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修复与节能技术丛书--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

生态环境修复与节能技术丛书--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志平,李法云,涂志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工程
  • 生态修复
  • 环境工程
  • 节能技术
  • 生态构建
  • 环境治理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学
  • 工程技术
  • 绿色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7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7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态环境修复与节能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6
字数:4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环境生态工程、退化环境生态修复、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支持生态环境事业的公众参阅,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1.本书内容新颖,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环境生态工程各分支领域的成就。
2.具有较强的的理论性,让读者全面地了解生态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构建技术体系。
3.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态工程模式及其构建技术为主线,归纳总结了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目标、原则和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了面向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内容包括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工程模式、湿地保护生态工程构建技术与典型模式、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理论与构建技术、特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技术与模式、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农业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和城市生态工程构建技术与模式。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环境生态工程、退化环境生态修复、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支持生态环境事业的公众参阅,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范志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教授,1992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多年来一直从事环境生态工程学、流域生态管理、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理学院生物、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工作,获访问副教授职位。2008年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UC Berkley进行学术访问。
在本选题涉及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等10项研究课题,参加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攻关等7项研究课题;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主编或编委出版论著9部,发表科研论文72篇。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TWNSO)农业奖(1998)”、“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中华绿色科技银奖(1994)”。

内页插图

目录

1绪论1
1.1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
1.1.1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1.1.2可持续发展思想3
1.1.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思考4
1.1.4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5
1.2生态工程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6
1.2.1生态工程的内涵和基本特征6
1.2.2生态工程的尺度和边界8
1.2.3生态工程的发展10
1.3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16
1.3.1生态系统健康学理论16
1.3.2生态系统管理学理论18
1.3.3恢复生态学理论19
1.3.4生态经济学理论24
1.3.5系统工程学理论25
1.4生态工程的设计与构建27
1.4.1生态工程设计目标与构建原则27
1.4.2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29
1.4.3生态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30
参考文献31
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工程模式35
2.1流域生态系统管理35
2.1.1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5
2.1.2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与内涵37
2.1.3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阶段与现状38
2.2流域生态工程构建技术39
2.2.1流域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与系统工程学原则40
2.2.2坡面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构建技术41
2.2.3河流生态缓冲带构建与面源污染防控技术46
2.2.4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技术49
2.2.5湖库水体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53
2.2.6河口生态工程构建技术54
2.2.7卫星影像技术在流域生态工程设计中的应用55
2.3流域生态工程典型模式56
2.3.1羌塘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56
2.3.2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生态工程治理模式56
2.3.3密西西比河上游河流恢复工程57
2.3.4加里米勒河滨生态工程自然化恢复模式58
2.3.5基西米河流域生态恢复工程58
2.3.6丽娃河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59
2.3.7滏阳河污染控制及生态恢复工程59
2.3.8湖库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模式60
2.4流域生态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61
2.5流域生态工程研究展望61
参考文献62
3湿地保护生态工程构建技术与典型模式65
3.1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其生态服务功能65
3.1.1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66
3.1.2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66
3.2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67
3.2.1中国湿地保护行动67
3.2.2国外湿地保护行动68
3.3湿地保护生态工程69
3.3.1湿地保护生态工程的目标与理论基础69
3.3.2湿地保护生态工程的基本原则与策略70
3.3.3湿地保护生态工程构建技术71
3.4湿地保护生态工程典型模式76
3.4.1国外湿地保护生态工程典型案例77
3.4.2国内湿地保护生态工程典型案例79
3.5湿地保护生态工程研究展望85
参考文献85
4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理论与构建技术88
4.1荒漠化现状88
4.2土地沙化发生的机理分析89
4.3沙地生态恢复与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91
4.3.1退化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主要途径92
4.3.2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93
4.3.3我国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概况94
4.4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理论基础95
4.4.1退化沙地生态修复的生态学理论95
4.4.2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的风沙物理学理论97
4.4.3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理论98
4.5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技术98
4.5.1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99
4.5.2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技术101
4.6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模式120
4.6.1国外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模式120
4.6.2中国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模式125
4.7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133
参考文献134
5特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技术与模式138
5.1特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理论基础138
5.2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140
5.2.1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构建技术141
5.2.2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树种选择与模式143
5.3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144
5.3.1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构建技术144
5.3.2干瘠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模式147
5.4盐渍土改良与植被恢复生态工程148
5.4.1盐渍土地治理生态工程技术149
5.4.2盐渍土地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模式152
5.5特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发展趋势157
参考文献158
6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161
6.1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61
6.1.1矿产开发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161
6.1.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环境严重污染162
6.1.3矿产资源开发诱发生态环境演变163
6.1.4矿区生态系统基本特征163
6.2土地复垦生态工程是恢复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164
6.2.1土地复垦与土地复垦学164
6.2.2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的发展166
6.2.3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内涵与基本框架167
6.3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168
6.4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技术体系168
6.4.1矿区复垦生态工程规划技术169
6.4.2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微地形改造技术169
6.4.3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土壤改良技术170
6.4.4矿区复垦生态工程植被恢复技术172
6.4.5矿区复垦生态工程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173
6.4.6矿区复垦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技术174
6.5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74
6.5.1美国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体系与模式174
6.5.2加拿大矿区土地复垦逐级修复利用模式175
6.5.3澳大利亚矿区土地复垦农林牧复合利用模式175
6.5.4印度平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农牧复合利用模式176
6.5.5南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177
6.5.6俄罗斯铍矿开采环境污染治理177
6.5.7英国矿区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管理178
6.5.8中国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80
6.5.9矿区土地复垦与矿山公园建设模式184
6.6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87
参考文献188
7农业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191
7.1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191
7.1.1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的发展192
7.1.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93
7.2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原则与技术194
7.2.1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194
7.2.2农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195
7.3农业生态工程典型模式196
7.3.1生态经济型农林牧副复合生态工程模式198
7.3.2低碳生态能源循环农业工程模式200
7.3.3多层次物质能量循环调节生态工程模式201
7.3.4产业主导型农业生态工程模式204
7.3.5庭院农业生态工程模式205
7.3.6农业生物控制与非点源污染治理生态工程模式208
7.3.7绿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工程模式209
7.3.8“生态农场—生态村镇—生态县”区域农业生态工程模式212
7.4农业生态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14
参考文献215
8城市生态工程构建技术与模式218
8.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征218
8.1.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219
8.1.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220
8.2城市生态环境及其调控221
8.2.1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221
8.2.2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223
8.2.3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手段224
8.3城市生态工程构建技术225
8.3.1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构建技术226
8.3.2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236
8.3.3城市湿地生态工程239
8.3.4城市林业生态工程242
8.4城市景观多样性、异质性与景观设计245
8.4.1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246
8.4.2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247
8.5生态城市建设模式249
8.5.1生态建筑与立体绿化工程249
8.5.2城市生态廊道构建技术与模式252
8.5.3海绵城市建设257
8.5.4我国城市生态工程建设案例261
8.6生态城市建设展望与思考263
参考文献264

前言/序言

生态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运用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分析、研究和解决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书以生态工程模式及其构建技术为主线,在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4020108)、“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5BAD07B03)、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2ZX07505-001-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14XJJ-013、2014XJJ-014)、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科团队(项目编号:[2014]11号)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内外主要生态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近年来生态工程建设实践案例编著而成。
全书共分8章,其中第1章为绪论,主要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了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特征、尺度和边界以及发展现状,系统地提出了以生态系统健康学、生态系统管理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等为基础的生态工程理论体系,归纳总结了生态工程设计与构建的目标、原则和技术路线;第2章以流域生态系统为对象,在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介绍了有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工程模式;第3章重点介绍了湿地保护生态工程构建技术与典型模式;第4章详细阐述了退化沙地生态修复工程理论与构建技术,包括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途径、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构建技术、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典型模式等;第5章以干热(旱)河谷、干瘠石质山地、盐渍土地等特殊困难立地为对象,阐述了特殊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生态工程技术与模式;第6章通过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内涵与基本框架,归纳了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总结了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的技术体系,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矿区土地复垦生态工程典型模式;第7章分析了农业生态工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论述了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原则与技术,详细介绍了农业生态工程典型模式;第8章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工程构建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构建技术、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城市湿地生态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景观多样性与景观设计以及生态建筑与立体绿化工程、城市生态廊道构建技术与模式、海绵城市建设等。
生态工程融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于一体,用于恢复被人类活动严重干扰的生态系统,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续生态系统,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要求。因此,生态工程领域成为目前应用生态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应用生态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为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吸取了生态工程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最新成果,在此对所有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本书篇幅所限,还有许多类型未能包括在本书中,期待将来能够有更全面深入的论述。
本书由范志平、李法云和涂志华等编著,其中,第1章由范志平、李法云、涂志华、刘杰编著; 第2章由范志平、王博、胡亚林、李海燕编著; 第3章由范志平、王博、孙学凯编著; 第4章由范志平、涂志华、岳杰编著; 第5章由范志平、涂志华、刘杰编著; 第6章由范志平、李法云、王琼编著; 第7章由范志平、王艳杰、陈佳勃、李法云编著; 第8章由范志平、涂志华、岳杰、李海燕编著; 最后由范志平、涂志华定稿。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抚顺管理局、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东陵公园管理中心的帮助;同时,化学工业出版社为该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著时间仓促,编著者水平有限,不当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范志平
2017年2月于沈阳
《城市更新与韧性社区规划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与社区韧性的有效构建。全书聚焦于理论指导与前沿实践的结合,旨在为规划师、城市管理者、建筑师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参考。 第一部分:城市更新的理论基石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城市更新的历史演进脉络,从早期的“推倒重来”式改造,逐步过渡到以人为本、注重存量活化的当代理念。我们详细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城市更新的驱动力,包括人口结构变迁(老龄化与少子化)、经济转型(从工业主导到服务与创新驱动)、以及日益凸显的环境压力。 1.1 城市更新的范式转换:从物理干预到社会生态重塑 本章重点阐述了当代城市更新的核心哲学转变——从单纯的物质空间修复转向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优化。我们引入了“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城市系统在面临突发冲击(如自然灾害、经济衰退或公共卫生危机)时,能够快速适应、吸收冲击并恢复正常功能的能力。更新策略不再仅仅关注建筑的寿命,更关注社区的活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1.2 存量时代的规划挑战与机遇 随着大多数城市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增量开发空间日益受限,存量资产的优化利用成为关键。本章详细剖析了“城市病”的结构性根源,如功能混合度不足、公共空间碎片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等。我们提出了“渐进式更新”与“微改造”的理论模型,强调最小干预带来的最大社会效益,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绣花功夫”式的精细化管理,提升老旧城区的宜居性。 1.3 韧性社区的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 韧性社区是城市整体韧性的微观载体。本章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物理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社会网络的凝聚力、经济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系统的适应性(如应对热岛效应和内涝的能力)。理论分析部分着重讨论了社会资本在危机应对中的关键作用,并引用了跨学科研究成果,论证了社区参与和地方知识在提升韧性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部分:规划设计与技术集成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和工程技术应用,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段和跨学科的技术集成,实现社区的物质环境优化与功能提升。 2.1 混合使用与功能重组:激活城市街区的活力 成功的城市更新必须打破僵化的功能分区。本章详细介绍了功能混合(Mixed-Use)规划的层次与尺度,包括垂直混合(多功能建筑)、水平混合(街区层面)和时间混合(不同时间段的使用差异化)。我们运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等分析工具,评估不同空间布局对行人流量、商业活力和社区互动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了优化街道尺度和界面设计的具体指南。 2.2 绿色基础设施与蓝绿网络构建 面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是韧性建设的核心。本章深入探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城市环境修复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在社区层面的落地策略,包括透水铺装的应用规范、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技术选择,以及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的设计与维护要点。我们强调蓝绿空间不仅是美学元素,更是调节微气候、涵养水源、增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基础设施。 2.3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文化嵌入 历史街区的更新需要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张力。本章提出了“文化基因保留”原则,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和文脉连续性的前提下,植入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我们分析了如何利用参数化设计辅助评估干预措施对历史肌理的影响,并介绍了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成功案例,例如将旧工业厂房改造为文化创意空间或社区服务中心。 2.4 智能技术在社区管理与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本部分探讨了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孪生)如何赋能韧性社区的日常管理和危机响应。内容包括构建社区级的环境监测网络、利用实时数据优化交通管理、以及建立快速信息传播和资源调度的应急平台。强调技术应用的核心在于增强社区的感知能力和决策效率,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 第三部分:社会参与、治理创新与政策保障 有效的城市更新绝非仅靠技术方案可以完成,它更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与创新的治理模式。 3.1 赋权与协同:从“为民做主”到“与民共建” 本章聚焦于规划决策过程的社会维度。详细阐述了多种公众参与工具的应用,包括工作坊(Charrettes)、场景模拟、以及数字平台上的众包反馈。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协商机制,确保不同利益群体(居民、商家、业主、非政府组织)的需求能在规划初期就被充分纳入考量,从而提升方案的接受度和执行力。 3.2 利益协调与更新融资机制创新 城市更新往往涉及复杂的产权和利益关系。本章系统分析了当前主流的融资模式,如公私合营(PPP)、价值捕获(Value Capture)机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们提出了基于社区资产股份化(Community Land Trust, CLT)等新型模式,旨在平衡开发商的经济诉求与居民的居住稳定权,实现“微小的公平”。 3.3 韧性规划的政策集成与法规保障 韧性建设需要上位规划的强力支持。本章探讨了如何将韧性指标嵌入到城市法定规划(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保设计标准和建设要求得到刚性约束。同时,分析了在旧城改造中,如何灵活运用容积率、退界、高度控制等规划工具,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条件,保障规划实施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活图景 全书最终将视野投向未来,描绘了一个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精细化管理、强韧性设计和深度社会参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图景。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如何重塑城市家园的行动纲领。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给我的感受就像是走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实验室,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变废为宝”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实践。我一直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一份责任感,但总觉得力量微薄,而且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修复,缺乏系统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指明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在环境治理中的巨大作用。 书中对于“生态工程模式”的阐述,让我对“生态”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界的某种状态,而是可以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干预,来优化和重塑的。书中提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模式”、“污染场地生态修复模式”、“生物多样性维持与提升模式”等等,都让我看到了生态工程的多元化和针对性。例如,在“污染场地生态修复”这一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污染(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组合模式。这让我意识到,修复一个被污染的土地,需要多么细致的分析和周密的规划。 而“构建技术”的章节,更是让我感叹工程学的精妙。书中不仅讲解了理论,还给出了大量具体的“怎么做”。例如,关于“生态混凝土”的介绍,它如何利用工业废弃物来替代部分水泥,从而降低碳排放,同时还能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这简直是“一石二鸟”。又比如,在“水土保持工程”中,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设计不同类型的拦沙坝、蓄水工程,如何进行植被的恢复和管理,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这些具体的“施工图”,让我对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节能技术”的融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蓝图。它不再是孤立地谈论环境保护,而是将其与能源的利用和节约紧密联系起来。书中介绍了如何利用太阳能、风能来为生态修复项目提供能源,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甚至还提到了如何利用生物质能来处理生态修复产生的废弃物。这种“绿色设计”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前瞻性,也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总而言之,《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这本书,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著作。它用科学的理论、翔实的案例和精密的构建技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态环境修复的美好图景。它让我明白,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我们并不需要绝望,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智慧和工程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未来。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态工程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渴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以前我对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植树造林、清理垃圾这些比较表层的概念上。读完《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如此系统、如此科学的学科。书里关于“生态工程模式”的探讨,让我认识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环境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模式。比如,针对水体富营养化,书中详细介绍了生态浮岛、人工曝气、微生物调控等多种技术组合的应用,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又比如,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它不再是简单地种草种树,而是强调了构建生态屏障、利用集雨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一体化的策略。这些详细的模式分析,让我看到了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而且,书中对“构建技术”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的。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生态修复项目,都只关注最终的效果,但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本书不一样,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册,把很多复杂的生态工程技术,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步骤。我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生态护坡”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坡度、土质、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如何进行边坡的加固和稳定,如何进行植物的栽植和养护。这些技术细节,对于真正想要投身于生态修复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让我感受到,生态工程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需要扎实的工程技术作为支撑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节能技术”的整合。我一直觉得,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似乎是矛盾的,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它不仅仅是讲如何修复环境,更强调在修复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比如,在修复河流时,书中就提到了利用水力发电的低效涡轮机,或者利用河流水流的动能来驱动小型净化设备。又比如,在土壤修复中,它会鼓励使用太阳能驱动的土壤翻耕和曝气设备。这种将节能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工程的思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生态工程,应该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另外,这本书的案例研究也非常丰富,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它涵盖了从城市到乡村,从陆地到水域,从小型项目到大型工程的各种情况。每一个案例都分析得非常透彻,不仅介绍了项目的背景、面临的挑战,更详细阐述了所采用的生态工程模式和具体的构建技术,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效。我特别喜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案例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退耕的物理过程,更深入地探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生态工程技术,促进当地居民的生计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生态工程的深远意义。 总而言之,《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非常系统的生态环境修复和节能技术框架。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手段,而是需要运用系统化的工程思维,将多种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要牢牢地把握“可持续”这个核心理念。这本书对于任何对生态环境感兴趣,或者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环保爱好者,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最近,我刚好阅读完了一本名为《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的书,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生态环境修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对“生态工程”这个概念总觉得有些模糊,认为它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概念,离实际应用很遥远。然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清晰地展示了生态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讲述理论,更是提供了详细的构建技术和实施步骤。书中有不少关于湿地修复、土壤污染治理、森林生态系统重建的案例,这些案例都详细地介绍了从问题的识别、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技术措施和效果评估的全过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城市雨洪管理的部分,书中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将雨水截留、渗透、净化,不仅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还改善了水环境质量,这种将工程技术与生态理念相结合的方式,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而且,本书在节能技术方面的内容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在讨论生态工程模式的时候,书中并没有忽视能源的消耗和可持续利用。它强调了在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的同时,要尽可能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并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书中详细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等在生态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例如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利用太阳能为照明和水泵提供动力,如何在生态农业中推广使用生物质能等。这些内容都非常有实践指导意义。我之前总觉得节能技术和生态修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看完这本书才意识到它们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书中提出的“低碳生态工程”概念,让我看到了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即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化地降低对环境的负荷。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构建技术”的细致讲解。很多生态工程的书籍可能侧重于宏观的理念和原则,而这本书则深入到具体的施工和操作层面。比如,在讲解土壤修复技术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原理,还详细描述了每种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所需的设备、材料,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构建人工湿地的章节,从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到设计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再到如何构建滤层,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清晰,甚至配有示意图,这对于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它让我觉得,生态工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生态工程世界的大门。它不仅让我理解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从宏观的生态工程模式选择,到微观的构建技术细节,本书都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之前一直认为,环境问题都是破坏性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的、工程化的手段,去修复和重建被破坏的环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这让我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充满了信心,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活品质有着较高追求,同时也关注社会责任感的普通市民,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环境保护的一些刻板印象。我原以为环保就是少用塑料袋,多坐公交车,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宏大、更为科学的图景。 书中关于“生态工程模式”的阐述,让我看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系统性。它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修补,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构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生态恢复工程”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引入适宜的物种,构建多层次的植被群落,来恢复退化的土地,提升土壤肥力,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修复方式,比那些破坏性的改造工程,显得更加智慧和长远。而且,书中还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草原)在修复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相应的工程模式,这让我认识到,生态修复并非“一刀切”的简单方案,而是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在“构建技术”方面,这本书更是展现了工程学的精妙之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操作指南。例如,书中关于“绿色建筑”的介绍,就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天然材料,如竹子、夯土等,来建造低能耗、低污染的建筑。它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优化自然采光和通风,从而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这些技术细节,让我看到了环保理念是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能够切实地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而且,书中对“节能技术”的强调,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它不是单纯地呼吁大家节约能源,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介绍感兴趣,它描绘了一个未来能源供应的蓝图,即通过先进的技术,实现能源的按需分配和就地消纳,从而大大降低能源的传输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种将科技与环保相结合的思路,让我看到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可行路径。 总而言之,《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生态环境修复和节能技术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读物。它让我认识到,环境保护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密的工程技术,来实现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一书,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我印象深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绿色未来的大门。我一直认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系统和科学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书中关于“生态工程模式”的探讨,让我深刻理解了生态修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再是单一的、粗放式的干预,而是强调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修复方案。例如,在处理水体污染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更详细阐述了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组合不同的技术模式,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它让我认识到,生态工程的精髓在于“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通过模拟和强化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来实现环境的恢复。 令我惊叹的是,“构建技术”部分的内容,几乎就像一本“生态工程建造指南”。它详细地描述了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材料选择、施工要点,甚至连潜在的风险和应对措施都考虑到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护岸”的讲解印象深刻,它通过介绍如何利用植物根系和天然材料来稳定河岸,不仅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实现“生态效益”和“工程效益”的双重提升。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原本抽象的生态工程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甚至激发了我亲自去了解和实践的冲动。 此外,书中对“节能技术”的整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愿景。它不是孤立地强调节能,而是将节能理念融入到生态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介绍土壤修复技术时,书中就会考虑如何利用太阳能驱动的设备来降低能耗;在设计生态景观时,也会优先选择低维护成本、低用水需求的植物。这种将节能和生态修复视为一体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即在创造更美好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总而言之,《生态工程模式与构建技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非常实用的生态环境修复和节能技术框架。它不仅仅是学术理论的堆砌,更是工程实践的智慧结晶。它让我认识到,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密的工程技术,我们完全有能力去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本书的内容,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坚定了我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