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括世界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一本书读懂世界金融史
全书由36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3000字左右,阅读时间不到3分钟
文笔流畅、节奏感强,毫无阅读压力
36个故事各自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任意文章阅读
内含36幅作者用心挑选的插图,辅助阅读
版式疏朗雅致,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份轻松的心情
内文用纸为80g纯质,纯净而有质感
本书涵括世界金融史上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全书由36个金融历史故事组成,每个故事3000字左右,阅读时间不到3分钟。
36个故事归类为四篇,分别是:起源篇、事件篇、人物篇和机构篇。
起源篇分别介绍了中央银行、保险、典当等金融行业的起源;事件篇介绍了影响世界的金融事件,包括: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金融危机、美国银行危机等;人物篇介绍了影响世界的金融人物,包括:罗斯柴尔德、索罗斯、弗里德曼等;机构篇介绍了世界著名金融机构发家史,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高盛、瑞银、穆迪等。
书中的故事各自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任意文章阅读。
张志前?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和金融投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金融投资、房地产等。曾出版《欧债危机》《楼市迷局》《货币泡沫》《进城圆梦》《利率市场化下的理财策略》等多部著作。
起 源 篇
003金融革命催生英格兰银行
009从“公班衙”到股份公司
015伦敦大火烧出首家火险公司
019先有典当,后有银行
025没有典当就没有哥伦布航海
031黄金货币地位的演变
037为什么美国人可以富超过三代
043信用卡方寸之间的发展历程
049不给利息的银行
事 件 篇
055疯狂的郁金香
061作家吹出的泡沫
067一次促成美联储诞生的银行危机
073被飓风吹破的地产泡沫
079英镑和美元最后的较量
085苏伊士运河战争背后的货币较量
091负债过高而被收购的国家
097导致日本衰落的广场协议
0103丝绸之路上的货币
人 物 篇
109买得起皇位的金融家
115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121文艺复兴背后的金融支持者
127他,使法国一贫如洗
133无法替代的美国财政金融之父
139能帮上帝融资的人
145弗里德曼与他的休克疗法
151击败英国央行的人
157与哥伦布齐名的金融骗子
机 构 篇
163从梧桐树协议到纽约证券交易所
169丰收女神克瑞斯的微笑
175最早“走出去”的金融机构
181严格保密的瑞士银行
187毁于年轻人的百年巴林银行
193低调的高盛
199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
205起源于中国的美国保险公司
211普惠金融的先驱
他,使法国一贫如洗
约翰·劳是18世纪初最受争议的金融家,甚至有人认为他根本就不算金融家,而是一个花花公子、赌徒、骗子。他最早提出了成立银行发行以地产或其他资产作担保的纸币的设想,并游说欧洲国家实践他的理论。他实践这一货币理论后成功解决了法国债务问题,但也由此引发了“密西西比泡沫”。这场危机把很多的法国人卷入其中,并让他们在一夜之间一贫如洗,法国经济也由此陷入萧条,多年之后仍难以复苏。
密西西比泡沫与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国的南海泡沫被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与另外两起经济泡沫一样,密西西比泡沫同样是投机炒作导致资产价格在很短时期内大起大落。不同之处在于,密西西比泡沫由金融创新引发,并且有官方的参与和支持。南海危机虽然也有官方参与,但仅仅是为了吸引人们投资。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更具有现代金融危机的特征,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
1671年,约翰·劳出生于苏格兰一个富有的金匠及银行主家庭。年轻时期的约翰·劳饮酒无度、赌博、玩女人,把巨额家产挥霍一空。1694年,他在一场决斗中杀死了情敌,被关进了英格兰监狱死牢。在一个神秘友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得以越狱逃之夭夭。而最新的研究揭示,这位帮助他的人就是《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越狱之后,劳游历在欧洲各国,他凭借自己超凡的数学才能,打败了多家赌场的庄主,为自己积聚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一夜暴富的百万富翁。事实上,“百万富翁”这个词就是专为他发明的。
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与许多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劳认为,当就业不足时,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产出。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地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产出。说白了,就是通过无节制地发行纸币,达到增加产出和就业,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他凭着这套理论,四处游说,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买账。
1715年,约翰·劳到了法国。此时,法国摄政王奥莱昂公爵正在为法国的财政窘态犯愁,约翰·劳的理论好像是向他抛出了一个救生圈。似乎法国只要建立一个能够充分供给货币的银行就可以摆脱困境,解决国债的资金融通问题。对于奥莱昂公爵来说,只要能够搞到钱,就是建立10个银行也不成问题。于是,在法国政府的特许下,1716年,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取名叫作“通用银行”。通用银行拥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其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通用银行建立后经营得非常成功,资产总额迅速增加。
1717年8月,约翰·劳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当时,北美的路易斯安那属于法国的领地。由于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便把由劳一手导演的泡沫经济称为“密西西比泡沫”。随后,劳建立了西方公司,并于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年11月,劳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负责对非洲贸易。1719年,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改名为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劳所主持的垄断性的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
1718年,通用银行实现了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约翰·劳仍然担任该银行主管。1719年7月,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000万里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1719年8月,劳取得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在1719年10月,劳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税事务。1719年,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允许持有政府债券的人用债券购买股票。这实际相当于替政府偿债。每次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股票价格也直线上升。1719年4月,每股的价格还只有500里弗尔,半年之内就涨到了18000里弗尔。
在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下,法国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全都投入了申购新股的狂潮中。公司股票价格一路飙升,甚至几个小时就能暴涨20%。此时的人们,不仅狂热地进行股票投机,而且也热衷于花钱。全国各地的经济活动空前繁荣,其间也充斥着暴力、诈骗和抢劫等社会问题。股价暴涨刺激了新股的发行,印度公司不断增发新股。但是, 出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来开采“遍地的黄金”,而是被皇室用来还债。由于纸币严重超发,法国物价飞涨,纸币贬值。一场巨大的危机已经临近。
第一次警兆发生在1720年。有一位王公贵族想将股票回售给密西西比公司,可是他又拒绝以规定的回购价出手,而希望以市面售出价卖回给公司。在遭到拒绝之后,这位大人一怒之下,将这些股票变卖的巨款全部兑换成了银币。于是,整整三辆马车载着银币从皇家银行驶出,招摇横穿整个巴黎城。这一现象令心思活络的巴黎市民产生了怀疑。更多的人也要求把手中的纸币换成银币。和所有的银行一样,皇家银行的承兑风险出现了。与此同时,公司的股票快速下跌。一夜之间,纸币、股票贬值到了最低点。
泡沫破灭之后,在股市上亏损的人们说,约翰·劳就是一个大骗子,他的车也被愤怒的人群砸成碎片。1721年11月,法国王室发布了一项法令,宣布纸币不再具有价值。约翰·劳也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终他只得离开法国,逃往意大利的威尼斯。他的财产很快被充公填补“他造成的损失”。1729年,约翰·劳在威尼斯长逝,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人物晚景非常凄凉。人们为他写下这样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他计算技巧无人匹敌,他用简单的代数规则,把法国变得一贫如洗。”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这样评价约翰·劳:“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奥的知识体系,给出了他的经济学理解,这使他得以跻身一流货币理论家之列。”作家席德·尼科尔森说:“尽管事情以悲剧结局,但约翰·劳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金融家;就像拿破仑曾大败于滑铁卢一样,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说实话,我拿《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金融史?听起来就像是大学教科书,枯燥且离我生活很远。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的想法立刻改变了。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而且他对金融史的叙述,简直就像是在讲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金钱、是市场、是无数的交易和决策。他擅长从微观的细节入手,去解读宏观的金融现象。我记得关于早期航海时代贸易和金融发展的章节,作者描绘了商人如何在遥远的航线上冒险,他们如何利用信用工具来规避风险,以及银行体系是如何在满足这种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那种场景感十足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帆船在海上扬帆,金币在贸易商手中流转。书中对工业革命时期金融力量的剖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揭示了金融如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蒸汽机、铁路、纺织机,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背后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他没有简单地赞美资本的力量,而是深入分析了资本的逐利性如何驱动创新,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剥削和不平等。读到这里,我才明白,金融不仅仅是关于财富的增值,更是关于资源的配置,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关于权力结构的重塑。这本书让我对“金融”的理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历史进程。
评分《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层层递进的。我一直觉得金融历史就是关于那些大亨们的故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史更宏观、更深刻的一面。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将宏观的金融趋势,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货币”的历史。作者并没有把货币仅仅看作是交换的媒介,而是将其上升到了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权力象征的层面。他详细描绘了不同货币形式的演变,从贝壳、黄金到纸币、数字货币,以及每一次货币形式的改变,都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他对纸币的出现和滥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关于经济失控的警示录。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稳定货币”对于一个国家如此重要。此外,作者对“金融中心”的演变史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世界经济格局是如何在金融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变化的。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到伦敦、纽约,每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都曾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他分析了这些金融中心之所以能够崛起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政治稳定、金融创新以及人才聚集等因素。读到这里,我才明白,金融的流动性,是驱动世界经济运转的核心要素。
评分《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之前我对金融史的印象,是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事件堆砌,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人性化、故事化的方式,将金融史的脉络娓娓道来。作者非常擅长捕捉历史事件中的“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国家债务的形成和演变。作者并没有把国家债务看作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政治、战争和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详细描述了各国如何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战争经费,以及这些债务是如何在长期的积累中,成为影响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他对那些早期债券发行过程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风险与机遇,以及政府信用在金融体系中的基石作用。书中对“金融危机”的解读,也给了我全新的视角。作者认为,很多危机并非偶然,而是金融体系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他通过对几次重大危机的梳理,揭示了金融创新、监管缺失、以及人性贪婪是如何共同作用,将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读到这些,我才明白,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一次“体检”,也是对人类智慧和规则的一次严峻考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史的“人性”一面,它与人类的欲望、恐惧、智慧和失误紧密相连,每一个重大的金融事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
评分《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持续不断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金融史这个宏大的命题,拆解成一个个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聪明人”是如何在金融世界里翻云覆雨的描绘。比如,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崛起的章节,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财富传承、战略布局和信息优势的绝佳案例分析。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如何在战争的混乱中,利用自己的情报网络和金融实力,构建起一个横跨欧洲的金融帝国。那种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对风险的敏锐捕捉,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拍案叫绝。他笔下的那些金融巨头,不是面目模糊的统计数据,而是有血有肉、有野心、有智慧的个体,他们的每一次决策,都可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甚至改变国家的走向。书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对“泡沫”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泡沫视为愚蠢的投机行为,而是深入挖掘了泡沫形成的机制,包括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以及金融创新如何助长了非理性繁荣。从南海泡沫到互联网泡沫,再到后来的房地产泡沫,他都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现了这些泡沫是如何在相似的心理和制度环境下一次次地重演。读到这些,我才意识到,人类在面对财富诱惑时,似乎总是会陷入类似的循环。这本书不仅讲述了历史,更像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的行为,以及金融世界那些亘古不变的规律。
评分我拿到《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时,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金融史听起来就有点“硬核”。然而,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他不是用干巴巴的文字去描述,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现场。我尤其喜欢他对“风险”的解读。作者认为,金融史的本质,就是一部关于风险的博弈史。从远古时代的航海贸易,到现代的金融衍生品,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尝试控制、转移和对冲风险。他详细描绘了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产生和演变,比如保险、期货、期权等,以及这些工具是如何在降低个体风险的同时,又可能将风险放大到整个金融体系。我对书中关于“黑天鹅事件”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认为,那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往往是金融体系中隐藏的结构性风险的爆发。读到这里,我才明白,金融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总是伴随着对风险的不断认识和对策的不断探索。此外,作者对“金融监管”的演变史的梳理,也让我大开眼界。他指出,每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都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监管的深刻反思,并催生了新的监管政策和体系。他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展现了监管理念的不断演变,以及监管的必要性和局限性。这本书让我对金融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金融史?听起来就枯燥乏味,仿佛是要把我拉进一堆数字、图表和陈年旧案里。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流畅而引人入胜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他没有选择一本正经的学术口吻,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金融风暴、那些推动或颠覆世界的商业帝国,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描绘了荷兰郁金香泡沫的疯狂,那段描述简直就像一部惊悚片。人们如何因为一朵花的价值而倾家荡产,又如何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作者用生动的笔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投机狂热的时代,感受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是如何轻易地被点燃,又如何迅速地将一切吞噬。不仅仅是泡沫,书中还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偶然的经济危机,是如何一步步在复杂的金融体系中累积,最终爆发成席卷全球的灾难。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关于1929年大萧条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原因,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因素,包括政治的失误、央行的不作为、以及大众心理的恐慌,这些因素是如何环环相扣,最终将世界推向深渊。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金融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它与人性、社会、政治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策,都可能在未来引发巨大的涟漪。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金融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金融世界,以及预测未来的可能走向。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深层逻辑,让我对“经济”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金融史是一门离我普通人生活很遥远的学科,直到我读了《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列举历史事件,而是将金融史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事件,勾勒出金融的力量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比如,书中关于早期商业革命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货币的产生、信用的发展,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交换方式,从而推动了贸易的繁荣和社会阶层的变动。那种从物物交换到货币流通,再到早期银行体系雏形的演变,被作者讲得生动有趣,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我记得有段话,特别形象地比喻了早期金融家的作用,他们就像是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又像是为整个经济体注入活力的血液。此外,书中对几次关键性的金融改革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关于金本位的兴衰,作者详细解释了它在稳定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以及为何最终因为其僵化性而被历史淘汰。他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揭示了不同金融制度背后的逻辑和影响。读到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金融制度的变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技术进步、甚至国际关系都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对“金融”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华尔街术语,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驱动世界运转的强大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但金融史总感觉有点遥远。直到我读了《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我才发现,原来金融史可以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能够将复杂的金融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历史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他对“投机”和“泡沫”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投机行为,而是深入分析了投机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它与泡沫形成的微妙关系。他通过对历史上几次著名泡沫的详细描绘,如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甚至后来的互联网泡沫,展现了资本是如何在非理性繁荣中被过度放大,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他指出,每一次泡沫的破裂,都像是一次残酷的洗礼,它能够淘汰那些虚假的繁荣,但也可能给无数人带来灭顶之灾。这本书让我明白,金融市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周期性的波动,而理解这些波动背后的规律,是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作者对“理性”与“癫狂”这两个词的巧妙运用,更是点明了金融史的核心矛盾。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人类的理性总是与贪婪、恐惧、希望交织在一起,这种“癫狂”时刻,往往是金融史中最激动人心,也最令人警醒的部分。
评分《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我之前认为金融史就是枯燥的数据和事件,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用宏大的历史视角,去解读那些看似微小的金融事件,然后又通过微观的细节,去展现宏观金融趋势是如何形成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信用”的演变。作者详细讲述了从最早的物物交换,到基于信任的票据和契约,再到现代金融体系中无处不在的信用工具,这个过程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进步。他没有把信用看作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深入挖掘了它背后的人性基础——信任。当信任崩塌时,整个金融体系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书中对几次大规模银行挤兑的描绘,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那不仅仅是金融的危机,更是社会信任的危机。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信誉”在金融世界里如此重要。此外,作者对“金融创新”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他指出,每一次重大的金融创新,都可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但也可能伴随着新的风险。他通过对衍生品、证券化等创新工具的讨论,展现了金融创新如何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可能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这本书让我对金融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金融史是一门非常专业、门槛很高的学科,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我带入了金融史的世界。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清晰,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而是选择了一些关键性的主题,比如“泡沫”、“债务”、“创新”等,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去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事件。我特别喜欢他对“债务”的解读。作者将债务看作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金融工具,它既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也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详细描绘了国家债务、企业债务、个人债务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对那些因为债务危机而崩溃的国家和企业的案例分析,让我感受到了债务的巨大力量。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量入为出”和“合理负债”如此重要。此外,作者对“金融市场”的演变史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他从早期的集市交易,到后来的证券交易所,再到如今的全球化电子交易,描绘了金融市场是如何从一个局部的、低效的体系,演变成一个高度发达、瞬息万变的全球网络。他同时指出了,市场的效率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信息传播的加速,以及投机行为的放大。这本书让我对金融市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正版
评分很有趣的一本小书,篇幅虽短,但内容饱满
评分很喜欢
评分Very Good~
评分蛮好的
评分Very Good~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绝对正品,京东买书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