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生的關鍵問題,你徹底想明白瞭幾個?
《硃光潛談美與不完美:把心磨成一麵鏡》中大師一針見血揭穿年輕人的心理和麵對的路
苦悶、孤獨、拖延、懶惰、謙虛、立誌、羞惡、稟賦、情感與理智、性愛、戀愛、信仰和功利、艱難和放棄、理想和現實。
大師專闢齣近40個話題,給青年講人生道路上的關鍵問題。今日青年的苦惱和癥結一一被預言。
★大師深度解剖空心病
大師給青年震耳發聵的人生敬告
厭學?價值觀缺失?自我否定、抑鬱?空虛?沒有信念?
你是否也得瞭空心病? 美學大師硃光潛的心靈咒語深度堪比尼采。
★如何成功避開青年人生悲劇三部麯?
《硃光潛談美與不完美:把心磨成一麵鏡》中大師深入解剖大多數青年從理想跌入現實,沒有實現理想,改革社會,反被社會腐化的悲劇三部麯,警醒青年,徹底放棄幻想,不再自欺欺人,把心磨成一麵鏡子,認清自己,認清前路。
★有齣世的炙熱,聽大師的警醒
★40多篇散文精華,囊括大師暢銷書籍《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談美》《談美書簡》等精華篇,一本勝四本
★超值精裝,精美油畫彩插,附贈書簽
苦悶、孤獨、拖延、懶惰、謙虛、立誌、羞惡、稟賦、情感與理智、性愛、戀愛、信仰和功利、艱難和放棄、理想和現實。
青年人生的關鍵問題,你徹底想明白瞭幾個?
厭學,價值觀缺失,自我否定、抑鬱,空虛,沒有信念!
你是否也得瞭空心病?
青年從理想跌入現實,沒有改革社會,反被社會腐化,大多數人逃不掉的人生悲劇三部麯……
本書《硃光潛談美與不完美:把心磨成一麵鏡》由美學大師硃光潛專闢齣近40個話題,分彆從硃光潛給青年、人生的不完美、個人修為和生活的美學四個方麵,闡述瞭硃光潛先生對人生道路上的關鍵問題的看法,並一針見血、深入骨髓地分析瞭青年認識上和生活中的一些弊病,幫助青年正確地辨明人生方嚮,於迷茫中給紛繁擾攘的生活理齣一個頭緒,少走彎路,活齣有價值的人生。
硃光潛,現當代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緻力於文學、心理學與哲學的學習與研究,後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迴國後,曆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把心磨成一麵鏡》等。
我要對青年說的
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是說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彆人;
此時,是指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此地,是說凡此地
(地位、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談立誌
談讀書
談學問
談升學與選課
給苦悶的青年朋友們
談理想的青年
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人生中的不完美
人要有齣世的精神纔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隻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
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係住。在利害關係方麵, 人己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
在首位,欺詐、淩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
談十字街頭
消除煩悶與超脫現實
談青年與戀愛結婚
談性愛問題
談人生與我
談價值意識
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泛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談 動
談 靜
談冷靜
談謙虛
談情與理
談休息
談擺脫
談交友
資稟與修養
談羞惡之心
談惻隱之心
生活的美學
正路不一定就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麯摺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
剛性美與柔性美
無言之美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我們對於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
情人眼底齣西施
依樣畫葫蘆
”慢慢走,欣賞啊!”
談立誌
抗戰以前與抗戰以來的青年心理有一個很顯然的分彆:抗戰以前,普通青年的心理變態是煩悶,抗戰以來,普通青年的心理變態是消沉,煩悶大半起於理想與事實的衝突。在抗戰以前,青年對於自己前途有一個理想,要有一個很好的環境求學,再有一個很好的職業做事;對於國傢民族也有一個理想,要把侵略的外力打倒,建設一個新的社會秩序。這兩種理想在當時都似很不容易實現,於是他們急躁不耐煩,失望,以至於苦悶。抗戰發生時,我們民族毅然決然地拼全副力量來抵擋侵略的敵人,青年們都興奮瞭一陣,積壓許久的鬱悶為之一暢。但是這種興奮到現在似已逐漸冷靜下去,國傢民族的前途比從前光明,個人求學就業也比從前容易,雖然大傢都硬著脖子在吃苦,可是振作的精神似乎很缺乏。在學校的學生們對功課很敷衍,齣瞭學校就職業的人們對事業也很敷衍,對於國傢大事和世界政局沒有像從前那樣關切。這是一個很可憂慮的現象,因為橫在我們麵前的還有比抗敵更艱難的局麵,需要更堅決更沉著的努力來應付,而我們青年現在所錶現的精神顯然不足以應付這種艱難的局麵。
如果換過方式來說,從前的青年人病在誌氣太大,目前的青年人病在誌氣太小,甚至於無誌氣。誌氣太大,理想過高,事實迎不上頭來,結果自然是失望煩悶;誌氣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結果就必至於墮落。所以我們寜願青年煩悶,不願青年消沉。煩悶至少是對於現實的欠缺還有敏感,還可以激起努力;消沉對於現實的欠缺就根本麻木不仁,決不會引起改善的企圖。但是說到究竟,煩悶之於消沉也不過是此勝於彼,煩悶的結果往往是消沉,猶如消沉的結果往往是墮落。目前青年的消沉與前五六年青年的煩悶似不無關係。煩悶是耗費心力的,心力耗費完瞭,連煩悶也不曾有,那便是消沉。
一個人不是生下來就煩悶或消沉的,因為人都有生氣,而生氣需要發揚,需要活動。有生氣而不能發揚,或是活動遇到阻礙,纔會煩悶和消沉。煩悶是感覺到睏難,消沉是無力徵服睏難而自甘失敗。這兩種心理病態都是挫摺以後的反應。一個人如果經得起挫摺,就不會起這種心理病態。所謂經不起挫摺,就是沒有決心和勇氣,就是意誌薄弱。意誌薄弱經不起挫摺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寬自解的話,就是把所有的過錯都推諉到環境。明明是自己無能,而埋怨環境不允許我顯本領;明明是自己甘心做壞人,而埋怨環境不允許我做好人。這其實是懦夫的心理,對於自己全不肯負責任。環境永遠不會美滿的,萬一它生來就美滿,人的成就也就無甚價值。人所以可貴,就在他不像豬豚,被飼而肥,他能夠不安於汙濁的環境,拿力量來改變它,徵服它。
普通人的毛病在責人太嚴責己太寬。埋怨環境還由於缺乏自省自責的習慣。自己的責任必須自己擔當起,成功是我的成功,失敗也是我的失敗。每個人是他自己的造化主,環境不足畏,猶如命運不足信。我們的民族需要自力更生。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我們的青年必須先有這種覺悟,個人和國傢民族的前途纔有希望。能責備自己,信賴自己,然後自己纔會打齣一個江山來。
我們有一句老話:”有誌者事竟成。”這話說得很好,古今中外在任何方麵經過艱苦奮鬥而成功的英雄豪傑都可以做例證。誌之成就是理想的實現。人為的事實都必基於理想,沒有理想決不能成為人為的事實。譬如登山,先須存念頭去登,然後一步一步地走上去,最後纔會達到目的地。如果根本不起登的念頭,登的事實自無從發生。這是淺例。世間許多人行屍走肉浪費瞭他們的生命,就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應該做的事不起念頭。許多以教育為事業的人根本不起念頭去研究,許多以政治為事業的人根本不起念頭為國民謀幸福。我們的文化落後,社會紊亂,不就由於這個極簡單的原因麼?這就是上文所謂”消沉””無誌氣”。”有誌者事竟成”,無誌者事就不成。
不過”有誌者事竟成”一句話也很容易發生誤解。”誌”字有幾種意義:一是念頭或願望,一是起一個動作時所存的目的,一是達到目的的決心。譬如登山,先起登的念頭,次要一步一步地走,而這走必步步以登為目的,路也許長,障礙也許多,須抱定決心,不達目的不止,然後登的願望纔可以實現,登的目的纔可以達到。”有誌者事竟成”的”誌”,須包含這三種意義在內:第一要起念頭,其次要認清目的和達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抱必達目的之決心。很明顯的,要事之成,其難不在起念頭,而在目的之認識與達到目的之決心。
有些人誤解立誌隻是起念頭。一個小孩子說他將來要做大總統,一個乞丐說他成瞭大闊佬要砍他的仇人的腦袋。所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完全不思量達到這種目的所必有的方法或步驟,更不抱定循這方法步驟去達到目的之決心,這隻是狂妄,不能算是立誌。世間有許多人不肯學乘除加減而想將來做算學的發明傢,不學軍事學當兵打仗而想將來做大元帥東徵西討,不切實培養學問技術而想將來做革命傢改造社會,都是犯這種狂妄的毛病。
如果以起念頭為立誌,有誌者事竟不成之例甚多。愚公盡可移山,精衛盡可填海,而世間卻實有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必須承認”不可能”的真實性。所謂”不可能”,就是俗語所謂”沒有辦法”,沒有一個方法和步驟去達到所懸想的目的。沒有認清方法和步驟而想達到那個目的,那隻是癡想而不是立誌,誌就是理想,而理想的理想必定是可實現的理想。理想普遍有兩種意義,一是”可望而不可攀,可幻想而不可實現的完美”,比如許多宗教都以長生不老為人生理想,它成為理想,就因為事實上沒有人長生不老。理想的另一意義是”一個問題的最完美的答案”,或是”可能範圍以內的最圓滿的解決睏難的辦法”。比如長生不老雖非人力所能達到,而強健卻是人力所能達到的,就人的能力範圍來說,強健是一個閤理的理想。這兩種意義的分彆在一個衊視事實條件,一個顧到事實條件,一個渺茫無稽,一個有方法步驟可循。嚴格地說,前一種是幻想癡想而不是理想,是理想都必顧到事實。在理想與事實起衝突時,錯處不在事實而在理想。我們必須接受事實,理想與事實背馳時,我們應該改變理想,堅持一種不閤理的理想而至死不變隻是匹夫之勇,隻是”豬武”。我特彆看重這一點,因為有些道德傢在盲目說堅持理想,許多人在盲目地聽。
我們固然要立誌,同時也要度德量力。盧梭在他的教育名著《愛彌兒》裏有一段很透闢的話,大意是說人生幸福起於願望和能力的平衡。一個人應該從幼時就學會在自己能力範圍以內起願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這番話齣諸浪漫色彩很深的盧梭尤其值得我們玩味。盧梭自己有時想入非非,因此吃過不少苦頭,這番話實在是經驗之談。許多煩悶,許多失敗,都起於想做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或是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誌氣成就瞭許多人,誌氣也毀壞瞭許多人。既是誌,實現必不在目前而在將來。許多人拿立誌遠大作藉口,把目前應做的事延宕貽誤。尤其是青年們歡喜在遙遠的未來擺齣一個黃金時代,把希望全寄托在那上麵,終日沉醉在迷夢裏,讓目前寶貴的時光與機會錯過,徒貽後日無窮之悔。我自己從前有機會學希臘文和意大利文時,沒有下手,買瞭許多文法讀本,心想到四十歲左右時當有閑暇歲月,許我從容自在地自修這些重要的文字,現在四十過瞭幾年瞭,看來這一生似不能與希臘文和意大利文有緣分瞭,那箱書籍也恐怕隻有擺在那裏黴爛瞭。這隻是一例,我生平有許多事叫我追悔,大半都像這樣”誌在將來”而轉眼即空空過去。”延”與”誤”永是連在一起,而所謂”誌”往往叫我們由”延”而”誤”。所謂真正立誌,不僅要接受現在的事實,尤其要抓住現在的機會。如果立誌要做一件事,那件事的成功盡管在很遠的將來,而那件事的發動必須就在目前一頃刻。想到應該做,馬上就做,不然,就不必發下一個空頭願。發空頭願成瞭一個習慣,一個人就會永遠在幻想中過活,成就不瞭任何事業,聽說抽鴉片煙的人想頭最多,意誌力也最薄弱。老是在幻想中過活的人在精神方麵頗類似煙鬼。
我在很早的一篇文章裏提齣我個人做人的信條,現在想起,覺得其中仍有可取之處,現在不妨趁此再提齣供讀者參考。我把我的信條叫作”三此主義”,就是此身、此時、此地。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二、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這是一個極現實的主義。本分人做本分事,腳踏實地,絲毫不帶一點浪漫情調。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徹底地照著做,不至於很誤事。西諺說得好:”手中的一隻鳥,值得林中的兩隻鳥。”許多”有大誌”者往往為著覬覦林中的兩隻鳥,讓手中的一隻鳥安然逃脫。
談讀書
朋友:
中學課程很多,你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你每天真抽不齣一點鍾或半點鍾的工夫麼?如果你每天能抽齣半點鍾,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頁,到瞭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書瞭。何況你在假期中每天斷不會隻能讀三四頁呢?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國有一位文學傢、科學傢和革命傢富蘭剋林,幼時在印刷局裏做小工,他的書都是在做工時抽暇讀的。不必遠說,你應該還記得,國父孫中山先生,難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傢還要忙些麼?他生平無論忙到什麼地步,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隻要看他的《建國方略》和《孫文學說》,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個政治傢,而且還是一個學者。不讀書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隻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彆重”知”。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齣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你不看見現在許多叉麻雀抽鴉片的官僚們紳商們乃至於教員們,不大半由學生齣身麼?你慢些鄙視他們,臨到你來,再看看你的成就罷!但是你如果在讀書中尋齣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彆人定要大些。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齣,將來永不會尋齣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灕瞭。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達爾文在自傳裏曾經說過,他幼時頗好文學和音樂,壯時因為研究生物學,把文學和音樂都丟開瞭,到老來他再想拿詩歌來消遣,便尋不齣趣味來瞭。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瞭正常時節,便會萎謝。比方打網球,你在中學時歡喜打,你到老都歡喜打。假如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後來要發願去學,比登天還要難十倍。養成讀書習慣也是這樣。
你也許說,你在學校裏終日念講義看課本就是讀書嗎?講義課本著意在平均發展基本知識,固亦不可不讀。但是你如果以為念講義看課本,便盡讀書之能事,就是大錯特錯。第一,學校功課門類雖多,而範圍究極窄狹。你的天纔也許與學校所有功課都不相近,自己在課外研究,去發見自己性之所近的學問。再比方,你對於某種功課不感興趣,這也許並非由於性不相近,隻是規定課本不閤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課外發見好書籍,你對於那種功課的興趣也許就因而濃厚起來瞭。第二,念講義看課本,免不掉若乾拘束,想藉此培養興趣,頗是難事。比方有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麼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瞭。興趣要逍遙自在地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你自己自然不會選擇,須去就教於批評傢和專門學者。我不能告訴你必讀的書,我能告訴你不必讀的書。許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現代齣版的新書。因為許多流行的新書隻是迎閤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纔有永久性,纔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彆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彆的事都可以學時髦,唯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我所指不必讀的書,不是新書,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走進一個圖書館,你盡管看見韆捲萬捲的紙本子,其中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難上十捲百捲。你應該讀的隻是這十捲百捲的書。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於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纔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學大綱””科學大綱”以及雜誌報章上的書評,實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與其讀韆捲萬捲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談韆捲萬捲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你也許要問我像我們中學生究竟應該讀些什麼書呢?這個問題可是不易迴答。你大約還記得北平《京報》副刊曾徵求”青年必讀書十種”,結果有些人所舉十種盡是幾何代數,有些人所舉十種盡是史記漢書。這在旁人看起來似近於滑稽,而應徵的人卻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來這種徵求的本意,求以一個人的標準做一切人的標準,好像我隻喜歡吃麵,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種錯誤見解。各人的天資、興趣、環境、職業不同,你怎麼能定齣萬應靈丹似的十種書,供天下無量數青年讀之都能感覺同樣趣味發生同樣效力?
我為瞭寫這封信給你,特地去調查瞭幾個英國公共圖書館。他們的青年讀物部最流行的書可以分為四類:(一)冒險小說和遊記,(二)神話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傳記和愛國小說。其中代錶的書籍是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Jules Verne: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和《海底二萬裏》(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Defoe:Robinson Crusoe),大仲馬的《三劍客》(A. Dumas:Three Musketeers),霍桑的《奇書》和《丹榖閑話》(Hawthorne:Wonder Book and Tangle Wood Tales),金斯利的《希臘英雄傳》(Kingsley:Heroes),法布爾的《鳥獸故事》(Fabre:Story Book of Birds and Beasts),安徒生的《童話》(Andersen:Fairy Tales),騷塞的《納爾遜傳》(Southey:Life of Nelson),房龍的《人類故事》(Vanloon:The Story of Mankind)之類。這些書在國外雖流行,給中國青年讀,卻不十分相宜。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像煞有介事地談一點學理。他們--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嚮,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纔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談到這裏,我還沒有答復應讀何書的問題。老實說,我沒有能力答復,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比方在中國書裏,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在外國書裏,我最歡喜濟慈(Keats)、雪萊(Shelly)、柯爾律治(Coleridge)、布朗寜(Browning)諸人的詩集,索福剋勒斯(Sophocles)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Shakespeare;Hamlet)、《李爾王》(King Lear)和《奧賽羅》(Gthello),歌德的《浮士德》(Goethe:Fasuts),易蔔生(Ibsen)的戲劇集,屠格涅夫(Turgenef)的《處女地》(Virgin Soil)和《父與子》(Fathers and Children),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Dostoyevsky:Crime and Punishment),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Flaubert:Madame Bovary),莫泊桑(Maupassant)的小說集、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關於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應北平《京報》副刊的徵求,也許把這些古董洋貨捧上,湊成”青年必讀書十種”。但是我知道這是荒謬絕倫。所以我現在不敢答復你應讀何書的問題。你如果要知道,你應該去請教你所知的專門學者,請他們各就自己所學範圍以內指定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你如果請一個人替你麵麵俱到的設想,比方他是學文學的人,他也許明知青年必讀書應含有社會問題科學常識,等等,而自己又沒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兩種拉來湊數,你就像問道於盲瞭。同時,你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彆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工夫去搜求。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按照彆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讀書十種”或”世界名著百種”讀下去,便成就一個學者。彆人隻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
關於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隻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記著這兩點,其他瑣細方法便用不著說。各人天資習慣不同,你用那種方法收效較大,我用那種方法收效較大,不是一概論的。你自己終久會找齣你自己的方法,彆人決不能給你一個方單,使你可以”依法炮製”。
你嫌這封信太冗長瞭罷?下次談彆的問題,我當力求簡短。再會!
你的朋友 孟實
《把心磨成一麵鏡:硃光潛在談美與不完美》這個書名,就像一股清流,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給予人一種沉靜的力量。我總覺得,我們現在的社會,似乎太過強調“完美”和“成功”,這給許多人帶來瞭巨大的壓力,也讓我們常常忽略瞭生活本身的美好,以及我們自身本來的樣子。“把心磨成一麵鏡”,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讓我聯想到一種持續不斷地打磨、淨化內心的過程。我好奇,硃光潛先生是如何將這種“磨礪”與對“美”的感知聯係起來的?是說隻有當我們內心足夠澄澈,纔能真正看見並欣賞美嗎?而“不完美”這個詞,在標題中並不顯得突兀,反而與“美”並列,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或許提供瞭一種看待“不完美”的新視角。我期待,它能教會我如何不被所謂的“不完美”所定義,如何認識到這些“不完美”或許正是構成我們獨特魅力的重要部分。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能夠幫助我調整心態的方法,不再過度苛求自己,不再因為一點點瑕疵而否定整體。它或許會給我一種勇氣,去擁抱那些不那麼光彩照人的部分,並且在其中發現一種更深沉、更持久的美。我希望這本書的文字能夠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疑惑,並給予我清晰的解答和前進的方嚮。
評分《把心磨成一麵鏡:硃光潛在談美與不完美》這個書名,總讓我感覺有一種古老而又現代的智慧在其中流淌。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節奏太快,人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更彆說去“磨礪”它瞭。我們更多的是被外在的評價、物質的追求所裹挾,隨波逐流。硃光潛先生的這個提法,仿佛是在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和智慧,來自於內在的修為。“把心磨成一麵鏡”,這意象非常鮮明。鏡子意味著清晰、真實、客觀。當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就能照見萬物,也能照見自己。我常常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的境地,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有價值。而“不完美”這個詞,雖然聽起來有點消極,但在書名中與“美”並列,讓我覺得它蘊含著一種積極的意義。也許,正是這些“不完美”,纔構成瞭我們獨一無二的存在,也正是對這些“不完美”的接納和理解,纔能讓我們看到更深層次的美。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害怕自己的缺點,而是能夠正視它們,甚至從中找到力量。它也許能幫助我培養一種內觀的習慣,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而不是被外界的聲音所乾擾。我猜想,這本書裏會有很多關於如何提升自我認知,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內容,這些都是在快節奏生活中尤為寶貴的財富。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引導我走上一條更自我、更深刻的人生道路。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把心磨成一麵鏡:硃光潛在談美與不完美"。光是這標題,就讓我聯想到瞭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思考過程。我一直覺得,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一種更高級的精神追求,一種超越日常瑣碎的對美的感知,以及一種擁抱自身局限的勇氣。硃光潛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哲學思辨的意味,讓人期待他會如何解讀“美”這個抽象的概念,又會如何與“不完美”這樣現實的存在相結閤。我個人對美學的理解還比較淺薄,總覺得美似乎是某種遙不可及的理想,而生活中的我們,往往充滿瞭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可能是外貌上的瑕疵,也可能是性格上的弱點,抑或是人生際遇上的坎坷。這本書的標題,恰恰點齣瞭這兩者之間的聯係,它暗示著,或許正是通過對內心“磨礪”,纔能讓我們真正理解美,並且以一種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我設想著,在這本書裏,我可能會讀到關於如何培養審美情趣的實用建議,如何欣賞自然之美、藝術之美,甚至是生活中的尋常之美。同時,我也期待硃光潛先生能夠分享他的人生智慧,教導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自身的不足,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價值和意義,甚至是如何將這些“不完美”升華為一種獨特的美。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學的讀物,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與智者的對話,一次探索內心世界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看看這本書會為我打開怎樣一扇通往智慧與寜靜的大門。
評分當我看到《把心磨成一麵鏡:硃光潛在談美與不完美》這本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寜靜的畫麵。我一直以來都對“美”這個概念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感,既嚮往它帶來的愉悅和升華,又常常感到它遙不可及,甚至在生活中找不到它的痕跡。而“不完美”則是我再熟悉不過的詞匯,它似乎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印記,是我們成長的痕跡,也是我們羈絆的根源。這個書名將這兩者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我很好奇,硃光潛先生會如何將“把心磨成一麵鏡”這個過程,與對“美”的理解以及對“不完美”的接納聯係起來?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讀到關於如何培養一種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審美能力,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賞心悅目,而是能夠觸及到事物內在的本質和意蘊。同時,我也相信,麵對“不完美”的態度,是衡量一個人內心成熟度和智慧的重要標尺。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讓我不再因為自身的不足而感到沮喪,而是能夠以一種更積極、更豁達的態度去麵對它們。也許,這會是一次關於自我接納和自我超越的心靈之旅,讓我學會欣賞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自己,並在這種接納中,發現彆樣的美。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是那種溫文爾雅、充滿哲思的,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並從中獲得啓迪。
評分《把心磨成一麵鏡:硃光潛在談美與不完美》這個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深邃的哲學意境。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對美的追求,以及如何與自身的不完美和解,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但常常又無從下手。硃光潛先生這個“把心磨成一麵鏡”的比喻,讓我聯想到一種內在的修煉,一種不斷澄澈、觀照自我的過程。我迫切地想知道,他會如何從這個角度來闡述“美”的本質?是說,當我們內心像鏡子一樣平靜、清晰時,纔能真正體會到美,纔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而“不完美”,在我看來,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我非常好奇,硃光潛先生將“不完美”與“美”放在一起討論,究竟想傳達一種怎樣的信息?是否意味著,不完美本身也包含著某種獨特的美,或者說,正是因為有瞭不完美,纔使得我們對完美的追求更有意義?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讀到一些關於如何提升審美情趣,如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如何以一種更豁達、更包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自身局限的深刻見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讓我學會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如何在接納自身不完美的同時,去發現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
評分東西還可以,買瞭哩哩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快遞速度,認真讀書吧
評分第一次買大師,知識與思想彌足珍貴!
評分之前買瞭兩本豐子愷先生的書送給瞭朋友。然後看到這一本就買來給自己充電吧。非常期待哦!
評分用神券買的,質量好,使用方便,送貨快。
評分硃老師是美學大師,買一本看看,親近親近大師。
評分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東西很好!
評分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
評分買給孩子的課外書,希望開捲有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