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诗经·楚辞·曹操集·王勃集

李敖精编:诗经·楚辞·曹操集·王勃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诗经
  • 楚辞
  • 曹操
  • 王勃
  • 古典诗词
  • 中国文学
  • 李敖
  • 选编
  • 文化经典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2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4022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6”选录了全祖望的《鲒埼亭集》、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汪中的《江都汪氏丛书》、俞正夑的《癸巳类稿》、郭嵩焘的《养知书屋遗集》、佚名的《诗经》、屈平的《楚辞》、佚名的《古诗十九首》、曹操的《曹操集》、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曹子建集》、阮籍的《阮籍集》、谢灵运的《谢康乐集》、鲍照的《鲍参军集》、谢朓的《谢宣城集》、《王勃集》、陈子昂的《陈伯玉集》。《鲒埼亭集》是全祖望的著作,他终身为表扬明末志士的节烈而努力,所谓“于残明碧血,刻意表章”,寄托人间的正义。《小仓山房诗文集》是袁枚的诗文集,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鲒埼亭集

导读?/?002

陆桴亭先生传?/?003

万贞文先生传?/?008

刘继庄传?/?011

蓬莱王孝子传?/?016

董永昌传?/?019

梅花岭记?/?022

小仓山房诗文集

导读?/?028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029

书鲁亮侪事?/?033

祭妹文?/?037

书麻城狱?/?041

章亦周秀才与山僧同迎至朱砂峰下?/?044

桃源路尤险霞裳有难色余勇进至会仙石遇雨而返?/?045

谒岳王墓?/?046

其一?/?046

其二?/?046

其三?/?047

其四?/?047

其五?/?048

其六?/?048

其七?/?049

桐江?/?050

江都汪氏丛书

导读?/?052

自序?/?053

癸巳类稿

导读?/?068

原相上?/?069

原相中?/?071

原相下?/?074

节妇说?/?076

贞女说?/?078

妒非女人恶德论?/?079

书《旧唐书·舆服志》后?/?082

哭为礼仪说?/?091

书《朝野佥载》后?/?093

养知书屋遗集

导读?/?098

伦敦致李伯相?/?099

复姚彦嘉?/?107

寄李伯相?/?111

致李伯相(一)?/?114

致李伯相(二)?/?117

与友人论仿行西法?/?120

诗经

导读?/?124

伐檀?/?125

硕鼠?/?129

大东?/?132

节南山?/?138

雨无正?/?145

十月之交?/?150

下武?/?156

文王?/?160

荡?/?166

云汉?/?172

瞻卬?/?179

召旻?/?185

敬之?/?189

楚辞

导读?/?192

离骚?/?193

九歌?/?218

东皇太一?/?218

云中君?/?220

湘君?/?221

湘夫人?/?223

大司命?/?226

少司命?/?228

东君?/?231

河伯?/?232

山鬼?/?233

国殇?/?235

礼魂?/?236

九章?/?237

惜诵?/?237

涉江?/?242

哀郢?/?246

抽思?/?250

怀沙?/?254

思美人?/?257

惜往日?/?259

橘颂?/?261

悲回风?/?262

远游?/?268

卜居?/?275

九辩?/?277

招魂?/?286

大招?/?294

古诗十九首

导读?/?302

序?/?303

行行重行行?/?304

青青河畔草?/?306

青青陵上栢?/?308

今日良宴会?/?310

西北有高楼?/?312

涉江采芙蓉?/?314

明月皎夜光?/?315

冉冉孤生竹?/?317

庭中有奇树?/?319

迢迢牵牛星?/?321

回车驾言迈?/?323

东城高且长?/?325

驱车上东门?/?327

去者日以疏?/?329

生年不满百?/?331

凛凛岁云暮?/?333

孟冬寒气至?/?335

客从远方来?/?337

明月何皎皎?/?339

曹操集

导读?/?342

度关山?/?343

薤露行?/?347

对酒?/?350

蒿里行?/?353

短歌行?/?356

苦寒行?/?360

步出夏门行?/?363

艳?/?363

观沧海?/?365

冬十月?/?366

土不同?/?367

龟虽寿?/?368

却东西门行?/?370

陌上桑?/?373

悲愤诗

导读?/?378

悲愤诗?/?379

胡笳十八拍?/?383

曹子建集

导读?/?396

箜篌引?/?397

名都篇?/?399

美女篇?/?401

白马篇?/?403

七哀?/?405

送应氏?/?406

其一?/?406

其二?/?407

杂诗六首?/?409

其一?/?409

其二?/?410

其三?/?411

其四?/?411

其五?/?412

其六?/?413

赠白马王彪?/?415

其一?/?416

其二?/?417

其三?/?418

其四?/?418

其五?/?419

其六?/?420

其七?/?420

阮籍集

导读?/?424

咏怀?/?425

其一?/?425

其二?/?426

其三?/?426

其四?/?428

其五?/?428

其六?/?430

其七?/?431

其八?/?432

其九?/?432

其十?/?433

其十一?/?434

其十二?/?435

其十三?/?436

奏记诣蒋公?/?438

谢康乐集

导读?/?440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441

述祖德诗二首?/?443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446

邻里相送至方山?/?448

过始宁墅?/?449

七里濑?/?451

登池上楼?/?453

游南亭?/?455

游赤石进泛海?/?457

登江中孤屿?/?459

登永嘉绿嶂山诗?/?461

斋中读书?/?463

山南树园激流植援?/?464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465

登石门最高顶?/?466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468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470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472

过白岸亭诗?/?474

初去郡?/?476

夜宿石门诗?/?478

入彭蠡湖口?/?479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481

岁暮?/?483

鲍参军集

导读?/?486

采桑?/?487

代蒿里行?/?490

代挽歌?/?492

代东门行?/?494

代放歌行?/?498

代陈思王京洛篇?/?502

代门有车马客行?/?505

代棹歌行?/?508

代白头吟?/?510

代东武吟?/?514

代别鹤操?/?519

代出自蓟北门行?/?521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524

代悲哉行?/?527

代陈思王白马篇?/?529

代升天行?/?532

松柏篇?/?536

代苦热行?/?542

代朗月行?/?546

代堂上歌行?/?548

代结客少年场行?/?551

谢宣城集

导读?/?556

江上曲?/?557

同谢咨议咏铜雀台?/?558

玉阶怨?/?559

金谷聚?/?560

入朝曲?/?561

同王主簿有所思?/?562

京路夜发?/?563

和徐都曹出新亭渚?/?564

游敬亭山?/?565

游东田?/?567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568

酬王晋安?/?570

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571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572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573

在郡卧病呈沈尚书?/?574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576

直中书省?/?577

宣城郡内登望?/?579

高斋视事?/?581

落日怅望?/?582

移病还园示亲属?/?583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584

秋夜?/?585

和何议曹郊游?/?586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587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589

新治北窗和何从事?/?591

和江丞北戍琅琊城?/?592

和王中丞闻琴?/?593

离夜?/?594

王孙游?/?595

临溪送别?/?596

王勃集

导读?/?598

赋?/?599

采莲赋?/?599

涧底寒松赋?/?602

慈竹赋?/?602

青苔赋?/?603

四言古诗?/?605

倬彼我系?/?605

五言古诗?/?607

上巳浮江宴韵得阯字?/?607

春日宴乐游园韵得接字?/?607

山亭夜宴?/?608

咏风?/?608

怀仙?/?608

忽梦游仙?/?609

六言古诗?/?610

杂曲?/?610

七言古诗?/?611

秋夜长?/?611

采莲曲?/?611

临高台?/?612

滕王阁?/?612

江南弄?/?613

落花落?/?613

寒夜怀友二首?/?613

五言律诗?/?614

铜雀妓二首?/?614

圣泉宴?/?614

寻道观?/?615

散关晨度?/?615

别薛华?/?615

重别薛华?/?616

游梵宇三觉寺?/?616

麻平晚行?/?616

送卢主簿?/?616

饯韦兵曹?/?617

白下驿饯唐少府?/?617

杜少府之任蜀州?/?617

仲春郊外?/?617

郊兴?/?618

郊园即事?/?618

观佛迹寺?/?618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618

八仙迳?/?619

春日还郊?/?619

对酒春园作?/?619

观内怀仙?/?619

秋日别王长史?/?620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620

长柳?/?620

羁游饯别?/?620

易阳早发?/?621

焦岸早行和陆四?/?621

深湾夜宿?/?621

伤裴录事丧子?/?621

五言排律?/?622

泥溪?/?622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622

出境游山二首?/?623

三月曲水宴得烟字?/?623

附:三月曲水宴得樽字?/?624

五言绝句?/?625

晚留凤州?/?625

羁春?/?625

林塘怀友?/?625

山扉夜坐?/?626

春庄?/?626

春游?/?626

春园?/?626

林泉独饮?/?626

登城春望?/?627

他乡叙兴?/?627

夜兴?/?627

临江二首?/?627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628

别人四首?/?628

赠李十四四首?/?628

早春野望?/?629

山中?/?629

冬郊行望?/?629

寒夜思友三首?/?629

始平晚息?/?630

扶风昼届离京浸远?/?630

普安建阴题壁?/?630

九日?/?630

七言绝句?/?631

秋江送别二首?/?631

蜀中九日 ?/?631

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632

附:九日登玄武山旅眺?/?632

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632

序?/?633

滕王阁诗序?/?633

游山庙序?/?635

梓潼南江泛舟序?/?635

上巳浮江宴序?/?636

绵州北亭群公宴序?/?636

夏日登龙门楼寓望序?/?637

夏日登韩城门楼寓望序?/?637

秋日游莲池序?/?638

越州秋日宴山亭序?/?638

秋日宴洛阳序?/?639

陈伯玉集

导读?/?642

诗赋?/?643

尘尾赋?/?643

感遇三十八首?/?644

观荆玉篇?/?653

鸳鸯篇?/?654

修竹篇?/?654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655

洛城观酺应制?/?655

白帝城怀古?/?655

度荆门望楚?/?656

岘山怀古?/?656

晚次乐乡县?/?656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657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657

宿襄河驿浦?/?657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船前后不相及?/?658

补遗?/?659

登幽州台歌?/?659


精彩书摘

原?相?上

孔子《三朝记·少闲篇》云: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文王取人以度,文具《大戴礼》。《史记·儒林列传》云: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以补博士弟子,有古法也。《郑语》言:周王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韦昭注云:角有伏犀,辅颊丰盈,皆贤明之相,周王不知相人法,不本尧舜文王以状色度取人之意,以致王道息绝。唐李揆亦有獐头鼠目之叹。儒者立论,不依据圣人,而徒傅合荀卿,取悦穷固之人,岂有当哉?荀卿所举古圣贤,皆是异表,非谓其陋,其言美者,乃似妇人,失男子之度,其为不肖,正合相人之法。相人者,《左传》有内史叔服,《荀子》《史记》有姑布子卿、唐举,《史记》又有吕公、许负等。又相黥布、卫青,皆王侯。在《汉书·艺文志》相人法书流传之前,固有验也。叔服称叔孙谷丰下。杜预注云:盖面方而必其有后,则古人出师命将,必取方面大耳,因天因人之意,儒而愚者何足知之?姑布子卿言:天之所授,虽贱必贵。此言三代以后,由草茅而贵富者多矣。《周语》云:叔孙侨如上方而下锐,宜其触冒人。《吕览·达郁》尹铎云:臣尝闻相人于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谓赵简子。《史记·赵世家》云:白起小头而锐上,断敢行也;童子黑白分明,见事明也;视瞻不转,执志强也。则由相貌以知心术,盖孔子所述尧舜文王取人之法。荀卿非相,而《孔丛子·执节篇》子慎曰:闻之荀卿,长目而豕视者,必体方而心圆,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与《左传》商臣蜂目、《国语》叔鱼虎目,为不善之法同,是荀非相而实传其正法也。《左传》称:宋痤美而狠,佐恶而婉。《晋语》称:知瑶美鬓长大狠在心。《史记》褚先生称:或丑恶而宜大官,或美好佳丽而为恶人。患其美恶特依俗人言之,求之相法,则美恶定矣。历观古术,皆有所出。古圣人或由之以致泰平,不容以己见非之。《艺文类聚》引《庄子》云(今《庄子》无):孔子舍于沙邱,见主人,曰辨士也,其口穷踦,其鼻空大,其睫流。尧舜文王孔子,皆用相人法,不可非也。汉黄宪以器字胜人,天下后世莫能摘其非。虞翻通儒,而骨节不媚,《吴志》称其多见毁谤,独非以相哉?古之闻人,多著《非相》,语止迂拙。皮日休立一难曰:类禽兽反富贵,不悟人性至贵,物各得人一体。故还于物征之,类禽兽之谈,日休又何取于皮而氏之也哉?盖悍而拙矣。

孔丛闻之荀卿,一本作“闻之乡人”。

原?相?中

用人之法,万世不能易也,试之而已。有威可畏,有仪可象,而虑其不达于政也,则试之,亦以成之也。有人于此,望而知其凶暴疲愞,亦试之,则必败矣。天下事可尝试焉如此乎?然则如之何?曰相之。相者,在昔圣贤明智,考验而得之者也。天之雨旸,可望云气而知也;地之沙土,可望山水而知也。十二月之气,平土埋管而候之,以次应焉,何也?习也。今日应于此,而兆如此;验于彼,而兆如彼。合而论之,其情见矣,非有鬼神考验之功然也。行于野,见麦苗焉,知其为麦;见稻秧焉,知其为稻,其成实而用之也。或供上,或自飨,或粜人,或为粢盛,或为食、为糜、为餐、为餈、为饼,不可知也,则试之之说也。若非相,则是见麦而疑为稻,见稻而惑于麦,必待其成而知之。古人何言张中种谷,火中种黍菽,虚中种麦,未种而先定其名也?非相者曰:“是犹马之子为马,鸡之子为鸡,以其种知之,非相法也。”曰:“以其种知之,亦由相形而得也。见其种而知其物,见其人而不知其善恶,是必见人而不察其官骸,记其容止者也。”然则辨种者,可为神农氏道,而难为不辨菽麦者言也。今夫见桃树者,知其实甘;见梅树者,知其实酸。夫桃与梅之树,非有甘与酸之理可推也。见雁者,知其为南北之信鸟,而无缘独责雁以信。埽户之时,见蟏蛸焉,蟏蛸方逃也,三尺童子能知之,曰:“是缘壁结网者。”何以知之?以向者食而知其甘酸,数其南北而拂其网,故睹其形而知其性也。若非相,则食柑而难桃之甘,食瓜而难梅之酸,指乌而告人曰“是亦羽族”,何有南北之信?以鼠妇而难长踦,不揣其本,复不齐其末,智不若童子矣。考验者,圣人自为其难者也。相人之法,圣人诒后人以易者也。神农尝百草,一日遍七十二毒,而方药传焉。今不信方药,曰草木之性,何由辨形知之,不服参苓而餐乌头,迨其知之,悔之晚矣。蜂细腰者螫人,黄蜂则不矣。青蝇营营然变黑白,苍蝇声乱人,不可使同罪也,是于其相知之。蛇之类多矣,古人问无恙,亦问无蛇,而蚺蛇吞鹿不吞人,人赴之,以形可识也。若不信形而非相,则将见肉而不敢食,见衣而不敢衣,见日而不信其昼,见星星而不信其夜也。宝其贝焉,而曰:“黑白各半,不使人寡;黄唇点齿有赤驳,不使人惊;黑鼻无皮,不使人病疟;赤带通脊,不消胎;赤帜内壳赤络,不使人善忘;青唇赤鼻,不使人愚淫;脊上有缕句唇,不使童子盗,则亦佩之而已。”古人何与焉?槖驼一也,明驼、千里马,则同也,而毛束皮、皮束筋、筋束肉、肉束骨者,天下马也。人则比而同之。然则天有十日,人无十等,彼都人士,何以为万民之望也?舜为圣天子,项羽目与之同;孔子圣人,阳虎貌与之同。故龙有九,或司云雨,或为万物灾;凤有五,或为瑞,或为妖。圣人于相贵审也。古之相人书,不可得矣。今于人面分部限行年,亦古法也。象身具十二禽肉,正月胆在虎肉,二月兔肉,十二月牛肉、熊胆。春首、夏腹、秋左足、冬右足,是有何理哉?古人积验数十象熊而始知之,故曰:“相法者,历考古之贤达形状、年岁、事迹,而比合之,而非相者乃肆其无稽之辞也。”

原?相?下

孔子之言曰:“吾以貌取人,则失之子羽。”郑之鬷蔑,亦貌恶人也,著于经典,此少不得难多,暂不得难常也。孔子门人三千,独子羽以貌寝闻,然明之贤,不先于子美。又二人貌恶,非定为愚陋之状也。兀者德全,无与于七窍,刖而能武,宫而著书,是在神明也。荀卿曰:“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陶宏景曰:“相者,性命之着乎形骨,吉凶之表乎气貌。”《剧谈录》云:“丁重相,驸马都尉判盐铁于悰,言风仪秀整,礼貌谦抑,如百斛重器,所贮尚空其半,安使不益于禄位哉?浃旬果大拜。”(自《警编·谨言语》云:“薛奎评明镐为人端肃,言简而理尽,此贵臣相也。镐果贵。”)《后汉书·赵壹传》云:“壹魁梧,美须豪眉,袁逢使善相者相之,云仕不过郡吏,竟如其言。”壹强干袁逢、羊陟以买名,又激皇甫规以为高,盖猾吏之雄,非正气,此相之可前知者也。《汉书》言:“王莽时,甄丰子寻被诛,莽闻其手文有天子字,解臂视之,曰:‘此一大子也。’”一曰“一六子”。六近戮,言丰寻皆当戮死。《晋书》言:“成帝时,晋宁有人谒止车门,言王和女可足下有七星,星毛长三寸,当为天子后。诏诛其人,并下晋宁郡诛可。”此则怪也,奇异之气,疑于贵富,非有同人之质,自然端贵,可为贤明之征也。《左传》言:“子都射害人,《诗》称其美,歌之曰‘不见子都’。”《汉书》言:“云阳董圣卿,真美丽人也,又富贵,然卒自杀无后。”此又别也,非是形骸端正,而近惑于韶秀,故经传于似秀而实非秀者,正名之曰顽童,则经传于相审矣。知此二者,相人之术,进于道矣。《魏书·耿元传》云:“善卜占,王公求其筮者,元拒而不许,曰:‘今既贵矣,何所求而复卜也?’”五代赵凤谓相士既识唐明宗,若复置之京师,则轻躁狂险之人,辐凑其门,自古术士妄言,致人族灭者多矣。《金史·宗望传》:“大定十二年诏:自今宗室宗女有属籍者,及官职三品者,除占问嫁娶修造葬事,不得推算相命,违者徒三年,重者从重。”若今之相士,固无取焉,术士之口,非惟妖异是惧,亦当远绝讹言,门无杂宾,名家之规,是无疑也。

节妇说


《礼·郊特牲》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云:“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按妇无二适之文,固也,男亦无再娶之仪。圣人所以不定此仪者,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非谓庶人不行礼,大夫不怀刑也。自礼意不明,苛求妇人,遂为偏义。古礼夫妇合体同尊卑,乃或卑其妻。古言终身不改,(言)身,则男女同也。七事出妻,乃七改矣;妻死再娶,乃八改矣。男子理义无涯涘,而深文以罔妇人,是无耻之论也。《魏志·钟繇传》云:“子毓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听君父已没,臣子得为理谤,及士为侯,其妻不复配嫁。”《北史·李谐传》云:“五品以上妻妾(九品以上妻)不得改嫁。”《北梦琐言》云:“士人女郎,无改适之礼。”然宋(仁宗时,御史唐询言:“参知政事吴育弟,娶李遵顼妹,有子六人而寡,育不使改嫁,欲用此附李氏自进。”询言甚险,然当时科条,实出情理之外。)濮王允让。仁宗时,知大宗正事,故事:宗妇少丧夫,虽无子,不许更嫁。允让曰:“此非人情。”乃为请,使有归。检《礼志十八》云:“治平中,令宗室女再嫁者,祖父有二代任殿直,若州县以上,即许为婚姻。”熙宁十年,诏宗妇非袒免以上亲,与夫听离,再嫁者,委宗正司审核,其恩泽已追夺,而乞与后夫者,降一等。寻诏宗女毋得与尝娶人结婚,再适者不用此法。是女再嫁,与男再娶者等。《元史·列女传》云:“郑州霍尹氏,夫死,姑命其更嫁,尹不忍。姑曰:‘世之妇皆然,人未尝以为非,汝何独耻之?’尹曰:‘人之志不同,妾知守妾志耳。’姑不能强。”此则妇人之节,男子所不及。(《潜夫论·听讼篇》云:“贞洁寡妇,或贪其财贿,强中欺嫁,迫胁遗送。”《通典·礼十九》云:“唐贞观元年二月,诏其庶人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制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若守志贞洁,并任其情,无劳抑以嫁娶。”则古事屈抑者多。)其再嫁者,不当非之,不再嫁者,敬礼之斯可矣。


贞女说


《列女传》云:“丹阳罗静者,广德罗勤女,为同县朱旷所聘。婚礼未成,勤遇病丧没,邻比断绝,旷触冒经营,寻复病亡。静感其义,遂誓不嫁。有杨祚者,多将人众,自往纳币,静乃逃窜。祚劫其弟妹,静惧为祚所害,乃出见之,曰:‘实感朱旷为妾父而死,是以托身亡者,自誓不贰,辛苦之人,愿君哀而舍之,如其不然,请守之以死。’乃舍之。”后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谓之贞女,其义实有难安。未同衾而同穴,谓之无害,则又何必亲迎?何必庙见?何必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世又何必有男女之分乎?此盖贤者未思之过,必若罗静者,可云女士矣,可云贞女矣。尝见一诗云:“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壻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藉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呜呼!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


妒非女人恶德论


妒在士君子为恶德,谓女人妒为恶德者,非通论也。古见官文书者,宋明帝以湖孰令袁慆妻妒忌,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又以公主多妒,使人代江敩撰《辞婚表》,见《宋书·后妃传》。有云:姆妳争媚,相劝以严;妮媪竞前,相谄以急。声影才闻,少婢奔迸,裙袂向席,老丑丛来。左右整刷,以疑宠见嫌;宾客未冠,以少容见斥。《魏书·宗室传》:“元孝友上表云:‘古诸侯娶九女、十一妻、一妾,晋令诸侯王娶妾八人;郡公侯六人;第一、二品四人;三品、四品三人;五品、六品二人;七品、八品一人。至圣朝忽弃此数,由来渐久,将相多尚公主,王侯皆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举朝既是无妾,天下殆将一妻。设令志强广娶,则家道离索,身事屯邅,内外亲知,共相嗤怪。父母嫁女,则教以妒;姑姊逢迎,相劝以急。以制夫为妇德,以能忌为女工。妒忌之心生,则妻妾之礼废;妻妾之礼废,则奸淫之兆兴。此臣之所毒恨者也。请制令王公一品,娶八通妻,备九女;二品,备七;三品、四品,备五;五品、六品,则一妻二妾。限一周年,悉令充数。若不充数,及待妾非礼,使妻妒加捶挞者,免所居官。妻无子而不娶妾,科以不孝之罪,离遣其妻。’”《北齐书·元孝友传》亦有之。《旧唐书·职官志·司封》云:“亲王,孺人二,媵十;一品,媵十;二品,媵八;国公、三品,媵六;四品,媵四;五品,媵三。”《唐书·百官志》云:“凡置媵,上其数,补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朝野佥载》云:“唐贞观中,桂阳令阮嵩妻妒,刺史崔邈云:‘一妻不能禁止,百姓如何整肃!妻既礼教不修,夫又神明安在?’解见任。”此崔邈意与元孝友同。妒者,妇人常情,妒而忌,则杀人者死,伤人抵罪,何烦诏表令檄牵妒言之哉?《明会典·刑部·律例一》云:“亲王,妾媵十人,一次选;世子、郡王,四人。二十五岁无子,具二人,有子即止;三十无子,始具四人。长子至将军,三十无子,具二人;三十五无子,具三人。中尉,三十无子,娶一妾;三十五无子,具二人。庶人四十以上无子,许娶一妾。”《律例四》云:“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此则妇女无可妒,礼法之最善者也。《易林》云:“二妇同夫,志不相思,心怀不平,志常愁怨。”《意林·申子》云:“妒妻不难破家,一妻据夫,众妻皆乱,此不可奈何者也。”《韩非子·内储说六微二》云:“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意林·典论》云:“上洛都尉王玉,以功封侯,其妻泣于内,恐富贵更娶妻妾。”《三国志·袁绍传注》、鱼豢《典略》亦同,此其夫必素佻达者。《后汉书·冯衍传注》:“衍与妻弟任武达书云:‘先圣之礼,士有妻妾,年衰岁暮,恨入黄泉,遭逢忌妒,家道崩坏。醉饱过差,輙为桀纣,房中调戏,布散海外,家贫无僮,贱为匹夫。故旧见之,莫不凄怆,曾无悯惜之恩。唯一婢,武达所亲见,头无钗饰,面无脂粉,不原其穷,不揆其情,讻讻藉藉,不可听闻。暴虐此婢,不死如发,半年之间,脓血横流。宜详居措,且自为计,每以上书告诉相恐。’”此妇性盖暴急,衍诬之为妒。《汉书·贡禹传》言:“诸侯妻妾,或至数百人,豪富吏民,蓄歌者数十,时无限制。”衍以宦厈,贫不具僮,自不能具妾。循衍书意,盖有愧行于其妻矣。夫妇之道,言致一也,夫买妾而妻不妒,则是恝也,恝则家道坏矣。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是夫妇之道也。依经史正义言之,妒非女人恶德,妒而不忌,斯上德矣。



中华经典瑰宝,穿越时空的智慧与情韵 浩渺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千年,至今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它们或是先民们质朴真挚的情感流露,或是战火纷飞年代里英雄的豪迈宣言,抑或是文人骚客笔下对家国山河的深情描绘。本书精心汇集了中国文学史上四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诗经》的古朴民风,《楚辞》的瑰丽想象,《曹操集》的雄浑悲壮,以及《王勃集》的清新隽永。这四部作品,如同四扇窗户,引领我们窥探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领略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诗经》:风雅颂,古朴民风的时代回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风: “风”部分收录了各地方民歌,即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这些民歌,如同山野间自由流淌的溪流,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命力。它们或描绘农耕生活的辛劳与希望,如《七月》;或抒发男女青年纯真炽热的爱情,如《关雎》;或反映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痛苦,如《君子于役》。这些诗歌,以其贴近生活、直抒胸臆的特点,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是了解古代社会民情风俗的宝贵资料。它们以最真诚的笔触,记录了社会最基层的心声,是中华民族情感的根脉所在。 雅: “雅”部分则多为朝会宴享、祭祀等场合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雅”的音乐,更为庄重典雅,其内容也多与政治、历史、道德相关。“小雅”多是贵族阶层的宴乐诗,内容广泛,有记叙个人遭遇的,有抒发政治感慨的,也有讽刺时弊的。例如,《鹿鸣》以宴饮场面烘托君臣和乐,《白华》表达了对乱世的忧虑。《大雅》则更为宏大,多为颂扬周王室功德、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如《生民》讲述后稷的诞生,《公刘》描绘了先民迁徙的艰难。它们如同历史的长卷,记录着王朝的兴衰,社会的变迁,以及统治者的政治抱负与忧思。 颂: “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是歌颂君王、祖先功德的乐曲,语气更为肃穆庄重。它们以赞美的形式,表达了对神灵、祖先的敬畏,对统治者的歌颂,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祈愿。这些诗歌,充满了宗教色彩和政治寓意,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和人们的信仰观念。 《诗经》的语言,多用赋、比、兴的手法,其“兴”的艺术手法,更是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情感的联想,使得诗歌意境深远,韵味无穷。阅读《诗经》,如同走入远古的村落,倾听质朴的歌谣,感受先民们纯真的情感,体味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楚辞》:屈原哀歌,浪漫瑰丽的南方情思 与《诗经》的质朴不同,《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浪漫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楚地风情,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离骚》: 作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以其宏大的篇幅,奇幻的意象,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屈原在诗中,以“我”为主人公,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遭受谗毁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他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构建了一个瑰丽而又悲凉的艺术世界。诗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艰难困苦中追寻真理和理想。 《九歌》: 《九歌》是屈原根据南方楚国民间祭祀的乐歌创作而成的一组诗歌。它们以神话为背景,描绘了人神相恋、悲欢离合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楚地风情和原始的宗教色彩。这些诗歌,充满了炽热的情感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展现了楚人浪漫而又奔放的民族性格。 《天问》: 《天问》是屈原对宇宙、自然、神话、历史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其内容包罗万象,充满了哲理思辨的色彩。屈原以其磅礴的想象力,对天地万物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展现了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楚辞》的语言,华美而富有节奏感,其大量的叠字、叠词,以及独特的句式,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音乐美。阅读《楚辞》,如同置身于神秘瑰丽的南方土地,感受那奔放热烈的情感,以及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世界。 《曹操集》:乱世枭雄,雄浑悲壮的政治抱负 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其雄浑苍劲的风格,深刻反映了乱世的残酷,以及他征战沙场、雄图霸业的抱负。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耳熟能详的开篇,便是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以其慷慨激昂的语调,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他建立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诗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句,更是道出了乱世英雄内心的苦闷与豪情。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首诗,以其壮阔的意境,描绘了曹操在碣石山观赏大海的景象,并借此抒发了他宏大的政治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更是将大海的壮丽与宇宙的浩瀚融为一体,展现了曹操超越时空的视野和雄才大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首诗,表达了曹操对生命有限的深刻认识,以及他渴望延年益寿、成就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更是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名句,展现了曹操永不磨灭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诗歌,不落俗套,风格豪迈,充满了阳刚之气。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的政治抱负,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阅读《曹操集》,如同置身于金戈铁马的三国战场,感受那乱世中的英雄气概,以及那纵横捭阖的政治智慧。 《王勃集》:初唐新声,清新隽永的少年风采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他的诗文,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明丽的色彩,以及积极乐观的情感,成为初唐诗坛的一道亮丽风景。 《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篇著名的骈文,不仅展现了王勃高超的文采,更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滕王阁秋景图。诗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句,点明了地点;“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句,又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然而,整篇序文,更多的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景物的赞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王勃赠送友人杜少府的诗。它以其豁达的胸怀,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慰藉,以及对友谊的珍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更是体现了王勃超脱的洒脱,以及对友谊超越时空的信念。 《送龚悟》: 此外,王勃还有许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的佳作。他的诗歌,往往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创造出意境优美、情韵悠长的艺术境界。 王勃的诗歌,语言明快流畅,意象清晰,充满了少年人的朝气和锐气。他的作品,不仅为初唐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阅读《王勃集》,如同漫步于初唐的江南水乡,感受那清新脱俗的诗意,以及那少年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春。 四部经典的交融与碰撞,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诗经》的朴实,《楚辞》的浪漫,《曹操集》的雄浑,《王勃集》的清新,这四部作品,风格迥异,却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学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情感表达方式,但都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本书的编纂,旨在将这些经典作品汇集在一起,让读者能够一次性领略中华古代文学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与情韵,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更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提升自我。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旅程,更是一次与中华文明的深刻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每一首诗,每一篇文,都是历史的片段,是情感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长河。在喧嚣的现代社会,静下心来,翻开这些古老的篇章,让那些质朴的文字,那些深邃的意境,那些激昂的情感,在心底荡漾开来。你会发现,那些古老的声音,依然能够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你重新审视生活,感悟人生,体会中华文明永恒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我最看重的是其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无论是《诗经》朴素的民风,还是《楚辞》浪漫的想象,亦或是曹操诗歌中的雄浑壮阔,王勃诗句中的清丽旷达,它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在阅读过程中,我有时会觉得,单单凭借自己的理解,很难完全捕捉到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我期待能有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它能够帮助我跨越时空的限制,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创作意图。或许是专业的学者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解读,或许是优秀的译者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诠释,总之,我希望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滋养,让我在欣赏古人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能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力量,让阅读的体验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楚辞》的瑰丽想象和奇诡意象,总能带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撼感。屈原笔下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能深深打动人心。而《九歌》中描绘的神灵世界,充满了神秘与浪漫,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奇异的梦境。但《楚辞》的语言风格与《诗经》又有所不同,更加华丽,也更加晦涩,很多时候,我会被那些奔放不羁的想象和跳跃性的思维弄得有些晕头转向。我希望有机会能读到一本对《楚辞》的解读,它能在我欣赏其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为我梳理清楚那些错综复杂的意象和象征,帮助我理解屈原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时的心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楚辞》那独特的浪漫主义精神。

评分

说起王勃,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滕王阁序》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篇序文不仅文笔华丽,气势磅礴,更展现了少年王勃非凡的才情和胸怀。我一直对这位早逝的才子充满好奇,他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却字字珠玑,意境深远。尤其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豁达的人生观和深厚的情谊。然而,相比于《滕王阁序》的声名在外,我对王勃其他诗歌作品的了解就显得有些零散。我希望能够读到一本专门收录王勃诗作的选本,最好能够对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情感主旨以及艺术特色进行深入解读,这样我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唐代璀璨的文学新星,感受他短暂生命中迸发出的耀眼光芒。

评分

读《诗经》时,我常常沉浸在那古朴的韵味里,想象着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祈愿与叹息。特别是那些描绘自然风物的篇章,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的凄美图景,让人心生无限遐思。我曾为《卫风·氓》中女子遭受背弃后的悲愤而落泪,也为《周南·桃夭》里对新嫁娘的美好祝愿而感到温暖。然而,阅读《诗经》并非易事,许多古老的词语和典故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有时候会觉得少了些流畅的阅读体验,仿佛隔着一层薄纱。我期待一本能够深入浅出,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其中深意的导读,也许是对词义的解释更详尽,或是对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剖析更透彻一些,那样就能让我在品读这些千古绝唱时,少了些许的摸索,多了些许的领悟。

评分

三国时期,曹操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有着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的诗歌,不像文人骚客那样吟风弄月,而是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征战沙场的悲壮苍凉。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寥寥数语,便将那宏阔壮丽的海景与诗人豪迈的气魄融为一体,让人读来心潮澎湃。然而,关于曹操的文学作品,我接触到的并不算多,而且有时候会觉得他的诗歌语言风格比较质朴,但其中蕴含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却深邃得需要细细品味。我渴望能有一部集中的曹操诗歌选本,最好能配有详实的注解和背景介绍,那样我就可以更系统地了解他作为一个“奸雄”之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另一面,深入体会他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双重身份下的诗歌创作。

评分

一大箱的书,很沉。谢谢快递小哥。

评分

正版,书质量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书不是用来看的,也不是用来装逼的,是想翻到的时候有

评分

优惠活动,相信京东,希望京东一直努力,让国家品牌做大做强。

评分

上京东买书就是方便。

评分

书印刷质量不错,感觉现在看这种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老师推荐了以后才会买来看吧,活动价买的,比较合适

评分

书总体上不错。书总体上不错。

评分

正版,书质量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

除了拆封时候有点异味之外,封面偏软之外,其他都很好。应该是正版无疑。谢谢京东这么优惠的折扣活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