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裏希那穆提係列:心靈自由之路》享譽世界的心靈導師,美國《時代周刊》稱之為“20世紀偉大的五大聖者之一”。他生於印度,少年時期開始專門的靈性修煉,以後成為徹悟的智者。他一生緻力於引導人們認識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講話集結而成,已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廣泛深遠的影響。
《心靈自由之路》收集瞭剋裏肴那穆提在倫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寜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講與討論。他以素有的親切態度和循序漸進的啓發方式,為人們深入探索自由的真義、人與思想的關係、恐懼的根源、人類根本的改變等問題。他的言論可謂在禪宗之外,另一種直指人心的言論,甚至比禪宗更直接透徹。
“有一個名字,它對抗所有的神秘、懷疑、睏惑、迂腐、奴役,那就是剋裏希那穆提。他是一位超越時代的人物,獨立於天地之中,我們不妨稱他為真理的名師。”
——亨利·米勒
譯序
第一章自由
第二章支離破碎
第三章沉思
第四章人可能改變嗎
第五章我們生活為什麼不平靜
第六章生命的完整
第七章恐懼
第八章超市
第九章論暴力
第十一章看的藝術
第十二章看穿未知
書名:心靈自由之路
定價:19.80元
作者:(印)剋裏希那穆提著,廖世德譯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年3月
ISBN:9787801952493
字數:100000
頁碼:1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標識:A2740
這本書簡直是把我從日常的瑣碎和焦慮中猛地拽瞭齣來,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係。我一直覺得自己活得很“忙碌”,每天都被各種待辦事項推著跑,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好像有什麼重要的東西被我錯過瞭。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那種“忙碌”很多時候隻是我們給自己套上的枷鎖,是我們對“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的恐懼。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奇異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種空泛的說教,更像是有人在你耳邊輕聲低語,引導你觀察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那些自動化的反應和評判。比如,關於“思想”的描述,我以前總覺得思想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工具,但書中讓我開始質疑,這些源源不斷的念頭,真的都是“我”想要的嗎?它們很多時候隻是曆史的殘留物,是社會灌輸的舊有模式。這種自我觀察的視角一旦建立起來,你會發現,很多讓你痛苦糾結的事情,在你冷靜地“看”著它時,它的力量就消減瞭大半。它沒有直接給齣“你應該怎麼做”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全新框架,迫使你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那個不被定義、不被束縛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這種體驗,比任何一本教你具體技巧的書都來得震撼和持久。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點,在於它對“權威”的徹底解構。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意見領袖遍地的時代,我們太習慣於尋找標準答案,太依賴外部的指導來確認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本書卻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接指嚮瞭所有外部權威的虛妄性,包括作者本人所建立起來的理論體係。它反復強調,任何教條、任何體係,一旦被你奉為圭臬,它就會立刻成為新的限製。這種對“當下經驗”的至高無上的推崇,讓人感到一種巨大的精神解放。我不再害怕犯錯,不再糾結於“彆人會怎麼看我”,因為我開始相信,隻有此刻我基於全然的覺察所做齣的選擇,纔是對我而言最真實、最負責任的行動。這帶來的不是放縱,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責任感——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和行為,承擔起全然的覺知。這種內在的確定性,比任何外界的贊許都要堅固得多。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持續的“內省儀式”。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恐懼”的那一部分章節,作者沒有試圖去消除恐懼,而是非常細緻地描繪瞭恐懼是如何從“無意義”中誕生,並如何被“時間”的概念所滋養和固化。這和很多市麵上流行的“積極心理學”完全不同,那些書總是鼓勵你“戰勝恐懼”、“積極麵對”,聽起來很振奮人心,但實際操作起來往往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壓抑。而這裏的探討,更像是一種解剖學上的精細觀察,它展示瞭恐懼的結構,讓你明白它不過是一種心理上的慣性。當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僅僅是“觀察”而非“評判”我的焦慮和不安時,那種被恐懼驅使著做決定的衝動確實減弱瞭。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持續的覺察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頓悟,而是一場漫長的、需要不斷迴歸初心的旅程。我感覺自己好像卸下瞭一個沉重的、看不見的包袱,雖然生活中的問題依然存在,但看待和處理它們的心態已經徹底改變瞭,多瞭一份從容和不急不躁。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腦海中迴蕩的不是具體的金句,而是一種深沉的“寂靜”。這種寂靜不是沒有聲音的空曠,而是一種心靈深處的穩定狀態,仿佛暴風雨過境後的大海恢復瞭平靜。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給你帶來多少新知識(事實上,它推翻瞭很多你以為的知識),而在於它能有效地“清空”你大腦中積壓的陳舊信息和不必要的“噪音”。它就像一個係統重置按鈕,幫你清理瞭許多心理硬盤上的冗餘文件和病毒式的思維習慣。我發現,當我不再忙於“追趕”或者“成為”某種理想中的自己時,我的創造力和專注力反而提升瞭。那種感覺就像是,過去你總是在用力拉扯一根緊綳的橡皮筋,而現在你學會瞭如何鬆開雙手,讓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這對於我這種習慣性過度思考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救贖,它讓我重新學會瞭“存在”本身的美好,而不是僅僅“做成”什麼。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它需要你放下所有預設的知識和期待,以一種近乎“嬰兒”般的好奇心去接觸。初讀時,我好幾次因為句子中那些深刻的哲學意涵而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到底想錶達什麼。它不像小說那樣有清晰的敘事綫索,而是像一連串迸發的洞見,需要讀者自己去串聯和整閤。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最終的收獲變得如此寶貴。它強迫你調動所有的心智力量,去追隨作者的邏輯,深入到語言的邊界之外去感知他所指涉的“實相”。特彆是關於“觀察者與被觀察物不二”的論述,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自我”和“世界”的二元對立認知。過去,我總認為“我”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在外麵觀察和評判環境,但這本書揭示瞭這種分離本身就是一種幻覺。這種理解一旦深入,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都會産生微妙而根本的轉變——你不再試圖“控製”或“改變”彆人,因為你意識到,你對外界的乾預,本質上也是對自身某種模式的投射和確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