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学无疑起源于古人对于现实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但经过数千年的曲折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于现实世界、具有严密的思想和方法、高度抽象的人类重要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数学依然在现实世界以及人类其他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20世纪的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看法。回顾这100年的数学发展,是如此的波澜壮阔、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世纪之初任何人之想象。从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百年数学的万千气象,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合作与尊重。
作者简介
张奠宙(1933-)浙江奉化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当选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数学研究领域是泛函分析。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和全国教师奖(曾宪梓奖)一等奖。
作为著名数学教育家,主持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15年,是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两组长之一,主要著作包括《数学教育经纬》、《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合著)、《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主编),等。同时也是甚有影响的现代数学史专家。著有《20世纪数学经纬》、《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20世纪数学史话》(合著)、《陈省身传》(与王善平合著)等。
王善平(1954-)浙江鄞县人。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代数学史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张奠宙。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已发表数学史、图书馆学、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论著30余篇/部。除了与张奠宙先生合作的一部分论著外还出版了《国际数学联盟的历史》(译著)、《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技能导引》(合著)、《趣味密码术和密写术》(译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 诺贝尔奖中的数学
1.1 诺贝尔、诺贝尔奖与数学
1.2 重建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的数学理论
1.3 X射线直接测定晶体结构的数学方法
1.4 对称、守恒、规范场与群论
1.5 发现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竞争平衡的数学理论
1.6 公理化的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1.7 “华尔街革命
1.8 线性规划的传奇故事
1.9 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2 纯粹数学之瑰宝
2.1 五千年数学发展梗概
2.2 从三角形到流形——认识高斯-博内-陈省身定理
2.3 杨-米尔斯场——从理论物理到纯粹数学
2.4 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定理
2.5 破解拓扑学世纪之谜: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历程
3 应用数学之精粹
3.1 从帕斯卡到柯尔莫哥洛夫一一概率论之发展史
3.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数学密码学
3.3 开创数字时代——仙农与他的信息论
3.4 奠定机械自动化基础:维纳与他的控制论
3.5 数学哲学论战与计算机科学
3.6 数学证明的机械化之路
4 数学杰作欣赏
4.1 RSA公钥密码术——互联网通信的安全保障
4.2 证明关于斯坦纳树的吉尔伯特一波拉克猜想
4.3 证明关于多体系统非碰撞奇点的班勒卫猜想
4.4 数学奇葩——分形几何
4.5 攻克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百年难题
5 数学无国界
5.1 国际数学联盟简史
5.2 菲尔兹奖章及其他
5.3 2006年菲尔兹奖章获得者的数学工作
5.4 克莱新千年奖——从希尔伯特23个问题到21世纪数学问题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定性理论、拓扑学等许多影响深远的新学科。希尔伯特也是一位全才的数学大师,曾有证据显示他和爱因斯坦独立地提出了相对论。不过,希尔伯特更以纯粹数学的创见、提倡形式主义的数学哲学而著称,可以说更具欧几里得那样的古希腊数学的特色。
希尔伯特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在大会上提出了20世纪将要解决的23个问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能够解决其中一个问题都是极高的荣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第8个问题的一部分)。希尔伯特引导的现代公理化数学思潮,成为人类数学文明的又一个高峰。
庞加莱于1912年去世。法国数学渐渐走下坡路。不久前披露的档案表明,鉴于庞加莱的数学工作大气磅礴,在证明的严密性上有时不甚讲究,法国同行(包括他的导师毕卡)颇有非议。结果是权威的领导决定不让庞加莱教数学课,只能教天文学和物理学。1920年代的法国数学,逐渐远离庞加莱的数学路线,研究领域缩小在纯粹数学的一个狭小领域,简直成了“函。数论王国”。于是一批年轻的数学家从1920年代开始,向格丁根学派学习,继承发扬希尔伯特的数学传统,努力走出函数论王国的圈子。这就是著名的布尔巴基学派。20世纪法国数学的这一亮点,却是德国希尔伯特形式主义的时尚。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的数学,曾经在1950年代前后领导世界数学潮流,风靡一时。
前言/序言
一部近代世界史表明:凡是世界经济、军事大国,一定也是数学强国。17世纪的英国产业革命,牛顿的微积分诞生在英伦三岛。18世纪法国大革命催生拿破仑帝国,法国数学学派称雄欧洲。19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崛起,数学王子高斯带来德国数学的辉煌。到了20世纪的伊始,国际数学界形成法国与德国数学争雄的格局。那时的美国尚未称霸世界,数学也处于二流水平。至于20世纪的中叶以后,则是美国数学与苏联数学对决的年代了。清代学者赵翼有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数学界,能领先数百年是不可能的,能当几十年的霸主就很不容易了。
1900年,第二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巴黎召开。法国的庞加莱任大会主席,德国的希尔伯特作大会报告。这反映了法、德两国在国际数学的领导地位依然平分秋色。
书籍简介: 书名: 《解析文明的脉络:全球历史的宏大叙事》 作者: 陆思远 出版社: 世纪之光出版社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提要: 《解析文明的脉络:全球历史的宏大叙事》并非一部单纯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演进轨迹的深度哲学思辨与细致入微的实证考察的结合。本书旨在跳脱出传统区域史或断代史的窠臼,从“连接性”和“结构性”的视角,剖析自史前时代直至信息时代的全球人类互动模式、思想嬗变以及制度构建的内在逻辑。作者陆思远,一位深耕于比较历史学和全球史领域的资深学者,以其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考证态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宏大又精妙的史学景观。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起源与分化——早期人类的地理塑造(约10万年前—公元前3000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走出非洲后的早期迁徙、适应与文化隔离的阶段。作者没有将重点放在简单的“谁先到达哪里”,而是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如气候波动、资源分布)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早期人类社群的基本生存策略和认知框架。 重点章节探讨了“智人基因的多样性与文化形态的固化”;“早期农业革命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对社会复杂性的孵化作用”;以及在欧亚大陆、美洲大陆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权力结构萌芽阶段所表现出的根本性差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详细对比了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早期城邦的治理模式,强调了灌溉技术与神权构建之间的复杂互文关系。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回响:意义系统的构建(公元前800年—公元200年) 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史上一次空前的爆发,本书将此视为全球范围内对“终极意义”探寻的集中体现。作者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在不同地理区域思想体系的并行发展:从希腊哲学的理性溯源,到古印度奥义书的本体论探索,再到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社会伦理构建,以及中东地区一神论的兴起。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描述这些思想的“内容”,更着重于分析这些思想体系是如何被当时的政治经济结构所“接纳”或“排斥”的。例如,如何分析罗马帝国对于希腊哲学的实用化改造,以及汉代儒家思想对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理论支撑作用。本部分强调,尽管地理遥远,但人类对于秩序、正义和超越性的共同追问,构成了早期全球文明的底层精神关联。 第三部分:互动与张力:跨区域网络的形成与冲突(公元200年—公元1450年) 中世纪并非西方历史学家传统认为的“黑暗时代”,而是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加速期。本部分着力描绘了连接欧亚大陆、北非和东非的商业、信仰和技术交流网络。丝绸之路、香料之路以及跨撒哈拉贸易被视为全球化的早期雏形。 作者对“游牧民族的冲击”进行了重估,认为蒙古帝国的扩张,在带来巨大破坏的同时,客观上促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技术和病原体(如黑死病)的全球性扩散,彻底改变了各大洲的人口地理和经济格局。此外,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及其在科学、医学和商业标准制定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论述。本书强调了技术的“溢出效应”,如火药和指南针在不同文明间流动对军事和航海实践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第四部分:重塑世界:大航海时代与全球权力转移(公元1450年—公元1850年) 这一时期标志着海洋成为连接世界的主要媒介,欧洲国家在技术和组织上的“突破”,使其得以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殖民体系。本书深入探讨了“大交换”的深远影响,不仅包括动植物的交换,更侧重于白银流动如何重塑了亚洲的内部经济体系(如明清的白银货币化),以及奴隶贸易对非洲社会和美洲殖民地社会结构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作者对“启蒙运动”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哲学思潮,将其置于早期资本主义积累和印刷技术普及的社会背景下分析,探讨了理性化叙事如何为后续的帝国主义扩张提供了道德和科学辩护。 第五部分:工业化的全球回响与意识形态的爆发(公元1850年—公元1945年) 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物质-时间”重构过程。本书详细分析了能源的革命性应用(煤炭、石油)如何导致了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如何与帝国主义的资源掠夺需求完美契合。 本部分深入比较了不同地区对工业化的反应: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后发工业化尝试,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嵌入性依附结构。意识形态层面,本书聚焦于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这三大“宏大叙事”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解释权,并最终导向两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自我毁灭的顶点。 第六部分:破碎与重构:冷战后的新秩序探索(公元1945年—当代) 后二战时代被描绘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复杂系统。作者分析了“去殖民化”运动对世界政治版图的重塑,以及美苏两极对立如何在意识形态和代理人战争中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独立进程。 本书的收官部分侧重于信息技术革命与全球化“再加速”的矛盾性。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和即时通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互动频率;另一方面,文化身份的固化、环境危机的蔓延,以及金融资本的过度流动,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和不平等。作者呼吁,理解当代世界,必须回到对前五部分所建立的长期结构性联系的认知上来。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它尤其适合希望建立宏大历史视野,理解当代世界格局之“所以然”的思考者。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人类学和政治哲学的分析工具。 2. “问题导向”而非“事件罗列”: 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历史哲学问题展开深入论证。 3. 全球视野的平衡性: 努力避免“西方中心论”的叙事陷阱,给予非西方文明同等的分析深度和复杂性。 4. 详实的史料支撑: 全书引证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古典文献和现代学术研究,保证了论述的可靠性。 《解析文明的脉络》 是一部挑战传统史学边界的力作,它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对人类命运的永恒追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