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测试囧事

Web测试囧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雪敏,雷辉,徐潇 著
图书标签:
  • Web测试
  • 软件测试
  • 测试技巧
  • 测试案例
  • 测试经验
  • Bug
  • 软件质量
  • 互联网测试
  • 自动化测试
  • 测试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9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28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着重讲解Web测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思考和解决思路。第1~4章,重点介绍了Web测试中为关键的功能测试,并从开发和测试技术、测试覆盖率、测试实践和业务需求4个方面分析了功能测试中Bug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思路。第5、6章详细介绍在Web测试中安全和性能测试实践,从思维和实践两个维度讲解。第7章详细介绍在进行Web自动化测试过程中你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第8章详细介绍移动Web测试需要进行的实践与测试思路调整。第9章介绍了非功能性的其他测试。第10章通过介绍在需求澄清、测试环境管理和运维中的测试实践,阐述如何通过这几方面的测试活动提升产品质量。

作者简介

黄勇,现任ThoughtWorks中国区QA Lead。2006年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博彦科技,普华永道GTS和ThoughtWorks; 始终关注于新的技术和业界趋势,不停汲取新的知识和实践,同时热衷于分享。曾出版《移动App测试的22条军规》(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组织和创办了北京软件质量大会BQConf,作为主演嘉宾参加了第1、2、13和17届BQConf。作为演讲嘉宾参与2015移动无线测试技术大会。作为质量分析师,先后工作在Oracle,微软,普华永道,澳洲电信等多家公司的大型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团队管理经验。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1章 功能测试:技术篇 ┆1
1.1 输入框中输入超过最大允许值造成页面跳转溢出 ┆2
1.2 索引值计算错误使资源缩略图显示和大图展现不一致 ┆5
1.3 测试Web Service能否正常提供JSON数据 ┆8
1.4 利用JavaScript加载的漏洞提前购买抢购商品 ┆11
1.5 过长的控件名称造成其他元素显示错位 ┆14
1.6 多次操作本该禁用的页面组件造成服务器出错 ┆17
1.7 页面跳转后出现HTTP 400错误 ┆19
1.8 使用没有添加时间戳的缓存使用户看到过期数据 ┆21
1.9 代理服务器过度缓存文件导致读取错误的账号信息 ┆24
1.10 多余的空格造成服务器被删除 ┆25
1.11 IE 9不支持占位符导致搜索行为异常 ┆27
1.12 小结 ┆29
第2章 功能测试:测试覆盖篇 ┆30
2.1 设计测试时对需求分析不透彻导致给予用户错误的折扣 ┆30
2.2 页面字段依赖导致表单提交时出错 ┆36
2.3 修改产品代码时忽视了对遗留数据的处理 ┆38
2.4 基础代码的改动影响到了其他相关产品,造成程序出错 ┆41
2.5 异常场景处理不全面导致功能缺陷 ┆43
2.6 时区不一致造成邮件发送异常 ┆47
2.7 多入口功能的特殊处理造成的Bug ┆50
2.8 小结 ┆52
第3章 功能测试:测试实践篇 ┆53
3.1 修改充值金额范围遗漏的产品Bug ┆53
3.2 针对UI设计稿的测试思路 ┆56
3.3 前后台分离测试时需要注意测试隔离 ┆59
3.4 账号关联过的手机号会一直收到短信验证码 ┆64
3.5 提高测试效率的一个捷径 ┆67
3.6 缺陷VS功能 ┆70
3.7 关于一次缺陷大扫除的结果分析 ┆73
3.8 小结 ┆75
第4章 功能测试:业务需求篇 ┆76
4.1 图片轮播的自动播放和手动播放冲突 ┆77
4.2 删除账号造成购买记录中出现空白记录 ┆79
4.3 产品使用本机时间造成用户不用付费 ┆80
4.4 注册和登录功能限制输入不一致导致功能错误 ┆82
4.5 复制图片可以绕过对添加图片大小、数量、格式的限制 ┆84
4.6 小结 ┆86
第5章 安全性测试 ┆87
5.1 链接格式暴露安全隐患 ┆87
5.2 细剖如何用OWASP TOP 10补“洞” ┆90
5.3 前台修改JavaScript可以输入超限字符 ┆99
5.4 页面没有屏蔽用户执行JavaScript代码导致XSS攻击 ┆101
5.5 过度暴露服务器信息也会造成安全问题 ┆103
5.6 日志中的信息泄露 ┆105
5.7 打开陌生网页后,我在网站上存储的信息丢失了 ┆108
5.8 包含在受限PDF里的缩略图权限不受限制 ┆110
5.9 小结 ┆111
第6章 性能测试 ┆112
6.1 性能测试脚本无法使用了 ┆112
6.2 错误的HTTP状态码增加了服务器的负担 ┆117
6.3 不需要模拟用户的操作步骤进行性能测试 ┆118
6.4 服务器端没有考虑分页而导致的性能问题 ┆120
6.5 服务器端压力测试 ┆122
6.6 前端性能测试的思考点和两个工具 ┆128
6.7 小结 ┆132
第7章 自动化测试 ┆133
7.1 自动化新手入坑,测试数据管理 ┆134
7.2 本地环境正常运行,在测试环境执行就出问题了 ┆137
7.3 编写自动化测试时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140
7.4 测试框架和工具选型也需要考虑Debug ┆144
7.5 自动化测试框架选型调研需要使用复杂场景 ┆147
7.6 使用Mock导致漏测很多真实环境的场景 ┆149
7.7 开发UI自动化测试技巧锦集 ┆151
7.8 小结 ┆158
第8章 移动Web测试 ┆159
8.1 测试多选框 ┆159
8.2 移动网页的左右旋转不一致 ┆163
8.3 移动设备碎片化使移动端网页测试更加困难 ┆165
8.4 测试关键字输入框 ┆168
8.5 移动网页上过长的下拉菜单 ┆172
8.6 字符集不同导致显示乱码 ┆174
8.7 重现一个让手机App崩溃的线上Bug ┆177
8.8 小结 ┆179
第9章 非功能性测试 ┆180
9.1 搜索结果为单数时仍显示复数名词 ┆181
9.2 辅助功能引发的法律风险 ┆182
9.3 辅助功能和键盘用户的冲突:快捷键的顺序问题 ┆185
9.4 网站国际化和本地化测试中碰到的问题 ┆186
9.5 过度本地化快捷键 ┆189
9.6 小结 ┆192
第10章 其他类型的测试 ┆193
10.1 意料之外的用户操作 ┆194
10.2 数据元素应该支持增删改查 ┆197
10.3 为什么要关注测试环境之间的差异 ┆198
10.4 产品环境和测试环境之间基础设施的差异造成的问题 ┆201
10.5 大小写造成的部署出错 ┆203
10.6 集成和系统测试时使用真实手机号 ┆206
10.7 一个由A/B测试引出的Bug ┆207
10.8 隐身的特殊字符 ┆209
10.9 邮件发送不出去了 ┆213
10.10 广告条在三种浏览器上崩溃了 ┆216
10.11 小结 ┆218
附录A 敏捷测试中的Web测试优秀实践 ┆219
附录B 测试人员职业发展之路 ┆224

前言/序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1)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2)助人为乐,人生一美德。
我们4个作者加起来年龄过百,而且有着年超半百的工作经验,算起来也是测试领域的老鸟了。
根据上面的1)和2),我们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经过这么多年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时不时与Bug斗智斗勇,最后提炼出来的经验,我们希望能分享给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能抛砖引玉,引发对更优秀的工作方式和实践的思考。
为什么需要看这本书怎样判断你是否需要这本书?以下场景,如果8条以内你都似曾相识,那么请看这本书吧!
1)测试过程中,某个功能的测试除了依据需求文档编写测试用例,好像找不到别的测试点了。
2)按需求文档编写的测试用例,执行过后测试都通过了,但自己还是没有信心,总觉得还有没测到的地方。就像都出门了,还在怀疑自己究竟是否锁门了。
3)产品上线了,Bug出来了。为什么老是遗漏?4)当前测试的功能怎么和之前项目的很相似,当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很难发现的问题,可现在居然想不起来了。接着,又重新慢慢摸索。要是有记录可以翻查多好!
5)发现一个Bug,提交请求修复时,却被要求提供更多信息。更多信息?怎么提供,不知道,找不着,没头绪。
6)团队其他测试人员遇到技术问题,我却只能抓耳挠腮,无法提供更多帮助,怎么办?7)分析测试进度和风险时,文档是写了,内容却无关痛痒。问题的实质在哪里?貌似离我有点远。
8)开发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编写的代码质量怎样,哪些Bug会变身为“大笑话”。
你符合哪一条或者哪几条?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归根结底:总结工作中发现、解决Bug的经验,并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描述出来,能让你开拓思维、唤起记忆、深入知识、学以致用,把这些经验积累的精华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自己的项目中。
本书特色以大型购物网站Web测试为背景场景,以初入测试领域的小蔡为主人公,以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自动化测试、移动Web测试、非功能性测试以及其他类型的测试为主线,向大家展示不同测试场景下,如何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本书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引出缺陷出现的规律和模式,并通过对缺陷模式的总结和抽象化,提示大家在以后的测试中如何更高效地捕捉类似缺陷。
本书并没有详细描述如何通过对Bug的分析发现开发人员的开发模式,以避免缺陷。所以,如何预防开发人员编写存在缺陷的代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弱点,使之有针对性地提高,就需要读者们从这一个个小故事中“悟”。
读者对象测试工程师测试经理业务分析师产品经理系统架构师其他对测试技术感兴趣的人员如何阅读本书本书着重讲解Web测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思考和解决思路,包括以下10章内容。
第1~4章 这4章重点介绍了Web测试中最为关键的功能测试,并从开发和测试技术、测试覆盖率、测试实践及业务需求4个方面分析了功能测试中Bug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思路。
第5、6章 详细介绍在Web测试中安全和性能测试要怎么做,作为一个非专业安全/性能测试的人员,从思维和实践上如何进行安全和性能测试。
第7章 详细介绍在进行Web自动化测试过程中你可能遇到的各种“坑”,以及如何应对和预防。
第8章 详细介绍了在移动应用迅猛发展的浪潮下 ,针对移动Web测试我们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调整。
第9章 介绍了非功能性的其他测试,例如可用性测试及本地化和全球化测试是如何运用在项目中,保证产品质量的。
第10章 通过介绍在需求澄清、测试环境管理和运维中的测试实践,阐述如何通过这几方面的测试活动提升产品质量。
附录A介绍了可以移植到更多项目中的Web测试优秀实践,附录B为广大测试人员展现了可以大展宏图的职业路径。
希望读者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已具备基础的测试理论知识。在阅读中,希望读者能在阅读完每一个故事后,留给自己一点时间重新审视故事的内容,想一想故事中的场景与自己工作中的相似之处,触类旁通地解决类似的问题或者运用相应的实践进行质量提升。
勘误和支持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果你有更多的宝贵意见,欢迎通过邮箱bug_big_bang_in_web_testing@outlook.com联系我们,期待能够得到你的真挚反馈,在技术之路上互勉共进。
致谢我们要特别感谢师洁以及ThoughtWorks中国区的QA们,也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策划编辑高婧雅在写作上的支持与鼓励。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最亲爱的家人,没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就不会这么全身心地投入到本书的创作。
最后感谢购买和阅读本书、热爱测试技术的朋友们!
黄勇 雷辉 徐潇 杨雪敏
Preface?序 一几个月前,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高婧雅找我,扔给我一个章节,说是黄勇团队的新书,让我帮忙看看。我当时是一口气看完,还意犹未尽地问高姐,还有没有其他的。我是有惊喜到的。这行文的风格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Ruby元编程》,一本非常有趣的技术书。当时我就想等到黄勇的书问世,会又多了一本类似的书。
我看的技术书不多,软件测试相关的书籍就更少了,主要的原因是过于枯燥,要么是长篇的理论,要么就是不入流的翻译,更多的是工具书,通常会在用到的时候才去翻一翻。而对于黄勇这本书,我感觉我会愿意带在身边,在地铁上翻翻,在咖啡间读读。能把软件测试的理论实践写成了一个个软件测试工程师亲身经历的故事,黄勇应该是首创,其生动有趣又不乏思考。
在那之后,我常常会问高姐这本书的进度,因为我非常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我们 TesterHome 的成员们。上个礼拜,黄勇在微信上找我,我想这书成了。黄勇给我4个章节,这次我没有一下看完,而是一篇篇仔细研读。小故事(实际案例)提取出“核心知识点”,再延伸到“拓展知识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在做这项测试的就是读者自己。作者在案例的选择上非常用心,典型又不失新意,浅显又不乏深意。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点简约严谨,针对性强,不拖泥带水。“拓展知识点”类似语文课本里的课后阅读。
粗略看了下目录,该书涉及了网页应用的功能、安全、性能、自动化等测试内容,也涉猎了移动端相关的实践。从我看的内容来看,非常适合有一两年软件测试经验的读者阅读,在此也欢迎大家来 TesterHome 社区多写书评。(“无耻”的广告,真想拉黄勇做一波赠书的活动。)软件测试圈里不缺各种严肃的学院派书籍,也不缺各种实干派的工具书,前者还好,后者往往是从事软件测试的IT人员写的,这种书普遍有个特点就是文笔不好,行文生硬刻板,读起来毫无趣味。我一直非常固执地认为,书一定是要有笔力的人写出来才好,我看过黄勇的博客,这次再看到这些章节,我认为从文笔上来说,这是本合格的书。
读书容易写书难,一字一句费思量,希望软件测试工作者能好好珍惜这本书。
——张立华(恒温),TesterHome社区发起人,阿里口碑高级测试工程师Preface?序 二2006年开始软件测试的生涯,记得当时讲软件测试的书并不多,有几本比较好的书也是从国外引进翻译来的。十多年过去了,从一开始做PC端的应用程序的功能测试,到后来做Web系统的自动化测试,目前在互联网公司负责电商业务后台系统的持续集成方案。期间经历了软件测试行业的不断发展,测试工程师的职责和作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测试工程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测试工程师,入门首先需要具备基本的软件测试理论基础;要能开展工作,就必须要了解所在行业的业务背景知识;要想更多地发现缺陷和更准确地定位缺陷,还要学习Web系统或移动应用相关技术知识;想更进一步,全面提升软件质量,就需要从代码、功能、安全、性能和易用性多个层面去着手。本书是一本难得的涉及以上所有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著作,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真实的工作场景,从实际案例场景引发读者思考,又由思考激发读者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旋转式上升,引导读者逐层深入,逐步窥探到做一名合格软件测试工程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图谱。
现在很多的互联网企业里,大都会有软件测试工程师和测试开发工程师两种角色。那么他们都是为软件质量负责的吗,区别又在哪里呢?软件测试工程师更加偏重于测试,比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等;而测试开发工程师更加偏重于开发,包含自动化测试框架开发、性能测试工具开发、安全测试工具开发与其他质量与效率的工具开发等。产生这两种分工的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对速度的追求,要达到快速交付、快速收集与反馈、快速进入下一个迭代,那么就需要在提升效率上下一番工夫,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应用一些开源工具或者自研工具来提升测试阶段乃至整个研发阶段的效率。了解到这两种角色的职责和作用,那么我们软件测试从业者在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中就能够找准自己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
黄勇老师目前所在的ThoughtWorks公司是把敏捷思想引入中国的先驱,在敏捷软件开发和敏捷测试理论的落地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敏捷软件开发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作为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责范围,敏捷思想鼓励职责模糊,整个团队都要为质量负责,而不只是软件测试工程师;鼓励团队成员在软件开发全过程中参与软件质量的保证,而不只是等开发阶段完成以后再开始关注质量;提倡持续交付和自动化测试,通过整个软件开发流程的自动化来提升软件交付效率。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思想指导下,软件测试工程师就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参与到需求阶段,通过实例化需求和BDD(行为驱动开发)的方式来使需求对技术人员而言更易懂、自动化和友好;也可以参与到软件开发阶段,通过构建持续代码扫描机制来提升代码的质量;还可以参与到运维发布阶段,通过构建持续交付的流水线来实现产品的快速发布。
随着IT行业的发展,软件测试也跟着从一开始的PC端应用程序测试,到Web应用程序测试,再到移动互联网测试。这样对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要求也不同了,本书通过案例的形式讲解了在Web应用程序测试和移动互联网测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处理方法。我看完本书以后,问黄勇老师“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吗?”黄勇老师说都是真实的案例。通过在日常软件测试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有意思的缺陷的收集,进一步分析产生该缺陷的前因后果,并且给出发现该缺陷所用到的关键技能和知识。这种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备的方式,吸引着我一口气看完了全书,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案例时,也不由得会心一笑。非常希望我们软件测试行业能有更多这样的好书。
——熊志男,测试窝测试社区创始人,京东商城高级测试开发工程师Preface序 三随着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在IT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户对产品质量有了更高追求的推动下,中国的软件测试行业在最近几年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与第一代软件测试人员是从经验丰富的程序员直接转岗不同,从各大高校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相关专业招聘软件测试工程师(即校招)已经变成了各大公司的主要途径。由于大多数学校里并没有成体系的软件测试的课程,很多同学对软件测试这个岗位也并不是十分的了解,甚至有时候选择软件测试的原因是工作相对轻松或者其代码能力达不到程序员的要求等。
大量的新手进入软件测试行业后,中小公司内部相对比较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和正确的引导,频繁且重复的黑盒测试执行工作使很多测试新人觉得软件测试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前途的工作。然而,软件测试其实是一个很依赖于经验的岗位,有丰富产品测试经验和对产品实现有深入理解的测试工程师就像一位大师,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和定位一个问题并提出建议的解决方案。对有志于投身软件测试领域和仍然处在入门阶段的初学者来说,市面上多数的书籍偏理论化,阅读起来枯燥乏味,在实际项目中又无法落地,更谈不上进阶为高手了。就像《后会无期》里的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黄勇是行业内资深的质量分析师,拥有多年软件测试背景,他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经验,并且总会用通俗、轻松的语言来讲述枯燥的技术知识。上一次他的《移动App测试的22条军规》一书通过22条来自于测试实战中的最佳实践展示了移动App测试中心思想,这次他总结了Web测试过程中常见的测试类型和常见问题,把Web测试的核心知识点、扩展知识点与实际的测试任务结合起来,通过测试新人小蔡遇到的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和案例,让读者学有所得,并引发思考。
很高兴黄勇愿意用一本书来分享他在Web测试领域的心得,这是一本用心写就的书,也希望每一位读者用心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快速地成长,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陈永康,网龙网络公司软件测试总监
《光影织梦:电影叙事的光谱与变奏》 简介 电影,这门集光影、声音、表演与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其魅力不止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它如何精心编织叙事,拨动观众的心弦。本书《光影织梦:电影叙事的光谱与变奏》并非是简单的观影指南,也不是对某部特定电影的剧本剖析,而是深入探索电影叙事背后那错综复杂而又精妙绝伦的艺术逻辑。它将带您穿越光影的迷宫,理解那些让故事在银幕上栩栩如生,触动我们情感深处的“魔法”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姑且抛开那些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暂且忽略那些令人扼腕的爱情纠葛,甚至放下那些宏大的历史洪流。这本书,将聚焦于叙事本身,这正是构成电影骨架、赋予其灵魂的基石。我们并非要揭示某个不为人知的拍摄内幕,也非要点评那些或经典或新锐的导演手法,而是要抽丝剥茧,将电影叙事这个宏大的概念,拆解成构成它的基本元素,再将这些元素重新组合,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光谱”与“变奏”。 想象一下,您正在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故事的开端,如何巧妙地将您引入世界?人物的动机,如何在一言一行中悄然展露?情节的推进,为何时而平缓如水,时而又激流勇进?高潮部分的张力,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剪辑节奏乃至配乐烘托出来的?而最终的结局,又为何能让您回味无穷,甚至引发长久的思考?这些问题,并非无解的谜团,而是电影创作者们在“光影织梦”过程中,精心布局的叙事策略。 本书将从最基础的叙事单元出发,如“事件”、“人物”、“冲突”和“主题”等。我们会探讨事件是如何被组织起来,形成具有因果关系和时间逻辑的“情节线”的。这其中,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倒叙、插叙等不同的时间结构,各自会产生怎样的叙事效果?它们如何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我们也将审视人物塑造的艺术。一个成功的角色,并非仅仅拥有鲜明的个性,更在于其动机的合理性、成长的弧光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角色的“驱动力”,是推动故事前进的隐形引擎;而“弧光”,则是角色在经历事件后发生的内在转变,这种转变往往是故事最动人的部分。 更进一步,本书将深入解析“冲突”在电影叙事中的核心作用。外部冲突(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激烈碰撞,固然能制造戏剧张力,但内在冲突(人内心的挣扎、道德的抉择)往往更能触及观众的灵魂,引发共鸣。我们也会探讨“主题”,即电影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主题并非简单地通过台词说教,而是潜藏在情节、人物行为、视觉意象之中,需要观众去体会和解读。一本优秀的电影,往往能将“是什么”的故事,巧妙地转化为“意味着什么”的深刻洞察。 本书的另一重要视角,在于“叙事的光谱与变奏”。这意味着,电影叙事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公式,而是一个广阔的光谱。在这个光谱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模式。例如,我们有“古典好莱坞叙事”,它以清晰的因果关系、线性的时间推进和明确的英雄旅程为特点,旨在提供一种沉浸式的、易于理解的观影体验。而与之相对的,则有“现代主义叙事”或“后现代主义叙事”,它们可能挑战观众的观看习惯,模糊时间与空间,强调主观性,甚至解构叙事本身,引发对现实和观看行为的思考。 “变奏”则体现在导演们在基本叙事框架上的创新与突破。同一类故事,在不同的导演手中,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面貌。例如,两位导演都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但一位可能选择直白硬朗的动作片风格,让观众在感官刺激中体验复仇的快感;另一位则可能将其转化为一场关于“正义”与“代价”的哲学探讨,让观众在压抑的情绪中反思复仇的本质。这种“变奏”体现在叙事节奏的调整、视角的变化、信息释放的策略、甚至是沉默与留白的运用上。 本书还将审视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工具”。“镜头语言”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叙事的延伸。景别、角度、运动镜头的运用,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传达人物的情感状态,甚至暗示故事的走向?“剪辑”则如同电影的呼吸,它连接着不同的画面,创造节奏,营造氛围。蒙太奇理论的演变,从最初的“镜头像积木一样组合”,到后来的“视觉节奏与情感冲击”,再到如今更加多元化的运用,都深刻影响着叙事的呈现方式。“配乐”和“音效”,虽然是听觉元素,但它们在烘托情绪、暗示潜台词、增强叙事张力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叙事模式,例如“模糊视角叙事”,当故事以一个并非完全可靠的叙述者来讲述时,观众将如何辨别真相?“意象驱动叙事”,当图像本身成为叙事的载体,它们如何构建起超越语言的意义?“开放式结局”,又如何挑战观众的预期,促使他们参与到故事的解读中? 《光影织梦》的目标,是为您提供一个理解电影叙事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它不是要剥夺您观影时的惊喜与感动,而是要提升您观影的“层次感”与“洞察力”。当您下次观看一部电影时,或许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解构”故事的精妙之处,去“品味”叙事结构中的独特韵味,去“感受”光影如何共同织就这场关于人性和世界的梦。 本书不会涉及任何具体电影的剧透,也不会对任何电影进行排名或评价。它所关注的是“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而非“哪些故事是最好的”。我们相信,理解了叙事的“光谱”与“变奏”,您将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和热爱您所喜爱的每一部电影。光影交织,故事流转,这是一场关于叙事的深度探索,一段关于电影智慧的奇妙旅程,期待与您一同在“光影织梦”的世界里,发现更多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整个团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最近我们接手了一个大型的Web项目,测试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项目后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团队的测试人员经常抱怨,说很多问题都像是“幽灵”一样,出现得毫无征兆,消失得也莫名其妙。我们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我看到这本书的简介,特别是它强调了“实战经验”和“避免踩坑”,觉得这正是我们急需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别人家”是如何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在进行压力测试、兼容性测试、或者用户行为分析时,有哪些巧妙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如果书中能够分享一些自动化测试脚本的编写心得,或者在性能优化方面的一些建议,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团队的“宝典”,帮助我们提升测试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让我们在面对下一个“囧事”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

评分

我是一名多年的Web开发者,最近因为公司项目调整,需要我兼顾一部分Web测试的工作。说实话,对于测试,我一直觉得是“另一门艺术”,与开发思维有很大的不同。我习惯于从“如何构建”的角度去思考,而测试则需要从“如何破坏”的角度去审视。这种思维的转变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尝试着阅读了一些传统的测试理论书籍,但总感觉过于理论化,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它似乎是以一种非常“实际”和“场景化”的方式来讲解Web测试。我特别感兴趣它里面提到的那些“囧事”,因为我深知,每一个“囧事”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开发过程中的盲点或者设计上的疏忽。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更直观地理解Web测试的本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技巧,尤其是在用户体验、兼容性、性能等方面,能够帮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测试人快速成长,避免走太多弯路。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 “Web测试囧事”,这个名字太接地气了!我一直觉得软件测试这个行业,表面光鲜,背地里藏着无数辛酸泪。尤其是Web测试,每天面对的用户、环境、设备的千变万化,真是让人防不胜防。我平时工作也经常遇到一些哭笑不得的场景,比如一个功能在开发环境完美无缺,到了测试环境就变成了一个“史诗级BUG”;或者客户那边反馈的一个问题,我们这边怎么测试都复现不了,最后发现是某个特定操作流程的组合才触发。这些“囧事”真的太多太多了,简直可以写一本厚厚的《Web测试血泪史》。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测试人员心声的真实写照,仿佛作者就是我们中的一员,用一种幽默甚至带点自嘲的语气,把那些让我们头疼不已的经历一一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原来我遇到的问题并非孤例,而且它里面可能隐藏着一些巧妙的解决之道,能够帮助我更从容地面对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从中找到一些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技术编辑,我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技术书籍。市面上关于Web开发的书籍琳琅满目,但专注于“Web测试中的那些坑”并写得如此生动有趣的书,却实属罕见。很多技术书籍都过于严肃和刻板,虽然内容扎实,但读起来却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这本书的书名和描述,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不拘泥于传统的测试框架和理论,而是从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富有故事性的角度去切入。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却又充满启发的案例,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Web测试的核心要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于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吸收效率非常有帮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囧事”娓娓道来,同时又能提炼出宝贵的测试经验和方法。我期待它能为Web测试领域带来一股清流,让更多人认识到Web测试的乐趣与挑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最近刚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测试一个网站,之前完全没接触过,摸索着来,每天都被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什么用户在浏览器A上显示正常,在浏览器B上就崩了?为什么明明改了代码,刷新页面还是老样子?更别提那些隐藏极深的bug,找得我怀疑人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片漆黑的森林里摸索,完全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还好,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光是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简介,就觉得这本书直击我痛点!它貌似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充满了各种实际案例和作者的经验分享,听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给我传授“武功秘籍”。尤其是看到它提到“如何优雅地处理浏览器兼容性问题”、“自动化测试的那些坑”这些标题,我心里就燃起了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让我抓狂的“奇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前辈们是如何一步步攻克它们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

评分

商品评价误区一:商品评论就是商品评价很多人都认为商品评论就是商品评价,其实不然,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商品评论是消费者针对某一个商品进行批评或议论,它是消费者的主观意见,往往不能客观、完整、有体系的反映具体商品的真正价值体系。

评分

618活动买的,还是小贵……厚厚的一本,慢慢啃吧

评分

书边被压坏了,面积比较小,不影响阅读

评分

好吧,买回来就在看,断断续续的

评分

京东的书都不错,都是经典好书

评分

不错,经典就是经典

评分

很好,没有任何破损,比想象的薄了点

评分

不错,经典就是经典

评分

一本不错的书,初学者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