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

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Nicholas,Negroponte(尼古拉?尼葛洛龐帝) 著,鬍泳 範海燕 譯
圖書標籤:
  • 數字化
  • 互聯網
  • 科技
  • 社會
  • 未來
  • 信息時代
  • 網絡文化
  • 數字生活
  • 虛擬現實
  • 媒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073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1742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being digital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4
字數:2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互聯網、信息社會感興趣的讀者

  20年前,讀它,是科幻書;20年後讀它,像曆史書。

  一本影響韆百萬人的互聯網啓濛經典著作;

  一本關於“智能時代”的“說明書”;

  預言帝尼葛洛龐帝坦率迴應“我有什麼地方搞錯瞭嗎?”尼葛洛龐帝、鬍泳、劉九如、段永朝、吳伯凡等全新解讀。

內容簡介

  《數字化生存》描繪瞭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衝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基本交換物。尼葛洛龐帝嚮我們展示齣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電視機與計算機屏幕的差彆變得隻是大小不同而已。從前所說的“大眾”傳媒正演變成個人化的雙嚮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給”消費者,相反,人們或他們的數字勤務員將把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拿過來”並參與到創造它們的活動中。

信息技術的革命將把受製於鍵盤和顯示器的計算機解放齣來,使之成為我們能夠與之交談,與之一道旅行,能夠撫摸甚至能夠穿戴的對象。這些發展將變革我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 一句話,我們的生活方式。


  犀利的見解使尼葛洛龐帝成為《連綫》 雜誌極受歡迎的專欄作傢之一。《數字化生存》一書充滿種種洞見,是我們每個人的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媒體實驗室主任。他同時也是數字化生活方式雜誌《連綫》的資深專欄作傢。

尼葛洛龐帝就學於麻省理工學院,1966 年獲該院教授席位。此後數年,他同時擔任耶魯大學、密執安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

1968 年,他創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機械研究組。在此期間,他攥寫瞭若乾本頗具影響的書,包括《建築機械》《柔性建築機械和計算機對設計及建築的支持》。

由於尼葛洛龐帝多年來在計算機及大眾傳播科技發展上的創見與貢獻,他每年都應邀到全球各地演講,為各國政要及企業界提供建議。1980年,國際信息處理聯閤會聘請他擔任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日常生活中的計算機”會議組委會主席。兩年後,他接受法國政府邀請,成為位於巴黎的“個人計算機與人類發展國際中心”的執行主任。此外,他也是若乾個企業法人委員會的活躍成員,同時還是一個支持信息與齣版新技術的風險基金的特彆總閤股人。

尼葛洛龐帝1996 年被《時代》周刊列為當代有影響力的未來學傢之一。

鬍 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政治學博士。

喜歡在文化、技術和政治的交叉點中發現有趣的東西,特彆是解放性的文化實踐,網絡和網絡社會理論,數字經濟與管理,以及人的主體性。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請讀者思考未來的數字化世界,它將滋養心靈抵禦無明;分享繁盛;以閤作取代競爭。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

在為1996年齣版的《數字化生存》平裝本所寫的《後記》中,尼葛洛龐帝寫道:“觀察翻譯成30種語言的《數字化生存》在各國被接受的不同程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在有些地方,例如法國,這本書與當地的文化製度格格不入,因此似乎比依雲礦泉水還顯得淡而無味。在其他國傢,例如意大利,這本書則廣受歡迎,引起熱烈討論。”是時,《數字化生存》的中文譯稿尚未齣版,作者和譯者都沒有想到,這本書會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掀起滔天巨浪。

——鬍 泳

《數字化生存》給中國大眾帶來瞭數字化環境下的新的生存觀,它嚮社會大眾暢想從網絡中獲得信息、從遊戲中獲得知識、從應用中開啓創業,這是何等的新鮮和愜意。

——劉九如

20年前鬍泳、範海燕翻譯的《數字化生存》,是中國互聯網啓濛的經典著作,打那以後,尼葛洛龐帝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相信很多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記得自己一口氣讀完後,那種心潮澎湃的思緒。

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我迄今仍精心收藏著這部譯作1996年的首版,以及夾在書中業已泛黃的讀書筆記。

——段永朝

20年後重讀這本已經被我翻得破舊的書,看著自己在書中畫下的綫、寫下的批注,不禁對自己那種不得要領的認真覺得好笑,同時對尼葛洛龐帝驚人的洞察力油然而生敬意。

——吳伯凡


目錄

第一部分 比特的時代

1.重建世界/信息DNA //002
比特和原子 //002
比特究竟是什麼? //005
媒體世界改頭換麵 //008
智慧在哪裏? //011

2.人類新空間/無限帶寬 //013
從涓涓細流到浩浩江河 //013
龜兔賽跑 //014
地空大轉移 //016
光縴:自然之道 //017
少就是多 //021
把100000比特壓縮為1 //022
同樣的比特,不同的身價 //024
星狀和環狀網絡 //026
水管和滑雪纜車 //027

3.比特電視橫空齣世/媒介再革命 //030
高清晰度電視是個笑話 //030
數字電視纔代錶未來 //031
技術對,問題卻搞錯瞭 //033
電視也升級 //036
把電視當作收費亭 //038
計算機即電視 //039
比特的放送 //041

4. 比特警察/建立新秩序 //044
比特放送執照 //044
會變臉的比特 //047
跨媒體經營 //049
保護比特? //051
這樣算不算盜版呢? //053

5. 隨心所欲多媒體 //056
新瓶裝舊酒 //056
摩登電子夜總會 //058
多媒體誕生瞭 //059
90年代的Beta係統 //062
沒有頁碼的書 //064
優遊不同的感官世界 //066
跳躍的靜態照片 //067

6. 産業大變革/比特市場 //069
沒有比特,就沒有前途 //069
比特的運送 //071
跟誰結盟? //074
文化融閤 //075
拉力與推力 //078

第二部分 個性化界麵

1. 創造完美的人性世界 //082
為什麼“數字化生存”如此辛苦? //082
緻命的反應 //083
漫長的旅程 //086
與計算機共生 //088
同床異夢 //089
多模式界麵 //091
成長的秘密 //093
我的夢想 //095

2.圖形幻界 //097
計算機製圖“大爆炸” //097
像素威力大 //099
無法接受的鋸齒圖 //101
圖標背後的神奇 //102
擠進視窗中 //105
給電視開扇窗 //106
電子遊戲業的末路? //109

3.虛擬現實 //111
矛盾修飾與重復修飾 //111
身臨其境 //112
侏羅紀公園探險 //114
總是慢半拍 //115
會說話的頭 //117
《星球大戰》與全息術 //118
100萬倍的分辨率 //120
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121

4.看和感覺 //123
讓計算機看得見 //123
讀你韆遍也不厭倦 //124
人鼠之間 //125
光筆與數據闆 //127
指上神功 //128
界麵的反擊 //129
你的眼睛會說話 //131
跟蹤眼球的運動 //132

5.咱們能不能聊聊? //134
弦外之音 //134
讓計算機“聽話” //136
字典裏找不到的字 //139
並行的錶達 //140
讓計算機開口 //141
小型化的趨勢 //142
打電話,傳心麯 //144

6.少就是多 //146
老練的英國管傢 //146
愛因斯坦都幫不上忙 //148
《我的日報》 //149
值得信賴的數字化親戚 //151
從集權到分權 //154

第三部分 數字化生活

1.後信息時代 //158
我就是我 //158
沒有空間的地方 //160
非同步的交流方式 //162
隨選信息的天下 //164
嚮廣告說再見 //165

2.黃金時段就是我的時段 //167
供齣租的比特 //167
“無論何事、何時、何地”的電視 //169
15000個電視頻道 //169
沒有執照的電視颱 //171
拓撲學的邏輯 //172
改寫距離的意義 //172
關於比特的比特 //174
南轅北轍的電視網和計算機網 //175
一網打盡全世界 //176
生活在“第三個”處所 //178

3.便捷的聯係 //180
僅僅數字化是不夠的 //180
傳真機是一大災難 //183
電子郵件急起直追 //186
網絡禮儀 //187
簡潔是電子郵件的靈魂 //188
星期天也不例外 //189
既在傢中,又在外麵 //190
數字化生活的物理路障 //191

4.從遊戲中學習 //193
學習的樂趣 //193
病入膏肓的年輕人 //195
自己動手做一隻青蛙 //196
信息高速路上的頑童 //198
網絡上的尋寶比賽 //199
一邊玩,一邊學 //200

5.無所不在的萬事通 //203
機器的哀求 //203
尋找同伴的呼喚 //204
會動的小東西 //205
把計算機穿戴在身上 //207
無所不在的計算機化 //209
早安,烤箱 //211
由機器教你使用機器 //212
聰明的汽車 //213
計算機人格隨你選 //216

6.新電子錶現主義 //218
穿過時光隧道的醫生和教師 //218
更好的調色闆 //219
音樂的推動力 //220
電子藝術 //221
離經叛道者的沙龍 //223
結語:樂觀的年代 //227
數字化生存的四大特徵 //228
沙皇退位,個人抬頭 //230
新的希望和尊嚴 //231

後記 //233
緻謝 //241
英漢名詞對照錶 //249
索引 //270

精彩書摘

3.虛擬現實

矛盾修飾與重復修飾

麥剋·哈默(Mike Hammer,不是那個偵探,而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企業名醫或者所謂的“企業形象再造工程師”,他將“企業變革”(corporate change)形容為一種幾乎要變為重復修飾的矛盾修飾(基礎穩固的大企業卻需要變革!)。所謂“重復修飾”,是指像在“某人自己的心目中”這類重復纍贅的錶述;而矛盾修飾,則是像“人工智能”或“飛機食品”等顯而易見的矛盾組閤。重復修飾和矛盾修飾是否恰好相反,還有爭論的餘地,但倘若我們要頒發“最佳矛盾修飾奬”,那麼“虛擬現實”一詞一定榜上有名。

假如我們把組成“虛擬現實”一詞的“虛擬”和“現實”兩個部分看成“相等的兩半”(equal halves),那麼把“虛擬現實”當成一個重復修飾的概念似乎更有道理。虛擬現實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實事物一樣逼真,甚至比真實事物還要逼真。

比如說,飛行模擬,這一最復雜和使用時間最久的虛擬現實應用,就比駕駛一架真正的飛機還要逼真。剛訓練齣來的、但已練就一身好本領的飛行員之所以能在初試牛刀時就駕駛一架滿載乘客的“真正”波音747客機,原因就是他們在飛行模擬器上學習駕駛技術,要比他們在真正的飛機上學到的還要快、還要多。在模擬器中,飛行員會置身於在現實世界裏可能不會齣現的所有罕見的情況中,包括飛機幾乎相撞或裂成幾段。

另外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虛擬現實應用,就是汽車駕駛學校的駕駛訓練。在一條濕滑的路上,突然有個小孩衝到兩輛汽車中間,如果從未經曆過這種情況,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作何反應。虛擬現實容許我們“親身”體驗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

?身臨其境?


虛擬現實背後的構想是,通過讓眼睛接收到在真實情境中纔能接收到的信息,使人産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重要的一點是,你所看到的形象會隨著你視點的變化即時改變,這就更增強瞭現場的動感。我們對真實空間的感覺來自各種視覺綫索(visual cues),例如物體的相對體積、亮度以及在不同角度上的運動情況。其中最強烈的綫索來自雙眼透視(perspective),由於左右眼看到的形象並不相同,雙眼同時使用時就會産生特彆強有力的效果。把這些不同的形象閤成一個三維圖像,也就構成瞭立體視覺(stereovision)的基礎。

每隻眼睛的深度知覺(perception of depth)略微不同,造成瞭兩隻眼睛所看到的形象不盡相同。這種現象稱為視差(parallax)。當近距離觀察物體時(假如在6英尺以內),視差的效果最為顯著。距離較遠的物體基本上會在兩眼上投射相同的影像。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立體電影(3-D movie)裏總是有許多近距離內來來迴迴的動作?為什麼影片裏的物體總是朝觀眾席裏飛來?因為那些移動正是設計在立體影像的最佳效果距離之內。

虛擬現實的典型道具是一個頭盔(helmet),上麵有兩個護目鏡(goggle)般的顯示器,每隻眼睛對應一個顯示器。每個顯示器都顯現稍微不同的透視影像,與身臨其境時的情景完全一樣。當你轉動腦袋的時候,影像會以極快的速度更新,讓你感覺仿佛影像的變換是因你轉頭的動作而來(而不是計算機實際上在追蹤你的動作,後者纔是實情)。你以為自己是引起變化的原因,而不是經由計算機處理後所造成的一種效果。

視覺經驗的真實程度是由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一是圖像的質量,即圖像中顯示的邊和其間結構的數量的多少,數量越多,質量越好。其二是響應時間,即畫麵更新的速度,速度越快越好,響應時間越短越好。這兩個變數都要求計算機具有十分強勁的性能。直到最近,對大多數的産品開發商而言,這樣威力強大的計算機還不可得,現在情況剛剛有瞭改變。

虛擬現實技術早在1968年就已誕生,當時第一個頭戴式的顯示係統正是由伊凡·蘇澤蘭製造成功的。後來,美國國傢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以及國防部所作的研究,為太空探索和軍事應用開發瞭一些價格昂貴的虛擬現實原型機。虛擬現實特彆適閤用在坦剋和潛水艇操作訓練上,因為在“真實的”戰爭中,同樣必須透過望遠鏡或潛望鏡來觀察外麵的景象。

直到今天,當我們擁有瞭威力強、成本低的計算機時,纔可能把虛擬現實技術當作一種滿足消費者娛樂目的的媒介。而在虛擬現實的新麵貌中,絕對少不瞭令人驚恐萬狀的鏡頭。

總是慢半拍

比這還要糟的是,虛擬現實的速度還不夠快。所有的商業係統,尤其是許多電子遊戲生産商即將推齣的新産品,都有慢半拍的問題。當你轉動頭部的時候,影像會很快地改變,但是還不夠快。圖像總要慢半拍纔齣現。

三維計算機圖形剛齣現的時候,人們使用各式各樣的立體眼鏡來達到觀看效果。有時是廉價的偏光鏡片(polarized lenses),有時則是較昂貴的電子快門(electronic shutter),會輪流讓雙眼接收不同的影像。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操作這類裝置時,所有的人——不是大多數人,而確確實實是每個人——生平第一次戴上這種眼鏡並在屏幕上看到立體圖像後,都會把頭轉來轉去,想看看圖像怎麼變,結果就和看立體電影一樣,圖像並沒有改變,把頭轉來轉去沒什麼用。

人們這種“扭動脖子”的自然反應正說明瞭一切。虛擬現實必須緊密配閤對用戶的動作和所在位置的感應,讓觀看者能夠引發圖像的變化,而不是完全由機器來控製。重要的莫過於計算機能跟蹤頭部的轉動並能迴應它的快速變化。圖像更新的速度(頻率響應)實際上比分辨率更為重要。由此可見我們的運動神經係統是多麼敏銳,即使最輕微的反應遲鈍也會破壞整個感官經驗。

大多數的製造商大概都會完全忽略這一點,而把早期拼命強調圖像的高分辨率的虛擬現實係統推嚮市場。這樣做的結果是犧牲瞭響應速度。其實,假如他們減少圖形顯示,加強圖像的防鋸齒技術,並且加快響應速度,那麼他們所提供的虛擬現實體驗將會更加令人滿意。

另外一個辦法是,完全放棄為左右眼分彆提供不同透視影像的頭戴式顯示器,而改用所謂的自動立體效果技術,讓真實的物體或全息影像(holographic image)在空中浮現,使雙眼一起收視。



前言/序言

1.序言

(1)數字化之後(Been Digital)

(文/尼葛洛龐帝)

《數字化生存》寫於25年前。人們給予我最多的評論是你怎麼可能預測得這麼準?其實我並沒有預測,我隻是推斷。我把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實驗和發明投射到未來,僅此而已。也就是說,這本書並不是由預言所構成的,但是書中推斷的基礎——計算機及其外設在速度上的提升以及價格上的下降——是明顯可預見的。同樣,也可以很容易地推斷互聯性,這主要是由於無綫技術和設備的齣現。這些事情齣現得或早或晚,但多多少少都有端倪。

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關於這個新的版本,一個有趣的問題:我有什麼地方搞錯瞭嗎?

任何關於未來的討論,無論怎樣立足於現實,相較於後見之明,許多細節都是不準確的。大傢預計會是如此,這樣的情況也多見諸本書。但是,與一個真正的、堪稱是我有生以來最大的誤判相比,這些隻是細枝末節,事實上微不足道。25年前,我深信互聯網將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世界。我相信互聯網將促進全球共識,乃至提升世界和平。但是它沒有,至少尚未發生。

真實的情況:民族主義甚囂塵上,管製在升級,貧富鴻溝在加劇。我也曾經期待,中國可以由於其體量、決心和社會主義的優勢從而在引領全球互聯網方麵發揮更好更大的作用。實際情況如何呢?

很簡單:全球化變成瞭本土化,盡管智識的、經濟的以及電子的骨乾設施都取得瞭飛速增長,但無所不在的數字化並沒有帶來世界大同。

在過去的25年中,“本土”並不是由幾何結構(比如到地平綫的距離)、人口統計學理論(比如人口的數量)抑或是民族疆域來定義的。事實上,世界被分成國傢——一個早已過時、但卻是構成我們過去和現在地緣政治世界DNA的前數字化時代的概念。大多數國傢要麼大到無以稱其為“本土”,要麼小到無以稱其為“全球”——體量就是不對。想想看有哪一種分類方法能夠涵蓋這樣的情況:最大的可以有超過10億的成員(這裏指人口),最小的還不到1000。

雪上加霜的是,我們給以國傢為中心的結構加入瞭一層競爭,使“我們”與“他們”的概念變得更加不幸。

可以這樣來看,文化多樣性豐富瞭生活,但同時也妨礙瞭交流。25年前我們似乎在邁嚮這樣一個世界——隻說兩種語言:母語和英語。雖然這在未來仍然可能發生,但進程已經被放慢瞭:有些國傢要求必須掌握本國語,比如印地語、斯瓦西裏語;還有些國傢要求人民學習正在消失的語言,比如蓋爾語,或者學習本民族的語言,如加泰羅尼亞語。組成世界的房間變小瞭些,但是彼此之間的牆又增厚瞭些。現在的國傢數量又多瞭幾個,但毫無意義。“我們”與“他們”的概念被前所未有地強調。我們該怎樣通過使用互聯網——而不是通過長達數百年的大範圍通婚(盡管這點子很妙)——來打破這一魔咒呢?

隻需重要的一步——全麵、徹底地開放互聯網。不要試圖通過嚮內看而遏製它,隻因這樣做的結果會造成隔離而不是連接。不要再封鎖應用程序的入口瞭。公司和國傢,齣於商業和政治的原因,會對這一話題小心翼翼,但我不會。確實是時候這樣做瞭:實現完全接入;做更多開放性的研究;減少專有軟件;建設更高閤作程度的、全球範圍的發展共同體。

所以,我請讀者思考未來的數字化世界,它將滋養心靈抵禦無明;分享繁盛;以閤作取代競爭。

(2)承認並慶祝人的境況

(文/鬍泳)


從科幻書到曆史書

在為1996年齣版的《數字化生存》平裝本所寫的《後記》中,尼葛洛龐帝寫道:“觀察翻譯成30種語言的《數字化生存》在各國被接受的不同程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在有些地方,例如法國,這本書與當地的文化製度格格不入,因此似乎比依雲礦泉水還顯得淡而無味。在其他國傢,例如意大利,這本書則廣受歡迎,引起熱烈討論。”是時,《數字化生存》的中文譯稿尚未齣版,作者和譯者都沒有想到,這本書會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掀起滔天巨浪。

在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盜火”階段的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尼葛洛龐帝的聲望幾乎堪比傢喻戶曉的明星,《數字化生存》成為很多人踏上網絡之旅的指路“聖經”。韓寒在《三重門》裏寫到一位師大畢業的語文老師:

是我們學校最年輕的一個老師,她給我的印象很深,記得上第一節課時她說不鼓勵我們看語文書,然後給我們講高曉鬆 ——那個製作校園歌麯的。她第一節課給我們唱瞭《青春無悔》,說我們不要滿足於考試之內的死的沒用的東西、要在考試外充實自己,這樣纔能青春無悔。然後她推薦給我們惠特曼的書,小林多喜二的書,還有一本講知識經濟的,還有《數字化生存》……

中學生韓寒在讀這本書,日後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嘉璐也在讀。2009年5月17日,《光明日報》的一篇報道這樣描述:

許嘉璐坐在寫字颱前,悄然閤上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最後一頁。望著窗外闌珊燈火,他思緒萬韆,強烈地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挑戰,信息高速公路上時刻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危及國傢安全、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

日後,許嘉璐對信息安全的憂患催生瞭著名的“花季護航”上網管理軟件。

受到最大影響的是年輕的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們。美團的王興在《數字化生存》中譯本問世時正念高二,讀到《數字化生存》說,互聯網的本質是移動比特比移動原子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從此這個理念深植他的腦海中,成為他後來係列創業始終不渝的法則。是年,海南齣版社想大力推廣《數字化生存》,到北京請圈子中人做高參指點,第一個請的就是後來創辦凡客的陳年。張朝陽和尼葛洛龐帝的淵源更深,後者是他的融資對象。在2013年1月31日的一次沙龍活動中,張朝陽稱李彥宏和馬化騰的創業都和他有關:“1998年我去美國矽榖找人,問李彥宏想不想迴國做互聯網,他在矽榖說中國搜狐做起來瞭,於是矽榖一些投資人給瞭他投資。1999年的我特彆火,到深圳受到搖滾歌星式的接待,聽眾700人中就有馬化騰,他聽瞭我的故事激動不已,迴去做瞭QICQ。”由這個故事可知,尼葛洛龐帝堪稱中國互聯網創業者的一代“教父”……

(3)啓示未來

(文/劉九如)


《數字化生存》給中國大眾帶來瞭數字化環境下的新的生存觀,它嚮社會大眾暢想從網絡中獲得信息、從遊戲中獲得知識、從應用中開啓創業,這是何等的新鮮和愜意。由此,我認為,對中國大眾來說,這本書的齣版意義在於:

一是大眾啓濛。讀完此書,人們仿佛走齣“中世紀”,看到瞭更加五彩斑斕的世界,積極跟上瞭互聯網的發展步伐,快速適應瞭數字化生活,並引領瞭互聯網的應用。

二是開闊視野。通過此書,讓國人看到瞭當時我國與發達國傢信息技術及網絡發展的距離,逼使業界同仁抓住機會,從起步時的新浪、搜狐、網易三小巨頭,到今天的騰訊、阿裏、百度三大巨頭,促使中國的互聯網超越瞭世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三是契閤發展。這本書的預言預測,無論應驗多少,簡單迴顧和梳理,我們都可以發現,書中的眾多觀點,與中國互聯網20多年的發展是如此密切的契閤,甚至與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進程也非常契閤……


(4)從“數字化”到“生存”——重讀《數字化生存》

(文/段永朝)

媒介與信息

2016年,是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齣版20周年。3月底在杭州參加阿裏巴巴湖畔大學第二期開學典禮,與鬍泳在一起,他提到正籌備《數字化生存》20周年紀念版的事情,並嚮我約稿。

這部書在我自己的閱讀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於是我滿口允諾,寫一篇紀念文字。

幾個月過去瞭,交稿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卻怎麼也找不到思路。

重讀暢談未來的著作,最大的誘惑、也是最省事的辦法,就是盤點作者的全部“預言”。我從書架上找齣這本書,努力把記憶拉迴到20世紀90年代中葉,漸次梳理一年又一年跌宕起伏的業界風雲,常常止不住地贊嘆作者深邃的洞察。當然,也有個彆笨拙的“失言”之處,但統統不要緊(比如第177頁,尼氏猜測2000年世界網民就會達到10億,實際達到這一數字要到2006年)。如果苛求作者每言必中,那倒是顯得多少有點淺薄。恰恰是作者彼時彼地的時代處境,讓那些睿智與迷障共處同一時空。

尼葛洛龐帝是媒體情結很濃厚的人。他調侃起傳統媒體的敗相來,毫不留情。比如這句,“高清晰度電視就是個笑話!”(P30)還有這句:“著作權法已經完全過時瞭。它是榖登堡時代的産物”(P51)。

作為媒體中人,我欽佩尼氏對媒介的洞悉,並從我自身在媒體從業15年的曆程,得到會心的印證。誠如尼氏所言,站在傳播者一端,以廣播模式傳播的舊媒介已經消亡,“數字化會改變大眾傳播媒介的本質,‘推’送比特給人們的過程將一變而為允許大傢(或他們的電腦)‘拉’齣想要的比特的過程”(P79)。

但是,重讀《數字化生存》,在為尼葛洛龐帝點贊的同時,也不由得有一點後知後覺的感悟:尼氏用大量篇幅,描繪瞭一幅個性化的、流動性的、隨處感知的新媒體形態,“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颱”(P171),並斷言“界麵設計的秘訣”,就是“讓人們根本感覺不到物理界麵的存在”(P87)……

(5)一本關於“智能時代”的“說明書”

(文/吳伯凡)

一本好書是經得住迴頭再讀的,它似乎能在時間中悄悄生長,多年後再讀它,你會驚奇地發現它在你麵前已煥然一新。其實不是這本書變瞭,而是你變瞭——隨著你見識和閱曆漸增,當初那些無緣、見麵不相逢的內容對你悄然顯現。所以古人說,讀書隨年齡、閱曆的不同有三種狀態,初讀如“隙中窺月”,再讀如“庭中望月”,三讀如“颱上賞月”。

至今仍記得20年前一個朋友把《數字化生存》這本書送給我時說的話:“好好讀讀,接下來是個全新的時代,這本書就是關於這個時代的‘說明書’。”於是我鄭重其事地讀完瞭這本書,並且在各種場閤談論、引用它,越來越相信自己讀懂瞭它。

20年後重讀這本已經被我翻得破舊的書,看著自己在書中畫下的綫、寫下的批注,不禁對自己那種不得要領的認真覺得好笑,同時對尼葛洛龐帝驚人的洞察力油然而生敬意……



《數字洪流中的航海者:如何在信息時代乘風破浪》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獲取渠道日益多元,信息的傳播速度指數級增長。我們置身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洪流之中,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圍。從社交媒體上的碎片化資訊,到學術數據庫裏的深度研究,從在綫課程的知識分享,到虛擬現實的沉浸體驗,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重塑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然而,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數字浪潮中,許多人感到迷失和焦慮。如何有效地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導航?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與價值?如何利用數字工具提升效率,實現個人成長?本書並非一本提供通用生存法則的百科全書,而是一本引導讀者成為數字洪流中的智慧航海者的指南。它旨在幫助您培養在數字時代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能力,掌握駕馭信息、創造價值的技巧,最終實現個人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的持續進步。 第一篇:數字視野的重塑——理解時代的脈絡 在航行之前,我們需要對海域有清晰的認識。《數字視野的重塑》篇將帶領您深入理解數字時代的核心特徵及其對社會、經濟和個人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數字技術的演進邏輯,從早期計算機的誕生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理解它們是如何相互關聯、協同作用,共同構建起我們所處的數字生態。 數字技術的演進與融閤: 我們將迴溯數字技術的發展曆程,理解計算能力的飛躍、互聯網絡的普及以及數據存儲與處理能力的革新是如何為今天的數字世界奠定基礎。同時,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鏈、5G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它們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産業格局和社會運作模式。您將瞭解到,這些技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滲透、融閤,共同驅動著時代的進步。 信息社會的特徵與挑戰: 信息社會的顯著特徵便是信息的極大豐富和傳播的便捷性。然而,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也帶來瞭“信息過載”的睏擾。本書將深入剖析信息過載的成因,以及它對我們的認知能力、決策效率和心理狀態可能産生的負麵影響。同時,我們將探討數字鴻溝、隱私泄露、網絡安全、虛假信息傳播等信息社會帶來的新興挑戰,幫助您建立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認識。 數字生活方式的變遷: 從在綫購物、遠程辦公到數字娛樂、社交互動,數字技術已經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我們將分析這些變遷背後的驅動因素,以及它們對人際關係、工作模式、學習方式乃至休閑娛樂方式帶來的根本性轉變。您將反思自己的數字生活習慣,並從中汲取調整與優化的靈感。 第二篇:信息海洋的導航——煉就批判性思維與信息素養 數字洪流中充斥著各種信息,辨彆真僞、篩選價值是航海者必備的技能。本篇將著重培養您的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素養,讓您能夠在這片信息海洋中精準地辨識方嚮,找到真正有價值的航綫。 構建堅實的批判性思維框架: 批判性思維並非否定一切,而是理性地分析、評估和判斷信息。本書將提供一套實用的批判性思維工具箱,包括如何識彆邏輯謬誤、區分事實與觀點、評估信息來源的可信度、審視潛在的偏見等。您將學會如何不被錶麵的信息所迷惑,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邏輯和真實意圖。 掌握高效的信息檢索與篩選策略: 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所需內容,需要掌握科學的檢索技巧。我們將介紹高級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利用數據庫進行學術研究的路徑、以及各種信息聚閤工具的運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教您如何根據信息目的(學習、決策、娛樂等)製定篩選標準,從而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和精準度。 提升信息辨彆與鑒彆能力: 虛假信息、誤導性內容在數字世界中屢見不鮮。本篇將深入探討識彆各類虛假信息的特徵,包括網絡謠言、深度僞造(Deepfake)、斷章取義、煽動性宣傳等。您將學習如何通過交叉驗證、追溯信息源、識彆情感操縱等方法,有效地過濾和辨彆不實信息,保護自己免受其害。 建立個人信息管理體係: 有效的信息管理是應對信息過載的關鍵。我們將引導您構建一套個性化的信息管理係統,包括如何組織、分類、存儲和迴顧您獲取的信息,例如利用筆記軟件、雲存儲、知識管理工具等。一個清晰有序的信息庫,將成為您知識積纍和智慧增長的堅實後盾。 第三篇:數字工具的駕馭——提升效率與創造力 掌握先進的數字工具,如同擁有瞭強大的航海設備,能夠助您在信息海洋中更快、更穩健地前行。本篇將聚焦於如何高效地運用各類數字工具,提升您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效率,並激發您的創造力。 生産力工具的精通之道: 從文檔編輯、數據分析到項目管理、協同辦公,各種生産力工具層齣不窮。我們將深入介紹各類主流生産力工具的深度應用技巧,如高級Excel函數、PPT設計原則、項目管理軟件的時間綫繪製、在綫協同文檔的實時編輯等。目標是讓您成為這些工具的高效使用者,將時間精力投入到更具價值的創造性工作中。 學習與知識獲取的數字化實踐: 數字化學習已經成為常態。本篇將為您提供在綫學習平颱的有效利用策略、MOOC(大規模開放在綫課程)的學習方法、以及利用數字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技巧。您將學會如何構建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從海量在綫知識中汲取養分,實現終身學習。 創意錶達與數字內容的生産: 數字世界為個人錶達和創意輸齣提供瞭無限可能。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簡單的工具進行內容創作,例如博客寫作、播客錄製、短視頻製作、信息圖錶設計等。您將瞭解如何運用易於上手的軟件,將自己的想法和知識轉化為有吸引力的數字內容,並分享給更廣闊的受眾。 數據分析與決策優化的數字化輔助: 在數字時代,數據是重要的決策依據。本書將引導您瞭解基礎的數據分析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簡單的工具(如Excel、Google Sheets)進行基本的數據整理、可視化和解讀,從而輔助您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第四篇:數字倫理與未來展望——做一個負責任的數字公民 駕馭數字洪流,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責任感。本篇將引導您思考數字時代的倫理睏境,並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一個負責任的數字公民。 數字身份與隱私的保護: 在數字世界中,我們擁有數字身份,也麵臨著隱私泄露的風險。本書將討論如何安全地管理您的在綫身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個人隱私,例如強密碼設置、雙重認證、謹慎分享個人信息等。您將學會如何在享受數字便利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 網絡行為的道德準則: 數字空間的互動也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規範。我們將探討網絡欺淩、誹謗、侵權等不當行為的危害,並強調尊重他人、誠信溝通、理性參與網絡討論的重要性。成為一個友善、負責任的網絡公民,是維護健康數字生態的關鍵。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共存之道: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帶來瞭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書將探討人工智能對就業、社會結構、倫理觀念等方麵可能産生的影響,並思考人類與人工智能如何協同發展、共創未來。我們將鼓勵您以開放的心態擁抱變革,並積極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發揮人類獨特的價值。 麵嚮未來的數字素養: 數字世界永遠在變化。本書的最後一篇將引導您認識到持續學習和適應變化的重要性。您將瞭解如何保持對新技術的敏銳度,不斷更新自己的數字技能,從而在這個不斷演進的數字時代中保持競爭力,迎接未來的無限可能。 《數字洪流中的航海者》並非一蹴而就的終點,而是一段持續探索與成長的旅程。它所提供的知識和工具,旨在激發您成為一個更具智慧、更有效率、更負責任的數字公民。當您掌握瞭這套航海技能,您將不再被信息的潮汐所裹挾,而是能夠自信地駕馭數字浪潮,駛嚮更廣闊的知識海洋,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這本書,在我閱讀之前,就以其充滿前瞻性的書名引起瞭我的極大興趣。我一直堅信,我們正處在一個被數字技術深刻塑造的時代,而這種塑造不僅僅體現在工具的更新換代,更在於它對我們思維模式、社會結構乃至於人類文明進程的根本性影響。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數字化生存”背後的倫理與哲學議題。在虛擬與現實邊界日益模糊的今天,我們如何定義“真實”?數字身份與現實身份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聯係與張力?這本書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數字世界中保持人性,不被技術異化的思考框架?我對此充滿好奇。 作為一名對未來發展趨勢抱有強烈關注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見解。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預見科技發展的下一個浪潮,並理解這種浪潮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我希望它能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能夠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這本書的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而聞名。我期待在《數字化生存》中,能夠體驗到他那種挑戰傳統、引領思考的寫作風格。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技術概念的書,更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深度思考,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身與數字世界關係的著作。 我一直很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的書籍,而《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這本書的標題,就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這個時代最核心的疑問。我們該如何在這個被數字信息淹沒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關乎人性的哲學命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

評分

翻開《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我立刻被它字裏行間的洞察力所吸引。作為一名在科技行業摸爬滾打瞭多年的人,我深切體會到技術革新帶來的顛覆性力量。這本書似乎不僅僅停留在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討技術如何重塑我們的思維方式、社會結構乃至文化形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原子”與“比特”之間關係的闡述感到好奇,這究竟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互動? 作者所描繪的未來圖景,讓人既興奮又略帶不安。我們正在經曆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期,信息的流動速度和廣度都達到瞭驚人的程度。在這股浪潮中,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被海量的信息淹沒,不被算法所操縱,是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需要思考的課題。《數字化生存》會不會為我們提供一些應對之策?它是否能幫助我們在數字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錨點”? 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數字技術對傳統行業的衝擊,以及由此催生的新業態。例如,教育、醫療、娛樂等領域,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將會發生怎樣的演變?新的商業模式會湧現,舊的模式會消亡,而我們作為消費者和參與者,又該如何適應這些變化,甚至從中捕捉到新的機遇?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未來的經濟格局。 此外,書中對“數字化生存”的理解,是否也包含瞭對社會公平和倫理道德的探討?數字鴻溝、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等問題,都是在數字化進程中不可迴避的挑戰。我希望作者能夠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並提齣一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畢竟,技術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服務於人類福祉,而非加劇社會的不平等。 作為一名對未來充滿好奇的觀察者,《數字化生存》這本書的標題就深深地吸引瞭我。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技術的討論,更像是在探索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學。在數字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這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性的思考。

評分

《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而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無疑就是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介紹一些新奇的科技産品,更是在試圖闡釋一種全新的生存邏輯,一種與數字世界共生共存的方式。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虛擬”與“現實”界限模糊的探討感到興趣。隨著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們與數字世界的互動將變得更加深入和沉浸。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我們對真實性的感知?我們又該如何在虛擬的體驗中保持對現實世界的連接?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這本書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我一直認為他是一位極具前瞻性的思想傢。他的很多觀點,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依然充滿瞭深刻的洞察力。因此,我預感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有深度,它可能會挑戰我們一些習以為常的認知,迫使我們去重新思考“人”在數字時代的位置。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開闊的視野。 對於我來說,理解“數字化生存”不僅僅是理解技術,更是理解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社交模式,甚至思維方式。我們是否正在被動地適應技術,還是能夠主動地駕馭技術?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加主動的“數字公民”的啓示?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充滿瞭好奇。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有力,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學習和適應著新的變化,而“數字化生存”這個詞,恰恰點齣瞭我們所麵臨的核心議題。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數字時代下的生存智慧。

評分

當我在書店裏無意間翻開《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這本書時,它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簡約卻充滿科技感,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科技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關係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適應和融入這個日益數字化的世界,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哲學的思辨,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技術,更是在探討一種生存狀態。 我常常在想,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人際交往都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數字化生存》似乎觸及到瞭這些核心問題,它或許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正在發生的巨變。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數字技術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影響,以及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中,我們如何保持清醒和獨立。 這本書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我之前也聽說過他的名聲,是一位在數字領域有著深遠影響的思想傢。他的觀點往往是前瞻性的,甚至有時會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因此,我預感這本書的內容會非常深刻,可能不會像一些通俗的科普讀物那樣輕鬆易懂,但一定會帶來很多啓發。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全新的思維空間,去理解“數字化生存”背後的邏輯和趨勢。 作為一個對未來世界充滿憧憬又帶有一絲迷茫的普通讀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解答。我們是否正在被數字世界所裹挾?我們又該如何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數字化生存”,而不是被動地被塑造?這本書能否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數字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從而在未來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充滿期待。 這本書的厚度適中,封麵設計也很彆緻,擺放在書架上,總能吸引我的目光。我喜歡那種能引發思考的書籍,尤其是那些能讓我跳齣日常瑣碎,去審視宏觀趨勢的書。這本書的標題“數字化生存”正是點齣瞭一個時代的脈搏,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概念,更是一種生活哲學。我期待它能夠帶我進行一場關於數字時代人類命運的深度探索。

評分

初次接觸《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我便被它所蘊含的哲學深度所吸引。在如今這個被數據和算法深刻影響的時代,我們常常會陷入對技術發展的盲目崇拜,或者過度擔憂。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視角,去審視數字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數字時代下,個體的“主體性”將如何被重塑。當我們能夠輕易地獲取海量信息,甚至通過算法為我們“量身定製”內容時,我們的決策過程是否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又該如何在這個信息繭房日益明顯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輕易同化?這本書的答案,對我而言至關重要。 作者的遠見卓識,一直是吸引我閱讀這類書籍的重要原因。我希望《數字化生存》能夠為我揭示一些我們尚未察覺的趨勢,或者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讀正在發生的變化。它是否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某些技術會迅速普及,而另一些則悄無聲息地消失?這種對技術發展內在邏輯的探究,正是我所渴望的。 這本書的標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名詞,更像是一種宣言,一種對未來生活方式的預示。我期待它能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數字技術並非遙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現實。我們如何與這些技術和諧共處,甚至利用它們來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這正是我希望從書中找到的答案。 這本《數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的書,從書名開始就散發著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在如今這個數字浪潮席捲的時代,我時常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既感到新奇,又有些許迷失。我渴望能夠找到一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這個數字世界,並在這個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

評分

不錯不錯

評分

建哥便宜,質量過硬非常好,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不錯,晚看二十年

評分

好書

評分

值得一讀。

評分

非常不錯哦,值得傭有!

評分

挺好的

評分

數字化生存

評分

非常喜歡,給個好評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