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分别介绍了液压同步提升技术、步履式顶推技术和提运架技术三种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装备结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结合相应技术的多项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结构体系清晰。书中所涉及的许多大型桥梁结构施工项目的应用分析资料从未曾公开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分别介绍了液压同步提升技术、步履式顶推技术和提运架技术三种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装备结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结合相应技术的多项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结构体系清晰。书中所涉及的许多大型桥梁结构施工项目的应用分析资料从未曾公开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以为从事机械、土木和桥梁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卞永明,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设备与施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港口机械分会副理事长,“振动、测试与诊断”编委。主要从事大型复杂机械系统实时网络控制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立足于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设施工的需要,综合应用机械、液压、计算机、传感和实时网络控制等先进技术,针对重大工程建设施工工艺及其装备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在重大工程通用快速施工技术平台、重大工程装备智能化网络控制、故障诊断及其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主持完成了5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书籍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4项。
第1章绪论1
1.1桥梁结构早期施工技术概况 / 1
1.2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概况 / 2
第2章液压同步提升技术4
2.1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发展概况 / 4
2.1.1国外发展概况 / 4
2.1.2国内发展概况 / 4
2.2液压同步提升系统组成 / 5
2.2.1承载系统 / 6
2.2.2液压控制系统 / 6
2.2.3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 / 10
2.2.4传感器检测系统 / 12
2.3液压同步提升动作过程及控制原理 / 15
2.3.1液压同步提升动作过程 / 15
2.3.2液压同步提升控制原理 / 17
2.4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建模与仿真 / 18
2.4.1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建模 / 18
2.4.2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仿真 / 20
2.4.3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故障仿真 / 22
2.5液压同步提升系统可靠性评价及故障树分析 / 26
2.5.1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基础理论 / 26
2.5.2液压系统可靠性模型及估算 / 30
2.5.3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37
2.5.4液压同步提升系统故障树分析 / 39
2.5.5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 44
第3章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应用48
3.1大节段吊装施工 / 48
3.1.1工程概述 / 48
3.1.2施工工艺 / 49
3.1.3施工过程结构设计 / 51
3.1.4施工过程整体拱肋的计算 / 53
3.1.5水上加载脱架施工 / 54
3.1.6工程总结 / 58
3.2桥面吊机施工 / 58
3.2.1工程概述 / 58
3.2.2施工工艺 / 60
3.2.3桥面吊机的组成 / 61
3.2.4工程总结 / 62
3.3主体结构竖转施工 / 63
3.3.1珍珠大桥拱肋竖转下放 / 63
3.3.2小凌河大桥主副塔竖转施工 / 68
3.3.3丫髻沙大桥竖转施工 / 73
3.4主体结构平转施工 / 79
3.4.1工程概述 / 79
3.4.2平转体系构造及其施工 / 79
3.4.3平转施工工艺 / 82
3.4.4工程总结 / 83
3.5竖提施工 / 83
3.5.1工程概述 / 83
3.5.2施工工艺 / 84
3.5.3竖转提升支架受力计算 / 85
3.5.4竖转提升支架稳定计算 / 87
3.5.5工程总结 / 89
3.6移动模架造桥机施工 / 90
3.6.1工程概述 / 90
3.6.2施工方案 / 91
3.6.3移动模架架设节段箱梁施工方案 / 91
3.6.4移动模架造桥机提升站设计计算 / 93
3.6.5工程总结 / 99
3.7拖拉滑移施工 / 99
3.7.1工程概述 / 99
3.7.2施工方案 / 100
3.7.3牵引设备及安装 / 100
3.7.4拖拉施工过程 / 101
3.7.5牵引过程控制及钢箱梁线形控制 / 102
3.7.6工程总结 / 103
3.8钢围堰整体下放施工 / 103
3.8.1工程概述 / 103
3.8.2整体下放施工工艺 / 103
3.8.3控制方案及策略 / 104
3.8.4载荷跟踪试验研究 / 106
3.8.5工程总结 / 107
3.9沉井基础定位施工 / 108
3.9.1工程概述 / 108
3.9.2沉井定位方案选择 / 109
3.9.3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 / 110
3.9.4沉井调位控制原理 / 112
3.9.5工程总结 / 113
第4章步履式顶推技术114
4.1步履式顶推技术发展概况 / 114
4.2步履式顶推装备 / 118
4.2.1步履式顶推装备的功能与系统设计原则 / 118
4.2.2步履式顶推设备工艺流程 / 118
4.2.3步履式顶推装备机械结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119
4.2.4步履式顶推力学原理 / 121
4.2.5步履式顶推装备的液压系统 / 128
4.2.6步履式顶推装备的电气控制系统 / 130
4.2.7步履式顶推装备的机械系统 / 134
4.2.8步履式顶推装备的性能试验 / 139
4.3变曲率桥梁整体顶推施工关键技术 / 141
4.3.1竖曲线变曲率桥梁顶推施工 / 141
4.3.2平曲线桥梁顶推施工 / 145
4.4步履式顶推施工导梁 / 147
4.4.1步履式顶推施工导梁概述 / 147
4.4.2顶推施工中导梁对主梁内力分析 / 148
4.5步履式顶推的主梁 / 151
4.5.1步履式顶推施工过程主梁内力分析 / 151
4.5.2步履式顶推施工过程中局部接触应力分析 / 154
4.5.3步履式顶推施工阶段主梁的整体稳定分析 / 157
4.5.4有限元分析 / 163
4.6顶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171
第5章步履式顶推技术应用172
5.1杭州九堡大桥钢结构顶推工程 / 172
5.1.1工程概述 / 172
5.1.2施工工艺 / 173
5.1.3主桥整体顶推结构分析计算及结果 / 174
5.1.4引桥顶推结构分析计算及结果 / 179
5.1.5工程总结 / 186
5.2宁波东站跨线桥钢箱梁顶推工程 / 186
5.2.1工程概述 / 186
5.2.2施工工艺 / 188
5.2.3钢箱梁滑移过程的仿真建模 / 188
5.2.4钢箱梁滑移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 188
5.2.5工程总结 / 190
5.3兰州深安大桥整体顶推工程 / 191
5.3.1工程概述 / 191
5.3.2步履式顶推施工总体布置与施工工艺 / 192
5.3.3钢管桁撑结构设置及受力分析 / 193
5.3.4顶推工艺的改进方案 / 193
5.3.5全桥整体顶推 / 195
5.3.6工程总结 / 195
5.4上海北水湾大桥钢结构顶推工程 / 196
5.4.1工程概述 / 196
5.4.2施工工艺 / 196
5.4.3顶推过程的仿真建模及结果分析 / 197
5.4.4顶推的关键技术 / 197
5.4.5顶推技术的优点 / 198
5.4.6工程总结 / 198
5.5江门东华大桥钢箱梁顶推工程 / 198
5.5.1工程概述 / 198
5.5.2施工工艺 / 199
5.5.3主桥整体计算分析 / 199
5.5.4工程总结 / 205
第6章高铁提运架装备206
6.1提运架装备国内外发展概况 / 206
6.1.1国外发展概况 / 206
6.1.2国内发展概况 / 207
6.2提运架装备工作过程 / 208
6.2.1提梁机提梁 / 208
6.2.2运梁车运梁 / 209
6.2.3架桥机落梁 / 210
6.3提梁机 / 212
6.3.1提梁机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2
6.3.2提梁机设计参数计算及结构强度验算 / 216
6.3.3提梁机液压气动系统 / 236
6.3.4提梁机控制系统 / 239
6.4运梁车 / 247
6.4.1运梁车机械结构概况 / 247
6.4.2运梁车钢结构强度验算 / 248
6.4.3运梁车液压气动系统 / 255
6.4.4运梁车控制系统 / 256
6.5架桥机 / 256
6.5.1架桥机总体方案 / 256
6.5.2架桥机结构组成及功能 / 257
6.5.3架桥机主要特点 / 259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桥梁施工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施工经验不断丰富,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获得了很大的提升,桥梁施工建设迎来了成熟的高科技施工时代。
当前,桥梁结构不断推出新形式,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对桥梁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装备与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桥梁结构施工技术不断推出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装备,并在国内外桥梁工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桥梁结构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采用先进的桥梁结构施工工艺必须以先进的施工装备为前提,我国的桥梁结构施工装备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近年来,液压同步提升装备、大节段吊装装备、步履式顶推装备、高铁提运架装备等现代施工装备相继获得了广泛应用,在各种形式的桥梁结构施工中表现出高效、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特点,提升了桥梁结构施工作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桥梁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机械化和智能化施工要求,在一些大型桥梁结构的施工中仍然面临很多技术难题,迫切需要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施工案例作为指导。基于此,本书希望能够为我国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抛砖引玉。本书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同济大学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课题组近年来在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分别介绍了液压同步提升技术、步履式顶推技术和高铁提运架技术等三种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装备结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等,阐述了这些技术涉及的数学建模、设计计算、系统仿真、力学分析等基础问题,并结合相应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现代桥梁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本书的撰写得到了同济大学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秦利升、宋文杰、金晓林、郑飞、程鹏、李怀东等对本书的专业贡献,也感谢卞康丽、徐瑛、崔微微等的无私帮助;同济大学的吴冲教授对本书的撰写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有用的资料和素材,同济大学的张氢教授、李安虎教授和刘宗群高工也提供了诸多的有益建议,在此深表感谢。书中引用了作者指导的几位研究生的论文,包括硕士生谢超、敬重、包小凡等;作者的研究生梁敖在资料收集、插图绘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生周兆程和钱鑫参与了部分资料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谢意。本书的研究内容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80290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F07B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5398)等项目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可以为从事机械、土木和桥梁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由于作者时间和水平有限,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思考,其专业性和前瞻性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复杂地形条件下桥梁施工”的章节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详细介绍了在山地、河流、地震区等复杂环境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施工技术和方案,例如,地下锚固技术的应用、临时支撑结构的搭建、以及抗震加固措施的实施等。我被书中关于“模块化建造”的理念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将桥梁构件在工厂内预制,然后运往现场进行组装的施工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保证构件质量方面的优势。书中关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详细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质量问题,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来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例如,混凝土强度检测、焊接质量检验、以及结构变形监测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桥梁后期检测与评估”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动力响应检测等,以及它们在评估桥梁健康状况、预测使用寿命、制定维护计划等方面的作用。书中关于“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桥梁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作者介绍了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优化施工调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性,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桥梁工程技术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稳大气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立刻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第一感觉是纸张质量很好,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工整,这无疑为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桥梁案例的图文解析,那些精美的照片和细致的剖面图,仿佛把我带到了现场,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桥梁的宏伟和结构的精妙。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罗列了各种施工技术,更深入地剖析了每种技术背后的原理和适用条件,这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而非浅尝辄止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例如,在介绍悬索桥施工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架设缆索”的层面,而是详细阐述了索股张拉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温度变化对缆索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让我对这种跨越天堑的宏伟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桥梁建造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和技术进步的轨迹,从古代的石拱桥到现代的斜拉桥、悬索桥,每一项技术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创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新型材料应用的部分,比如高性能混凝土、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这些前沿技术的介绍让我对桥梁结构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内容翔实、逻辑清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性,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内容逻辑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我一直对超大跨度桥梁的建造过程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横跨海洋、连接大陆的巨型工程。翻开这本书,关于斜拉桥施工技术的讲解部分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作者以详实的案例,如港珠澳大桥、丹麦厄勒海峡大桥等,详细介绍了斜拉索的安装、调整以及监控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索塔施工部分的描述,书中不仅提到了滑模、爬模等常用技术,还重点阐述了不同气候条件、地质条件下对索塔施工方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测量和控制来保证索塔的垂直度和稳定性。此外,书中关于预应力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张拉工艺,到后张法、先张法的详细比较,再到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和控制,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施工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的章节,这对于任何工程建设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列举了多种可能发生的施工事故,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这让我深切体会到桥梁建设并非易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经过严谨的考量和周密的计划。书中的图表和数据也非常丰富,很多都是我之前在其他资料中难以获得的。例如,关于桥梁抗震设计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这对于我理解桥梁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安全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技术介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工程难题化繁为简,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内容涵盖了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的方方面面,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装配式施工”的介绍感到兴奋。作者详细阐述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和安装过程,以及装配式技术在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构件质量、减少现场作业量方面的优势。我被书中关于“智能化监测”的详细描述所吸引。作者介绍了各种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光纤光栅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以及它们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如何实时监测结构变形、应力分布、温度变化等关键参数,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书中关于“海工桥梁”施工技术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介绍了在海洋环境下,如潮汐、波浪、盐雾等不利因素对施工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应对这些挑战,例如,海上平台施工、水下基础施工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施工组织优化”的论述。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施工计划编制方法,还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对施工组织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何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书中对于“新型加固技术”的介绍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加固方法,还重点阐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都非常突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桥梁结构现代施工技术的平台,更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化我对桥梁施工理解的优质书籍。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复杂地形条件下桥梁施工的章节进行了深入研读。书中详细介绍了在山地、沼泽、地下水丰富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设备,例如,在陡峭山坡上修建桥梁时,如何解决高支模、大型构件的吊装以及施工通道的修建等难题。我被书中关于“一体化施工”和“智能化建造”的理念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介绍了3D打印、BIM技术在桥梁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还畅想了未来桥梁建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这让我看到了桥梁建设领域的新希望和新方向。书中对于水中桥梁施工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围堰的类型选择、水下混凝土浇筑的工艺、以及沉箱法施工的流程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施工技术经济性分析的探讨,很多时候,技术的先进性固然重要,但其经济合理性同样是决定方案选择的关键因素。书中列举了多种对比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权衡不同施工方案的成本和效益。此外,书中关于桥梁后期维护和加固的章节也很有价值,它让我明白,桥梁的生命周期并不仅仅局限于建造过程,后期的养护同样重要。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桥梁施工技术视野,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桥梁施工技术之间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探讨。例如,作者在介绍悬臂施工法时,不仅仅局限于其在混凝土梁桥中的应用,还将其与斜拉桥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两者在应力控制和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异同。书中关于“数字化建造”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BIM技术在桥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都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巨大优势。我被书中关于“绿色施工”理念的阐述所打动,书中不仅强调了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还介绍了许多环保型的施工材料和工艺,这让我看到了桥梁建设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模态分析”和“动力响应”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作者详细解释了这些概念如何帮助工程师预测和控制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变形,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质量。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例如,作者通过对某特大跨度桥梁施工事故的深入剖析,总结了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对于我们学习和规避风险非常有指导意义。我一直对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很感兴趣,书中关于提高桥梁抗腐蚀、抗疲劳性能的施工技术和材料选择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博大精深,既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又有微观的实践细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桥梁工程技术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其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见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桥梁施工过程中变形与应力控制”的章节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详细阐述了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通过科学的计算和精密的控制来保证桥梁结构的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以及如何监测和调整应力分布,确保结构的安全性。我被书中关于“新型桥梁连接技术”的论述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连接技术,如粘结剂连接、摩擦型连接等,并分析了它们在提高桥梁整体性能、耐久性和抗震能力方面的优势。书中关于“智能化施工设备与自动化施工”的章节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智能化施工设备,如自动爬模系统、智能吊装机器人等,并分析了它们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人为误差、保障施工安全方面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桥梁结构加固与修复技术”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加固与修复技术,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喷射混凝土修复等,并分析了它们在延长桥梁使用寿命、恢复桥梁承载能力方面的作用。书中关于“桥梁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桥梁建设的未来方向,作者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选用环保材料等手段来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桥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桥梁工程技术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桥梁施工世界的新大门。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大跨度桥梁施工”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悬索桥、斜拉桥等大跨度桥梁在不同施工阶段的独特技术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我被书中关于“智能化施工设备”的介绍所吸引,例如,自动化爬模系统、智能吊装设备、以及用于精确施工的激光导向系统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未来桥梁建造的无限可能。书中关于“桥梁连接技术”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介绍了螺栓连接、焊接连接等传统连接方式,还重点探讨了摩擦型连接、粘结型连接等新型连接技术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提高桥梁整体性能和耐久性方面的优势。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施工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论述。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潜在的施工风险,还详细阐述了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应急预案的制定等一系列管理措施,这对于确保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耐久性设计与施工”的章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强调了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还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的施工工艺来提高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例如,混凝土的密实度控制、防腐涂层的施工等。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桥梁工程技术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都让我耳目一新,它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见解。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的详细介绍着迷。作者不仅深入讲解了预应力技术的原理,还详细阐述了张拉工艺、灌浆工艺、以及预应力损失的控制措施等关键环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支持。我被书中关于“大型构件吊装技术”的论述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吊装设备和技术,如大型架桥机、履带式起重机、以及滑移技术等,并分析了不同技术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书中关于“钢结构桥梁施工”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介绍了钢梁的制造、运输和安装过程,还重点探讨了焊接、螺栓连接等钢结构连接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保证钢结构的精度和稳定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施工安全管理”的系统性论述。作者不仅详细分析了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风险,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这对于确保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关于“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桥梁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作者介绍了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实时监测桥梁的运行状态,并提前预警潜在的风险。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性,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桥梁工程技术专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思考,其专业性和前瞻性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型桥梁基础施工”的章节进行了深入研读。作者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下,如何选择和应用各种基础施工技术,例如,桩基施工、沉井施工、围堰施工等,并详细阐述了每种技术的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我被书中关于“数字化桥梁设计与施工”的理念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BIM技术在桥梁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都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巨大优势,例如,提高设计精度、优化施工方案、实现可视化管理等。书中关于“桥梁施工中的材料科学与应用”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新型高性能桥梁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聚合物等,还详细阐述了这些材料在提高桥梁结构性能、耐久性和抗震性能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施工中的应用注意事项。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监测技术,如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及它们在实时监测桥梁运行状态、预测潜在风险、制定维护计划等方面的作用。书中关于“桥梁施工中的创新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桥梁建设的未来方向,作者介绍了如3D打印技术、无人机施工等新兴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桥梁建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性,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桥梁工程技术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