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荐藏,新中国第1位文学博士、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王富仁导读。
★越是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
★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鲁迅的骨头是zui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在其小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文学经典?名家小全集?鲁迅小全集
名家导读?小巧便携?全面完备?精品集锦
一本书读懂一个作家?一套书读懂一个时代
《狂人日记》为收录《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辑所有篇目的鲁迅小说全集。以《狂人日记》为本小说集书名,源于《狂人日记》在鲁迅小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和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的重要意义,它奠定了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地位。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曾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只为改变国民精神。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此后笔耕不辍,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和旧体诗、外国文学翻译及古籍校勘等方面贡献卓著,创作的众多文学形象深入人心。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鲁迅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他以zui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纳在一两千字里,像块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弹的作用。
——老舍
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法捷耶夫
鲁迅能够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内,融入非常厚重的内涵和犀利的观点,这很了不起!鲁迅是二十世纪亚洲伟大的作家。
——大江健三郎
第一辑《呐喊》
自序003
狂人日记009
孔乙己022
药027
明天037
一件小事044
头发的故事047
风波053
故乡062
阿Q正传073
端午节116
白光125
兔和猫131
鸭的喜剧136
社戏140
第二辑《彷徨》
祝福153
在酒楼上171
幸福的家庭
——拟许钦文182
肥皂190
长明灯202
示众214
高老夫子220
孤独者230
伤逝
——涓生的手记254
弟兄276
离婚289
第三辑《故事新编》
序言303
补天306
奔月316
理水329
采薇346
铸剑367
出关388
非攻399
起死412
鲁迅年谱423
中国需要鲁迅(代序)
作者:王富仁
越是在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
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
关于鲁迅,我已经说过太多的话,至今仍然有许多话想说。我现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我现在最想说的话就是:中国需要鲁迅、中国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
鲁迅那个时代,是中国积贫、积弱、随时都有可能沦为外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时代。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提出了许多政治主张,影响最大的,有两大类:其一是晚清洋务派官僚的富国强兵的主张,其二是改良派和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唯独青年鲁迅,对这两派的政治主张都表示了异议,另外提出了“立人”的主张,并且用“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两句话概括了它的含义。直至现在,鲁迅的立人思想已经少有人提,即使讲鲁迅“立人”思想的,也鲜有人重视鲁迅概括其含义的这两句话。实际上,不论是晚清洋务派的富国强兵的主张,还是改良派、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着眼点都在国家物质整体形式的变化,并且完全取决于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但是,当时中国是四亿五千万人的大国,政府官僚和精英知识分子最多也只有几万、几十万,那么,剩下的那四亿四千多万的民众就与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发展无关了吗?就只能消极地跟着这些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跑了吗?这些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就一定能够将他们带到幸福光明的地方去吗?如果万一没有将他们带到那样的地方去,怎么办呢?当然,我们对当时那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观动机是不能怀疑的,但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谁能保证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百分之百地为了救国救民,而不会将国家的权力和财富据为已有呢?我认为,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青年鲁迅并不满足于当时洋务派富国强兵的计划和改良派、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政治主张,而另外强调“立人”的重要性了。
从国家整体的角度,一是要富强,一是要民主,除此之外好像什么都不重要了,但从个人的角度,就不同了。一个人要活着,当然也得有物质的条件,但只有物质的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红楼梦》中荣、宁两大家人家,仅就物质的生活,可谓已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但到头来,反倒是刘姥姥比他们过得更有些滋味,因为她到底还是靠着自己的那点聪明才智撑持着自己一家的生活,也理所当然地得到自己儿子和媳妇的一份真诚的爱心的。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当然不能满足当一个刘姥姥了。但其中的道理还是相通的:幸福是心灵内部的,而不是心灵外部的;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并且是个人对个人生命的体验,得有点主见,得有点个人的意识和个人做人的尊严,光随大流是不行的,光人云亦云是不行的,更莫提巧取豪夺、趋炎附势、吹牛拍马、骄奢淫逸了。人,还是有人性的,有无人性,是只有自己最清楚的。在表面上,只有物质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真金白银和个人权势才是最真实的,但在人的精神感受中,真实的却不是那些东西,而是爱和自由,物质的东西只有成为爱和自由的保障的时候,对于人才是有真实的价值的。一句话,要立人。要人成为一个人,成为有个性、有人性的人,就不能痴迷物质的东西,就要重视精神的东西;就不要受别人、受多数人的束缚,就要重视个人体验中的东西,重视个人与其他多数人不同的东西,发挥其他人无法发挥的作用。在这个愈来愈密集的现当代社会中,如果全国人都抢一样东西,就把这个世界抢乱了、抢翻了,抢到最后,还不是人吃人?
我之所以说我们现在仍然需要鲁迅、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是因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我们中国似乎确实已经成了一个“崛起的大国”,晚清官僚提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基本实现,虽然在政治上还要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但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从英美留学归国的精英知识分子都在关心着这件事,按理说,也应该不是一个多么高不可攀的事情。但中国现实社会的人的精神面貌却依然不是那么令人惬意的。我们富了、强了,政治民主的意识加强了,但我们的“幸福的指数”反倒降低了,患精神忧郁症的人似乎比鲁迅那个时候还要多,一些根本令人不可思议的怪现象几乎天天发生。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恰恰证明了我们在精神上出了问题吗?
怎么办呢?我认为,我们20岁以上的中国人,在读完《论语》之后,不妨再抽上一个月的时间读一遍《鲁迅全集》,或许不是一点益处也没有的。
(本文作者王富仁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本文选自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书系之《中国需要鲁迅》。)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正常”与“疯狂”之间那条模糊界限的拷问。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置于“理智”的一方,将那些行为怪异、思维跳脱的人归类到“非正常”的范畴。然而,作者通过精妙的叙事策略,不断地模糊这种二元对立,让我们开始反思:在特定的社会压力和环境催化下,“正常”的定义是否也同样脆弱不堪?书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在描述主人公对周围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解读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是自己在以一种全新的、更敏锐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这种观点的颠覆性,是这本书极具力量感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学实验,探讨了群体认同、个体价值以及权力结构对个人心智的影响。读罢,你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带着一种全新的、略显警惕的目光。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深刻的、持久的,但绝非轻松的消遣。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心神去跟上作者那独特的节奏和逻辑。它成功地将一种极端的个人体验,提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寓言层面。不同于那些直白地揭露弊端的作品,它采取了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内省式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极端的个案,折射出整个社会肌理中潜藏的病灶。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人物内心独白时的那种节奏感,时而急促,时而停顿,仿佛是心脏不规律的跳动,将内心的焦虑和恐惧通过文字的韵律传递了出来。这种对心理状态近乎病态的精准捕捉,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独特的位置。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并且是以一种让你无法回避、必须正视其存在的方式。每次重读,总能发现一些先前因阅读速度过快而错失的微妙之处,这正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简直是把人拽进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泥泞和挣扎之中,那种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压抑感,让我几度需要放下书本,喘口气才能继续读下去。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细致入微,仿佛不是在描述一个虚构的角色,而是直接将我们带到了那个饱受煎熬的灵魂深处。特别是对于“异类”身份的探讨,那种被群体排斥、被误解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在想,在一个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代价究竟有多么沉重?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实则暗流涌动,每一个眼神的交汇、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潜在的威胁。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最幽暗、最矛盾的一面。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即使在人声鼎沸的场合也无法排解,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久久不能散去,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我对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感到由衷的敬佩,那种老派而又极富张力的笔法,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它不像当代小说那样追求情节的快速推进或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沉稳、厚重,如同老酒一般,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醇厚的后劲。书中对于环境的描摹,也是一绝,那些具体的场景细节,比如老旧的院落、昏黄的灯光、街坊邻里的窃窃私语,都构筑了一个真实可感却又让人不寒而栗的背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语言的运用,很多关键的表达都是含蓄而又精准的,充满了象征意味,使得整个故事在表层叙事之下,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哲学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经历了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博弈,你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潜藏的线索和未言明的暗示。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高度专注的体验,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一度感到困惑和不适,因为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叙事结构的预期。情节的推进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跳跃和主观的碎片化感受,这恰恰是它最迷人也最具挑战性的地方。作者似乎并不在乎是否要完全解释所有谜团,而是更侧重于捕捉那种“感觉”本身——那种被世界孤立、被误判的混乱心绪。这迫使我必须放下既有的阅读习惯,学着去接受这种破碎的美学。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拼凑一幅印象派的画作,你看到的不是清晰的轮廓,而是色彩和光影交织出的强烈情绪。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让你仿佛真的走进了那个多疑、猜忌的氛围中,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对于那些期待一目了然故事情节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感到晦涩,但我认为,正是这种晦涩,赋予了作品持久的生命力和被讨论的价值。
评分啦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送货员服务不好,放在一个商店里,让我取货时又付了*元钱
评分每次都让十个字以上,搞得我很烦躁哦!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印刷排版不错,适合少年阅读。
评分多读名著,阅读使人充实,孩子书钱从来不可惜
评分很好看
评分很快正版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