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古典学丛编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 [Dieu Dans Platon]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古典学丛编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 [Dieu Dans Plat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著,刘小枫 编,吴雅凌 译
图书标签:
  • 柏拉图
  • 古希腊哲学
  • 古典学
  • 神学
  • 宗教研究
  • 文学批评
  • 薇依
  • 古典文学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1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8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古典学丛编
外文名称:Dieu Dans Plat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1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过分析古典作品《伊利亚特》、《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以及柏拉图对话,《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古典学丛编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以独特的睿哲引领我们重新接近那些耳熟能详的古希腊诗人。使我们看到,当下人类的困境恰恰扎根于现代人文精神对古典精神的误解。

作者简介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出生在巴黎一个文化教养很高的富裕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在亨利第四中学曾受教于当时著名法国哲学家阿兰(E.A.Chartier dit Alain 1868-1951)门下,深受其影响。

目录

“超自然认识”绪言

论神话诗
《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
托名荷马的《德墨特尔颂诗》
赫西俄德的《神谱》

论自然哲人
论毕达哥拉斯定理
赫拉克利特的神
克莱安塞斯的《宙斯颂诗》

论肃剧
《普罗米修斯》
《阿伽门农》
《安提戈涅》
《厄勒克特拉》

论柏拉图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
柏拉图的《会饮》释义
《蒂迈欧》:创世中的属神之爱

论中古文明
从一部史诗看一种文明的终结
奥克文明启示何在?

附录
诗歌
兄妹通信
致贝尔的信

西蒙娜·薇依的重要性(米沃什)

精彩书摘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古典学丛编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
  在这样的沉思之后,我们对世界有了极其单纯的看法。神造物,不是说他造出自身之外的什么东西,而是他抽身引退,使某部分存在得以在神之外生存。造物的放弃,也就是顺服,对应了这种神性的放弃。世界不是别的,而是一个顺服的整体。这个整体布满光点。每个光点对应某个爱神、赞同顺服的人的灵魂中超自然的那一部分。灵魂的其余部分则受这个整体的支配。那些天生有理性却不爱神的人,只是模糊而密集的整体的碎片。这些人也完全顺服,却是以一块坠石的方式。他们的灵魂也是物质,精神性的物质,顺服于某种和地心引力一般严密的机械论。他们对自由意志的信仰、他们的傲慢产生的错觉、他们的挑战、他们的反叛,只不过是一些像光线折射般受严格限定的表象。这么看来,最恶劣的罪犯与无生命的物质一样,也是世界秩序乃至世界的美的一部分。一切皆顺服神,因此一切皆美。真正明白这一点,人就是完美的,正如天父是完美的一般。
  这种普世的爱从属于灵魂的沉思功能。真正爱神的人会放任灵魂的各部分去行使各自的功能。在超自然的沉思功能之下,灵魂还有一部分应尽义务,为此,善恶的对比必须尽可能分明。再往下是灵魂的动物性部分,必须既有棍打又有甜头,巧妙地联合两者,进行有序的矫正。
  对于那些爱神的人乃至完美无缺的人来说,灵魂的自然部分总是彻底顺服必然。但超自然的爱在灵魂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功能并加以改造。
  我们如落水的人,抓住海上的一根救命木头,在海浪中颠簸漂流。神从天上向每个人扔出一根绳子。谁若抓住绳子,不顾痛苦和恐惧紧握不放,也照旧要和其他人一样随波逐流;只不过,绳子形成的张力和海浪的冲袭一起形成前所未有的机械运动状态。
  因此,尽管超自然不会降临自然范畴,自然还是因为超自然的存在而发生变化。所有爱神的人的共同美德,以及发生在某些圣徒身上的最匪夷所思的神迹,同样可以用这种影响来解释。这种影响和美一样神秘,同属一类,全是超自然在自然中的映像。
  如果我们把世界设想成一个庞大的无条件顺服的整体,上头散布着赞同的点,那么,我们也会把自身存在设想成一个微小的无条件顺服的整体,中心有一个赞同的点。赞同,即超自然的爱,也就是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圣灵。无条件的顺服,就是物质的无生命,在人类的想象中可以用水这个既坚固又流动的元素得到完美呈现。在赞同顺服时,我们也自水和精神中获得再生。从此,我们就是由精神和水单独构成的存在体。
  赞同顺服是无条件顺服和神之间的中介。完美的赞同即基督的赞同。我们的赞同无非是基督的赞同的一个映像。基督既是神和我们之间的中保,又是神和世界之间的中保,我们也一样,只要被应许模仿基督,我们也就获得非同寻常的优势,即从某种程度上成为神及其造物之间的中介者。
  然而,基督就是中介本身,调和本身。斐洛劳斯说:“不同类、不同根、不同次序的事物必须放在一起加以限制,利用调和,保持在一定世界秩序之中。”基督就是把造物主和造物连在一起的钥匙。知识是存在的映像,基督则是知识的钥匙,他说:“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②这个钥匙,就是他自己,在他之前的几个世纪早就在预先爱戴他,法利赛人却否认他,最后还要处死他。
  ……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古典学丛编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薇依论古希腊文学 引言 在浩瀚的西方思想长河中,古希腊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而在这颗明珠的中心,柏拉图的对话录则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精妙的论辩,揭示了古希腊思想的精髓。在众多的柏拉图研究著作中,让-皮埃尔·薇依(Jean-Pierre Vernant)的《柏拉图对话中的神》(Dieu Dans Platon)无疑是一部极具开创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柏拉图哲学中的神学观念,而是将柏拉图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其对话录中“神”的概念如何与古希腊文学、神话、社会习俗及宗教信仰相互交织,展现了“神”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多重面向与演变。 本书视角与主题 薇依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和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角,挑战了长期以来将柏拉图哲学视为脱离现实的纯粹形而上学的解读。他认为,理解柏拉图笔下的“神”必须回归到古希腊文化的原初语境中。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柏拉图对话中的“神”并非是单一、僵化的神学实体,而是随着对话的展开,在不同的语境和论辩中呈现出丰富的、动态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面貌。这些面貌与当时古希腊社会的宗教信仰、神话叙事、诗歌描绘乃至日常生活的实践紧密相连。 薇依的研究不仅关注柏拉图如何构建其哲学中的“神”的概念,更着力于探讨“神”在柏拉图对话中扮演的文学和叙事功能。他认为,柏拉图通过对话这种文学形式,巧妙地将哲学思辨与文学想象结合起来,使得“神”的形象成为引导读者思考、激发论辩、揭示真理的重要媒介。因此,本书并非一篇枯燥的神学论文,而是对古希腊文学与哲学之间深刻关系的生动阐释。 古希腊文学中的“神” 本书的出发点是古希腊文学。在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中,“神”是故事的核心驱动力,它们拥有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人类的命运,有时展现出人性的弱点,有时又表现出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神祇,其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威严的宙斯,也有狡猾的赫尔墨斯,还有充满激情的阿佛洛狄忒。它们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生动形象和鲜明性格的“存在”。 薇依深入分析了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塑造了古希腊人对“神”的最初认知。他指出,神话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古希腊人理解世界、解释自然现象、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神话中的神祇,是人类情感、欲望、恐惧的投射,也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映照。例如,对宙斯正义的崇拜,反映了对秩序和权威的追求;对命运女神的敬畏,则体现了对不可抗拒力量的认知。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之多元性 在承接古希腊文学的传统基础上,柏拉图的对话录对“神”的概念进行了重塑和深化。薇依指出,柏拉图并非简单地继承和传播前人的神话,而是以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对这些传统的神祇形象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和形而上学重构。 本书着重分析了柏拉图对话中“神”的几种主要呈现方式: 理性之神与理念世界: 柏拉图哲学中最著名的“神”的概念,莫过于其“至善”的理念,或称之为“太阳”的比喻。这是一种超越感官世界、非人格化的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源头和标准。薇依认为,这种理念之神,并非传统神话中拟人化的神祇,而是哲学理性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理和知识的最终来源。它代表了柏拉图对绝对秩序和普遍真理的探索,也为后世的理性主义和神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作为“技师”的神(Demiurge):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描绘了一个“神”的造物主,即“蒂迈欧斯”所描述的“德米乌尔戈斯”(Demiurge)。他按照理念的模子,为可感世界创造秩序。薇依强调,这个“技师”之神,更具有一种工匠的性质,他运用数学和几何学的原理,赋予世界结构和形式。他并非从无中创造,而是基于永恒的理念进行塑造。这揭示了柏拉图对宇宙秩序和自然法则的理解,也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宇宙和谐与比例的追求。 神话叙事与寓言: 尽管柏拉图批判了荷马和赫西俄德诗歌中对神祇的不当描绘,但他本人却在对话录中巧妙地运用神话和寓言来解释复杂的哲学概念。例如,“爱诺斯的灵魂说”、“赫尔墨斯的神话”等,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灵魂的轮回、美的本质等。薇依认为,柏拉图并非摒弃神话,而是对其进行了“净化”和“哲学化”,使其成为服务于哲学论证的有效工具。这些神话元素的运用,使得柏拉图的对话录在具有哲学深度的同时,也保持了文学的魅力。 作为“守护神”的灵魂: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提出的“守护神”(daimonion)的概念,是引导苏格拉底行动的内心声音。薇依认为,这种“守护神”并非是外部的神祇,而是灵魂内在的某种神圣启示或道德直觉。它代表了灵魂与神圣世界的某种联系,是通往真理的内在指引。这种对内在神性的强调,预示了后世宗教和神秘主义思想的发展。 文化与历史语境的重要性 薇依的研究始终强调将柏拉图的“神”置于其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他深入考察了古希腊城邦的宗教实践、祭祀仪式、节日庆典以及社会结构,来理解“神”在古希腊社会中的实际功能。 城邦与神祇: 古希腊城邦普遍有其守护神,如雅典的雅典娜。神祇与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祭祀和献祭是维系城邦繁荣的重要方式。薇依探讨了柏拉图如何看待这种政治和宗教的结合,以及他对传统城邦宗教的潜在批评。 哲学思辨与传统信仰的张力: 薇依特别关注柏拉图哲学思辨与古希腊传统宗教信仰之间的张力。柏拉图对神话的批判,以及他对理性之神的强调,都反映了哲学与宗教在解释世界方式上的差异。然而,柏拉图并未完全否定传统,而是试图在理性与信仰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神”概念的演变: 薇依通过对不同对话的细致分析,展现了柏拉图对“神”的理解是如何随着其思想的成熟而演变的。从早期对话中对传统神祇的讨论,到中期对“至善”理念的阐述,再到晚期对“蒂迈欧斯”造物主的描绘,都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文学批评与哲学解读的融合 《柏拉图对话中的神》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便是将精湛的文学批评与深刻的哲学解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薇依并非孤立地分析柏拉图的论证,而是深入挖掘对话录的文学结构、人物塑造、叙事手法以及修辞技巧。 对话的形式与哲学: 薇依认为,柏拉图选择对话体,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图。对话形式模拟了真实的哲学探究过程,通过不同人物的观点碰撞,引导读者参与到思考中来。而“神”的角色,在这种对话中常常是引发论辩的起点,或是辩论的终极裁判。 修辞与真理: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类比、讽刺等。薇依分析了这些修辞手法如何服务于哲学解释,以及它们如何与“神”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例如,对“太阳”的比喻,就是一种典型的修辞手法,用感官可及的事物来类比不可感知的理念。 文学的“神”与哲学的“神”: 薇依区分了文学作品中拟人化的“神”,以及哲学思想中抽象的“神”。他认为,柏拉图对话中的“神”,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保留了神话的某种魅力,又赋予了其哲学上的深刻内涵。这种融合,使得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既是思想的灯塔,也是文学的杰作。 结论 让-皮埃尔·薇依的《柏拉图对话中的神》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古典学研究著作,它为理解柏拉图及其所处的古希腊思想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神学或哲学研究的局限,将柏拉图的“神”的概念置于古希腊文学、神话、宗教、社会和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录的细致解读,薇依揭示了“神”在柏拉图思想中并非一个静态、单一的实体,而是呈现出多重面向、动态演变且与文学艺术、社会习俗紧密交织的复杂图景。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柏拉图哲学的理解,更展现了古希腊文明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文学与哲学之间不可分割的深层联系。对于任何对西方思想史、古典学、哲学史或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一次对“神”与“人”关系的全新探索。它邀请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古老文本,在文字的缝隙中,发掘出隐藏在“神”的概念背后的,关于人类理性、情感与信仰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人如何才能真正“进入”到古希腊的语境中去理解那些柏拉图文本,而不是用我们当代的、充满后现代解构视角的滤镜去套用。这本书的文字呈现方式,似乎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内观”视角。它的论述逻辑非常绵密,每一个论证步骤都像是精心打磨的雕塑,层层递进,毫不拖沓。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结构,思考作者是如何在不同的哲学命题之间架设桥梁的。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脑力的,但同时也是极其令人满足的,因为它强迫你放慢速度,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轨迹。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抓住几个要点的“快餐式”学术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智力马拉松,每深入一页,都能感受到自己对“苏格拉底式追问”理解的深化。

评分

初拿到这套丛编时,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古典学”这一概念本身的定位。在这个图像泛滥、碎片化信息统治的时代,能够有一套如此专注于传统文本精细解读的丛编出版,本身就是一种抵抗。我注意到,它在引文的处理上极为严谨,注释部分的篇幅几乎和正文不相上下,这对于真正希望追本溯源的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对“语境”的执着还原,仿佛作者在每一个脚注里都留下了回溯到原始文献现场的线索。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哪些是作者个人的阐释,哪些是传统上对文本的既有解读,哪些是基于新发现的史料支撑。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也让我对很多过去自认为已完全理解的概念,产生了新的怀疑和审视。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多重解读视角的书籍,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似乎并不满足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式的解释,而是更热衷于展示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同一段对话的歧义性解读。我读到一些关于“神性”在柏拉图晚期作品中呈现方式的分析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强烈。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不同学者的论述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哪一种路径更能解释文本的复杂性。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将自己的思考代入进去的欲望,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激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

评分

购买和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对学术传承的致敬。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套丛编背后的编辑团队和译者们,他们所倾注的巨大心力,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翻译,更是对一种古老智慧精神的重构和传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意外地保有了一种文学性的韵味,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思辨变得引人入胜。那种清晰、精准、又不失美感的表达,让我联想到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对复杂主题的捕捉能力。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晦涩难懂的古典哲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能够被严肃对待的、充满魅力的知识领域。它让我更加坚信,对经典的恒久探求,是保持我们思想活力的不竭源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古典文献的“老古董”量身定做的,厚重的纸张,那种油墨散发出的年代感,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学术气息。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时翻开它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拉入了一个时间胶囊,所有的喧嚣都退去了,只剩下文字的重量。我尤其欣赏封面设计中那种简洁却有力的排版,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完全聚焦于内容本身,这与书名所暗示的严肃主题——对古希腊思想核心的深入挖掘——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仪式感。它摆在我书架上,立刻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让人觉得这不是快消品,而是可以世代传承的知识载体。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感受那些精细的字距和行距,这些细节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学研究群体深切的尊重。

评分

喜欢这本书很久了。

评分

emmmmm不错。。。

评分

书籍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读的有点吃力,深刻厚重。

评分

读的有点吃力,深刻厚重。

评分

很好的书,给我们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柏拉图。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籍内容不错,值得一看。

评分

喜欢这本书很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