了解制度规则,提前做好准备。各地的核查机构需要储备熟练掌握核查方法和核查流程的核查人员。相关服务机构及其他行业企业也需要了解具体制度和规定,或可通过碳资产管理、自愿减排项目实现收益。社会各界对碳排放权交易各方面知识和经验的渴求前所未有地高涨。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尚未见到能够满足上述需求、指导实践工作的书籍。鉴于此,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倡议和组织下,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携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等机构、碳核查领域学者、资深专家,合力编写了本书。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行业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内容新颖,深入浅出,贴合碳交易相关实际工作,力求能够指导实践操作。
本书以组织机构参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为主线,包含以下六章内容:
第1章为市场基础知识,概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生的背景、基本原理和市场体系,并简要介绍了国际主要碳市场情况和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法律法规及运行机制。
第2章为试点规则介绍,介绍了我国已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七省市的实际情况,包含管理体系、交易及履约情况、抵消机制等内容。
第3章为碳排放报告,重点关注组织机构如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详细说明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政策背景、意义、技术文件、主要内容、核算方法、履约流程等内容,随后针对不同行业进行了难点解析。
第4章为碳排放核查,解析了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的流程和要求,并对已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逐一进行了细致的案例讲解。
第5章为碳资产开发,阐述了如何将建设项目开发为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介绍了其意义、政策、技术支撑体系、资格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也针对不同项目类型提供了案例解析。
第6章为碳资产管理,介绍了企业如何实施碳资产管理、进行碳资产交易,以及企业可以使用的各种碳金融工具。
本书具有三大特色:
(1)内容全面作为我国部碳排放权交易综合入门书,本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情况,内容涵盖组织机构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全流程,包括了解相关规定、碳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排放权交易等各个环节。力求满足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内容的需求。
(2)注重实操作为我国部碳排放权交易参考工具书,本书从碳排放权交易各环节的具体实践操作入手,为读者提供手把手式指导,内容介绍深入浅出、清晰准确,相关政策要求、技术文件一应俱全,各环节注意事项精准识别。力争达到读者易理解、易上手、易操作的效果。
(3)案例翔实作为我国部碳排放权交易案例书,本书各个章节均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尤其是在碳排放报告和碳排放核查等技术部分,对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各重点行业均提供了具体案例。除了详细列出计算过程、审核过程外,还提供了文件清单、不符合项列表等相关信息供读者参考。所有案例思路清晰、数据完备、过程全面、结果准确,力图将编者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全面展现给读者。
本书是北京和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及江苏省信息中心、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北京华通三可咨询有限公司、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参编单位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所有编写人员的辛苦写作,特别感谢曾经担任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副主席、现任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首席气候变化专家的吕学都先生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本书作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010-4165031 info@peacecarbon.com。

编者
2016年10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全球气候治理与区域能源转型:以欧盟与东亚为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展示该书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确保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务》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全球气候治理与区域能源转型:以欧盟与东亚为例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1世纪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演变、核心驱动力及其对区域能源结构的深远影响。聚焦于两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济体——欧盟(EU)和东亚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本书旨在揭示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不同政治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社会结构如何塑造出多样化的能源转型路径、政策工具和国际协作模式。 全书以气候科学的紧迫性为起点,系统梳理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国际气候治理框架的制度变迁,继而将分析的焦点转向区域实践层面。通过比较分析欧盟的“绿色新政”与东亚的“能效优先”及“技术主导”战略,本书不仅描绘了各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技术选择、政策障碍与社会接受度,更探讨了能源转型如何重塑地缘政治格局、产业链布局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本书强调,气候行动不再是单纯的环境议题,而是关乎国家安全、产业竞争力、技术主导权和代际责任的复杂议题。它将为政策制定者、能源行业高管、气候研究人员以及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学者和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框架。 核心章节与主题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全球气候治理的演变与新范式(约300字) 本部分追溯了全球气候谈判的历程,重点解析了《巴黎协定》“自下而上”模式的核心机制——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制定逻辑与约束力分析。探讨了气候金融在全球南方的角色,以及发达国家在历史排放责任与未来减排责任之间的持续张力。特别关注了“1.5°C温控目标”对各国长期战略规划的“锚定效应”,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城市联盟)在推动全球议程中的日益重要性。此外,本书还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其他全球性议题的交叉性影响,提出了构建“综合性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欧盟:深度脱碳与绿色产业领导力构建(约450字) 欧盟作为全球气候政策的先行者,其经验和教训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书详细考察了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的宏大叙事、法律基础及其核心支柱,包括: 1.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机制设计与国际贸易影响: 深入剖析CBAM如何试图解决“碳泄漏”问题,并审视其对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潜力,及其引发的贸易摩擦与发展中国家的关切。 2. 能源系统转型与去化石燃料路径: 侧重于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的并网挑战、氢能战略的部署,以及核能在部分成员国能源结构中的再评估。特别关注欧盟在电网现代化、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建设方面的实践模式。 3. “Fit for 55”立法包的综合效应: 分析ETS(排放交易体系)的收紧、可再生能源指令的提升目标,以及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的深度脱碳政策,如何形成合力以驱动经济的全面绿色转型。 4. 社会公正维度(Just Transition): 考察欧盟为确保能源转型不加剧区域和阶层不平等所采取的配套措施,包括公正转型基金的运作机制及其在煤炭依赖型地区的社会影响评估。 第三部分:东亚:技术驱动与适应性减排的区域光谱(约500字) 东亚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其能源结构转型对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但路径选择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本书对该区域的分析采用分国别和区域协同的视角: 1. 中国:目标驱动下的能源系统重构: 重点分析中国“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逻辑、对煤炭消费的控制策略,以及在特高压输电、光伏、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全球技术领先地位。深入探讨了国家目标下,地方政府的执行差异、电力市场化改革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矛盾焦点。 2. 日本:能源安全与低碳技术的平衡术: 研究日本在福岛事件后对能源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如何影响其脱碳路线图,包括对液化天然气(LNG)角色的再定义、碳捕集与封存(CCS/CCUS)技术的战略投资,以及其在氨燃料等下一代低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动向。 3. 韩国:产业升级与氢能经济愿景: 考察韩国如何将气候目标与出口导向型产业(如半导体、汽车制造)的升级紧密结合,特别是其大力推广的氢能生态系统(从生产到应用)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在区域内推行碳中和标准的潜在领导角色。 本书同时探讨了东亚内部在区域碳市场合作、跨国输电互联和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的协作潜力与地缘政治制约。 第四部分:跨区域比较、挑战与未来展望(约250字) 最后一部分进行总结性比较:欧盟的“强监管、高成本驱动”模式与东亚的“技术创新、效率优先”模式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对比。本书指出,无论采取何种路径,全球能源转型都面临共同挑战:关键矿物供应链的重塑、能源系统安全性的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融资需求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风险。 本书展望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认为技术创新(如绿色氢能、先进核能、负排放技术)与有效的国际多边主义是实现深度脱碳的两个必要条件。它强调,实现可持续的能源转型,必须超越单纯的排放削减,深入整合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的复杂维度。 --- 关键词: 气候治理、能源转型、欧盟绿色新政、东亚能源、碳中和、CBAM、可再生能源、能源安全、地缘政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偶然听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好负责公司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对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碳市场感到有些困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不同类型参与者的行为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详细阐述了作为控排企业,在碳市场中如何评估自身排放量、如何合理规划配额、如何规避风险,以及如何寻找交易机会。同时,它也分析了作为金融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非控排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业务模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险管理的部分,它系统地介绍了碳价格波动、政策变化、合规性风险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前沿的碳金融产品和创新工具,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对一些初学者来说会稍微有点深度,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绝对是开阔视野的好东西。这本书的结构很清晰,逻辑性也很强,读起来不会感到混乱。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一步步深入碳交易的复杂世界。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双碳目标,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于是就入手了这本《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非常务实,而且内容非常全面。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详细地讲解了碳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配额的申领、核定、分配、交易、结算以及注销等全流程。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关于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的章节,这部分内容非常详细,几乎涵盖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监测方法,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如何编制排放报告,以及如何配合第三方核查等。这些内容对于企业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碳排放管理体系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碳市场的监管体系、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解读,这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碳交易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内容丰富的碳交易实务指南,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碳交易的核心知识和操作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务》,我一直对碳交易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又觉得理论性的东西有点枯燥,所以一直想找一本能结合实际操作的书籍。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非常“实务”。它不是那种只讲政策背景或者宏观分析的书,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交易流程、市场规则、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责任等方面。比如,书中对如何进行配额的申请、核定、分配,以及如何进行交易、结算的步骤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的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细致,从数据收集的方法到报告的格式,再到第三方核查的要求,都讲得明明白白,这对于企业来说是真正落地执行的关键。而且,它还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虽然没有具体点名,但能够从这些案例中了解到不同类型企业的交易策略和遇到的挑战,这让我对碳交易的市场运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如何实际运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它填补了我之前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让我觉得碳交易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以被理解和操作的。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实务”二字。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从企业如何开始接触碳市场,到如何进行配额的申请、登记、持有,再到如何进行现货交易、甚至是一些期权、期货等衍生品的介绍,都做得非常细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碳配额的核定方法和交易策略的章节。书中列举了不同的核定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势,这对于企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核定方式非常有帮助。在交易策略方面,它不仅介绍了常见的套保、投机策略,还探讨了如何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情况制定灵活的交易计划。此外,书中还对碳市场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初入碳市场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实,但也充满力量,能够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掌握复杂的知识。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走向成熟。

评分

我是一名在能源行业工作的普通职员,对碳交易这个概念一直比较模糊,但又深知其重要性。读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务》,我才真正明白碳交易是怎么一回事。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它把非常专业和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书中详细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整个流程,从企业如何被纳入碳市场,到如何获取和管理碳配额,再到如何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都有非常清晰的讲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市场参与者的章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参与者的角色、职责以及他们在碳市场中的行为模式,这让我对整个市场的生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虽然没有透露具体公司名称,但这些案例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企业在碳交易中的实践经验和面临的挑战,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碳交易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这本书让我觉得,碳交易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

评分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务 不错,值的

评分

内容翔实完整,绝对是相关从业者的秘籍

评分

买来看看,增加见识面、专业知识的

评分

正版,很好

评分

书的质量正常,到货较快。挺满意!

评分

书比想象中薄一些,内容还是不错的。

评分

发票少开了一本书的金额,书籍质量一般。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书比想象中薄一些,内容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