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泰宁 著,潘月明,张晨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
  • 建筑年鉴
  • 2016
  • 设计作品
  • 行业参考
  • 建筑师
  • 工程设计
  • 学术研究
  • 建筑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9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8724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7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类专业大专院校学生,建筑设计类专业大专院校教师,建筑爱好者

  “建筑,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感受到编者对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界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的反思,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建筑师的风貌,以及中国建筑师们对建筑的理想与追求。”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优秀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一原则,书本身很有特点和质感,每年读来都有不同的感觉,表面上是页码的增加,但其实是被更丰富、精彩的内容在吸引着,其收录的资料量之大,在整个行业的出版物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本书有近100家优秀设计单位或设计师参编,对近一年来100个精彩的项目进行了完美地展示。反应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结构,记录了主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甚至是设计价值。

  这套《年鉴》对最近一年涌现出的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项目、新的设计理念,甚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非常直观、全面的诠释,它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于从事城市建设领域的人员以及相关科研教育机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人。

内页插图

目录

文化


008 湘潭市规划展示馆及博物馆

014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022 哈尔滨大剧院

032 木心美术馆

040 民生现代美术馆

046 泉美术馆

054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

060 沂蒙革命纪念馆

064 梁希纪念馆

074 宜昌规划展览馆

080 华夏河图艺术家村

086 平田农耕博物馆及手工作坊

094 徐家汇观象台修缮工程

102 云夕深澳里书局一期工程

110 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低碳生活馆

118 东台广电文化艺术中心

124 房山区兰花文化休闲公园主展馆

130 通化市科技文化中心

136 阜新万人坑遗址陈列馆

140 乌镇北栅丝厂改造

146 西岸FAB-UNION SPACE

152 英良石材档案馆及餐厅


教育

160 南方科技大学致仁书院

166 山西大学多功能图书馆

174 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182 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

188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理科大楼

192 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

200 高雄美国学校

208 舟山市普陀小学和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幼儿园

216 浦江镇江柳路幼儿园

224 淘乐思CBD 幼儿园

228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


住宅

236 顺义住宅

242 竹庵

246 朱家老宅改建项目

252 五号宅

256 国锐?境界

260 福州万科上海道

264 观山悦别墅区

268 银川凯威?观湖壹号

272 居住集合体L

276 奇妍出云

280 水塔之家

284 西溪天堂- 悦庄


办公

006 新浪总部大楼

010 上海虹桥机场商务园一期工程花瓣楼

014 漕河泾办公研发园区华鑫天地

018 上海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塔办公楼

024 中国国航集团大厦

028 大万文化广场

032 昭山两型产业发展中心

036 光华路SOHO2

042 中国人寿数据中心

048 泵房改造项目

054 茶儿三号

058 半壁店1 号文化创业园8 号楼改造

064 上海西子联合总部综合楼

070 万科云


商业

076 外滩SOHO

080 上海SOHO 复兴广场

086 恒大?华置广场

092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中心

102 松江名企艺术产业园区

108 中国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

114 金地湖城大境商业中心

120 九级浪世茂深圳前海展示中心

126 北京天竺销售中心

132 紫一川别墅售楼处

136 天境花园销售中心

140 MAX 产品展示中心

144 森美接待中心

150 纽宾凯迷你奥莱

交通

154 佛山新城荷岳路步行桥

160 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


休闲服务

168 云庐老宅精品酒店

176 西双版纳云投喜来登度假酒店

184 万达西双版纳文华酒店

190 海南七仙岭希尔顿逸林度假酒店

196 希尔顿逸林度假酒店

204 花之城豪生国际大酒店

208 云夕戴家山乡土艺术酒店

216 大理慢屋?揽清度假酒店

224 仁恒棠悦湾社区中心

230 北京丽都花园罗兰湖会所

236 正荣国领社区中心

240 松阳大木山茶室

248 杉林木屋

252 花海山房

260 饮居?九舍


医疗健身

268 苏州阳山敬老院

276 乌镇康复医院

282 舟山体育馆改造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勾勒时代脉搏,绽放设计之光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以其宏大的体量和深厚的积淀,不仅是一部记录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成就的权威典籍,更是对当下中国建筑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刻梳理与前瞻性展望。这套由上下两册构成的巨著,汇聚了2016年度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的各类优秀建筑设计项目,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精微的室内空间,从地标性的公共建筑到宜居的住宅典范,无不体现出中国建筑师群体在创新、技术、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卓越思考与实践。 上册:宏观视野与时代印记 年鉴的上册,犹如巨石投湖,激荡起中国建筑领域的一池涟漪。它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矗立在城市肌理之上、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您将看到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公共建筑项目。它们可能是承载着国家使命的重大场馆,如大型体育赛事场馆、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现代化的交通枢纽,亦或是肩负着社会责任的教育、医疗机构。这些建筑的设计,往往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更是在空间叙事、文化传承、技术革新以及对环境的尊重上,进行着深刻的探索与表达。 在公共建筑之外,上册还深入探讨了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杰出案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缝合历史与未来,如何让老旧街区焕发新生,如何构建更具活力和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是摆在中国建筑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年鉴中收录的项目,展示了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人性化的居住环境改造,以及对在地文化与居民需求的细致关照,来实现城市有机生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这些项目或许是古老街巷的活化利用,或许是新型社区的规划设计,它们共同勾勒出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蓝图。 此外,上册还关注了商业综合体、办公建筑等体现经济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建筑类型。在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下,这些建筑的设计需要兼顾商业价值、用户体验、节能环保以及前沿科技的应用。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外观造型,到人性化的内部动线设计,再到智能化的办公环境打造,这些案例无不展现出中国建筑设计在应对复杂需求、创造多元价值方面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册的内容并非仅仅是项目成果的罗列,它更包含了对设计理念、技术创新、材料应用以及跨学科合作的深度解读。通过对这些优秀项目的剖析,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的挑战、所秉持的价值观以及所探索的路径。年鉴的编纂者精心挑选了那些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在审美上有所引领、在社会效益上有所贡献的项目,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中国建筑设计图景。 下册:微观精巧与人文关怀 如果说上册展现的是中国建筑的宏大叙事,那么下册则将焦点下沉,聚焦于那些在空间尺度上更加贴近个体、在人文关怀上更加细腻入微的设计实践。 住宅设计是下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一个独立的别墅,还是一个高层住宅小区,亦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民居,它们都关乎着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与情感寄托。2016年的住宅设计,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了空间的灵活性、采光通风的优化、私密与共享的平衡,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年鉴中展示的住宅项目,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在理解现代家庭结构变化、提升居住品质、探索新型居住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一些项目更是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住宅的方方面面,如被动式节能设计、绿色建材的应用、雨水收集利用等,为构建低碳宜居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室内设计的部分,更是将人文关怀推向极致。从酒店、餐厅、零售空间到私人住宅的室内设计,每一个项目都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独特的美学体验和功能价值。年鉴中的室内设计案例,充分展现了色彩、材质、光影、家具陈设以及艺术品等多元素如何被巧妙地运用,以营造出或温馨舒适、或时尚前卫、或沉静典雅的空间氛围。设计师们不仅关注空间的视觉效果,更深入研究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力求通过精巧的设计,提升空间的宜人性,创造出能够触动人心的场所。 此外,下册还收录了具有创新性的改造项目和景观设计。对于现有建筑的改造,是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中的改造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尊重原有建筑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建筑功能的重塑与价值的提升。而景观设计部分,则将目光从建筑本身延伸到建筑周边的环境。无论是一个城市广场的绿化设计,一个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还是一个公园的整体规划,都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对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建筑发展的人士细细品读的著作。它以其严谨的选材、精美的呈现和深刻的洞察,勾勒出2016年度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风貌,记录了中国建筑师在时代浪潮中的思考与探索,并为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套年鉴,不仅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年度写真,更是中国迈向更高建筑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所呈现的,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是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中国设计,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国建筑师群体的集体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人文景观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关于当下中国建筑脉搏的权威指南。我非常好奇,在2016年,中国的建筑师们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时,是如何创新性地解决空间、功能、美学以及可持续性等诸多挑战的。这本书会不会收录那些真正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意义的项目,那些不仅仅是漂亮的建筑,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我特别关注那些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有所突破的作品,因为我相信,真正的优秀建筑设计,一定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能够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中国建筑设计的多样性,无论是宏伟的公共建筑,还是精巧的私人住宅,亦或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改造项目,都能在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我想看看,在2016年,建筑师们是如何用他们的创意和专业知识,为中国的城市增添色彩,为人们的生活创造美好。这本书不仅是对建筑作品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建筑思潮的梳理,对我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

我是一名非常喜欢旅行的普通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当地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建筑。每次旅行,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观察和体验当地的建筑,因为我觉得建筑是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灵魂和气质的。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虽然不是一本旅行指南,但我相信它能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旅行”——通过阅读和欣赏中国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来感受不同地域的风情和文化。我想看看,在2016年,中国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文化背景下,创造出既满足当地需求,又能展现独特地方特色的建筑。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且能够体现地方民俗风情的设计。这本书会不会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惊喜,或者那些代表着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色,从而在未来的旅行中,能够更加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欣赏那些令人赞叹的建筑艺术。

评分

我一直坚信,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要具有实用功能,更要能够承载和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时代的气息。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记录了2016年中国建筑界的最新成就,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年份,中国的建筑师们是如何思考和实践的?有没有一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思潮、科技发展,或者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并且能够在精神层面带来触动的建筑。例如,一座纪念性建筑,是如何通过设计来缅怀历史,传承记忆?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又是如何通过设计来凝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社区氛围?这本书会不会为我呈现一些具有深刻人文关怀,并且能够在精神层面与观者产生共鸣的设计?我希望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国建筑设计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人文温度,去理解建筑与社会、与人的内在联系。

评分

我是一名在学校里学习基础艺术设计的学生,虽然我的主要学习方向不是建筑,但我一直认为,建筑是艺术形式中最为宏大和最具实践性的体现。因此,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学习资料。我非常好奇,在2016年,中国建筑设计界有哪些在视觉美学、形式语言、比例关系、色彩搭配等方面有着突出创新的作品?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不仅在功能上满足要求,更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一定高度的设计。我想了解,建筑师们是如何将抽象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形态;他们又是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来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触感体验。这本书会不会为我展示一些在空间构成、光影运用、材质对比等方面,能够给我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艺术启发的案例?我希望通过翻阅这本年鉴,能够拓展我的艺术视野,学习到更多关于形式美、空间感以及整体设计感的知识,为我今后的艺术设计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曾经在建筑行业短暂工作过,但现在已转行的普通人。虽然不再是身处一线的设计师,但我内心对建筑的热情从未减退,尤其喜欢关注那些在设计领域有突破性思维的作品。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与中国建筑界顶尖智慧的深度对话。我非常好奇,在2016年,究竟有哪些设计理念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有没有出现一些颠覆性的设计方法,或者是在材料运用、结构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的项目?我特别关注那些敢于挑战常规,敢于探索未知的设计,它们或许不一定是最主流的,但往往能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想看看,那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是如何用他们的创造力,去为中国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又有哪些资深的设计大师,在他们的经验基础上,依然保持着锐意进取的精神。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数据库,我希望能够从中挖掘出那些最前沿、最具启发性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让我重新感受到建筑设计的无限可能。

评分

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心生向往,尤其喜欢那种古朴典雅,又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风格。这次偶然间瞥见了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建筑师,但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依然被它深深吸引。封面上那稳重而富有质感的色彩,以及略带艺术感的字体设计,都预示着这是一本不容小觑的著作。我尤其好奇,在2016年这一年里,中国建筑界涌现出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新作品?它们是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融入现代的创新理念?这本书会不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哲学,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得以延续和发展?我期待着通过翻阅这本书,能够看到那些令人惊叹的设计图纸,那些精巧的空间布局,以及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或许,我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空间的设计灵感,让我的居住环境也能够沾染上一些中国建筑特有的韵味。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师,等待着我去细细品读,去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建筑美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由建筑师们用智慧和汗水雕琢出的,属于2016年的中国建筑故事,去感受那些凝固在钢筋水泥中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传承。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应用非常感兴趣的爱好者。一直觉得,如何在现代建筑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课题。因此,《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自然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我非常期待在这本年鉴中,能看到那些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哲学,甚至是一些具体的设计手法,如飞檐斗拱、园林布局、天井院落等,巧妙地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的作品。我想看看,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与现代的材料、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活力的建筑。我特别关注那些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项目,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心、博物馆,或者是在商业建筑中融入东方美学的设计。这本书会不会为我展示一些关于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让建筑在拥有独特文化身份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并且在视觉上带来美的享受的优秀范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设计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评分

我是一名对未来发展趋势充满好奇的科技爱好者,我相信科技的进步会极大地影响未来的建筑形态和功能。因此,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对我来说,是一窥中国建筑界在2016年如何拥抱科技、探索未来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好奇,在这一年里,有哪些前沿的建筑技术被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例如,智能化建造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如自修复材料、可再生材料)、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普及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提升建筑的能源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我想看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建筑”,它们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更是能够与居住者互动、感知环境、并不断自我优化的高科技载体。这本书会不会为我展示一些在绿色能源、物联网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方面有突出创新的项目?我希望通过这本年鉴,能够了解科技如何在2016年为中国建筑设计注入新的动力,以及这些创新将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评分

最近迷上了研究一些关于空间叙事的书籍,发现建筑设计远不止于简单的砌砖盖瓦,它更是一种通过空间来讲述故事、传递情感的艺术。因此,当我得知《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的存在时,我便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好奇,在这本年鉴中,那些建筑师们是如何运用空间的设计,来引导人们的情感体验?例如,一个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是如何引导观众从入口到展厅,再到出口,一步步地进入历史的氛围,感受艺术的魅力?一个住宅的空间设计,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既私密又开放,既舒适又富有仪式感的居住体验?我特别想看到那些在空间尺度、光影运用、材质肌理等方面有独到之处的设计。这本书会不会让我看到一些超越物质本身的,关于空间与人的互动,关于空间与文化的对话?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去营造出能够触动人心的场所,去构建能够引发共鸣的建筑叙事。这套年鉴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空间智慧的宝典,我渴望从中汲取养分,去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我们身边的建筑空间。

评分

我对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议题非常关注,因为我觉得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在新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不断地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因此,这套《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上下册)》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我特别好奇,在2016年,中国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现代功能的需求相结合?有没有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将老旧的工业区、街区,通过巧妙的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我也非常关注那些在新建项目中,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例如,在节能减排、绿色材料选择、水资源利用、以及社区营造方面,有哪些创新的实践?这本书会不会让我看到一些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建筑设计的优秀作品,让建筑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更加健康,也更加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