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金藻孢囊图集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from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大兴安岭金藻孢囊图集 [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from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婉婷,王全喜 著
图书标签:
  • 金藻
  • 孢囊
  • 大兴安岭
  • 淡水藻类
  • 形态学
  • 分类学
  • 显微观察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
  • 图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4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595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rysophycean Stomatocysts from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370000
正文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纬度**的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淡水资源丰富,气候寒冷湿润,人为干扰相对较少,沼泽类型多样,多为酸性沼泽,适合金藻生长。《大兴安岭金藻孢囊图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采自大兴安岭地区的金藻孢囊进行显微观察和拍照,依据国际静孢子工作组(ISWG)1986年颁布的数字命名法以及Cronberg&Sandgren;(1986)、Duffetal.(1995)、Wilkinsonetal.(2001)的描述和分类方法,对金藻孢囊进行了形态研究,共发现205种金藻孢囊,其中33种为新形态型。并对每一种金藻孢囊形态、地理分布、生境等进行了详细的中英文描述,并提供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大兴安岭金藻孢囊图集》为中国金藻孢囊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世界金藻和金藻孢囊的研究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积累重要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前言/1
1.1 金藻及金藻孢囊简介/1
1.2 金藻孢囊的研究概况/2
1.2.1 金藻孢囊的命名与分类/2
1.2.2 金藻孢囊的形成和萌发/3
1.2.3 金藻孢囊的形态及研究方法/3
1.2.4 金藻孢囊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4
1.2.5 金藻孢囊的分布/6
1.3 大兴安岭沼泽概况/7
1.4 本书的内容与目的/7
第2章 标本采集、处理及观察/9
2.1 标本采集时间及地点/9
2.2 标本采集方法/9
2.3 实验室标本处理/10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材料制备和观察/11
第3章 金藻孢囊的命名、描述术语和分类/12
3.1 金藻孢囊的命名/12
3.2 金藻孢囊的描述术语/12
3.3 金藻孢囊的分类/16
第4章 大兴安岭盒藻11囊的形态描述/17
4.1 表面光滑的金藻孢囊/17
4.1.1 表面光滑且无领的金藻孢囊/17
4.1.2 表面光滑且具柱状领的金藻孢囊/34
4.1.3 表面光滑且具锥扶顿的金藻孢囊/39
4.1.4 表面光滑且具倒锥状领的金藻孢囊/60
4.1.5 表面光滑且具长领的金藻孢囊/78
4.1.6 表面光滑且具宽领的金藻孢囊/83
4.1.7 表面光滑且具假复领及复领的金藻孢囊/87
4.2 表面具凸超纹饰的金藻泡囊/95
4.2.1 表面具痴状、疣状、锥状凸起的金藻孢囊/95
4.2.2 表面具瘤状凸起的金藻孢囊/118
4.2.3 表面具刺状凸起的金藻孢囊/121
4.2.4表面具脊状及翅状凸起的金藻孢囊/180
4.2.5 表面具拟网状及网状凸起的金藻孢囊/201
4.3 表面具凹陷纹饰的金藻孢囊/221
4.3.1 表面具杯状凹陷的金藻孢囊/221
4.3.2 表面具沟槽状凹陷的金藻孢囊/228
4.4 表面具复合纹饰的金藻泡囊/230
参考文献/248
图版

前言/序言

  当我拿到本书的校样稿的时候,忽然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应该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过程,感谢为此项工作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就作为本书的序吧。
  早在1990年在南京大学参加第六次全国藻类学会期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李家英研究员在会上说:“你们研究藻类分类的人,能否研究一下金藻孢囊的分类,我们在南极考察时,地质样品中发现大量的金藻孢囊,不知道如何处理,……”。我当时作了一个囊裸藻的分类报告,囊裸藻的形状很像金藻孢囊,引起了李家英研究员的这番话。从那时起,我牢牢地记住了李家英研究员的话,很想有机会做这方面的研究。
  在以后的大兴安岭藻类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制作好的硅藻封片中,也夹杂着许多的金藻孢囊。但是如何研究它,国内未有任何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无处下手。
  2007年,我去英国访问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时,在那里我看到了Attas of Chrysophycean CystsⅡ一书,得知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John P.Smol教授实验室在该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9年4月,我和曹同教授等到Smol教授的实验室访问,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他给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给了我们许多相关的资料,为我们开展这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我掌握了相关的资料和标本时,希望有一位有兴趣的年轻人愿意开展此项T作。恰在这时,庞婉婷同学来找我,想来攻读博士学位,我给她讲了该项目的思路,她非常有兴趣。2009年,她考上了华东师大王幼芳教授的博士,我们联合培养,展开了该项目的研究。2010年,我申报的“大兴安岭沼泽金藻孢囊分类学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资金保障。
  我们经历了7年的研究工作,先后7次去大兴安岭进行标本采集,到了8个地区,200多个采样点,采集标本1000余号;为获得孢囊发育的照片,我们曾将显微镜带到阿尔山兴安林场现场拍照;由于于金藻孢囊个体比较小,细微结构必需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才能看到,本书采用的照片也全部是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照片。
  庞婉婷博士在完成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以后,经过几年的整理和补充实验,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本书共记录了210种金藻孢囊形态,有167种是发现在中国的新形态,其中32种是属于本书第一次发表的新形态,为中国金藻孢囊研究提供了主要依据,也为世界金藻孢囊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虽然本书的内容仍采用了国际上现在沿用的数字编号方法命名,但是这种命名方式也带来许多的不便。目前国际上用孢囊编号加命名人的方式已记录了1000多种孢囊形态,名称的写作形式和编号标准很不统一,随着金藻孢囊形态数量的增加,人们已经很难判断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形态特征,学者们也认识到现在这种命名方法的弊病,在捷克(2012)和日本(2016)两次国际金藻会议上都提出了对金藻孢囊命名方法的修改建议,但是尚未有人提出令人满意的方法,只好仍然沿用现行方法。我们也将努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提出一套更合适的金藻孢囊命名方法,为金藻孢囊的研究做出我们的贡献。
  由于这是国内第一本有关金藻孢囊的著作,许多术语、形态描述等都没有更多的中文著作可以参考,再加上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王幼芳教授为此项工作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她曾一起和我们去阿尔山采集标本;感谢她在庞婉婷博士期间给予的指导和支持;感谢她多年来对我们各方面的帮助!
  感谢加拿大女王大学John P.Smol教授在项目开始时提供资料,感谢他曾来本实验室对本研究给予的建议。
  感谢曹建国、吴波、刘妍、刘琪、钦娜、房勇、李博、李晓菲等参加野外采集;杨耐英在电镜观察中给予帮助。
  感谢科学出版社陈露编辑对本书许多方面给予很好的建议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所有为本项目开展和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
  最后要衷心地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兴安岭沼泽金藻孢囊分类学研究(31070181)”、“锥囊藻科金藻分类及孢囊研究(31300170)”的资助和支持。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北方山地生态系统的历史与地理学著作的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特定藻类图集内容。 --- 图书名称: 《北境苍茫:大兴安岭地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变迁》 作者: 王景山、李明德 出版社: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书籍简介: 《北境苍茫:大兴安岭地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变迁》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东北部边疆——大兴安岭地区(Greater Khingan Range)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汇集了历史地理学、区域生态学、民族学以及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旨在构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知框架,揭示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自然演化与人文互动。 大兴安岭,不仅是中国东北平原的西部天然屏障,更是一条连接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横跨寒温带针叶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关键地理单元。本书首先从宏观地理格局入手,系统梳理了大兴安岭山脉的成因、构造演化及其对区域气候模式的塑造作用。作者们详细分析了冰川作用、河流侵蚀与沉积等地质过程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山地地貌,特别是关于河流源头分布、古湖泊遗迹的考证,为理解区域水文系统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地理部分,本书采取了“时间切片”的研究方法,追溯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不同族群在这一地区的迁徙、定居与资源利用模式。重点探讨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鞑靼等北方游牧及渔猎民族与定居农耕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书中利用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如《史记》、《后汉书》中的相关记载以及辽金元时期的边疆志书)以及现代人类学资料,重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聚落分布图景和交通路线网络。一个核心议题是,古代的森林覆盖率、草甸分布与人类活动(如火耕、游牧、采矿)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例如,书中对元代以来,随着采金和木材开采活动的兴起,山地植被结构发生的早期微小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 生态环境变迁是本书的另一个核心篇章。大兴安岭地区以其寒温带泰加林生态系统著称,其生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作者们结合气候代用资料(如树木年轮、沉积物芯样分析的初步成果),重建了过去五百年来该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特别关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沙俄与清朝后期在林区进行的大规模商业性采伐如何改变了林相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水土流失风险增加。书中强调,大兴安岭的生态脆弱性并非近现代现象,而是历史选择(如游牧路径的变动)与自然波动长期叠加的结果。 在民族学与社会文化方面,本书详细考察了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生存智慧与文化适应。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习俗的记录,更侧重于分析其传统土地利用(如转场、狩猎路线、采集区域)如何形成一种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文化景观”。作者们认为,这些传统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宝贵经验,对于理解现代林业管理和生态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近现代工业化进程对该地区的影响。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煤炭、铁矿的集中开发以及大规模的林业基地建设,无疑极大地改变了山区的经济地理面貌。书中批判性地评估了这些工业活动在促进地方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环境质量和原住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与重塑。 《北境苍茫》最终落脚于对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它主张,任何有效的生态保护与区域规划,都必须建立在对这片土地深厚历史脉络和复杂地理背景的深刻理解之上。本书不仅是对大兴安岭地区一次全面的“体检”,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边疆自然环境如何共生共存、相互塑造的宏大叙事,为研究中国北方边疆史、森林生态史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份扎实而富有洞察力的参考资料。其严谨的考据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其成为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学术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虽然对专业术语感到陌生,但单从视觉呈现上,它就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那些密密麻麻、形态各异的图像,仿佛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生物标本。我被那些精细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纹理、突起和结构所吸引,每一张图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微观世界的史诗。我开始尝试去理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孢囊”是如何在大兴安岭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书中可能蕴含着关于这些微小生命如何适应寒冷气候、如何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生存的奥秘。我一直在思考,这些孢囊的形态差异是否与它们所处的栖息地有关?是否与它们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有关?虽然我无法直接解读图集中的科学信息,但它激发了我对生命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无限遐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次与微观生命进行无声对话的邀请,让我不得不惊叹于自然界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惊人的美丽。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环境,在其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生命体系。大兴安岭,我只知道它是一片广袤的森林,是许多珍稀动物的家园,却从未想过,在其水体中,竟然生存着数量如此庞大、形态如此多样的金藻孢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微观世界的丰富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那些在图片中呈现出的,如同雕塑般精致的孢囊,让我对“生命”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或许不像大型生物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的存在,同样构成了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开始想象,这些孢囊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又是如何被科学家们发现和研究的。它就像一部关于地球生命演化的微缩百科全书,默默地记录着古老时代的秘密,等待着有心人的解读。

评分

在整理书架时,一本厚重的画册不经意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封面上的书名——《大兴安岭金藻孢囊图集》——既充满了地域的神秘感,又隐含着科学的严谨。我并非藻类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对于自然界中那些微小却精巧的生命形式,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猜想,这本图集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隐藏在北方森林深处,那些肉眼几乎无法辨识的金藻生命奥秘的窗户。想象着大兴安岭独特的地理环境,那些古老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其中孕育着怎样的微观世界?金藻,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光泽和生命的活力,而“孢囊”更是暗示着生命的延续和某种奇特的形态。我很好奇,图集中的照片会是怎样的?是清晰到能看到细胞结构的放大图,还是某种艺术化的微观呈现?它会展示出多少种不同的孢囊形态?这些形态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仅仅是图集这个名称,就已经勾起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仿佛一本关于北方生态系统中微观生物的探险地图。

评分

每次拿起这本书,我都会被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所包围。它让我暂时忘却了日常的喧嚣,沉浸在那个由无数微小生命构成的寂静世界。我会在脑海中描绘出大兴安岭那些清冽的溪流和幽深的湖泊,想象着金藻孢囊在其中默默地孕育和等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生命韧性和时间沉淀的哲学思考。它让我体会到,即使是短暂的存在,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记,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拥有无穷的魅力。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有机会亲身走进大兴安岭,去感受那片土地的独特气息,也许,在那片土地的水体中,我能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去理解这本书所传达的,关于生命最原始、最纯粹的美丽。

评分

我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的许多专业内容感到吃力,但这本书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它所展示出的,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细致。每一张图片都凝聚了研究者们无数的观察、拍摄和分析。这种对微小生命的不懈追求,让我肃然起敬。我尝试着去关注那些图片中的细节,比如孢囊表面的小点、细线,甚至是某些不规则的形状,并猜测它们可能代表着什么功能。虽然我无法像专家一样解释这些细节的意义,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逻辑和研究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对最微小事物的深入探索开始的,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发现,才构成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基石。它也提醒我,在看待自然时,不应只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壮丽,更要学会去发现和欣赏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更为深邃的生命奇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