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宝石学与宝石鉴定(第3版)》是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和宝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并参考了国内外一些新研究资料编著而成的。全书共二十三章及附录,系统阐述了宝石学基础理论和宝石学专业知识。作者在书中多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经过综合分析得出的客观结论。书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定义,力求科学严密、清晰明确;计量单位(包括量的名称、符号)采用的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宝石基本名称,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在常用鉴定仪器与鉴定方法章节中,介绍了十余种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宝石各论中,介绍了160余种宝石的性质、特征、鉴别、品质优劣评价等,其内容繁简有别,珍贵宝石如钻石、红(蓝)宝石、翡翠等,内容较为详细。书中涉及的宝石基本名称、别称、俗称、旧称等,多达270余个。
  《宝石学与宝石鉴定(第3版)》可作为宝石专业必修课和其他专业选修课的教材使用,也适合于广大宝石爱好者阅读自学,还可供宝石研究工作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宝石基础知识
1 结晶学基本知识
1.1 晶体与非晶质体
1.2 晶体的基本性质与面角守恒定律
1.3 晶体的对称要素
1.4 晶体的对称型与对称分类
1.5 晶体定向及晶面符号
1.6 晶胞
1.7 单形和聚形
1.8 平行连晶与双晶
1.9 类质同像与同质多像
2 矿物学基本知识
2.1 矿物与准矿物
2.2 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
2.3 矿物的化学式
2.4 矿物种的概念及其命名
2.5 矿物的分类
3 岩石学基本知识
3.1 岩石的概念、结构和构造
3.2 岩浆岩
3.3 沉积岩
3.4 变质岩
4 晶体光学基本知识
4.1 光的特征
4.2 均质体与非均质体的光率体
5 宝石基本知识
5.1 宝石的概念
5.2 宝石应具备的条件
5.3 宝石的分类
5.4 宝石的命名
5.5 宝石的形态、包裹体及瑕疵
6 宝石的物理性质
6.1 宝石的力学性质
6.2 宝石的光学性质
6.3 宝石的特殊光学效应
6.4 宝石的热学性质
宝石鉴定仪器与鉴定方法
7 常用鉴定仪器与鉴定方法
7.1 概述
7.2 放大镜与宝石显微镜
7.3 折射仪及折射率的测定
7.4 偏光镜
7.5 二色镜
7.6 宝石密度的测定
7.7 分光镜
7.8 查尔斯滤色镜
7.9 紫外线荧光灯
7.10 热导仪
7.11 反射仪
宝石各论
8 钻石
8.1 概述
8.2 基本特征
8.3 钻石分级
8.4 合成钻石与钻石的优化处理
8.5 钻石的鉴别
……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饰用宝石的国家之一,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宝石饰品,如玉玦、玉珠、玉坠等。我国历代的玉石制品,在世界上被誉为“东方艺术”、“东方瑰宝”,我国也因此而享有“玉石之国”的美称。
  宝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古人即把玉石人格化、道德化,赋予其五德(仁、义、智、勇、洁)、九德(仁、智、义、行、洁、勇、精、容、辞)和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并以“君子比德于玉”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此外,还常以宝石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宝石之中。“化干戈为玉帛”,道出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生辰石、婚庆纪念石,将出生月份、结婚周年同宝石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对人生的祝福和对幸福时刻的珍贵纪念。宝石饰品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以至爱玉、赏玉、佩玉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传统风尚。
  与宝石有关的成语典故也很多,如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珠光宝气、珠联璧合、珠圆玉润、掌上明珠、金玉良言、金科玉律、玉洁冰清、抛砖引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在我国传说中,珍珠是鲛人的泪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句中,前一句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而后一句提到的蓝田玉则是古代名玉。在人的名字中,直接使用宝、玉或使用与宝、玉相关的字(如玮、琦、琰、瑜、玲、璐等),更是屡见不鲜。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宝石饰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在现代生活中,宝石不仅是一种典雅华贵的装饰品,而且是财富和文明的标志。宝石业的迅速崛起,市场的日益繁荣,以及人们对宝石知识的渴求,促进了宝石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创办了宝石专业,或开办宝石培训班。上海大学是国内最早创办宝石专业的高校之一,近几年又在校内开设了宝石选修课,深受广大学子的欢迎。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我们编著了这部教材。
  本教材的正式出版,得到了校教材建设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基金资助。书稿承蒙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陈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亓利剑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汪振国副教授审阅,在此一并致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矿物学基础与岩石学原理》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中矿物学与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实践,旨在为地质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部全面、严谨的参考教材。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从微观晶体结构到宏观岩石成因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矿物学基础  第一章:矿物的定义、化学成分与晶体学基础  本章首先界定了矿物的科学定义,阐述了矿物作为自然界中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固体的特性。重点讲解了矿物的化学成分表示法,包括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力)及其对矿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核心内容集中于晶体学基础。详细介绍了晶体的基本特征,如晶面、晶棱、晶顶、晶带等。系统阐述了晶体结构的有序性,包括晶胞、晶系(三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正交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的概念与分类。通过介绍布拉维点阵理论,解释了矿物晶体外部形态(晶形)与其内部点阵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书中辅以大量的晶体结构图和几何投影图,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二章:矿物的物理性质与鉴定  本章系统梳理了矿物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可观察到的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矿物鉴定的重要依据。详细描述了:  1. 宏观物理性质: 颜色、条痕色(强调其在鉴定中的可靠性)、光泽(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的细分类型)、透明度、硬度(莫氏硬度标尺的详细应用与校准)、密度/比重(静水称重法等测量技术)、解理与断口(描述不同类型解理面的形成机制)。 2. 光学性质: 引入偏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详细讲解了矿物在偏光下的光学特征,包括反射光、透过光下的观察,双折射现象、正光/斜光特性、桇光(旋光)现象、以及通过刻面折射率仪测定折射率的方法。对不同晶系矿物的光性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三章:常见矿物分类与实例  基于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本章采用现代矿物分类体系,对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及自然元素等主要矿物类群进行深入剖析。     硅酸盐矿物: 作为地壳中最主要的矿物类别,本章给予了重点关注。详细阐述了硅氧四面体的结构单元,并依据硅氧四面体的聚合程度(岛状、链状、层状、架状)对硅酸盐进行系统分类,包括橄榄石族、辉石族、角闪石族、云母族、长石族(正长石、斜长石的成分变化与结构差异)以及石英族。对于每种重要矿物,均提供其化学式、晶体结构特点、典型产状及识别特征。    非硅酸盐矿物: 对常见的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方铅矿)、氧化物(如刚玉、赤铁矿)、碳酸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区分了它们在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形成条件。  第二部分:岩石学原理与岩石分类  第四章:岩石学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章确立了岩石学的基本概念,阐述岩石与矿物的本质区别(岩石是集合体,矿物是单体)。探讨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三岩循环论)。  重点介绍了岩石学研究的传统与现代方法:野外考察技术(岩体描述、构造测量)、岩石薄片制作工艺、传统的光学显微镜鉴定技术(双目镜观察、图像分析)、以及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电子探针EPMA等)在确定岩石化学组成和矿物成分上的应用。  第五章:火成岩的成因、分类与鉴定  火成岩的形成主要与岩浆的起源、分异和结晶过程有关。本章深入分析了岩浆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温度和挥发分对岩浆演化的影响。     岩浆结晶分异: 详细阐述了鲍文反应系列(既有反应系列和不反应系列),解释了岩浆如何通过结晶分离、熔融分异、同化混染等过程形成不同化学成分的岩浆。    分类系统: 采用国际通用的IUGS(国际地质科学联盟)分类方案,特别是对中酸性至酸性火成岩的QAPF(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钾长石)二端元图解法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与实例分析。    典型岩石实例: 描述了深成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和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的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火山碎屑岩的特殊性。  第六章:沉积岩的成因、分类与意义  沉积岩的形成涉及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等一系列外生过程。本章聚焦于沉积岩记录的地质历史信息。     沉积过程与物源分析: 探讨了碎屑物质的来源、搬运介质(水、风、冰)对沉积物粒度、分选度和磨圆度的影响。介绍了沉积构造(交错层理、波痕、泥裂)的形成机理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沉积岩分类: 严格按照IUGS的分类标准,将沉积岩分为碎屑岩(如砂岩、泥岩的成分和成熟度分析)、化学岩(如蒸发岩、硅质岩)和生物化学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煤)。特别强调了碳酸盐岩中,岩石学特征(如泥晶、微晶、泥晶灰岩)与生物化石的结合鉴定方法。  第七章: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相与岩石系列  本章探讨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岩(火成岩、沉积岩或已有变质岩)发生固态重结晶和定向排列的过程。     变质作用驱动力与过程: 分析了压力(静岩压力与定向应力)、温度、流体活动在变质作用中的作用。区分了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的主要差异。    变质相与变质梯度: 引入变质相概念,如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等,解释了特定矿物组合(如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的组合)如何指示特定变质条件(P-T路径)。    变质岩系列: 阐述了从低级到高级变质岩的演化序列,并详细描述了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等主要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如片理、叶理的形成)。  全书配有大量的高分辨率岩石薄片照片、野外露头照片以及原理图解,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读者扎实的矿物学与岩石学基础知识和独立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