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

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鹏飞 著
图书标签:
  • 姚茫父
  • 艺苑重光
  • 清代文学
  • 地方文献
  • 谱系
  • 文化史
  • 学者传记
  • 古籍整理
  • 民国文献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9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91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国学纵横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运用大量可靠的书画和诗词文赋、日记、题跋等文献证据,还原了清末民初北京画坛著名的艺术家姚华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同时又以姚华为中心,展现了民国初年活动于北京的学人群体多样化的交游圈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书中厘清了许多现有研究的一般性错误,还挖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是一部内容翔实的艺术家个案资料汇集。同时,《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以原始材料为依据,通过大量史实,纠正了我们以往对于民国初年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许多偏见,即,民国初年以陈师曾、姚华等人为代表的北京画坛,与清末有着本质的区别,“艺术之盛”是“突过前代”的,是在传统基础之上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更新,从而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和存在形式。此书的出版,势将促使更多学者多角度地关心和研究民国艺术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开创“现代”的“传统
——读《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再认识民国初年艺术史
谱前
光绪二年(1876) 丙子 一岁
光绪三年(1877) 丁丑 二岁
光绪四年(1878) 戊寅 三岁
光绪六年(1880) 庚辰 五岁
光绪十一年(1885) 乙酉 十岁
光绪十二年(1886) 丙戌 十一岁
光绪十六年(1890) 庚寅 十五岁
光绪十八年(1892) 壬辰 十七岁
光绪十九年(1893) 癸巳 十八岁
光绪二十年(1894) 甲午 十九岁
光绪二十一年(1895) 乙未 二十岁
光绪二十二年(1896) 丙申 二十一岁
光绪二十三年(1897) 丁酉 二十二岁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戊戌 二十三岁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己亥 二十四岁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庚子 二十五岁
光绪二十七年(1901) 辛丑 二十六岁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壬寅 二十七岁
光绪二十九年(1903) 癸卯 二十八岁
光绪三十年(1904) 甲辰 二十九岁
光绪三十一年(1905) 乙巳 三十岁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丙午 三十一岁
光绪三十三年(1907) 丁未 三十二岁
光绪三十四年(1908) 戊申 三十三岁
宣统元年(1909) 己西 三十四岁
宣统二年(1910) 庚戌 三十五岁
宣统三年(1911) 辛亥 三十六岁
民国元年(1912) 壬子 三十七岁
民国二年(1913) 癸丑 三十八岁
民国三年(1914) 甲寅 三十九岁
民国四年(1915) 乙卯 四十岁
民国五年(1916) 丙辰 四十一岁
民国六年(1917) 丁巳 四十二岁
民国七年(1918) 戊午 四十三岁
民国八年(1919) 己未 四十四岁
民国九年(1920) 庚申 四十五岁
……
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 一部沉雄而内敛的时代史诗,一幅洞察晚清民初艺术风云的恢弘画卷 本书简介 《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并非一部简单的画家传记,而是一部以近现代著名国画家、篆刻家、美术教育家姚茫父(原名姚敦,1887—1973)的生平轨迹为主线,精心串联和重构的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艺术史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通过对姚茫父跨越六十余载的艺术生涯的系统梳理与深度剖析,展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精英群体的生存状态、艺术抉择与时代担当。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编年事辑”的结构。我们摒弃了传统传记中常见的文学化润饰与过度解读,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多维、充满张力的姚茫父形象。全书的每一章节、每一个条目,都建立在对海量一手史料的爬梳与辨析之上,包括但不限于姚氏遗存的书信、日记、诗稿、学生课堂笔记、历次展览的目录、早年参与的各类社团章程,以及当时报刊杂志上关于其人其事的记载。 一、 时代背景的深度描摹:从“旧学”到“新知”的艰难转型 姚茫父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清朝覆灭、民国肇建的剧烈变动期。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他早年在苏州这样一个传统文化重镇的成长经历。我们详细描摹了苏州画坛的地域特色,解析了姚氏初习绘画时所依赖的“四王”遗风与“吴门画派”的余绪。然而,时代的洪流不容他固守传统。书中详述了姚茫父如何接触到新思潮,尤其是其赴上海,进而与蔡元培、徐悲鸿等人的早期交往,以及他对日本“文展”和西方写实主义的初步了解。这部分并非泛泛而谈美术史,而是通过姚茫父个人的求学路径和初露头角的画作风格变化,来具体阐释中国传统艺术在面对“西学东渐”冲击时的内在挣扎与融合的努力。我们着重分析了他在这一时期如何平衡对传统笔墨的尊重与对时代精神的捕捉。 二、 艺术本体的精微考察:国画革新浪潮中的实践者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系统梳理姚茫父在艺术创作上的高峰期及其风格演变。姚茫父是“新国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但他并非激进的破坏者,而是谨慎的改良者。 山水画的“内秀”与“外拓”: 书中对姚茫父的山水画进行了分期研究。早期作品中可见对董源、巨然的继承,以及对清初“四僧”笔墨的深入理解。中期则开始显露出对自然光影的关注,尤其是在表现江南园林与苏、浙丘陵地貌时,其墨法的浓淡干湿变化,已然超越了清代程式化的藩篱。晚期,在经历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后,其山水画的格局愈发开阔,笔墨中融入了更加强烈的象征性与历史的沧桑感。 人物画的“写真”精神: 姚茫父的人物画成就极高,尤其擅长描绘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和文人雅士的群像。本书特别收录并分析了他与友人沈尹默等人关于“人物画应不应写生”的往来信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了当时画界关于“写意”与“写实”的争论。我们通过对比其肖像画中眼神的捕捉与衣纹的线条走向,论证了他如何将西画的结构素描融入到中国传统白描技法之中,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境界。 篆刻艺术的“金石入画”: 姚茫父的书画印章往往自刻,且风格独树一帜。本书单独辟章节讨论其篆刻艺术,重点分析其受吴昌硕的影响,但又如何融入自己对线条的独特理解,形成一种古朴中见秀润的风格。这些印文的风格变化,往往可以作为其书画创作心境的佐证。 三、 教育实践与文化传承:美术学院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姚茫父不仅是创作者,更是重要的美术教育家。本书详细记录了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央大学艺术系及后来的国立艺专等学府的任教经历。 我们着重呈现了他对教学大纲的贡献,以及他如何在课堂上具体操作“写生训练”与“笔墨范式”的结合。书中摘录的数篇关于“国画教学法”的讲稿片段,揭示了他对传统临摹与写生关系的基本立场:临摹是为了“取法”,写生是为了“写心”。此外,本书还通过对陈古元、吴山明等著名弟子的学术脉络梳理,展现了姚茫父在美术教育领域“承先启后”的历史定位。 四、 跨界交游与历史见证:艺术家的社会角色 本书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将姚茫父置于他所处的复杂社会网络之中。我们梳理了他与“南社”的早期联系,他在抗战时期如何通过卖画赈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的身份如何被重新定位与接纳。书中对他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的描述,着重于表现他在国家艺术机构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调和与务实的作用,而非简单的政治履历堆砌。 结语 《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是一部以严谨的考据精神为骨架,以丰富的史料细节为血肉的学术著作。它试图通过聚焦一位艺术家的个体生命,折射出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界波澜壮阔的变革历程。阅读此书,读者将不仅能领略姚茫父艺术的精妙,更能深刻理解一个时代艺术精英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如何坚守、创新并最终实现“艺苑重光”的历史使命。这是一部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人物画史及艺术教育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的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设计和印刷的质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稳与内敛,这与书名所暗示的“重光”主题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它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试图用华丽包装来吸引眼球的手法,而是选择了朴实却考究的用纸和字体排版。这种克制的态度,恰恰是对所记录人物精神气质的一种呼应。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引用的原始文献和图表的呈现方式。它们被处理得清晰、准确,没有任何为了美观而进行的过度修饰,保持了史料的原始风貌。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使得全书的学术信誉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是一本供人茶余饭后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的研究工具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究特定历史领域或艺术史脉络的学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无疑是难以估量的,它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石,供后来的探索者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批判。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卷,一经捧起,便仿佛被一股沉静而绵长的历史气息所笼罩。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光芒万丈的传奇片段,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于“考古”的严谨态度,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生平脉络,细致入微地铺陈开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欣赏一篇传记,不如说是在参与一次漫长的文献梳理。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几乎所有的叙述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日期、地点、事件的交织,构筑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格。你会清晰地看到,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每一次选择、每一次际遇是如何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咬合,推动着人物命运的轨迹向前。特别是那些关于早期蛰伏期的记载,琐碎却关键,它们揭示了艺术与学识是如何在寂寞中悄然生根、蓄力。这种编年体的叙事方式,虽然要求读者有极大的耐心,但其回报是丰厚的——你不再是仰望一座孤峰,而是跟随河流的源头,理解了它如何汇聚成磅礴的气势。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层尘封的卷轴,令人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坚韧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为稀缺的“时间感”。许多关于艺术家的评论或传记,往往聚焦于其成熟期的代表作,试图在短短几页内捕捉其“神韵”或“高峰时刻”。然而,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像一个耐心的旁观者,记录了所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间隙时间”。比如某一年他去了哪里游历,和谁有过一次简短的通信,甚至某个阶段他似乎陷入了创作的停滞,这些细节非但没有削弱叙事的张力,反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立体感。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成就绝非横空出世,而是由无数个“不那么精彩”的日子累积而成。这种对时间流逝的忠实记录,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会经历迷茫、会等待时机的个体。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洪流”具象化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点滴,让读者在宏大叙事中,找到了可以栖居的微观世界,这种叙事策略的效力,远超一般的才情描摹。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历史记载模糊不清的阶段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即“不妄加推测”。这一点,让我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感敬佩。面对史料的空缺或矛盾之处,它没有试图用浪漫化的想象去填补空白,而是如实记录下“已知信息”与“未知区域”的边界。这种诚实的叙事姿态,为读者建立了一种高度的信任感。你会清楚地知道,你正在阅读的哪些是确凿的事实,哪些是根据上下文推断出的可能性。这种对“史实边界”的尊重,在如今信息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学术探究,是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到清晰和准确,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叙事的完整性。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严谨的导师在历史的迷宫中前行,每一步都踏实有力,让人心安。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编年体的事录,最考验作者的耐力和对材料的组织能力,而此书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苦功。从早年的青涩摸索,到中年声誉的建立,再到晚年对艺术传承的关切,时间跨度极长,然而叙事的节奏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而清晰的脉络。最让我动容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人物内心挣扎的侧写,虽然篇幅不多,但往往是点到为止,却极具穿透力。它们暗示了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一位知识分子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艺术的纯粹性,这绝非易事。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成功学解读,而是展示了“如何持续地成为自己”。它不歌颂天才,而是剖析了“持续的努力”如何最终凝结成一种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这种对过程的尊重,才是它真正的力量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