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艺术类 西清砚谱(16开 全五册)

四库全书 艺术类 西清砚谱(16开 全五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敏中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艺术类
  • 砚谱
  • 西清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献
  • 书法
  • 文房四宝
  • 珍本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通雅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0193
商品编码:1209965361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详细描述

作      者:于敏中

出 版 社:中国书店

出版时间:2014 - 01

装      订:平装

开      本:16开

I  S  B  N:9787514910193


《西清砚谱》五册,精装16开,是中国古代砚台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精选了清代宫廷收藏的历代名砚,以其精湛的图录和详实的考证,展现了中国砚台跨越千年的辉煌历程。 卷一:肇始与流变——形制与材质的演进 本书开篇,将带领读者追溯中国砚台的源起。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砚,到汉代的瓦砚、石砚,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玉砚、铜砚的初步发展,清晰勾勒出砚台形制与材质的早期演变脉络。西周时期的“龙纹石砚”,虽形制古朴,却已显露出工艺的雏形;汉代的“长方漆砚”,以其独特的形制和精美的漆绘,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奔放与创造力。 进入唐宋时期,砚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峰。唐代的“澄泥砚”,以其细腻的质地和温润的触感,成为文人墨客案头必备之物。宋代的“端砚”,更是将砚台的艺术价值推向了极致。作者将重点介绍端砚的四大名坑——端溪、歙溪、洮溪、鲁溪,以及各坑石材的独特之处,如端溪的“水坑”、“坑仔岩”、“麻子坑”等,细致描述其石质的细腻、色彩的斑斓、发墨的性能,并配以高清的实物照片,让读者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传世名砚的风采。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砚台的形制特征。从早期较为简朴的器物,到唐宋时期出现的抄手砚、瓦砚、箕形砚,再到明清时期更加多样化的圆形、方形、仿古形制,以及龙、凤、山水、人物等纹饰的丰富应用,都将一一呈现。例如,宋徽宗时期著名的“瘦金体”风格的砚铭,以及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关于砚台的论述,都将作为重要的历史参照,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砚台的要求。 卷二:雕刻之魂——纹饰与工艺的绽放 卷二将聚焦于砚台的雕刻艺术,这是区分砚台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将从题材、技法、风格等多个维度,对历代砚台的雕刻进行深入剖析。 在题材方面,本书将展现砚台雕刻的丰富性。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凤、麒麟、饕餮,到文人雅士喜爱的山水、花鸟、人物、吉祥图案,再到具有象征意义的瑞兽、祥云,以及仿古的彝器纹饰,都将一一呈现。例如,明代程君房的砚台,以其繁复的雕刻、夸张的造型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独树一帜,代表了明代砚雕的极致。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其砚台雕刻则常常融入文人的诗意与哲思,意境深远。 在技法方面,本书将介绍多种经典的砚台雕刻技法,如浮雕、透雕、线刻、圆雕等,并结合实物图例,详细解释这些技法的特点和在不同砚台上的应用。例如,一些名砚上精细的阳刻纹饰,需要工匠运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将立体感和层次感完美展现;而另一些砚台上的阴刻线条,则要求笔力遒劲,线条流畅。 在风格方面,本书将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砚台雕刻风格。例如,宋代砚雕的严谨细腻,明代砚雕的奔放粗犷,清代砚雕的典雅精致,以及扬州、北京、苏州等地在砚雕技艺上的地域特色,都将得到细致的阐述。书中还将介绍一些著名的砚雕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如明代的叶宗行、清代的陈子畦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卷三:文人雅趣——铭刻与审美的情感寄托 砚台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卷三将着重展现砚台的铭刻艺术,以及砚台在文人雅集、案头陈设中的地位。 本书将收集整理历代著名文人的砚铭,包括其创作的诗词、歌赋、题记等,并配以精美的拓片和高清的实物照片。这些铭文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现,更是文人对砚台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例如,苏轼的“长须砚”,铭文饱含他对宦海沉浮的感慨;文徵明的“玉山砚”,则寄寓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砚台在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文人如何选择、使用、珍藏砚台?砚台如何与笔、墨、纸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书房的艺术氛围?书中将引用大量文人笔记、诗词画作中的记载,生动再现文人与砚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例如,宋代米芾对古砚的痴迷,明代董其昌对砚台的品鉴,都将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 砚台的审美价值也将在本卷中得到充分体现。本书将从器形、材质、雕刻、铭刻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文人对砚台的审美标准。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砚台的实用性,更是其蕴含的文化品味、艺术格调和精神寄托。 卷四:皇家气象——宫廷收藏与珍品鉴赏 《西清砚谱》本身即是清代宫廷收藏的结晶,卷四将重点介绍清代宫廷收藏的历代名砚,以及这些珍品在皇室中的地位和流传。 本书将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宫廷收藏砚,进行详尽的图录和介绍。这些砚台往往集历代之大成,汇聚了精湛的工艺、珍贵的材质和非凡的艺术价值。例如,一些在宫廷中被奉为至宝的端砚,其石质之美、雕刻之巧、铭文之雅,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书还将探讨清代宫廷对砚台的重视程度。皇帝、皇后的案头、御书房,以及宫廷的各种典礼活动中,砚台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清代宫廷的修缮、礼仪制度中,对砚台的材质、形制、纹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都使得宫廷收藏的砚台,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皇权、品位和历史的象征。 本书还将介绍清代宫廷对砚台的鉴赏和著录体系。例如,乾隆皇帝时期编纂的《西清四鉴》等书籍,对宫廷收藏的文物进行了系统性的著录,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砚台。这些著录不仅为后人研究砚台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的审美取向和学术水平。 卷五:技法之秘——制作工艺与保养之道 卷五将深入探讨砚台的制作工艺,并为读者提供实用的保养知识。 在制作工艺方面,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砚台的制作流程。以端砚为例,将介绍从采石、选石、雕刻、打磨到最终完成的各个环节。对于澄泥砚,则会介绍其独特的泥料配制、陈腐、澄练、烧制过程。对于铜砚、漆砚等,也将分别阐述其制作的特殊工艺。 本书还将关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例如,用于雕刻的各种凿子、刻刀,用于打磨的砂石、水等,以及一些传统匠人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技,都将有所提及。 在保养方面,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清洁、存放、修复砚台的实用建议。例如,如何避免砚台受到化学物质的腐蚀,如何防止石材开裂,如何进行日常的擦拭和保养,以及一些简单的修复方法,都将得到详细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珍爱砚台的收藏者和使用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西清砚谱》五册,不仅是一部详尽的砚台图录,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砚台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与人文情怀。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艺术、收藏、书法、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艺术史学者,初看这套书时,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对历史背景的假设性推断,确实让我有点吃力。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允许你“慢下来”。我不会强求自己一次性吸收所有信息,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可以长期陪伴的书柜伙伴。比如,今天可能只关注其中一册关于“澄泥砚”的章节,仔细体会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描述,明天再去研究另一册中关于砚盒、配套工具的考证。这种碎片化的、自由探索式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对“文房清玩”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它教会了我,真正的艺术鉴赏,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打磨,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要竖起大拇指。要知道,16开的五册套装,在如今这个追求轻薄的时代,能做到如此精良的印刷和装订,实属不易。内页的纸张选择上,似乎也考虑到了墨迹的晕染效果,即便是用现代的钢笔临摹拓片,墨色也不会过分洇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砚台细节的“刻画”——那些线描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认识一位搞雕塑的朋友,他拿到这书后,连连称赞这套书对立体形态的捕捉能力,那种对凹凸、边缘锐度的精确还原,比单纯的摄影照片更具解析力。这说明编纂者在图像资料的整理上,下了极大的功夫,绝不是简单地把旧拓片复印了事,而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现代化的整理和呈现。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图录或谱录,核心价值在于其“可靠性”和“稀有度”。《西清砚谱》在这两点上都做得极其出色。它收录的许多砚台都是清宫旧藏,很多是孤品,即便是后来散佚到民间或流失海外的,能在这里看到清晰的记录和权威的定论,对于我们后世的藏家和研究者来说,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标准。我曾在不同的拍卖会上看到过几方与此书描述吻合的砚台,正是因为对书中信息的深入了解,才让我对那些砚台的真伪和价值判断有了更坚实的依据。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关于砚台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威定义”的历史文献,记载了那个时代对器物美学的最高判断,价值远超其本身的装帧成本。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接触这套书的,毕竟古代的谱录多少有点故纸堆的味道。没想到,这《西清砚谱》的编纂角度极其新颖,它不仅仅罗列器物,更是在讲述器物背后的“人”与“事”。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乾隆皇帝对这批砚台的鉴藏批语和把玩心得。这简直是活生生的皇家审美课堂啊!乾隆爷的那些点评,有时候幽默,有时候又极其严苛,让我对这位帝王的艺术品味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通过这些记载,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文臣们为了进献一块好砚而绞尽脑汁的样子,那种精致的官场文化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格物致知”的追求,都被这套书娓娓道来。对于研究清代宫廷艺术和审美变迁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一手材料。

评分

这套《西清砚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本来就是个对文房杂玩有那么点执念的人,尤其是砚台,总觉得一块好砚能沉淀下很多文人的心气。这套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子老派的考究,16开的尺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起来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太笨重。我特别欣赏它对砚台的描摹和考证,那些关于石材的来源、纹理的细致描述,简直就像是跟制砚大师面对面交流一样。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对照着家里的几方旧砚细细品读,光是里面对端石、歙石的区分和演变,就让我对砚台的理解上升了好几个层次。更别提那些收录的历代名砚的拓片和图录,精美绝伦,每一笔线条都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对于一个真心热爱传统文化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艺术史的缩影,让人在墨香中感受到古人的雅致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