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7年中国教育新闻网“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TOP10!
 新课改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 
在面向一线学校、教师作了很多次的课程专题讲座之后,作者深深感觉到学校、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渴求,对课程实践的迷茫。本书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是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也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读本。 
 
推荐文章: 
P008 课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P173 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 
P197 美国小学的别样作业,早该学学了! 
P246 对课程开发的误解
      内容简介
   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但是学校对于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大多比较盲目。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并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以及国外经典课程理论对当前学校课程实践的启示。同时,本书还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从实践层面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行动框架、操作技术与策略。助益于一线教师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作者简介
   万伟,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部主任。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文章七十余篇,著有《课程变革中的教师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建构创意与实施策略》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研究课题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和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课程的力量:创造可能的未来  
课程概念的发展和变迁____002  
今日的课程改变明日的世界____005  
课程: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____008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粘连____011  
七大课程经典理论____015  
融合课程观:经典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____021   
第二章 课程规划:一种编织的艺术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 ____024  
课程规划要考虑社会力量的影响____027  
课程规划要基于人的发展特点____029  
课程设计要引领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深度学习____036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类型的知识____042  
课程规划是一种选择和放弃____046   
第三章 学校课程开发技术与策略  
历史回眸:追问好的教育____052  
文化寻根:课程愿景的生动勾勒____059  
素养奠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____063  
整体架构:课程结构的“大手术”____071  
教学变革:唤醒学生的课程“自主”____079  
规范循序:体现“精神核心”的技术____083  
浸润:清理文化死角____094  
课程留白:释放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____101  
修剪评价:构建活化的课程体系____104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教育文化的风向标  
学会有意义地学习,追求有质量地生活____110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____112  
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化改造____117  
基于学校特色资源的课程化开发____120  
学科教学中渗透和拓展____122  
共性研究主题合作开发____125  
课程内容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____131  
聚焦八大关键能力的培养____134  
表现性评价的应用____137   
第五章 课程统整:超越学科中心  
追问:课程统整的背后是什么?____144  
当下教育情境中课程统整的现实意义____146  
学校课程建设实践中的课程统整____149  
主题统整课程的实施经验____153  
台湾课程统整的实践走向____161  
课程统整的未来发展____164   
第六章 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  
从“局外人”到“创生者”____170  
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____173  
解析名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元素____178  
把备课当成课程的二次开发____186  
作业设计:规划奇妙的课程之旅____194   
第七章 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  
学校课程制度的功能与意义____200  
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制度问题____202  
学校课程制度的创新维度____205   
第八章 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  
斯坦福大学的EPGY课程____214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推动人类进步”的课程设计____220  
英国公学的“全人格”课程____224  
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的课程开发____230  
绵阳东辰小学的家庭课程____234  
南京五老村小学的电影课程____240   
第九章 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  
对课程开发的误解____246  
课程实践中的突出问题____250  
学校课程开发的阶段特点____254  
课程开发的文化走向____258      
精彩书摘
   课程: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   
古希腊诗人欧里庇得斯25个世纪前的格言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现实:“期待之事没有实现,神灵打开通往意外之事的大门。”面对未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未来的名字就叫作“不确定性”。其实,现在每一位家长基本都是盲目的课程设计者,从孩子出生开始,有的孩子尚未出世,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策划好了“学习的跑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着课程的攀比和赛跑。由于对未来的不可知,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焦虑和担忧。  
学校的课程大都是整齐划一的,学校的评价标准是以成绩论成败,学习的佼佼者总是稀有的,成群的孩子都拥挤在同一条狭窄的跑道中,总有大部分孩子被甩在跑道的后面。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都是学习失败者的角色,充当着各种升学率、优秀率中的分母。家长们都不甘心就此罢休,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厮杀中独树一帜?如何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寻求容身之地?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了人们把握未来的筹码和救命稻草,虽然不知道这些筹码和救命稻草是否真的管用。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绝不明白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所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a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b他们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关键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使自己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但这些潜能的挖掘需要相关外部条件的激发。课程就是这样一块有可能激发孩子潜能的试金石。孩子的特长很多时候是在对种种课程尝试失败的基础上,被筛选和保留下来的。课程的投资往往是一个“广种薄收”的过程。  
反观当前的社会发展,兴趣班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单一的课程没有办法提供给孩子发现自己各种积极可能性的机会,家长们只能通过金钱购买自己需要的课程机会。家长把孩子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兴趣班所提供的课程上,他们憧憬着不一样的课程也许能够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学习和人生的跑道。于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砸锅卖铁,家长们风里来雨里去,孩子们被剥夺了休息的时间,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之间。我们在批评家长的这些做法时,却没有看到家长们想争取更多的、更为丰富的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需求,而这些是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所无法给予的。  
课程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教育旅程,家长们对孩子的未来生活有很多构想,除了参与社会竞争之外,还有对孩子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期待。我们这一代,有特长的人不多,业余生活枯燥单调,休闲娱乐方式单一,卡拉OK、打牌几乎成了主要的娱乐方式。于是乎,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过跟我们不一样的生活,能够过上更加健康、丰富、多彩、高雅、有情趣的生活,能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课程本身也给孩子提供了不一样的现实生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随着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孩子每天面对的就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几十年前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孩子不得不被关在家里,他们大多深知无聊和孤独的滋味,他们渴望交往,渴望朋友,渴望热闹。这些兴趣班正给他们提供了交流交往的机会。加上这些兴趣班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会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鼓励学生,为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这些体验和机会往往是我们的学校所吝啬赐予孩子的。有个妈妈说:“我之所以给我女儿报故事班,是因为她特别喜欢讲故事,特别喜欢站在教室前面表演,可是,在学校,老师根本不会给她这种机会。”  
对于报兴趣班,很多的人都报以批判和负面的评价,认为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和自由,其实,并不尽然。“兴趣班现象”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个社会现象反映了家长对教育的期待,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反映了“课程”在这个发展时代的被重视程度。  
一项来自国外的全球工作监察调查显示,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c也许,这个调查的科学性有待商榷,但是这个结果还是基本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在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是什么。英国著名的演说家肯?罗宾逊在《展开学习革命》的演讲中说:“人的潜能犹如矿产资源,埋得很深。”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曾经介绍了这样一位学生的案例。2013届的学生黄婧怡,本来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名成绩优秀、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因为选修了戏剧课《雷雨》并在其中扮演了繁漪这一角色,她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向认为自己缺乏艺术细胞的她这样感慨:“我的灵魂是属于舞台的,或许我一直都把它藏起来了,我的血液里还是窜动着那样的因子,让我觉得已经依赖上了舞台上的那种感觉。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课,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尽管那段独白没有镁光灯的陪伴,但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这样一门课程不知道会为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在课程中,孩子对自己的全新认识,孩子对自己的欣赏,孩子的自信,都是一种无法预料的能量。也许,在这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这门课程为她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可能之门,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影响她一生的发展。课程的力量,对于孩子潜能的激发,是无法小觑的。      
前言/序言
   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没有哪一个术语像“课程”这个概念一样得到人们如此高度关注和热议。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开发、课程领导力、课程规划与设计等等都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但令人奇怪的是,另一个方面,在教育的实践领域,在每一个教师头脑中,最缺乏的仍是对课程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即使每天都在接触着跟课程密切相关的事实,却并不知道“课程”这个术语与自己的教育生活的关系。课程决策、课程资源、课程领导力这些新鲜的名词就像一堵墙,拦住了课程与我们的教育经验和生活的联系。  
大约是从2007年开始,我隐约感觉到学校的课程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当前,课程开发更是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关注点。但是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大多比较盲目,对于课程的理论几乎一无所知。总有一线的学校和老师让我给他们推荐一些关于课程的经典书目。但是我发现市场上的课程书籍要么就是国外课程理论的译著,离学校实践相对比较遥远;要么就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总结汇编,缺乏理性的反思提升与理论的高度。  
教育其实一直有两套不同的话语方式:一是书斋式的所谓理论话语,二是教育现场的实践话语。两套话语体系间存在着很深的隔膜。16年前,我在懵懂中误打误撞,选择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方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让自己运用第一套话语来写作。13年前,我有幸来到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专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在实践的磨砺与摸爬滚打中,我的话语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中,在带领教师团队亲自开发中小学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感觉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课程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如果结合具体的实践,这些理论是如此温润和富有生命力。  
从2014年开始,在作了很多次面向一线学校、教师的关于课程的专题讲座之后,我深深感觉到学校、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渴求,对课程实践的迷茫,于是萌生了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写一本一线的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书籍。  
2016年,这本书终于成稿。本书首先阐述了课程概念的发展、课程的意义价值,也用简要的文笔,结合当下的课程情境,梳理了经典课程理论的百年历史发展与来龙去脉,分析了学校课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意义价值,并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与技术策略。本书还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与实施评价,对大家比较关注的课程统整,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学校课程制度的生成,国内外鲜活灵动的课程实践,学校课程开发的误区、问题与发展走势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这本书没有严谨的学术逻辑,也不完全是实践逻辑,大部分内容来自我多年讲座内容的积累。我尝试用个性化的风格为一线的校长和老师呈现一幅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景图”,但由于“眼高手低”,水平有限,“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逻辑上有点跳跃与断层,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期待您的真诚对话与批评。    
				
 
				
				
					《深度变革:重塑教育的未来》  教育,不止于传授知识。它关乎于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态度的未来公民。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显疲态,无法有效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挑战和不断升级的知识需求。教育的根基——课程,亟需一次深刻的再造,以释放其真正的潜能,引领下一代走向更加光明和充实的未来。  《深度变革:重塑教育的未来》并非一本简单的教育理论书籍,它是一份面向所有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家长乃至对教育怀有深切期望的社会大众的行动宣言。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普遍困境,从应试导向的僵化思维,到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的鸿沟,再到教学方法的老旧与低效,逐一揭示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然而,本书的价值绝不仅限于问题诊断,它更着力于提供一套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解决之道,指明一条通往更具活力、更富成效的教育未来的道路。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对课程进行一场“深度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原有框架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其进行系统性、颠覆性的重塑。它强调课程的“生命力”,即课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和适应的有机体,而非僵化的文本或指令。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建构、实施路径以及评估机制。  在价值取向方面,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回归教育的初心——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为其适应未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它倡导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置于课程设计的首位,这些素养包括但不限于:学会学习、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文化理解、公民责任以及身心健康。这些素养将成为学生面对不确定性、驾驭复杂世界的坚实基石。  在内容建构方面,本书鼓励打破学科壁垒,倡导“跨界整合”和“主题式学习”。传统的学科分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深入研究,但也在无形中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提出,应以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和现实挑战为切入点,设计跨学科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可以将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核心主题,整合地理、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此外,本书还强调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和“在地性”,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让学习内容更具 relevance 和 relevance。  在实施路径方面,本书倡导“多元赋能,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它认为,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本书也强调构建一个开放的、支持性的学习生态系统,将家庭、社区、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社会资源纳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成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和伙伴;应与社区建立紧密联系,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应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职业体验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早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方向。  在评估机制方面,本书主张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与能力导向”。传统的标准化考试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和简单应用能力的评估,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本书提出,应建立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作品集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能力提升以及素养发展。这种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帮助他们调整教学策略,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培养其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的意识。  《深度变革:重塑教育的未来》还特别关注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本书并非鼓吹技术至上,而是强调技术应作为教育的“赋能器”,服务于教育目标。它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习空间,并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分析和学生评估。同时,本书也警示了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并强调了在技术应用中保护学生隐私、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深入浅出,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它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教育变革的实际操作和潜在成效,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念的力量和实践的可能性。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刚刚踏入教育领域的年轻教师;无论是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还是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政策制定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启发和指引。  《深度变革:重塑教育的未来》是一份对教育未来的深刻思考和一份面向实践的有力号召。它旨在激发教育界对现有模式的质疑,点燃教育工作者创新的火花,并最终推动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让教育真正成为塑造个体生命、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本书相信,通过一场真正的“深度变革”,教育的未来将充满无限可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实现梦想、贡献社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