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嫡孙女、广洽法师弟子李莉娟女士亲自编选并提供珍贵照片资料,面向普通学佛入门人士
◆正文分三部分,“识佛篇”讲述佛教基础知识,“法门篇”讲述佛家修身方法,“证悟篇”解读佛学经典,让读者层层深入地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知识
◆“证悟篇”选录弘一大师手书《华严集联三百》精华部分,并配有学佛备忘页,可供书写心得或静心临写原文
◆首次收录林子青(佛教学者,曾任《弘一大师全集》编委会主任)生前最终校订本《弘一大师传》,由林子青后人亲自授权使用
◆随书附赠弘一大师1937年手书《心经》原色影印件(经编者授权使用,版权专有)
本书为弘一大师(李叔同)俗家嫡孙女李莉娟择取其祖父佛学著作中通俗易懂的精华部分编选而成的一部常识类书籍,全书正文分三部分,“识佛篇”讲述佛教基础知识,“法门篇”讲述佛家修身方法,“证悟篇”解读佛学经典,旨在使读者层层深入地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知识;本书“附录”部分则收录了林子青、金梅及编者撰写的三种弘一大师生平资料,能够让读者在学习佛教知识之余一睹一代高僧风采。
李叔同(弘一大师),
中国近现代文化先驱,律宗祖师。1880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二十)出生在天津富商家庭,自幼聪颖善学,在俗时致力于传播西方美术、音乐、戏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918年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僧腊二十四年,期间持戒严谨,以振兴“南山律宗”为己任,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视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圆寂于福建泉州。
李莉娟,
李叔同(弘一大师)俗家嫡孙女,1957年生于天津。1986年在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法师的见证下,皈依佛教,法名“契真”,从此在恩师的指导下学习佛法,学习弘祖的精神和做人的品德,并受其鼓励恭临弘祖迹墨,先后在中国台湾、新加坡、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举办“恭临弘祖迹墨书法展”。现任天津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识佛篇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大意
佛法宗派大概
律学要略
苦乐对览表
法门篇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敬三宝
劝人听钟念佛文
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
改习惯
改过实验谈
佛法学习初步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附表:
(1)礼佛时辰表
(2)常用斋期表
(3)诸佛诸菩萨圣诞及其他重要纪念日日期表
证悟篇
《心经》大意
弘一法师手书《华严集联三百》精选
附 录
弘一大师传(校订本)
李叔同——弘一法师年表(修订版)
弘一法师年表后编 (1942—1948)
对我祖父的思念(代后记)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那〔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
我是一个特别注重实用性的人,对于任何理论性的东西,如果不能指导我的日常生活,我都会觉得是浪费时间。《学佛常识》这一点做得相当到位,它简直可以被视为一本“佛系生活指南”。它没有长篇大论地去分析大乘和小乘的教义差异,而是直接切入到普通人最关心的“如何面对痛苦”这个核心问题。书中关于“四圣谛”的讲解,我看了不下五遍。它将“苦”定义为一种普遍的存在,而不是单纯的惩罚,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对“受苦”的恐惧和抗拒。随后对“集”、“灭”、“道”的阐述,就自然而然地引向了正念、慈悲和智慧的培养。我发现,书里介绍的很多修行方法,比如“观呼吸”,其实和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训练有很多共通之处。它教我如何“抽离”出来,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完全裹挟。这种从内向外的自我管理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了,学佛不是要逃离现实,而是要更好地活在现实之中。
评分如果非要挑剔这本书的不足,也许就是它的篇幅相对精炼,导致在某些深奥的概念上,只能是点到为止。但反过来看,这恰恰也是它的优点,因为它避免了陷入泥潭。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地图”,它清晰地标识出了佛教世界的各个主要区域,让我心中有了全局观。我不再是看到一个名词就感到迷茫,而是知道这个概念属于哪个板块,它在整体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比如,关于“五蕴”的剖析,它没有用复杂的梵文术语来搪塞,而是用我们感知到的“色、受、想、行、识”来解释人的构成,这种贴近生活的比喻,让“空性”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理论,有了一个落地的切入点——原来我所执着的“自我”,不过是这五种元素的暂时聚合。这种结构化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后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方向感。它成功地搭建起了知识的脚手架,让我有信心去攀登更高层次的佛法殿堂。
评分这本《学佛常识》确实是为初入佛门者量身打造的,它像一位和蔼的长者,用最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佛法周围的层层迷雾。我记得我刚接触佛学那会儿,满脑子都是各种高深莫测的名词,什么“缘起性空”、“三法印”、“阿赖耶识”,听着都像是天书,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拗口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三宝”讲起,什么是佛、法、僧,为什么我们要皈依。它不是那种让你掉书袋的工具书,而是真正侧重于“常识”的建立,让你知道佛陀住世时的生活片段,了解佛教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正确地打坐、念佛,这些都是日常修行中实实在在能用到的“工具”。我尤其喜欢它对因果报应的阐述,没有那种故作吓人的语气,而是用平实的案例说明,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有恶报,这种清晰的逻辑链条,比起空泛的说教更容易让人信服,也更容易将理论落实到生活中去,比如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哪怕是微小的善念,也愿意去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都非常清爽,读起来没有负担感,非常适合作为入门的第一本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久经沉淀的温润感,它不像某些新派读物那样追求爆点和新奇,而是秉持着一种严肃而又亲切的态度。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经典语句时,往往会配上简洁的白话注解,这避免了古代典籍翻译带来的隔阂感。比如,关于“发菩提心”的描述,它强调的不是宏大的誓言,而是每天点滴的利他行为,比如帮助邻居、体谅同事,这种将“大乘”精神落到“微观”实践层面的处理方式,非常贴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行不在于你是否身处寺庙,而在于你是否在每一个抉择的瞬间,都选择了更具慈悲和智慧的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佛陀说了什么,而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如何思考和行动,它是一本让你在日常琐碎中,依然能找到内心宁静和价值坐标的指南,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关于佛教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走入了两个极端:要么是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要么是过度强调神秘主义的民间传说。而这本《学佛常识》在我看来,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是一本让你立马开悟的“捷径手册”,但它提供了稳固的“地基”。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对佛教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它没有回避佛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流派差异和历史演变,但它很巧妙地将这些复杂的脉络“降维”处理,让读者能快速理解佛教是如何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及它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是如何与儒、道思想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例如,它对禅宗和净土宗的介绍,就非常到位,明确指出了它们在修行方法上的侧重点,让像我这样在“参禅”和“念佛”之间犹豫不决的新手,有了一个清晰的参照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看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化史,知识点密集却不令人窒息,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佛教徒,而是如何“了解”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伟大思想体系。
评分不错,可以多了解一下佛教的知识,很朴实的一本书,没有花哨的嘘头。
评分大师的孙女辑录的大师论述!
评分心静推荐。
评分找了很久,很有哲学的一本书的!值得推荐,建议购买!
评分好好好,真的好非常好,特别好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高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高
评分学佛好久了,还需补充知识。还没看,买了好多书,好好看吧。脑子锈了,书到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最想买的一本书没买。哭晕。
评分偶尔读读书也不错,闻闻书香,也可以让自己的心平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