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

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鵬飛 著
圖書標籤:
  • 姚茫父
  • 藝苑重光
  • 清代文學
  • 地方文獻
  • 譜係
  • 文化史
  • 學者傳記
  • 古籍整理
  • 民國文獻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故宮齣版社
ISBN:97875134091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916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國學縱橫論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運用大量可靠的書畫和詩詞文賦、日記、題跋等文獻證據,還原瞭清末民初北京畫壇著名的藝術傢姚華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同時又以姚華為中心,展現瞭民國初年活動於北京的學人群體多樣化的交遊圈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態。書中厘清瞭許多現有研究的一般性錯誤,還挖掘齣大量鮮為人知的一手資料,是一部內容翔實的藝術傢個案資料匯集。同時,《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以原始材料為依據,通過大量史實,糾正瞭我們以往對於民國初年藝術史和文化史的許多偏見,即,民國初年以陳師曾、姚華等人為代錶的北京畫壇,與清末有著本質的區彆,“藝術之盛”是“突過前代”的,是在傳統基礎之上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更新,從而賦予傳統以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此書的齣版,勢將促使更多學者多角度地關心和研究民國藝術史。

內頁插圖

目錄

開創“現代”的“傳統
——讀《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再認識民國初年藝術史
譜前
光緒二年(1876) 丙子 一歲
光緒三年(1877) 丁醜 二歲
光緒四年(1878) 戊寅 三歲
光緒六年(1880) 庚辰 五歲
光緒十一年(1885) 乙酉 十歲
光緒十二年(1886) 丙戌 十一歲
光緒十六年(1890) 庚寅 十五歲
光緒十八年(1892) 壬辰 十七歲
光緒十九年(1893) 癸巳 十八歲
光緒二十年(1894) 甲午 十九歲
光緒二十一年(1895) 乙未 二十歲
光緒二十二年(1896) 丙申 二十一歲
光緒二十三年(1897) 丁酉 二十二歲
光緒二十四年(1898) 戊戌 二十三歲
光緒二十五年(1899) 己亥 二十四歲
光緒二十六年(1900) 庚子 二十五歲
光緒二十七年(1901) 辛醜 二十六歲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壬寅 二十七歲
光緒二十九年(1903) 癸卯 二十八歲
光緒三十年(1904) 甲辰 二十九歲
光緒三十一年(1905) 乙巳 三十歲
光緒三十二年(1906) 丙午 三十一歲
光緒三十三年(1907) 丁未 三十二歲
光緒三十四年(1908) 戊申 三十三歲
宣統元年(1909) 己西 三十四歲
宣統二年(1910) 庚戌 三十五歲
宣統三年(1911) 辛亥 三十六歲
民國元年(1912) 壬子 三十七歲
民國二年(1913) 癸醜 三十八歲
民國三年(1914) 甲寅 三十九歲
民國四年(1915) 乙卯 四十歲
民國五年(1916) 丙辰 四十一歲
民國六年(1917) 丁巳 四十二歲
民國七年(1918) 戊午 四十三歲
民國八年(1919) 己未 四十四歲
民國九年(1920) 庚申 四十五歲
……
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 一部沉雄而內斂的時代史詩,一幅洞察晚清民初藝術風雲的恢弘畫捲 本書簡介 《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並非一部簡單的畫傢傳記,而是一部以近現代著名國畫傢、篆刻傢、美術教育傢姚茫父(原名姚敦,1887—1973)的生平軌跡為主綫,精心串聯和重構的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藝術史的宏大敘事。本書旨在通過對姚茫父跨越六十餘載的藝術生涯的係統梳理與深度剖析,展現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文化精英群體的生存狀態、藝術抉擇與時代擔當。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編年事輯”的結構。我們摒棄瞭傳統傳記中常見的文學化潤飾與過度解讀,力求還原一個真實、多維、充滿張力的姚茫父形象。全書的每一章節、每一個條目,都建立在對海量一手史料的爬梳與辨析之上,包括但不限於姚氏遺存的書信、日記、詩稿、學生課堂筆記、曆次展覽的目錄、早年參與的各類社團章程,以及當時報刊雜誌上關於其人其事的記載。 一、 時代背景的深度描摹:從“舊學”到“新知”的艱難轉型 姚茫父的青少年時期正值清朝覆滅、民國肇建的劇烈變動期。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他早年在蘇州這樣一個傳統文化重鎮的成長經曆。我們詳細描摹瞭蘇州畫壇的地域特色,解析瞭姚氏初習繪畫時所依賴的“四王”遺風與“吳門畫派”的餘緒。然而,時代的洪流不容他固守傳統。書中詳述瞭姚茫父如何接觸到新思潮,尤其是其赴上海,進而與蔡元培、徐悲鴻等人的早期交往,以及他對日本“文展”和西方寫實主義的初步瞭解。這部分並非泛泛而談美術史,而是通過姚茫父個人的求學路徑和初露頭角的畫作風格變化,來具體闡釋中國傳統藝術在麵對“西學東漸”衝擊時的內在掙紮與融閤的努力。我們著重分析瞭他在這一時期如何平衡對傳統筆墨的尊重與對時代精神的捕捉。 二、 藝術本體的精微考察:國畫革新浪潮中的實踐者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係統梳理姚茫父在藝術創作上的高峰期及其風格演變。姚茫父是“新國畫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但他並非激進的破壞者,而是謹慎的改良者。 山水畫的“內秀”與“外拓”: 書中對姚茫父的山水畫進行瞭分期研究。早期作品中可見對董源、巨然的繼承,以及對清初“四僧”筆墨的深入理解。中期則開始顯露齣對自然光影的關注,尤其是在錶現江南園林與蘇、浙丘陵地貌時,其墨法的濃淡乾濕變化,已然超越瞭清代程式化的藩籬。晚期,在經曆抗戰等重大曆史事件後,其山水畫的格局愈發開闊,筆墨中融入瞭更加強烈的象徵性與曆史的滄桑感。 人物畫的“寫真”精神: 姚茫父的人物畫成就極高,尤其擅長描繪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和文人雅士的群像。本書特彆收錄並分析瞭他與友人瀋尹默等人關於“人物畫應不應寫生”的往來信件,以此為切入點,剖析瞭當時畫界關於“寫意”與“寫實”的爭論。我們通過對比其肖像畫中眼神的捕捉與衣紋的綫條走嚮,論證瞭他如何將西畫的結構素描融入到中國傳統白描技法之中,達到一種“形神兼備”的境界。 篆刻藝術的“金石入畫”: 姚茫父的書畫印章往往自刻,且風格獨樹一幟。本書單獨闢章節討論其篆刻藝術,重點分析其受吳昌碩的影響,但又如何融入自己對綫條的獨特理解,形成一種古樸中見秀潤的風格。這些印文的風格變化,往往可以作為其書畫創作心境的佐證。 三、 教育實踐與文化傳承:美術學院體係的奠基者之一 姚茫父不僅是創作者,更是重要的美術教育傢。本書詳細記錄瞭他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央大學藝術係及後來的國立藝專等學府的任教經曆。 我們著重呈現瞭他對教學大綱的貢獻,以及他如何在課堂上具體操作“寫生訓練”與“筆墨範式”的結閤。書中摘錄的數篇關於“國畫教學法”的講稿片段,揭示瞭他對傳統臨摹與寫生關係的基本立場:臨摹是為瞭“取法”,寫生是為瞭“寫心”。此外,本書還通過對陳古元、吳山明等著名弟子的學術脈絡梳理,展現瞭姚茫父在美術教育領域“承先啓後”的曆史定位。 四、 跨界交遊與曆史見證:藝術傢的社會角色 本書並非孤芳自賞,而是將姚茫父置於他所處的復雜社會網絡之中。我們梳理瞭他與“南社”的早期聯係,他在抗戰時期如何通過賣畫賑災,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他作為老一輩藝術傢的身份如何被重新定位與接納。書中對他擔任中國美術傢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室副主任等職務的描述,著重於錶現他在國傢藝術機構重建過程中所發揮的調和與務實的作用,而非簡單的政治履曆堆砌。 結語 《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是一部以嚴謹的考據精神為骨架,以豐富的史料細節為血肉的學術著作。它試圖通過聚焦一位藝術傢的個體生命,摺射齣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界波瀾壯闊的變革曆程。閱讀此書,讀者將不僅能領略姚茫父藝術的精妙,更能深刻理解一個時代藝術精英們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如何堅守、創新並最終實現“藝苑重光”的曆史使命。這是一部為研究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人物畫史及藝術教育史的學者和愛好者提供的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人感到“震撼”的,或許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編年體的事錄,最考驗作者的耐力和對材料的組織能力,而此書的作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苦功。從早年的青澀摸索,到中年聲譽的建立,再到晚年對藝術傳承的關切,時間跨度極長,然而敘事的節奏卻始終保持著一種穩定而清晰的脈絡。最讓我動容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關於人物內心掙紮的側寫,雖然篇幅不多,但往往是點到為止,卻極具穿透力。它們暗示瞭在一個劇烈變動的社會中,一位知識分子如何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藝術的純粹性,這絕非易事。這本書沒有提供廉價的成功學解讀,而是展示瞭“如何持續地成為自己”。它不歌頌天纔,而是剖析瞭“持續的努力”如何最終凝結成一種不可磨滅的曆史地位,這種對過程的尊重,纔是它真正的力量所在。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書捲,一經捧起,便仿佛被一股沉靜而綿長的曆史氣息所籠罩。它沒有急於展示那些光芒萬丈的傳奇片段,而是選擇瞭一種近乎於“考古”的嚴謹態度,將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的生平脈絡,細緻入微地鋪陳開來。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欣賞一篇傳記,不如說是在參與一次漫長的文獻梳理。作者的筆觸極其剋製,幾乎所有的敘述都建立在堅實的史料基礎之上,日期、地點、事件的交織,構築瞭一張錯綜復雜的網格。你會清晰地看到,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每一次選擇、每一次際遇是如何如同精密的齒輪般咬閤,推動著人物命運的軌跡嚮前。特彆是那些關於早期蟄伏期的記載,瑣碎卻關鍵,它們揭示瞭藝術與學識是如何在寂寞中悄然生根、蓄力。這種編年體的敘事方式,雖然要求讀者有極大的耐心,但其迴報是豐厚的——你不再是仰望一座孤峰,而是跟隨河流的源頭,理解瞭它如何匯聚成磅礴的氣勢。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瞭一層塵封的捲軸,令人對曆史的復雜性和個體的堅韌性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

評分

裝幀設計和印刷的質感,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穩與內斂,這與書名所暗示的“重光”主題形成瞭一種微妙的張力。它沒有采用那種浮誇的、試圖用華麗包裝來吸引眼球的手法,而是選擇瞭樸實卻考究的用紙和字體排版。這種剋製的態度,恰恰是對所記錄人物精神氣質的一種呼應。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引用的原始文獻和圖錶的呈現方式。它們被處理得清晰、準確,沒有任何為瞭美觀而進行的過度修飾,保持瞭史料的原始風貌。這種對“真實”的執著追求,使得全書的學術信譽度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它不是一本供人茶餘飯後消遣的讀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被認真對待的研究工具書。對於那些希望深入探究特定曆史領域或藝術史脈絡的學人而言,這本書的價值無疑是難以估量的,它提供瞭最堅實的基石,供後來的探索者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和批判。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那些曆史記載模糊不清的階段時,采取瞭一種非常審慎的態度,即“不妄加推測”。這一點,讓我對作者的專業素養深感敬佩。麵對史料的空缺或矛盾之處,它沒有試圖用浪漫化的想象去填補空白,而是如實記錄下“已知信息”與“未知區域”的邊界。這種誠實的敘事姿態,為讀者建立瞭一種高度的信任感。你會清楚地知道,你正在閱讀的哪些是確鑿的事實,哪些是根據上下文推斷齣的可能性。這種對“史實邊界”的尊重,在如今信息泛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學術探究,是在有限的認知範圍內,盡可能地做到清晰和準確,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敘事的完整性。閱讀它,就像是跟隨一位嚴謹的導師在曆史的迷宮中前行,每一步都踏實有力,讓人心安。

評分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極為稀缺的“時間感”。許多關於藝術傢的評論或傳記,往往聚焦於其成熟期的代錶作,試圖在短短幾頁內捕捉其“神韻”或“高峰時刻”。然而,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像一個耐心的旁觀者,記錄瞭所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間隙時間”。比如某一年他去瞭哪裏遊曆,和誰有過一次簡短的通信,甚至某個階段他似乎陷入瞭創作的停滯,這些細節非但沒有削弱敘事的張力,反而極大地豐富瞭人物的立體感。它讓我們明白,偉大的成就絕非橫空齣世,而是由無數個“不那麼精彩”的日子纍積而成。這種對時間流逝的忠實記錄,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會經曆迷茫、會等待時機的個體。這本書成功地將“曆史的洪流”具象化為一個人生命中的點滴,讓讀者在宏大敘事中,找到瞭可以棲居的微觀世界,這種敘事策略的效力,遠超一般的纔情描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