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永平,马从祥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
  • 殖民地
  • 城市规划
  • 建筑史
  • 殖民建筑
  • 文化遗产
  • 城市发展
  • 社会影响
  • 历史
  • 建筑风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7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38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是一套介绍喜马拉雅文化圈内不同国家、地区城市与建筑的丛书。丛书内容的总和即囊括了喜马拉雅文化圈内各国家、地区的城市与建筑方面从历史到发展再到现今的状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文化图景。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第一辑包括15册。
  《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的研究是在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上进行的,参与调研的人数多、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团队除了掌握了大量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外,还对国内外在喜马拉雅文化圈的文物保护52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之集结成册。这套丛书不仅是对“东方建筑体系”研究的沿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其成果将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包容,实现互学互鉴、和平合作。

内容简介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主要通过对印度殖民时期的历史、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同类型建筑的介绍这几个方面充实地阐述,总结出殖民运动对于整个印度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特征有一个很好的认知。

作者简介

汪永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物局专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回国,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建筑系主任、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藏式传统建筑研究”(50478004)、“西藏藏传佛教建筑研究”(50678082)、“西藏藏东乡土建筑研究”(50878104)、“西藏苯教建筑研究”(51078181),主持江苏省内多项古建筑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发表古建筑保护与建筑教育论文50多篇。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印度近代殖民史的发展概况 07
第一节 西方列强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活动 08
1. 葡萄牙及荷兰人早期殖民活动 08
2. 英国东印度公司早期殖民活动 10
3. 法国东印度公司早期殖民活动 17
4. 英法殖民者的角逐 17
第二节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20
1. 普拉西战役——英国征服印度的开始 20
2. 征服印度全境 21
3. 印度沦为殖民地的原因 24
第三节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5
1. 印度民族起义与英国女王接管印度 25
2. 印度的民族独立斗争 26
3. 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28
小结 29

第二章 殖民时期印度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1
第一节 早期拉丁十字的扩张 32
果阿城的发展 32
第二节 中期沿海棋盘式贸易商馆 35
法国殖民地本地治里 35
第三节 中期沿海萨拉丁式贸易商馆 38
1. 英国殖民地马德拉斯、孟买及加尔各答 38
2. 萨拉丁样式商馆的空间模型 40
3. 马德拉斯的城市形态演变 42
4. 孟买的城市形态演变 47
5. 加尔各答的城市形态演变 50
6. 萨拉丁式历史街区 54
第四节 后期帝国的首都建设 62
1. 从加尔各答迁都至新德里 62
2. 显示威严的首都规划 63
3. 首都的建设者 65
小结 66

第三章 殖民时期印度铁路的发展 69
第一节 英国修筑铁路的原因 71
1. 加强商业掠夺 71
2. 巩固军事实力 72
3. 缔造亚洲海上航母 72
第二节 殖民时期的铁路建设 73
1. 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 73
2. 英国直接统治时期 73
3. 铁路系统的形成 76
第三节 铁路建设的影响 76
1. 铁路建设带来的问题 76
2. 铁路建设的积极意义 78
小结 80

第四章 印度殖民时期的建筑概况及实例
分析 83
第一节 宗教建筑 84
1. 旧果阿的教堂  84
2. 孟买圣托马斯大教堂(St. Thomas’Cathedral)90
3. 加尔各答圣安德鲁教堂(St. Andrew’s Kirk)92
4. 加尔各答圣约翰教堂(St. John’s Church) 93
5. 加尔各答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95
6. 马德拉斯圣托马教堂(San Thome Basilica) 96
7. 西姆拉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 97
第二节 行政办公建筑 97
1. 孟买市议会大楼(Bombay Municipal Corporation Building) 97
2. 孟巴及印中铁路总部(BB&CI; Offices) 100
3. 加尔各答邮政总局(General Post Office of Calcutta) 102
4. 加尔各答高等法院(High Count of Calcutta) 104
5. 加尔各答作家大厦 (The Writers’ Building of Calcutta) 106
6. 马德拉斯高等法院 (High Count of Madras) 108
7. 新德里总统府(Rashtrapati Bhavan ) 109
8. 新德里秘书处大楼(Secretariats) 112
9. 西姆拉总督府(Viceregal Lodge) 114
第三节 交通运输建筑 115
1. 孟买维多利亚火车站 (Victoria Terminus) 115
2. 金奈中央火车站 (Central Station) 119
3. 金奈伊格摩火车站(Egmore Railway Station) 121
4. 加尔各答豪拉火车站(Howrah Station) 123
第四节 文化教育建筑 125
1. 孟买大学(University of Bombay) 125
2. 大卫?沙逊图书馆(David Sassoon Library) 129
3. 加尔各答大学(University of Calcutta) 130
4. 马德拉斯大学(University of Madras) 132
5. 卡尔萨学院(Khalsa College) 133
第五节 商业建筑 134
1. 孟买克劳福德市场(Crawford Market) 134
2. 孟买泰姬玛哈酒店(Taj Mahal Palace & Tower)135
3. 新德里康诺特广场(Connaught Place) 138
4. 加尔各答大都会大厦(Metropolitan Building)139
第六节 纪念建筑 140
1. 维多利亚纪念堂(Victoria Memorial Hall) 140
2. 孟买印度门(Gateway of India) 143
3. 新德里印度门(India Gate) 144
第七节 园林 146
1. 新德里莫卧儿花园(Mughal Gardens) 146
2. 加尔各答麦丹广场(Maidan) 147
3. 孟买霍尼曼街心花园(Horniman Circle Gardens)149
4. 孟买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151
小结 152

第五章 印度殖民时期建筑的特色 155
第一节 殖民时期建筑的风格 156
1.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56
2. 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 157
3. 印度- 撒拉逊建筑风格 160
4. 外廊式建筑风格 163
第二节 殖民时期建筑的立面细部特点 164
1. 建筑门窗特点 164
2. 建筑墙身特点 164
3. 建筑屋面特点 167
第三节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 170
1. 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的普遍运用 171
2. 电力照明系统 173
3. 电梯技术 173
小结 174

第六章 印度殖民时期建筑的意义及影响177
第一节 印度殖民时期建筑的意义 178
第二节 印度殖民时期建筑的影响 178
结 语 184
中英文对照 186
图表出处 188
参考文献 197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超越砖瓦,探寻历史的回响 本书旨在揭示印度在殖民统治时期,城市景观和建筑风格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政治及文化意义。我们并非仅仅关注宏伟的建筑遗迹本身,而是试图通过对殖民时期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建造材料、以及其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的角色进行深入剖析,来理解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印度。 殖民视角下的城市重塑 殖民统治并非简单的疆土征服,更是一场对被统治者生活空间的系统性重塑。在印度,英国殖民者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城市作为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性。他们并非凭空创造,而是选择性地改造、扩展甚至重新规划现有的城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殖民统治的目的。 战略规划与空间隔离: 殖民政府的城市规划往往带有强烈的战略考量。军事要塞、行政官邸、居住区和商业中心被精心布局,以增强军事控制和行政效率。更值得注意的是,殖民者推行了空间隔离政策,将欧洲人和印度人划分开来。欧洲人居住区通常拥有更宽阔的街道、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高的建筑密度以及更优越的地理位置(如靠近水源或高地),而印度人则被安置在更为拥挤、条件相对简陋的区域。这种空间上的隔离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社会等级和权力差异的直观体现。例如,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金奈等主要城市,欧洲人聚居区(如“White Town”)与当地居民区(如“Black Town”)的界限清晰可见,这种布局模式深刻影响了城市的社会肌理和文化交往。 基础设施的引入与改造: 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的稳定运行和满足欧洲居民的需求,殖民政府积极引入了新的基础设施。道路的铺设和拓宽、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立、以及后来的铁路和电报网络的建设,都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形态和功能。然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普惠性的,其优先度和覆盖范围往往取决于其对殖民统治的直接效益。城市中原有的传统集市、水井、公共空间等被改造或边缘化,以适应殖民者的生活方式和商业需求。 新政权的象征性表达: 殖民时期新建的政府建筑、法院、邮局、银行以及与宗教、教育相关的机构,都成为殖民权力及其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规模以及选址,无不彰显着殖民者的权威和优越感。它们不仅是办公场所,更是殖民统治合法性和永久性的视觉宣言。 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嬗变 殖民时期的建筑是东西方建筑风格碰撞、融合、甚至对抗的生动见证。殖民者带来了欧洲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但同时也受到印度本土建筑传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的回响: 英国殖民者尤其钟爱19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如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以及后来的维多利亚式和爱德华式建筑。宏伟的公共建筑,如火车站(如艾芬斯通车站)、大学(如加尔各答大学)、议会大厦(如加尔各答的维多利亚纪念堂)以及教堂,大量采用了高耸的廊柱、拱券、穹顶、尖塔等欧洲古典元素。然而,这些建筑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与印度本土的气候、材料和装饰手法相结合。例如,厚重的石墙、高大的门廊、通风的窗户、以及对热带气候适应性的考量,都融入了设计之中。 “帝国风格”的形成: 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一种被称为“帝国风格”(Imperial Style)或“殖民折衷主义”(Colonial Eclecticism)的建筑语汇逐渐形成。这种风格融合了欧洲古典建筑的宏伟庄重与印度本土的装饰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例如,在建筑细节处,可以看到印度式的雕刻、图案、甚至小型佛塔或莲花纹样被巧妙地融入到西式建筑的框架中。这种融合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地环境和材料,另一方面也是殖民者在文化上寻求某种程度的“本土化”融合,以期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度。 材料与技术的创新: 殖民时期也带来了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例如,砖石结构的普及、水泥和钢筋的使用,使得建造更高、更坚固的建筑成为可能。然而,许多建筑仍然依赖于印度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砂岩、大理石、以及不同种类的木材。建筑工匠的技艺,无论是欧洲的还是印度的,都为这些宏伟工程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居住建筑的多样性: 除了宏伟的公共建筑,殖民时期的居住建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欧洲人居住的别墅(bungalows)通常拥有宽敞的庭院、高挑的屋顶和开放式的门廊,以适应印度炎热的气候。同时,殖民者也对印度传统的住宅形式进行改造,出现了带有欧洲风格装饰的印度式房屋,以及为印度精英阶层建造的模仿欧洲住宅的建筑。这些居住建筑的设计,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殖民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 历史的回响与城市记忆 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的遗产,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认同。它们不仅仅是物理的遗存,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复杂的叙事。 权力与反抗的印记: 殖民时期的建筑,如总督府、军事要塞等,是殖民权力最直观的象征。然而,在这些建筑的存在中,也常常伴随着被统治者的抵抗和文化适应的痕迹。城市空间的演变,也见证了印度社会在殖民统治下的变迁,包括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民族主义的萌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 身份认同的再塑造: 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印度人民的身份认同。一方面,一些印度的精英阶层在拥抱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在其建筑和生活方式中融入了殖民者的元素。另一方面,印度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城市生活方式也在抵抗和适应中得以延续和演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挣扎和融合,是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 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挑战: 如今,许多殖民时期的建筑和城市空间仍然存在,并面临着保护和再利用的挑战。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使其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这些历史建筑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可能成为城市更新和发展中的阻碍。如何平衡历史价值与现实功能,是当代城市管理者和遗产保护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书的研究视角与贡献 本书将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对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进行多维度的解读。我们将深入考察史料文献、建筑图纸、照片影像,并结合田野调查,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印度的主要大城市,也将关注那些在殖民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次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不同尺度和类型城市的分析,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殖民主义对印度城市景观的深刻影响。 最终,本书希望能够超越对历史建筑的简单描述,而是通过对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的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权力运作、文化互动以及社会变迁,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印度近代史的演进,以及其城市空间和建筑遗产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这不仅是对物质遗存的梳理,更是对历史回响的追寻,对记忆的激活,以及对当下城市发展的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殖民时期印度城市心脏的窗户,我仿佛可以听到那些古老街道的回响,看到那些宏伟建筑的光影。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殖民者在印度所留下的城市印记,从宏观的规划理念到微观的建筑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被书中对“殖民地规划”的深入探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改造,更是殖民者试图在此地建立其秩序、权威和生活方式的复杂尝试。书中对加尔各答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英国殖民者如何试图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一个“东方版的伦敦”,并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包括修建宽阔的马路、开凿运河以及建造大量具有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殖民建筑是如何与印度原有的城市肌理、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书中对印度传统建筑风格在殖民时期建筑中的保留和演变,以及殖民建筑对印度本土建筑产生的反向影响,都展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殖民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物,更是当时社会、文化、以及权力关系的生动写照。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印度殖民时期城市形态的固有认知。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证,将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的城市角落和建筑细节一一挖掘出来,让我领略到了殖民时期印度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被书中对不同殖民城市案例的研究深深吸引,例如,在马德拉斯,我看到了殖民者如何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建造出既能抵御热带气候,又具备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书中对圣多马教堂、总督府等标志性建筑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殖民者如何在印度复制和改造其本土的建筑模式,以彰显其文化和政治的优越性。然而,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殖民建筑视为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与印度本土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那些在殖民建筑中融入的印度教、伊斯兰教甚至是佛教的装饰元素,以及在印度传统建筑中出现的殖民风格的影响,都展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普通的殖民时期建筑,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甚至抗争的生动载体。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矛盾与融合的时代。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叙事,将殖民时期印度城市的面貌展现在我眼前。我被书中对不同城市发展路径的分析所吸引,例如,一些城市被改造为行政和军事中心,另一些则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而还有一些则在殖民者的介入下,形成了新的工业城镇。作者对于这些不同类型城市在规划理念、空间组织和建筑风格上的差异的细致梳理,让我对殖民统治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殖民空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场所,更是权力、社会等级和文化认同的体现。我开始理解,那些高耸的总督府、整齐划一的军营、以及为殖民者设计的花园洋房,都象征着一种外来的秩序和文化霸权。然而,令人欣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殖民建筑视为一种单向的强制性存在,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与印度本土建筑的互动与融合。那些在装饰上借鉴了伊斯兰或印度教传统风格的殖民建筑,以及在材料和建造技术上吸收了地方特色的部分,都展现了建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殖民建筑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关于妥协、关于适应、关于融合,甚至关于隐性的抵抗。

评分

读完《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我感到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万花筒之中,目睹了印度城市在殖民统治下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建筑形态的简单罗列,更是一次对历史肌理的深入挖掘。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揭示了殖民政策如何在城市空间中留下印记,如何重塑了城市的功能和布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殖民行政中心”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规划整齐、拥有高大建筑和宽阔道路的区域,无不体现着殖民者对秩序、效率和权力的追求。然而,更令我沉醉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深入分析了殖民建筑如何巧妙地融入或颠覆了原有的城市景观。例如,书中对孟买、加尔各答等主要港口城市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殖民者为了贸易和行政便利而进行的城市改造,以及这些改造如何与印度传统商业区的活力并存。那些新修建的火车站、邮局、海关大楼,在宏伟的同时,也往往吸收了当地的建筑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殖民折衷主义”风格。书中对这些风格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交融的微妙之处,以及不同建筑语汇在新的语境下的重塑。我开始思考,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块和砖瓦,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甚至影响着居住者的身份认同和社区关系。作者对于殖民时期印度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居住空间的研究,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那些为英国官员、商人、以及印度精英阶层设计的住宅,在规模、风格和私密性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反映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本书让我对印度殖民时期的城市发展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历史漫步,让我得以亲身感受殖民时期印度城市的独特魅力。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观察力,将那些曾经繁华的街巷、宏伟的建筑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故事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城市规划理念的比较分析,例如,英国人如何试图在印度推广他们所推崇的城市卫生、交通便利以及空间秩序,以及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如何与印度的实际情况发生碰撞。书中对孟买这座城市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典型的殖民港口城市是如何在欧洲建筑风格和印度传统建筑的交织中,形成其独特的风貌。那些维多利亚式、新哥特式以及爱德华时代风格的建筑,与周边的印度传统建筑群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外观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建筑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例如,书中对殖民时期住宅建筑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居住差异,以及殖民者试图通过建筑来固化和强化社会等级的意图。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殖民时期的城市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当时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文化价值观的活生生的体现。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领我深入探索了殖民时期印度那些令人着迷的城市景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感染力,让那些古老而庄重的建筑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不同城市案例的细致描绘,比如在德里,我看到了英国人如何以宏大的规模和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试图打造一个“帝国的首都”,与莫卧儿时期的旧城形成鲜明的对比。书中对这些新旧城区的规划理念、建筑特色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让我对殖民者如何试图通过城市改造来确立其统治合法性和文化优越性有了深刻的理解。然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殖民建筑视为一种强制性的输出,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与印度本土环境的微妙互动。书中对热带气候下殖民建筑的适应性改造,例如高大的柱廊、宽阔的阳台、以及通风良好的室内设计,都展现了建筑师们在应对异域环境时所付出的智慧。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殖民时期建筑的研究,例如乡村庄园、茶园建筑以及早期工业设施,这些细枝末节却能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变化和殖民统治的触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当时生活在这些建筑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与这些建筑共同存在。这本书让我对殖民时期的印度城市建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建筑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文化、权力、以及生活方式变迁的生动写照。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让我对印度这个古老国度的近代发展史,特别是其城市形态的演变,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同时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勾勒出了殖民统治对印度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殖民城市”这一概念的多元解读,它既包括了殖民者为了巩固统治、方便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系统性改造,也包含了在原有城市肌理中渗透融合的殖民元素。书中对加尔各答这座“东方伦敦”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等欧洲建筑风格如何在印度落地生根,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湿热气候和建筑传统发生碰撞。作者对于印度城市中“礼仪空间”的讨论,例如那些宏伟的广场、总督府的庭院以及公园绿地的设置,都揭示了殖民者试图通过视觉上的震撼来强化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宏伟的建筑和规划,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改变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在哪些方面,印度原有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得以保留甚至反抗。书中对底层居住空间、市场和宗教场所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殖民建筑并未完全遮蔽或取代本土文化的另一面。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清晰流畅,即便是在讨论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历史背景时,也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构成,它更是权力、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历史记忆的载体。

评分

这本《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带领我穿越回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时期。作者以其扎实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昔日印度殖民地的城市景观与建筑风格一一呈现在眼前,其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我仿佛亲身漫步在那些尘封的街道,感受着古老东方文明与西方殖民文化碰撞激荡出的独特韵味。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巍峨庄严的英国总督府、精美绝伦的殖民时期教堂、以及在当地传统民居影响下形成的别具一格的住宅区,都仿佛拥有生命一般,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作者对不同建筑材料、建造技术以及空间布局的深入剖析,让我不仅看到了建筑的形态,更理解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例如,书中对印度城市规划中引入的几何式布局、宽阔林荫大道以及公共广场的论述,清晰地勾勒出殖民者试图在此建立秩序和权威的意图,同时也反衬出原有城市肌理的复杂与有机。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殖民时期的建筑视为一种单一的、压倒性的外来文化符号,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与印度本土建筑元素的融合与变异。那些在装饰上借鉴了莫卧儿风格的拱门、在材料选择上体现了地方特色的砖石,以及在功能布局上为适应热带气候所做的调整,都证明了建筑并非单向的移植,而是一个充满对话和妥协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建筑细节的解读,我得以窥见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以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到微观的建筑细节,这本书都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严谨和细致,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时空胶囊之中,得以亲眼目睹殖民时期印度城市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昔日辉煌的城市景观和建筑风貌一一展现在我面前。我被书中对“殖民城市”这一概念的多重解读所深深吸引,它既包含了殖民者为了巩固统治、方便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系统性改造,也包含了在原有城市肌理中渗透融合的殖民元素。书中对加尔各答这座城市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等欧洲建筑风格如何在印度落地生根,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湿热气候和建筑传统发生碰撞。作者对于印度城市中“礼仪空间”的讨论,例如那些宏伟的广场、总督府的庭院以及公园绿地的设置,都揭示了殖民者试图通过视觉上的震撼来强化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宏伟的建筑和规划,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改变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以及在哪些方面,印度原有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得以保留甚至反抗。书中对底层居住空间、市场和宗教场所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殖民建筑并未完全遮蔽或取代本土文化的另一面。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构成,它更是权力、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历史记忆的载体。

评分

《印度殖民时期城市与建筑》这本书,带我进行了一次令人着迷的知识之旅,我仿佛置身于殖民时期印度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之中。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宏伟的殖民建筑、复杂的城市规划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一一呈现。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殖民城市案例的深度剖析所吸引,例如,在德里,我看到了英国人如何以“新德里”的宏大规模和新古典主义风格,试图取代莫卧儿时期的古老王权,建立其帝国的中心。书中对这些宏大规划背后的政治意图、社会影响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变的分析,让我对殖民统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然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殖民建筑视为一种简单的文化侵略,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与印度本土建筑的融合与互动。那些在装饰上借鉴了伊斯兰或印度教传统风格的殖民建筑,以及在材料和建造技术上吸收了地方特色的部分,都展现了建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殖民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历史、文化、以及权力关系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