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中级)》是新大纲的具体细化。其内容涵盖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四类20个专业(中级、初级师、初级士三个层次)、50个考试学科。《大纲细则》以20个专业分类,分别装订成书。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中级)》既是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命题用书,也是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专业即将晋升为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生临床实践、复习备考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中药学
方剂学
第二部分 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诊断学
诊断学基础
药理学
传染病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第三、四部分 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大纲细则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 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 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 藏象
第五单元 气血津液
第六单元 病因
第七单元 发病
第八单元 病机
第九单元 防治原则
内经
第一单元 气·阴阳·五行
第二单元 藏象
第三单元 病机
第四单元 病证
第五单元 诊法
第六单元 论治
第七单元 养生
伤寒论
第一单元 太阳病辨证论治
第二单元 阳明病辨证论治
第三单元 少阳病辨证论治
第四单元 太阴病辨证论治
第五单元 少阴病辨证论治
第六单元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单元 霍乱病辨证论治
第八单元 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
第一单元 痉湿喝病篇
第二单元 中风历节病篇
第三单元 血痹虚劳病篇
第四单元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
第五单元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第六单元 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第七单元 痰饮咳嗽病篇
第八单元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
第九单元 黄疸病篇
第十单元 妇人妊娠病篇
第十一单元 妇人杂病篇
温病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诊断学基础
药理学
传染病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前言/序言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全国卫生专业中(初)级技术资格考试的有关精神,进一步体现中医药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目标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于2011年组织有关专家,对2006年版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以及2007年版全科医学(中医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11年版《全国中医药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
  新大纲体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培养优秀临床人才“读经典,做临床”的思想导向;突出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四类临床专业中(初)级技术人员基础知识的临床综合运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测试;合理调整了考试科目设置,合理增加了与各专业相关学科的内容。
  新大纲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层面与本科层次,以及中药3个级别、中医护理2个级别层次在考试科目设置及内容上均体现了差别。
  新大纲注重了考试专业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形式。将20个专业考试大纲以“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四个考试科目进行学科排序,并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4个方面的标识。
  为了配合新大纲的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依据新大纲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2011年版临床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中(初)级考试大纲细则》(以下简称大纲细则)。
  本书是新大纲的具体细化。其内容涵盖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四类20个专业(中级、初级师、初级士三个层次)、50个考试学科。《大纲细则》以20个专业分类,分别装订成书。
  本书既是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命题用书,也是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专业即将晋升为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生临床实践、复习备考的权威性参考书。
  借此机会,感谢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李连达院士、石学敏院士以及其他十几位专业主审,对《大纲细则》书稿严格把关,提出精辟意见,对保证书稿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个专业主编、55个学科主编及其编委在本次《大纲细则》编写中起到了主体作用,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2011年版《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识之士不吝斧正,以便我们适时修订完善。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要与临床实践》  一、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广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领域的医师、研究人员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一本系统、深入且兼具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著作。本书聚焦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核心知识体系,在充分吸收和融合现代外科学的最新进展与理念的同时,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医学在外科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应用价值。全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概念界定、病因病机分析、诊断思路、治疗策略、术后管理以及复发与并发症防治等各个环节,都能展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精髓与高度。  二、 编纂理念与特色  本书的编纂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疗效的提升。我们深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并非简单的两种医学模式的叠加,而是基于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通过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诊疗体系。     系统性与前沿性并重: 本书不仅涵盖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经典理论与基本技能,更紧密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入了近年来在外科微创技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药在术后康复、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本书高度重视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每个章节都力求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切入,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图文并茂的解说,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中西医优势互补的阐释: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西医在外科学不同病种、不同阶段的治疗特点。例如,在急性期、重症期,充分发挥西医在快速诊断、急救处理、手术治疗方面的优势;而在疾病的恢复期、慢性期,则着重强调中医药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调理脏腑、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结合: 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推荐标准化诊疗方案的同时,本书也充分尊重和梳理了历代名老中医在外科学领域积累的宝贵临床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与参考。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精美的手术示意图、病理切片、中药药材图、针灸穴位图以及临床病例图片,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直观性和可读性,使复杂的外科病理生理和治疗过程一目了然。  三、 重点内容解析  本书内容涵盖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对以下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阐述:  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     中医外科病因病机学说: 详细解读中医在外科学中的基本病因(如外邪侵袭、跌打损伤、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痰凝毒聚等)以及核心病机(如气滞血瘀、湿热浸淫、肝郁化火、脾胃虚弱、肾虚不足等)。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 阐述中医“治未病”、“整体调节”、“辨证施治”等核心理念如何指导外科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如何从全身状况出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学科发展与现状: 回顾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常见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本书针对临床常见、多发的外科疾病,系统阐述从中医、西医两个视角出发的诊断思路,以及二者有机结合的优势。     感染性外科疾病:        外科感染(如脓肿、蜂窝织炎、感染性休克等): 西医强调抗生素的应用、脓液引流、创面处理;中医则关注“湿热”、“毒邪”的辨证,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等中药方剂,配合局部药物外敷、针灸等疗法,加速创面愈合,减少复发。        骨与关节感染(如骨髓炎、关节炎): 西医主要依靠抗生素和必要时的手术清创;中医则根据感染的不同阶段,采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益肝肾等方法,促进骨骼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肿瘤性外科疾病:        各类恶性肿瘤(如胃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西医以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中医则在术前、术中、术后及姑息治疗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扶正培本、祛邪抗癌、调理气血、改善症状(如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肿瘤类型的中医药治疗思路与常用方药。    创伤与烧伤:        骨折与软组织损伤: 西医注重骨折复位固定,软组织修复;中医则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如瘀血肿痛期、筋骨修复期、功能恢复期)辨证施治,运用活血化瘀、接骨续筋、补益肝肾、舒筋活络等方药,促进骨骼愈合,减少并发症。        烧伤: 除了西医的创面处理、感染控制、植皮等技术,本书还将重点介绍中医药在烧伤抗休克、防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以及后期康复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腹部疾病(如阑尾炎、胆囊炎、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在急症处理、手术治疗方面,西医发挥关键作用;中医则在缓解疼痛、消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预防复发等方面,通过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方药。        肝胆胰疾病: 结合西医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探讨中医药在改善肝功能、抗炎、保肝、促进胆汁分泌、辅助治疗肝硬化、胰腺炎等方面的作用。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肾脏疾病等: 介绍中西医在诊断、排石、消炎、改善症状、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协同治疗。    血管疾病:        静脉曲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瘤等: 探讨中医药在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血栓、保护血管内皮等方面的辅助治疗作用。  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外科的特色疗法与辅助治疗     中药方剂应用: 详细介绍在外科学各主要疾病中的常用经典方剂和验方,包括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加减变化以及配伍禁忌。    针灸与推拿疗法: 阐述针灸、推拿在外伤、术后疼痛管理、功能康复、脏腑功能调理等方面的应用,包括选穴、手法、治疗方案等。    外治法: 介绍各种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等功效的中药外治法,如膏药、熏洗、敷贴、坐浴等。    药食同源与食疗: 强调饮食在外科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提供针对不同疾病的食疗方与营养指导。    康复与预防: 重点阐述中西医结合在外科术后康复、并发症防治、慢性病管理以及疾病复发预防方面的整体性策略。  第四部分:临床案例分析与经验交流  本书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病例,对病史采集、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制定、治疗过程、疗效评估以及随访管理等进行详尽剖析,提供宝贵的临床实践借鉴。  四、 适用对象     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外科、中西医结合科、内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医师。    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    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资学生和研究生。    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感兴趣的医药卫生从业人员。  五、 结语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精要与临床实践》的出版,旨在搭建一个权威、全面、实用的学习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外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能够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疾病的理论与技术,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