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詩經·楚辭·曹操集·王勃集

李敖精編:詩經·楚辭·曹操集·王勃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詩經
  • 楚辭
  • 曹操
  • 王勃
  • 古典詩詞
  • 中國文學
  • 李敖
  • 選編
  • 文化經典
  • 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2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4022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6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96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6”選錄瞭全祖望的《鮚埼亭集》、袁枚的《小倉山房詩文集》、汪中的《江都汪氏叢書》、俞正夑的《癸巳類稿》、郭嵩燾的《養知書屋遺集》、佚名的《詩經》、屈平的《楚辭》、佚名的《古詩十九首》、曹操的《曹操集》、蔡琰的《悲憤詩》、曹植的《曹子建集》、阮籍的《阮籍集》、謝靈運的《謝康樂集》、鮑照的《鮑參軍集》、謝朓的《謝宣城集》、《王勃集》、陳子昂的《陳伯玉集》。《鮚埼亭集》是全祖望的著作,他終身為錶揚明末誌士的節烈而努力,所謂“於殘明碧血,刻意錶章”,寄托人間的正義。《小倉山房詩文集》是袁枚的詩文集,對封建正統文學觀點及形式主義思潮有衝擊作用。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鮚埼亭集

導讀?/?002

陸桴亭先生傳?/?003

萬貞文先生傳?/?008

劉繼莊傳?/?011

蓬萊王孝子傳?/?016

董永昌傳?/?019

梅花嶺記?/?022

小倉山房詩文集

導讀?/?028

答瀋大宗伯論詩書?/?029

書魯亮儕事?/?033

祭妹文?/?037

書麻城獄?/?041

章亦周秀纔與山僧同迎至硃砂峰下?/?044

桃源路尤險霞裳有難色餘勇進至會仙石遇雨而返?/?045

謁嶽王墓?/?046

其一?/?046

其二?/?046

其三?/?047

其四?/?047

其五?/?048

其六?/?048

其七?/?049

桐江?/?050

江都汪氏叢書

導讀?/?052

自序?/?053

癸巳類稿

導讀?/?068

原相上?/?069

原相中?/?071

原相下?/?074

節婦說?/?076

貞女說?/?078

妒非女人惡德論?/?079

書《舊唐書·輿服誌》後?/?082

哭為禮儀說?/?091

書《朝野僉載》後?/?093

養知書屋遺集

導讀?/?098

倫敦緻李伯相?/?099

復姚彥嘉?/?107

寄李伯相?/?111

緻李伯相(一)?/?114

緻李伯相(二)?/?117

與友人論仿行西法?/?120

詩經

導讀?/?124

伐檀?/?125

碩鼠?/?129

大東?/?132

節南山?/?138

雨無正?/?145

十月之交?/?150

下武?/?156

文王?/?160

蕩?/?166

雲漢?/?172

瞻卬?/?179

召旻?/?185

敬之?/?189

楚辭

導讀?/?192

離騷?/?193

九歌?/?218

東皇太一?/?218

雲中君?/?220

湘君?/?221

湘夫人?/?223

大司命?/?226

少司命?/?228

東君?/?231

河伯?/?232

山鬼?/?233

國殤?/?235

禮魂?/?236

九章?/?237

惜誦?/?237

涉江?/?242

哀郢?/?246

抽思?/?250

懷沙?/?254

思美人?/?257

惜往日?/?259

橘頌?/?261

悲迴風?/?262

遠遊?/?268

蔔居?/?275

九辯?/?277

招魂?/?286

大招?/?294

古詩十九首

導讀?/?302

序?/?303

行行重行行?/?304

青青河畔草?/?306

青青陵上栢?/?308

今日良宴會?/?310

西北有高樓?/?312

涉江采芙蓉?/?314

明月皎夜光?/?315

冉冉孤生竹?/?317

庭中有奇樹?/?319

迢迢牽牛星?/?321

迴車駕言邁?/?323

東城高且長?/?325

驅車上東門?/?327

去者日以疏?/?329

生年不滿百?/?331

凜凜歲雲暮?/?333

孟鼕寒氣至?/?335

客從遠方來?/?337

明月何皎皎?/?339

曹操集

導讀?/?342

度關山?/?343

薤露行?/?347

對酒?/?350

蒿裏行?/?353

短歌行?/?356

苦寒行?/?360

步齣夏門行?/?363

艷?/?363

觀滄海?/?365

鼕十月?/?366

土不同?/?367

龜雖壽?/?368

卻東西門行?/?370

陌上桑?/?373

悲憤詩

導讀?/?378

悲憤詩?/?379

鬍笳十八拍?/?383

曹子建集

導讀?/?396

箜篌引?/?397

名都篇?/?399

美女篇?/?401

白馬篇?/?403

七哀?/?405

送應氏?/?406

其一?/?406

其二?/?407

雜詩六首?/?409

其一?/?409

其二?/?410

其三?/?411

其四?/?411

其五?/?412

其六?/?413

贈白馬王彪?/?415

其一?/?416

其二?/?417

其三?/?418

其四?/?418

其五?/?419

其六?/?420

其七?/?420

阮籍集

導讀?/?424

詠懷?/?425

其一?/?425

其二?/?426

其三?/?426

其四?/?428

其五?/?428

其六?/?430

其七?/?431

其八?/?432

其九?/?432

其十?/?433

其十一?/?434

其十二?/?435

其十三?/?436

奏記詣蔣公?/?438

謝康樂集

導讀?/?440

從遊京口北固應詔?/?441

述祖德詩二首?/?443

九日從宋公戲馬颱集送孔令?/?446

鄰裏相送至方山?/?448

過始寜墅?/?449

七裏瀨?/?451

登池上樓?/?453

遊南亭?/?455

遊赤石進泛海?/?457

登江中孤嶼?/?459

登永嘉綠嶂山詩?/?461

齋中讀書?/?463

山南樹園激流植援?/?464

石壁精捨還湖中作?/?465

登石門最高頂?/?466

石門新營所住四麵高山迴溪石瀨茂林修竹?/?468

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470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472

過白岸亭詩?/?474

初去郡?/?476

夜宿石門詩?/?478

入彭蠡湖口?/?479

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榖?/?481

歲暮?/?483

鮑參軍集

導讀?/?486

采桑?/?487

代蒿裏行?/?490

代挽歌?/?492

代東門行?/?494

代放歌行?/?498

代陳思王京洛篇?/?502

代門有車馬客行?/?505

代棹歌行?/?508

代白頭吟?/?510

代東武吟?/?514

代彆鶴操?/?519

代齣自薊北門行?/?521

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524

代悲哉行?/?527

代陳思王白馬篇?/?529

代升天行?/?532

鬆柏篇?/?536

代苦熱行?/?542

代朗月行?/?546

代堂上歌行?/?548

代結客少年場行?/?551

謝宣城集

導讀?/?556

江上麯?/?557

同謝谘議詠銅雀颱?/?558

玉階怨?/?559

金榖聚?/?560

入朝麯?/?561

同王主簿有所思?/?562

京路夜發?/?563

和徐都曹齣新亭渚?/?564

遊敬亭山?/?565

遊東田?/?567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568

酬王晉安?/?570

郡內高齋閑望答呂法曹?/?571

新亭渚彆範零陵雲?/?572

之宣城郡齣新林浦嚮闆橋?/?573

在郡臥病呈瀋尚書?/?574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576

直中書省?/?577

宣城郡內登望?/?579

高齋視事?/?581

落日悵望?/?582

移病還園示親屬?/?583

送江兵曹檀主簿硃孝廉還上國?/?584

鞦夜?/?585

和何議曹郊遊?/?586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587

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589

新治北窗和何從事?/?591

和江丞北戍琅琊城?/?592

和王中丞聞琴?/?593

離夜?/?594

王孫遊?/?595

臨溪送彆?/?596

王勃集

導讀?/?598

賦?/?599

采蓮賦?/?599

澗底寒鬆賦?/?602

慈竹賦?/?602

青苔賦?/?603

四言古詩?/?605

倬彼我係?/?605

五言古詩?/?607

上巳浮江宴韻得阯字?/?607

春日宴樂遊園韻得接字?/?607

山亭夜宴?/?608

詠風?/?608

懷仙?/?608

忽夢遊仙?/?609

六言古詩?/?610

雜麯?/?610

七言古詩?/?611

鞦夜長?/?611

采蓮麯?/?611

臨高颱?/?612

滕王閣?/?612

江南弄?/?613

落花落?/?613

寒夜懷友二首?/?613

五言律詩?/?614

銅雀妓二首?/?614

聖泉宴?/?614

尋道觀?/?615

散關晨度?/?615

彆薛華?/?615

重彆薛華?/?616

遊梵宇三覺寺?/?616

麻平晚行?/?616

送盧主簿?/?616

餞韋兵曹?/?617

白下驛餞唐少府?/?617

杜少府之任蜀州?/?617

仲春郊外?/?617

郊興?/?618

郊園即事?/?618

觀佛跡寺?/?618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618

八仙逕?/?619

春日還郊?/?619

對酒春園作?/?619

觀內懷仙?/?619

鞦日彆王長史?/?620

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620

長柳?/?620

羈遊餞彆?/?620

易陽早發?/?621

焦岸早行和陸四?/?621

深灣夜宿?/?621

傷裴錄事喪子?/?621

五言排律?/?622

泥溪?/?622

鞦日仙遊觀贈道士?/?622

齣境遊山二首?/?623

三月麯水宴得煙字?/?623

附:三月麯水宴得樽字?/?624

五言絕句?/?625

晚留鳳州?/?625

羈春?/?625

林塘懷友?/?625

山扉夜坐?/?626

春莊?/?626

春遊?/?626

春園?/?626

林泉獨飲?/?626

登城春望?/?627

他鄉敘興?/?627

夜興?/?627

臨江二首?/?627

江亭夜月送彆二首?/?628

彆人四首?/?628

贈李十四四首?/?628

早春野望?/?629

山中?/?629

鼕郊行望?/?629

寒夜思友三首?/?629

始平晚息?/?630

扶風晝屆離京浸遠?/?630

普安建陰題壁?/?630

九日?/?630

七言絕句?/?631

鞦江送彆二首?/?631

蜀中九日 ?/?631

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632

附:九日登玄武山旅眺?/?632

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捨?/?632

序?/?633

滕王閣詩序?/?633

遊山廟序?/?635

梓潼南江泛舟序?/?635

上巳浮江宴序?/?636

綿州北亭群公宴序?/?636

夏日登龍門樓寓望序?/?637

夏日登韓城門樓寓望序?/?637

鞦日遊蓮池序?/?638

越州鞦日宴山亭序?/?638

鞦日宴洛陽序?/?639

陳伯玉集

導讀?/?642

詩賦?/?643

塵尾賦?/?643

感遇三十八首?/?644

觀荊玉篇?/?653

鴛鴦篇?/?654

修竹篇?/?654

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應製?/?655

洛城觀酺應製?/?655

白帝城懷古?/?655

度荊門望楚?/?656

峴山懷古?/?656

晚次樂鄉縣?/?656

入峭峽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嶺相映有奇緻焉?/?657

宿空舲峽青樹村浦?/?657

宿襄河驛浦?/?657

入東陽峽與李明府船前後不相及?/?658

補遺?/?659

登幽州颱歌?/?659


精彩書摘

原?相?上

孔子《三朝記·少閑篇》雲: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色,文王取人以度,文具《大戴禮》。《史記·儒林列傳》雲: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以補博士弟子,有古法也。《鄭語》言:周王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韋昭注雲:角有伏犀,輔頰豐盈,皆賢明之相,周王不知相人法,不本堯舜文王以狀色度取人之意,以緻王道息絕。唐李揆亦有獐頭鼠目之嘆。儒者立論,不依據聖人,而徒傅閤荀卿,取悅窮固之人,豈有當哉?荀卿所舉古聖賢,皆是異錶,非謂其陋,其言美者,乃似婦人,失男子之度,其為不肖,正閤相人之法。相人者,《左傳》有內史叔服,《荀子》《史記》有姑布子卿、唐舉,《史記》又有呂公、許負等。又相黥布、衛青,皆王侯。在《漢書·藝文誌》相人法書流傳之前,固有驗也。叔服稱叔孫榖豐下。杜預注雲:蓋麵方而必其有後,則古人齣師命將,必取方麵大耳,因天因人之意,儒而愚者何足知之?姑布子卿言:天之所授,雖賤必貴。此言三代以後,由草茅而貴富者多矣。《周語》雲:叔孫僑如上方而下銳,宜其觸冒人。《呂覽·達鬱》尹鐸雲:臣嘗聞相人於師,敦顔而土色者忍醜,謂趙簡子。《史記·趙世傢》雲:白起小頭而銳上,斷敢行也;童子黑白分明,見事明也;視瞻不轉,執誌強也。則由相貌以知心術,蓋孔子所述堯舜文王取人之法。荀卿非相,而《孔叢子·執節篇》子慎曰:聞之荀卿,長目而豕視者,必體方而心圓,以其法相人,韆百不失。與《左傳》商臣蜂目、《國語》叔魚虎目,為不善之法同,是荀非相而實傳其正法也。《左傳》稱:宋痤美而狠,佐惡而婉。《晉語》稱:知瑤美鬢長大狠在心。《史記》褚先生稱:或醜惡而宜大官,或美好佳麗而為惡人。患其美惡特依俗人言之,求之相法,則美惡定矣。曆觀古術,皆有所齣。古聖人或由之以緻泰平,不容以己見非之。《藝文類聚》引《莊子》雲(今《莊子》無):孔子捨於沙邱,見主人,曰辨士也,其口窮踦,其鼻空大,其睫流。堯舜文王孔子,皆用相人法,不可非也。漢黃憲以器字勝人,天下後世莫能摘其非。虞翻通儒,而骨節不媚,《吳誌》稱其多見毀謗,獨非以相哉?古之聞人,多著《非相》,語止迂拙。皮日休立一難曰:類禽獸反富貴,不悟人性至貴,物各得人一體。故還於物徵之,類禽獸之談,日休又何取於皮而氏之也哉?蓋悍而拙矣。

孔叢聞之荀卿,一本作“聞之鄉人”。

原?相?中

用人之法,萬世不能易也,試之而已。有威可畏,有儀可象,而慮其不達於政也,則試之,亦以成之也。有人於此,望而知其凶暴疲愞,亦試之,則必敗矣。天下事可嘗試焉如此乎?然則如之何?曰相之。相者,在昔聖賢明智,考驗而得之者也。天之雨暘,可望雲氣而知也;地之沙土,可望山水而知也。十二月之氣,平土埋管而候之,以次應焉,何也?習也。今日應於此,而兆如此;驗於彼,而兆如彼。閤而論之,其情見矣,非有鬼神考驗之功然也。行於野,見麥苗焉,知其為麥;見稻秧焉,知其為稻,其成實而用之也。或供上,或自饗,或糶人,或為粢盛,或為食、為糜、為餐、為餈、為餅,不可知也,則試之之說也。若非相,則是見麥而疑為稻,見稻而惑於麥,必待其成而知之。古人何言張中種榖,火中種黍菽,虛中種麥,未種而先定其名也?非相者曰:“是猶馬之子為馬,雞之子為雞,以其種知之,非相法也。”曰:“以其種知之,亦由相形而得也。見其種而知其物,見其人而不知其善惡,是必見人而不察其官骸,記其容止者也。”然則辨種者,可為神農氏道,而難為不辨菽麥者言也。今夫見桃樹者,知其實甘;見梅樹者,知其實酸。夫桃與梅之樹,非有甘與酸之理可推也。見雁者,知其為南北之信鳥,而無緣獨責雁以信。埽戶之時,見蠨蛸焉,蠨蛸方逃也,三尺童子能知之,曰:“是緣壁結網者。”何以知之?以嚮者食而知其甘酸,數其南北而拂其網,故睹其形而知其性也。若非相,則食柑而難桃之甘,食瓜而難梅之酸,指烏而告人曰“是亦羽族”,何有南北之信?以鼠婦而難長踦,不揣其本,復不齊其末,智不若童子矣。考驗者,聖人自為其難者也。相人之法,聖人詒後人以易者也。神農嘗百草,一日遍七十二毒,而方藥傳焉。今不信方藥,曰草木之性,何由辨形知之,不服參苓而餐烏頭,迨其知之,悔之晚矣。蜂細腰者螫人,黃蜂則不矣。青蠅營營然變黑白,蒼蠅聲亂人,不可使同罪也,是於其相知之。蛇之類多矣,古人問無恙,亦問無蛇,而蚺蛇吞鹿不吞人,人赴之,以形可識也。若不信形而非相,則將見肉而不敢食,見衣而不敢衣,見日而不信其晝,見星星而不信其夜也。寶其貝焉,而曰:“黑白各半,不使人寡;黃唇點齒有赤駁,不使人驚;黑鼻無皮,不使人病瘧;赤帶通脊,不消胎;赤幟內殼赤絡,不使人善忘;青唇赤鼻,不使人愚淫;脊上有縷句唇,不使童子盜,則亦佩之而已。”古人何與焉?槖駝一也,明駝、韆裏馬,則同也,而毛束皮、皮束筋、筋束肉、肉束骨者,天下馬也。人則比而同之。然則天有十日,人無十等,彼都人士,何以為萬民之望也?舜為聖天子,項羽目與之同;孔子聖人,陽虎貌與之同。故龍有九,或司雲雨,或為萬物災;鳳有五,或為瑞,或為妖。聖人於相貴審也。古之相人書,不可得矣。今於人麵分部限行年,亦古法也。象身具十二禽肉,正月膽在虎肉,二月兔肉,十二月牛肉、熊膽。春首、夏腹、鞦左足、鼕右足,是有何理哉?古人積驗數十象熊而始知之,故曰:“相法者,曆考古之賢達形狀、年歲、事跡,而比閤之,而非相者乃肆其無稽之辭也。”

原?相?下

孔子之言曰:“吾以貌取人,則失之子羽。”鄭之鬷衊,亦貌惡人也,著於經典,此少不得難多,暫不得難常也。孔子門人三韆,獨子羽以貌寢聞,然明之賢,不先於子美。又二人貌惡,非定為愚陋之狀也。兀者德全,無與於七竅,刖而能武,宮而著書,是在神明也。荀卿曰:“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陶宏景曰:“相者,性命之著乎形骨,吉凶之錶乎氣貌。”《劇談錄》雲:“丁重相,駙馬都尉判鹽鐵於悰,言風儀秀整,禮貌謙抑,如百斛重器,所貯尚空其半,安使不益於祿位哉?浹旬果大拜。”(自《警編·謹言語》雲:“薛奎評明鎬為人端肅,言簡而理盡,此貴臣相也。鎬果貴。”)《後漢書·趙壹傳》雲:“壹魁梧,美須豪眉,袁逢使善相者相之,雲仕不過郡吏,竟如其言。”壹強乾袁逢、羊陟以買名,又激皇甫規以為高,蓋猾吏之雄,非正氣,此相之可前知者也。《漢書》言:“王莽時,甄豐子尋被誅,莽聞其手文有天子字,解臂視之,曰:‘此一大子也。’”一曰“一六子”。六近戮,言豐尋皆當戮死。《晉書》言:“成帝時,晉寜有人謁止車門,言王和女可足下有七星,星毛長三寸,當為天子後。詔誅其人,並下晉寜郡誅可。”此則怪也,奇異之氣,疑於貴富,非有同人之質,自然端貴,可為賢明之徵也。《左傳》言:“子都射害人,《詩》稱其美,歌之曰‘不見子都’。”《漢書》言:“雲陽董聖卿,真美麗人也,又富貴,然卒自殺無後。”此又彆也,非是形骸端正,而近惑於韶秀,故經傳於似秀而實非秀者,正名之曰頑童,則經傳於相審矣。知此二者,相人之術,進於道矣。《魏書·耿元傳》雲:“善蔔占,王公求其筮者,元拒而不許,曰:‘今既貴矣,何所求而復蔔也?’”五代趙鳳謂相士既識唐明宗,若復置之京師,則輕躁狂險之人,輻湊其門,自古術士妄言,緻人族滅者多矣。《金史·宗望傳》:“大定十二年詔:自今宗室宗女有屬籍者,及官職三品者,除占問嫁娶修造葬事,不得推算相命,違者徒三年,重者從重。”若今之相士,固無取焉,術士之口,非惟妖異是懼,亦當遠絕訛言,門無雜賓,名傢之規,是無疑也。

節婦說


《禮·郊特牲》雲:“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後漢書·曹世叔妻傳》雲:“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按婦無二適之文,固也,男亦無再娶之儀。聖人所以不定此儀者,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非謂庶人不行禮,大夫不懷刑也。自禮意不明,苛求婦人,遂為偏義。古禮夫婦閤體同尊卑,乃或卑其妻。古言終身不改,(言)身,則男女同也。七事齣妻,乃七改矣;妻死再娶,乃八改矣。男子理義無涯涘,而深文以罔婦人,是無恥之論也。《魏誌·鍾繇傳》雲:“子毓為禦史中丞、侍中、廷尉,聽君父已沒,臣子得為理謗,及士為侯,其妻不復配嫁。”《北史·李諧傳》雲:“五品以上妻妾(九品以上妻)不得改嫁。”《北夢瑣言》雲:“士人女郎,無改適之禮。”然宋(仁宗時,禦史唐詢言:“參知政事吳育弟,娶李遵頊妹,有子六人而寡,育不使改嫁,欲用此附李氏自進。”詢言甚險,然當時科條,實齣情理之外。)濮王允讓。仁宗時,知大宗正事,故事:宗婦少喪夫,雖無子,不許更嫁。允讓曰:“此非人情。”乃為請,使有歸。檢《禮誌十八》雲:“治平中,令宗室女再嫁者,祖父有二代任殿直,若州縣以上,即許為婚姻。”熙寜十年,詔宗婦非袒免以上親,與夫聽離,再嫁者,委宗正司審核,其恩澤已追奪,而乞與後夫者,降一等。尋詔宗女毋得與嘗娶人結婚,再適者不用此法。是女再嫁,與男再娶者等。《元史·列女傳》雲:“鄭州霍尹氏,夫死,姑命其更嫁,尹不忍。姑曰:‘世之婦皆然,人未嘗以為非,汝何獨恥之?’尹曰:‘人之誌不同,妾知守妾誌耳。’姑不能強。”此則婦人之節,男子所不及。(《潛夫論·聽訟篇》雲:“貞潔寡婦,或貪其財賄,強中欺嫁,迫脅遺送。”《通典·禮十九》雲:“唐貞觀元年二月,詔其庶人妻喪,達製之後,孀居服製已除,並須申以婚媾,令其好閤。若守誌貞潔,並任其情,無勞抑以嫁娶。”則古事屈抑者多。)其再嫁者,不當非之,不再嫁者,敬禮之斯可矣。


貞女說


《列女傳》雲:“丹陽羅靜者,廣德羅勤女,為同縣硃曠所聘。婚禮未成,勤遇病喪沒,鄰比斷絕,曠觸冒經營,尋復病亡。靜感其義,遂誓不嫁。有楊祚者,多將人眾,自往納幣,靜乃逃竄。祚劫其弟妹,靜懼為祚所害,乃齣見之,曰:‘實感硃曠為妾父而死,是以托身亡者,自誓不貳,辛苦之人,願君哀而捨之,如其不然,請守之以死。’乃捨之。”後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謂之貞女,其義實有難安。未同衾而同穴,謂之無害,則又何必親迎?何必廟見?何必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世又何必有男女之分乎?此蓋賢者未思之過,必若羅靜者,可雲女士矣,可雲貞女矣。嘗見一詩雲:“閩風生女半不舉,長大期之作烈女。壻死無端女亦亡,鴆酒在尊繩在梁。女兒貪生奈逼迫,斷腸幽怨填胸臆。族人歡笑女兒死,請旌藉以傳姓氏。三丈華錶朝樹門,夜聞新鬼求返魂。”嗚呼!男兒以忠義自責則可耳,婦女貞烈,豈是男子榮耀也?


妒非女人惡德論


妒在士君子為惡德,謂女人妒為惡德者,非通論也。古見官文書者,宋明帝以湖孰令袁慆妻妒忌,賜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婦記》。又以公主多妒,使人代江敩撰《辭婚錶》,見《宋書·後妃傳》。有雲:姆妳爭媚,相勸以嚴;妮媼競前,相諂以急。聲影纔聞,少婢奔迸,裙袂嚮席,老醜叢來。左右整刷,以疑寵見嫌;賓客未冠,以少容見斥。《魏書·宗室傳》:“元孝友上錶雲:‘古諸侯娶九女、十一妻、一妾,晉令諸侯王娶妾八人;郡公侯六人;第一、二品四人;三品、四品三人;五品、六品二人;七品、八品一人。至聖朝忽棄此數,由來漸久,將相多尚公主,王侯皆娶後族,故無妾媵,習以為常,舉朝既是無妾,天下殆將一妻。設令誌強廣娶,則傢道離索,身事屯邅,內外親知,共相嗤怪。父母嫁女,則教以妒;姑姊逢迎,相勸以急。以製夫為婦德,以能忌為女工。妒忌之心生,則妻妾之禮廢;妻妾之禮廢,則奸淫之兆興。此臣之所毒恨者也。請製令王公一品,娶八通妻,備九女;二品,備七;三品、四品,備五;五品、六品,則一妻二妾。限一周年,悉令充數。若不充數,及待妾非禮,使妻妒加捶撻者,免所居官。妻無子而不娶妾,科以不孝之罪,離遣其妻。’”《北齊書·元孝友傳》亦有之。《舊唐書·職官誌·司封》雲:“親王,孺人二,媵十;一品,媵十;二品,媵八;國公、三品,媵六;四品,媵四;五品,媵三。”《唐書·百官誌》雲:“凡置媵,上其數,補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朝野僉載》雲:“唐貞觀中,桂陽令阮嵩妻妒,刺史崔邈雲:‘一妻不能禁止,百姓如何整肅!妻既禮教不修,夫又神明安在?’解見任。”此崔邈意與元孝友同。妒者,婦人常情,妒而忌,則殺人者死,傷人抵罪,何煩詔錶令檄牽妒言之哉?《明會典·刑部·律例一》雲:“親王,妾媵十人,一次選;世子、郡王,四人。二十五歲無子,具二人,有子即止;三十無子,始具四人。長子至將軍,三十無子,具二人;三十五無子,具三人。中尉,三十無子,娶一妾;三十五無子,具二人。庶人四十以上無子,許娶一妾。”《律例四》雲:“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者,方聽娶妾,違者笞四十。”此則婦女無可妒,禮法之最善者也。《易林》雲:“二婦同夫,誌不相思,心懷不平,誌常愁怨。”《意林·申子》雲:“妒妻不難破傢,一妻據夫,眾妻皆亂,此不可奈何者也。”《韓非子·內儲說六微二》雲:“衛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對曰:‘益是,子將以買妾。’”《意林·典論》雲:“上洛都尉王玉,以功封侯,其妻泣於內,恐富貴更娶妻妾。”《三國誌·袁紹傳注》、魚豢《典略》亦同,此其夫必素佻達者。《後漢書·馮衍傳注》:“衍與妻弟任武達書雲:‘先聖之禮,士有妻妾,年衰歲暮,恨入黃泉,遭逢忌妒,傢道崩壞。醉飽過差,輙為桀紂,房中調戲,布散海外,傢貧無僮,賤為匹夫。故舊見之,莫不淒愴,曾無憫惜之恩。唯一婢,武達所親見,頭無釵飾,麵無脂粉,不原其窮,不揆其情,訩訩藉藉,不可聽聞。暴虐此婢,不死如發,半年之間,膿血橫流。宜詳居措,且自為計,每以上書告訴相恐。’”此婦性蓋暴急,衍誣之為妒。《漢書·貢禹傳》言:“諸侯妻妾,或至數百人,豪富吏民,蓄歌者數十,時無限製。”衍以宦厈,貧不具僮,自不能具妾。循衍書意,蓋有愧行於其妻矣。夫婦之道,言緻一也,夫買妾而妻不妒,則是恝也,恝則傢道壞矣。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緻一也,是夫婦之道也。依經史正義言之,妒非女人惡德,妒而不忌,斯上德矣。



中華經典瑰寶,穿越時空的智慧與情韻 浩渺的中華文明長河中,總有一些璀璨的星辰,以其獨特的魅力,穿越韆年,至今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它們或是先民們質樸真摯的情感流露,或是戰火紛飛年代裏英雄的豪邁宣言,抑或是文人騷客筆下對傢國山河的深情描繪。本書精心匯集瞭中國文學史上四部極具代錶性的經典作品——《詩經》的古樸民風,《楚辭》的瑰麗想象,《曹操集》的雄渾悲壯,以及《王勃集》的清新雋永。這四部作品,如同四扇窗戶,引領我們窺探中國古代社會的風貌,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領略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 《詩經》:風雅頌,古樸民風的時代迴響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瞭自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它以其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生動的意象,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鮮活的古代社會生活畫捲。 風: “風”部分收錄瞭各地方民歌,即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這些民歌,如同山野間自由流淌的溪流,樸實無華,卻充滿瞭生命力。它們或描繪農耕生活的辛勞與希望,如《七月》;或抒發男女青年純真熾熱的愛情,如《關雎》;或反映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的痛苦,如《君子於役》。這些詩歌,以其貼近生活、直抒胸臆的特點,展現瞭古代人民的喜怒哀樂,是瞭解古代社會民情風俗的寶貴資料。它們以最真誠的筆觸,記錄瞭社會最基層的心聲,是中華民族情感的根脈所在。 雅: “雅”部分則多為朝會宴享、祭祀等場閤的樂歌,分為“大雅”和“小雅”。“雅”的音樂,更為莊重典雅,其內容也多與政治、曆史、道德相關。“小雅”多是貴族階層的宴樂詩,內容廣泛,有記敘個人遭遇的,有抒發政治感慨的,也有諷刺時弊的。例如,《鹿鳴》以宴飲場麵烘托君臣和樂,《白華》錶達瞭對亂世的憂慮。《大雅》則更為宏大,多為頌揚周王室功德、記敘重大曆史事件的史詩,如《生民》講述後稷的誕生,《公劉》描繪瞭先民遷徙的艱難。它們如同曆史的長捲,記錄著王朝的興衰,社會的變遷,以及統治者的政治抱負與憂思。 頌: “頌”部分是宗廟祭祀的樂歌,是歌頌君王、祖先功德的樂麯,語氣更為肅穆莊重。它們以贊美的形式,錶達瞭對神靈、祖先的敬畏,對統治者的歌頌,以及對國傢繁榮昌盛的祈願。這些詩歌,充滿瞭宗教色彩和政治寓意,反映瞭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的製度和人們的信仰觀念。 《詩經》的語言,多用賦、比、興的手法,其“興”的藝術手法,更是成為後世詩歌創作的典範。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引發情感的聯想,使得詩歌意境深遠,韻味無窮。閱讀《詩經》,如同走入遠古的村落,傾聽質樸的歌謠,感受先民們純真的情感,體味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楚辭》:屈原哀歌,浪漫瑰麗的南方情思 與《詩經》的質樸不同,《楚辭》以其瑰麗的想象,浪漫的風格,以及獨特的楚地風情,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楚辭》的代錶人物是屈原,他的作品充滿瞭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離騷》: 作為屈原的代錶作,《離騷》以其宏大的篇幅,奇幻的意象,深刻的象徵意義,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之作。屈原在詩中,以“我”為主人公,抒發瞭自己懷纔不遇、遭受讒毀的痛苦,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深切擔憂。他運用大量的神話傳說、奇花異草、珍禽異獸,構建瞭一個瑰麗而又悲涼的藝術世界。詩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句,更是成為韆古名句,激勵著無數仁人誌士在艱難睏苦中追尋真理和理想。 《九歌》: 《九歌》是屈原根據南方楚國民間祭祀的樂歌創作而成的一組詩歌。它們以神話為背景,描繪瞭人神相戀、悲歡離閤的故事,充滿瞭濃鬱的楚地風情和原始的宗教色彩。這些詩歌,充滿瞭熾熱的情感和強烈的戲劇衝突,展現瞭楚人浪漫而又奔放的民族性格。 《天問》: 《天問》是屈原對宇宙、自然、神話、曆史等一係列問題的追問,其內容包羅萬象,充滿瞭哲理思辨的色彩。屈原以其磅礴的想象力,對天地萬物提齣瞭一係列疑問,展現瞭其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楚辭》的語言,華美而富有節奏感,其大量的疊字、疊詞,以及獨特的句式,使得詩歌具有強烈的音樂美。閱讀《楚辭》,如同置身於神秘瑰麗的南方土地,感受那奔放熱烈的情感,以及那充滿奇幻色彩的想象世界。 《曹操集》:亂世梟雄,雄渾悲壯的政治抱負 曹操,這位三國時期的傑齣政治傢、軍事傢,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傢。他的詩歌,以其雄渾蒼勁的風格,深刻反映瞭亂世的殘酷,以及他徵戰沙場、雄圖霸業的抱負。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句耳熟能詳的開篇,便是齣自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以其慷慨激昂的語調,抒發瞭曹操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以及他建立一番偉業的雄心壯誌。詩中“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一句,更是道齣瞭亂世英雄內心的苦悶與豪情。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首詩,以其壯闊的意境,描繪瞭曹操在碣石山觀賞大海的景象,並藉此抒發瞭他宏大的政治抱負。“日月之行,若齣其中;星漢燦爛,若齣其裏。”這兩句,更是將大海的壯麗與宇宙的浩瀚融為一體,展現瞭曹操超越時空的視野和雄纔大略。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這首詩,錶達瞭曹操對生命有限的深刻認識,以及他渴望延年益壽、成就一番事業的強烈願望。“老驥伏櫪,誌在韆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兩句,更是成為激勵後人的韆古名句,展現瞭曹操永不磨滅的進取精神。 曹操的詩歌,不落俗套,風格豪邁,充滿瞭陽剛之氣。他的作品,不僅展現瞭他作為一代梟雄的政治抱負,更體現瞭他作為一位文學傢的深刻洞察力和非凡的藝術纔華。閱讀《曹操集》,如同置身於金戈鐵馬的三國戰場,感受那亂世中的英雄氣概,以及那縱橫捭闔的政治智慧。 《王勃集》:初唐新聲,清新雋永的少年風采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年少成名,纔華橫溢。他的詩文,以其清新俊逸的風格,明麗的色彩,以及積極樂觀的情感,成為初唐詩壇的一道亮麗風景。 《滕王閣序》: “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這篇著名的駢文,不僅展現瞭王勃高超的文采,更描繪瞭一幅壯麗的滕王閣鞦景圖。詩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句,點明瞭地點;“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一句,又流露齣作者懷纔不遇的感慨。然而,整篇序文,更多的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思考,以及對美好景物的贊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齣自王勃贈送友人杜少府的詩。它以其豁達的胸懷,錶達瞭對友人遠行的慰藉,以及對友誼的珍視。“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一句,更是體現瞭王勃超脫的灑脫,以及對友誼超越時空的信念。 《送龔悟》: 此外,王勃還有許多描繪山水、抒發情感的佳作。他的詩歌,往往將自然景物與個人情感巧妙地融閤,創造齣意境優美、情韻悠長的藝術境界。 王勃的詩歌,語言明快流暢,意象清晰,充滿瞭少年人的朝氣和銳氣。他的作品,不僅為初唐詩壇注入瞭新的活力,也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瞭豐富的藉鑒。閱讀《王勃集》,如同漫步於初唐的江南水鄉,感受那清新脫俗的詩意,以及那少年人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的青春。 四部經典的交融與碰撞,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 《詩經》的樸實,《楚辭》的浪漫,《曹操集》的雄渾,《王勃集》的清新,這四部作品,風格迥異,卻又共同構成瞭中華文學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分彆代錶瞭中國古代文學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情感錶達方式,但都共同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精神氣質。 本書的編纂,旨在將這些經典作品匯集在一起,讓讀者能夠一次性領略中華古代文學的精華。通過閱讀這些穿越時空的智慧與情韻,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更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啓迪智慧,提升自我。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旅程,更是一次與中華文明的深刻對話,一次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每一首詩,每一篇文,都是曆史的片段,是情感的載體,是智慧的結晶。它們如同璀璨的珍珠,串聯起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長河。在喧囂的現代社會,靜下心來,翻開這些古老的篇章,讓那些質樸的文字,那些深邃的意境,那些激昂的情感,在心底蕩漾開來。你會發現,那些古老的聲音,依然能夠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你重新審視生活,感悟人生,體會中華文明永恒的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說起王勃,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滕王閣序》那“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的韆古名句。這篇序文不僅文筆華麗,氣勢磅礴,更展現瞭少年王勃非凡的纔情和胸懷。我一直對這位早逝的纔子充滿好奇,他的詩歌,雖然數量不多,卻字字珠璣,意境深遠。尤其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成為韆古傳誦的佳句,錶達瞭豁達的人生觀和深厚的情誼。然而,相比於《滕王閣序》的聲名在外,我對王勃其他詩歌作品的瞭解就顯得有些零散。我希望能夠讀到一本專門收錄王勃詩作的選本,最好能夠對每一首詩的創作背景、情感主旨以及藝術特色進行深入解讀,這樣我纔能更全麵地認識這位唐代璀璨的文學新星,感受他短暫生命中迸發齣的耀眼光芒。

評分

對於古代文學作品,我最看重的是其思想深度和藝術感染力。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我思考,讓我産生共鳴的作品。無論是《詩經》樸素的民風,還是《楚辭》浪漫的想象,亦或是曹操詩歌中的雄渾壯闊,王勃詩句中的清麗曠達,它們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在閱讀過程中,我有時會覺得,單單憑藉自己的理解,很難完全捕捉到這些作品背後所蘊含的豐富信息。我期待能有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它能夠幫助我跨越時空的限製,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創作意圖。或許是專業的學者進行細緻的考證和解讀,或許是優秀的譯者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詮釋,總之,我希望能夠得到更深層次的滋養,讓我在欣賞古人文字魅力的同時,也能汲取他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讓閱讀的體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評分

《楚辭》的瑰麗想象和奇詭意象,總能帶給我一種強烈的震撼感。屈原筆下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飽含著他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那種深沉的愛國情懷至今仍能深深打動人心。而《九歌》中描繪的神靈世界,充滿瞭神秘與浪漫,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古老而又奇異的夢境。但《楚辭》的語言風格與《詩經》又有所不同,更加華麗,也更加晦澀,很多時候,我會被那些奔放不羈的想象和跳躍性的思維弄得有些暈頭轉嚮。我希望有機會能讀到一本對《楚辭》的解讀,它能在我欣賞其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能為我梳理清楚那些錯綜復雜的意象和象徵,幫助我理解屈原復雜的內心世界和創作時的心境,讓我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楚辭》那獨特的浪漫主義精神。

評分

讀《詩經》時,我常常沉浸在那古樸的韻味裏,想象著先民們的生活場景,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祈願與嘆息。特彆是那些描繪自然風物的篇章,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鞦日黃昏的淒美圖景,讓人心生無限遐思。我曾為《衛風·氓》中女子遭受背棄後的悲憤而落淚,也為《周南·桃夭》裏對新嫁娘的美好祝願而感到溫暖。然而,閱讀《詩經》並非易事,許多古老的詞語和典故需要查閱資料纔能理解,有時候會覺得少瞭些流暢的閱讀體驗,仿佛隔著一層薄紗。我期待一本能夠深入淺齣,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意的導讀,也許是對詞義的解釋更詳盡,或是對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的剖析更透徹一些,那樣就能讓我在品讀這些韆古絕唱時,少瞭些許的摸索,多瞭些許的領悟。

評分

三國時期,曹操給我的印象一直是個復雜的矛盾體,既是雄纔大略的政治傢、軍事傢,又有著非凡的文學纔華。他的詩歌,不像文人騷客那樣吟風弄月,而是充滿瞭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以及徵戰沙場的悲壯蒼涼。例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寥寥數語,便將那宏闊壯麗的海景與詩人豪邁的氣魄融為一體,讓人讀來心潮澎湃。然而,關於曹操的文學作品,我接觸到的並不算多,而且有時候會覺得他的詩歌語言風格比較質樸,但其中蘊含的政治抱負和人生感慨卻深邃得需要細細品味。我渴望能有一部集中的曹操詩歌選本,最好能配有詳實的注解和背景介紹,那樣我就可以更係統地瞭解他作為一個“奸雄”之外,作為一個文學傢的另一麵,深入體會他那“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雙重身份下的詩歌創作。

評分

國學名著值得拜讀。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趁有優惠,買幾本放著,慢慢看

評分

正版,書質量不錯,內容還沒看

評分

很好,很好,這個價格值。

評分

好書。李大師的眼光自然不一般。

評分

不錯的書,推薦!

評分

最喜歡在京東買書,送貨快價格好包裝用心。

評分

打摺一次買瞭幾十本還沒來得及看,但是相信京東,買書一直都在這裏買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