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行为疗法》即是心理学爱好者、教师、家长的启蒙教材,也为心理咨询师、高校教师、相关专业学生等准备了充足的专业资源。其中全面介绍的行为疗法包括加速行为疗法(刺激控制、强化)、减速行为疗法(差别强化、惩罚、厌恶疗法)、强化与惩罚的结合(代币经济、后效契约法、家长行为训练)、暴露疗法、示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思维阻断、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第三代行为疗法(ACT、DBT、MBCT)等。
本书涵盖面广,评估客观,书中讨论了所有行为疗法的操作步骤,呈现了首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加以整合,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
  
行为疗法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护理学和康复科学。《当代行为疗法》适用于各学科背景的读者,其应用与实例也取自不同领域。
《当代行为疗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呈现了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也会在之后的章节中被反复例举说明和引用。第二部分主要涵盖了当今使用的主要行为疗法的操作步骤。第三部分首先说明了行为疗法原理的广泛应用,实施行为医疗的步骤,以及以生理症状为主的心理障碍;最后,本书总结并评价了行为疗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迈克尔?D.斯宾格勒(Michael D. Spiegler),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临床心理学博士,普罗维登斯学院(Providence College)心理学教授,曾任帕罗奥多(加州)老兵行政医院社区训练中心总监,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心理学(自闭症研究方向)副教授。他对行为疗法的贡献包括,建立了第-个针对慢性精神障碍的技能训练项目,以及在影片示范疗法中所作的前沿工作。另外,观察学习、焦虑症、肥胖症的治疗,积极学习都在他的研究范围中。斯宾格勒教授是《人格:策略及其重要问题》(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和《社区训练中心》(The Community Training Center)的合著作者,也是《当代多元化世界心理治疗》(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ies for a Diverse World)一书的合作编辑者。他定期以编写大学教科书为内容开设工作坊和课程。
译者简介
胡彦玮,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注册心理咨询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应用行为分析研究生项目在读硕士,注册行为干预师(RBT,Registered behavior technician)。旅居美国。致力于为特殊儿童提供一对一行为干预服务。
目录
序
致谢
致读者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
第一章行为疗法介绍
术语与范围
什么是行为疗法?
定义行为疗法的主题
行为疗法的普遍特征
行为疗法中的医患关系
行为疗法的种种变式
行为疗法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本书主旨
小结
文献注释
第二章当代行为疗法先驱
历史前辈
早期实验研究
对心理分析与日俱增的不满
当代行为疗法正式开始
在北美的发展
在南非的发展
在英国的发展
关于行为疗法的早期道德伦理问题
行为疗法的接纳和成长
行为疗法的出现
小结
文献注释
第三章行为模型
成就我们的,正是我们所做的事:行为的支配地位
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
隐性行为:特殊的考虑
行为描述与特质描述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的行为?
ABC模型
当下的维持条件和起源于过去的条件:一个关键的区分
环境和学习与生物和遗传
小结
文献注释
第四章行为治疗过程
个案4.1中的定义主题和普遍性特征
行为治疗过程:概述
第一步:明确问题
第二步:形成初始治疗目标
第三步:设计一个目标行为
良好目标行为的特点
两种目标行为:加速和减速
测量目标行为
第四步:确定维持条件
第五步和第六步:设计和实施治疗计划
第七步和第八步:评价治疗的成功和跟踪评估
行为疗法研究
个案研究
翻转研究
多基线研究
实验
现实脱敏法
现实脱敏法(in vivo desensitization)的本质仍是系统脱敏法,只不过来访者是暴露于真实的恐惧事件而非想象恐惧事件。暴露的过程是短时的,逐级上升的。并且来访者也有权选择在感到非常不适的时候中止暴露。
在现实脱敏过程中,当来访者在自己的焦虑等级表上取得进步的时候,通常会使用肌肉放松来与焦虑感相抗衡。因为来访者在真实地参与焦虑等级表中的焦虑事件的时候,他们需要用到部分肌肉,所以对于来访者来说,他们不能像在系统脱敏法中那样放松全身的骨骼肌肉。但是如果来访者在表现行为的时候不需要肌肉紧张,或者肌肉紧张的程度只需点到为止的话,那么来访者放松全身肌肉还是有可能的。人们把这个程序叫做差别放松(differential relaxation)。例如,站立的姿势要求颈部、背部和腿部肌肉紧张,但是脸部、手臂、胸部和腹部的肌肉并不需要紧张。在现实脱敏中用到的其他竞争性反应还包括,令人愉悦的意象,大笑和性唤起。有时候,只要治疗师在场——它对来访者来说是令人安心的,平静的——就可以对抗焦虑感。个案9.4说明了现实脱敏的基本程序。个案9.4用现实脱敏法治疗对离开医院恐惧的一位36岁的男士因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而入院接受了7年的治疗,他非常害怕外出,到医院外面走一走。因此,在医院外待的时间逐渐增多被列为加速目标行为。
在办公室里接受了几次放松疗程后,他的放松疗程被安排在一辆汽车里继续。随着每个星期治疗的进行,治疗师都会开着车,先逐渐靠近医院的大门,然后慢慢驶离医院大门,在第三个疗程的时候,治疗师开了五个英里的路程。在每次离开医院的短途旅行中,治疗师让病人离开车子,并且,离开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三个星期的治疗里,离开的时间从一分钟增加到了半个小时。随着疗程的深入,治疗师鼓励病人和其他病人一起旅行。到第七周的时候,他已经去参加过一个在邻州举办的乡村贸易会,河对岸的一个艺术展览,当地消防员举办的狂欢节和一次钓鱼活动。艺术展览是治疗师陪病人一起参加的唯一一个活动,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展览中独处了两个半小时。到第七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师再也不需要鼓励他白天出门了,因为他会自己报名参加出游参加活动。在第七次现实(暴露)……疗程结束后,病人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可以自己到医院外的世界闯一闯,不需要治疗师(或其他病人)的支持。个案9.4是现实脱敏法的一个“教科书式”的范例。暴露的逐级上升过程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空间上,病人离开医院的距离是逐渐增加的;时间上,他在车外花的时间越来越多。差别放松被用作竞争性反应。
用现实脱敏法来治疗神经性厌食是其应用的一个特例。在这个特例中,一名24岁的男士声称自己患有与消耗油腻食物/高热量食物有关的焦虑。在治疗时,来访者报告说,自己在过去一年中靠节食和运动减去了大约100磅的体重。焦虑等级表是由食物组成的,它们是来访者会为之感到焦虑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避免食用的食物,范围从平淡无奇的面包圈和披萨饼,一直到小饼干都有。来访者被要求带着等级表中的食物来进行疗程。在治疗中,治疗师会鼓励他根据等级表中的顺序食用这些食物。治疗师的支持在这里作为了来访者焦虑的竞争性反应。到了第十个疗程的时候,来访者已经能够在一天中摄入2500卡路里的食物了。在治疗结束后(第三十四个疗程),他的饮食中加入了更多的食物,并且对高卡路里食物再也没有强烈的恐惧感了。
自我管理式的现实脱敏法
尽管人们只是偶尔用到自我管理式的系统脱敏,但是自我管理式的现实脱敏却是经常被人们用到。有一位28岁的教师患有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ophic disorder)(来访者具有自己身体某部分存在缺陷的先占观念,但其观念中的身体变形却不为他人所察觉)。在来访者的整体治疗包中,一部分内容即是自我管理式的现实脱敏。这位老师认为,自己相貌“丑陋”。她不断地照镜子,找脸上的斑点,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自我管理式的现实脱敏包括让来访者逐渐减少往脸上涂抹的化妆品量,并在和同事交谈的时候慢慢靠近他们(她曾回避这一行为,因为认为自己外表“丑陋”)。在进行了11个疗程后,治疗师指导来访者一点都不化妆,在素颜的状态下去商场和餐馆把自己暴露于人群之中。在治疗结束后,她再也没有花时间检查自己的身体缺陷,而在治疗前,她每天要花上四个小时时间做这件事。
自我管理式的暴露显然比治疗师实施的暴露更为有效。另外,当来访者对自己的暴露进程有充分的掌控时,他们中途退出治疗的可能性也减小了。在家中,来访者通过使用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治疗手册和家人对自己的帮助,自行实施自我管理式的治疗。治疗师可以偶尔做家庭访问来确保来访者的暴露实施过程是正确的。甚至有可能,治疗师可以通过电话指导指导来访者实施自我管理式的现实脱敏。对于那些不能离家,或是住地离治疗师距离较远的来访者来说,电话实施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个案9.5举例说明了自我管理式现实脱敏实施程序的灵活性。个案9.5用自我管理式现实脱敏法治疗对狗的恐惧81一位男士找到治疗师,希望能帮他克服他难以抑制的对狗的强烈恐惧。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治疗之间,发生了一件幸运的事情。一位来访者的朋友告诉来访者,他的狗最近生了好几只小狗,他开玩笑问来访者想不想要一只(朋友知道来访者害怕狗)。在咨询了治疗师的意见后,来访者决定收养一只,因为他觉得自己在家可以忍受一只小狗。
这样的情况就包含了所有自我管理式现实脱敏的所有关键要素。来访者会被暴露于一只逐渐增大的狗。另外,在他被暴露于狗的同时,孩子与狗快乐的互动形成了情境发生的上下文环境,所带来的欢乐成为了他对狗的恐惧心理的竞争性反应。在养狗6个月后,来访者再也没有报告过对狗的任何恐惧。
用自我管理式现实脱敏法治疗性功能异常
当治疗师不合适在场的时候,例如在治疗性功能异常的时候,自我管理式的现实脱敏显得尤为适用。性功能异常(sexual dysfunctions)包括性欲减退,不能达到性高潮和性交过程中的疼痛。通常,接受治疗的是成对的伴侣而非个体来访者,因为在性关系背景下审视性功能异常是最为实用的角度,把问题归咎于一人或仅仅认为治疗需要一个性伴侣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功能异常的主要维持前因往往是焦虑。现实脱敏法是作为治疗此类问题的治疗包中的一部分。在家里,夫妇按照指示,逐个参与焦虑等级表上的身体亲密行为。例如,等级表中的底端项目可能是牵手,顶端的项目可能是性交。夫妇间的身体亲密行为可以产生性唤起(通常是由弱到强),它会与焦虑感相抗衡。随着夫妇间所作的行为在等级表中不断上升,当有任何一方开始感到焦虑的时候就要停止下来,他或她的性唤起水平也随之下降。只有当双方都对此刻进行的特定性行为感到舒适的时候,才可以尝试进行等级表中的下一项内容。性表现,包括性交和高潮,不是治疗的目标。在每个现实脱敏疗程中,夫妇以舒适的状态进行肢体接触是治疗师给予他们的指令,也是唯一的治疗目标。在这种非指令式环境(nondemand situation)下,夫妇通过逐渐放松,达到性唤起的过程来学习如何享受性行为。
现实脱敏法面面观
与系统脱敏法一样,现实脱敏法也可被用作治疗许多不同的焦虑障碍。例如,在治疗惊恐发作方面,现实脱敏法的疗效不逊于药物治疗。在减少与社交恐怖症有关的焦虑方面,它的疗效优于其他心理干预疗法(例如基于教育信息的方法和社会支持)以及其他行为疗法(例如认知重建和放松训练)。现实脱敏对一位患有妄想障碍的71岁老人的成功治疗也证实了它的多功能性。这个老伯认为电会导致人患癌症,因此他回避所有与电有关的东西。可想而知,这样做严重干扰了他的日常生活。
现实脱敏法不仅可以减少焦虑引起的显性行为,也可以减少引起焦虑的认知部分。例如,对在公开场所发言有焦虑感的来访者,在接受了现实脱敏法治疗以后,其表现焦虑的显性行为信号减少了(例如在发言的时候来回踱步),并且来访者也报告,焦虑的认知暗示也减少了(例如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与系统脱敏法相比,现实脱敏法有三个优点。第一,对于那些想象场景有困难的来访者来说,现实脱敏法是有效的。这类来访者通常是年幼的儿童,偶尔是成年人。第二,用现实脱敏法可以直接监测来访者对焦虑唤起事件的暴露反应;这点无法在系统脱敏法中做到,因为治疗师无法接触到来访者想象中的意象。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现实脱敏法比系统脱敏法更有效,因为治疗的正是在焦虑唤起情境中进行的,所以没有必要再从想象情境迁移到真实情境中了。
现实脱敏法有三个局限性。第一,由于它经常要求来访者进入焦虑发生所在的真实环境中,所以需要耗费治疗师大量的时间。例如,在个案4.1中,为治疗保罗的学校恐怖症,要求两名治疗师实施现实脱敏。自我管理式的现实脱敏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第二,现实脱敏法并不适用于某些焦虑唤起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比如洪灾和地震)。第三,即便所暴露的情境逐级上升,并且来访者可以同时进行竞争性反应,有些来访者还是无法忍受真实的威胁情境。在治疗的起始阶段,系统脱敏法中的想象暴露可能是来访者能够忍受的极限。为应对儿童对现实脱敏法的抵触,可在其中融入行为家长训练,这个策略所能产生的效果是可预期的91。治疗师教授家长利用儿童管理技术(例如提示和塑造)来帮助孩子暴露于焦虑唤起情境中。
中文版序*
感谢你读这篇序。很少人会读序,所以我想立刻强化你这个好行为。
本书将有机会能与数十亿中文读者见面,我感到又激动又高兴(当然我也深深怀疑是不是所有人都会读这本书)。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当代行为疗法》既是一本为大学低年级学生准备的启蒙教材,也是为高年级学生和专业人员准备的一篇学术综述和学习资源。我想把这本书作为一本“教科书”——一本可以使学生轻而易举地学到些什么的书。所以,我采取了非正式的写作风格,力争能做到引人入胜(希望这样的写作风格能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本书的教学特点有以下几点:
● 统一的原则及相关主题,他们将首先在简介章节中呈现,而后贯穿全书。
● 一个相辅相成的行为主义视角,包括行为主义原则的应用——例如提示、塑造、强化、示范以及行为预演——以此来教授行为主义的原则,操作步骤和实际应用,而非仅仅描述来访者问题的特征。
● 独一无二的概念框架,它整合了现有行为疗法领域内各分支流派的治疗手段。
● 丰富的个案,他们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对于行为疗法在一系列病症中的应用提供了翔实的细节描述。
● 参与性练习,能给予学生亲身实践行为治疗原则与操作步骤的机会,促进积极学习。
● 众多插画(包括照片和卡通),不仅有装饰性,更具有功能性。
● 综合临床实践、理论研究、专业发展以及道德伦理方面,多维度呈现行为疗法的实践过程。
《当代行为疗法》适用于各学科背景的读者,其应用与实例也取自不同领域。读者在开始阅读前,无需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第三章和第四章会论述所有的基本概念。在理论点(Theory Box)中,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以及专业相关事宜都会被纳入其中,因此,当这些问题与本书课程内容缺乏必要相关性时,在正文中则会被省略。
本书具有涵盖面广、评估客观的特点,所以称得上是专业性较强的行为疗法综述。书中讨论了所有行为疗法的操作步骤,呈现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加以整合,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
《当代行为疗法》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呈现了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也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被反复列举说明和被引用。第二部分主要涵盖了当今使用的主要行为疗法的操作步骤。第三部分首先说明了行为疗法原理的广泛应用,实施行为医疗的步骤,以及以生理症状为主的心理障碍;然后,本书总结并评价了行为疗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既是第五版《当代行为疗法》的作者,又是一名教师、一名研究员、一位临床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了许多教学法的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中包括强调一般原则,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行为疗法的学习,以及为学生提供许许多多的相关实例和日常应用。作为一名研究员,我欣赏实证支持在治疗程序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对研究进行描述的过程中,我摆出了行为疗法具有其效力与效果的证据。不仅如此,我还对他们进行了客观严谨的评估,对他们的缺陷也进行了讨论。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发现行为疗法的实践过程不仅具有挑战性,还振奋人心,同时又是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我致力于在字里行间与读者分享这样的感受,希望能给未来的行为治疗师们一些启发。
特别致谢
我感谢本书的中文翻译胡彦玮女士。在翻译过程中,她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问题,并致力于翻译的准确性。我们的共同合作,使得本书的部分写作得以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I wish that I read Chinese so I could appreciate Yanwei�餾 rendering of my words in your language. I�餷l leave that pleasure(I hope) to you. My only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is that I supplied(below) the date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that I wrote this preface. As I learned about your holiday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Chong Yang Festival, I discovered that the way you celebrate it has personal meaning for me. When I eat dim sum, which I love, I drink chrysanthemum tea. Perhaps your reading this book will be enhanced by sipping chrysanthemum tea(or, more traditionally, wine).
我真希望自己能懂中文,这样就能从另一角度欣赏本书翻译版的语言之美。我希望,读者能享有这份愉悦。我对本书翻译版的唯一贡献只有三个字,重阳节,这是我写下这篇序的日子。重阳节,中国农历九月的第九天,如今对我而言又有了一层新的意义。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就爱吃一块点心,抿一口菊花茶。也许,读者朋友会有同感,边喝菊花茶(或者选择传统的美酒)边读本书,是一件多么相映成趣的事情。
迈克尔·D.斯宾格勒
2014年10月2日(九九重阳节)
*本序是作者斯宾格勒先生专门为中国读者所写。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行为疗法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当代行为疗法》(第五版)不仅仅是在介绍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更是在展现它们如何不断发展和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人类需求。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第三浪潮行为疗法”的关注所吸引。它清晰地阐述了从传统的行为疗法到以接纳、正念和价值观为导向的疗法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并非否定过去的成就,而是对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和整合。书中对“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的深入阐述,让我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简单地鼓励来访者增加活动,而是强调通过有意义的行为来重塑个体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改善情绪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价值”的强调,它引导来访者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生活方向,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种从“症状消除”到“生命意义”的转变,是行为疗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书中对“正念”的整合性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DBT的独有技术,更是贯穿于多种行为疗法中的核心要素。我注意到书中还探讨了数字技术在行为疗法中的应用,例如在线治疗和移动健康应用,这显示了该书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学说,在应对当代心理健康挑战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当我翻开《当代行为疗法》(第五版)时,我并没有抱持着“我什么都知道”的心态,而是怀揣着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渴望。令人欣喜的是,这本书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的全新阐述所吸引。ACT作为第三浪潮行为疗法的代表,其核心在于帮助来访者学习如何与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共处,而不是与之对抗,同时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第五版对ACT的介绍,比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资料都要全面和深刻。它清晰地阐述了ACT的六个核心过程:接触当下、认知解构、接纳、作为观察的自我、价值以及承诺行动。书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练习和案例,让我切实地体会到了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力量。例如,在“认知解构”的部分,作者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想法”仅仅是想法,它们并非事实,也并非不可改变的现实。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对于许多被思维困扰的来访者来说,可能是颠覆性的。此外,书中对“行为激活”的深入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而是深入分析了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地选择有意义的行为来打破抑郁的恶性循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价值”的强调,它将行为疗法的目标从单纯的症状消除,转向了帮助来访者过上更有意义、更充实的生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行为疗法的发展远不止于改变行为,更在于帮助人们发现并活出自己真正重视的价值。
评分当我拿到《当代行为疗法》(第五版)时,我首先被其“易读性”和“趣味性”所吸引。尽管内容非常专业,但作者们用一种非常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了阐述,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的讲解。它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描述了一个长期被抑郁困扰的来访者,如何通过逐步增加有意义的活动,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和乐趣。这种具体的示范,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阐述都更能打动人心。我注意到书中对“行为实验”的介绍也非常有趣,它鼓励来访者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设计和执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打破思维的僵化。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来访者的参与度,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实用的技能。此外,书中对“认知解构”(Cognitive Defusion)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通过一些巧妙的比喻和练习,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想法”仅仅是想法,它们并非不可动摇的现实。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给想法起个名字”的练习,这能够有效地帮助来访者与自己的负面想法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它们对情绪的影响。整本书的语言风格轻松自然,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和吸收。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们在行为疗法的世界里愉快地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非常“聪明”。“聪明”并非指故弄玄虚,而是指其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推演以及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洞察。第五版《当代行为疗法》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我注意到书中对于“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阐述,与以往的认知行为疗法书籍有所不同。它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识别和挑战“非理性信念”,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认知偏差的根源,以及如何在不强求完全消除负面思维的前提下,培养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模式。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创新的练习,例如“思想实验”和“认知视角转换”,这些练习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效,能够帮助来访者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思维,减少思维的僵化和负面影响。另外,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于“人际关系”在行为疗法中作用的探讨。过去,许多行为疗法更侧重于个体内部的改变,而第五版则更加强调了人际互动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促进整体的心理福祉。书中关于“沟通技巧”、“冲突解决”以及“情感表达”的章节,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家庭治疗”和“伴侣治疗”中的行为疗法应用,这为处理家庭和关系中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工具。整本书的论述流畅自然,循序渐进,使得各种复杂的概念都能被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在行为疗法的迷宫中找到最清晰的路径。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当代行为疗法》(第五版)时,我并没有预设任何偏见,而是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它。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系统性”和“逻辑性”。作者们并没有把各种理论和技术割裂开来,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进行阐述,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流畅而富有条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系统性梳理。它从CBT的核心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具体的干预技术,包括“认知重构”、“行为实验”、“问题解决”等,并详细阐述了每种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操作步骤。我注意到书中对于“行为实验”的讲解非常详尽,它不仅教导我们如何设计有效的行为实验,还提供了如何与来访者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如何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这种细致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对“情绪调节”技能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更是从根本上解释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接纳”和“承诺”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它提醒我们,有时对抗情绪反而会加剧痛苦,而接纳和灵活调整则能带来更好的结果。这本书的组织结构非常合理,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技术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行为疗法的精髓。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专业书籍,除了要内容扎实,更要具备一种“可操作性”和“启发性”。《当代行为疗法》(第五版)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最看重的是书中的技术细节和应用指南。第五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详尽,它不仅仅列出了各种行为干预技术,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种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操作步骤以及潜在的注意事项。例如,在介绍“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时,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暴露(系统脱敏、想象暴露、现场暴露等),还提供了如何与来访者共同制定暴露计划、如何处理暴露过程中的焦虑反应、以及如何评估暴露效果的详细指导。这种细致的讲解,使得读者能够真正掌握这些强大的治疗工具,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强调,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引用的研究数据和临床试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行为疗法的有效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良反应”和“治疗中断”的讨论,这显示了作者们对临床实践的深刻理解,他们知道治疗并非总是顺利的,也教导我们如何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书中还特别加入了关于“文化敏感性”的章节,这在过去的同类书籍中并不多见,它提醒我们,在应用行为疗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来访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做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实践的考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工作的“实用手册”。
评分这是一本绝对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即便你对行为疗法的了解已经相当深入,第五版《当代行为疗法》依然能给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理论演进的梳理,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脉络娓娓道来,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种疗法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融合、突破的。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的严谨实验,到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兴盛,再到当下更加强调接纳、正念和价值观导向的第三浪潮疗法,每一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和技术都被详尽地介绍,并且清晰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种历史性的视角不仅有助于理解行为疗法的“是什么”,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它们会以这样的方式发展。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亮点,这些案例并非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治疗师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干预措施,如何灵活地运用各种技术来应对来访者多样的困境。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的章节,它以一种非常务实和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善情绪,这对于那些长期被抑郁情绪困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作者们并没有回避理论的复杂性,但他们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解释,让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触及核心。此外,我注意到书中对新兴技术,例如网络行为疗法和移动健康应用在行为疗法中的应用也有所探讨,这显示了该书与时俱进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我们深入探索行为疗法的广阔天地。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当代行为疗法》(第五版)之前,我对一些更新的行为疗法理论,如“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的理解还比较浅显。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详尽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DBT的核心原理和技术娓娓道来。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技能的讲解所打动。DBT强调,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学习有效地管理和应对它们。书中详细介绍了DBT中的四种核心技能:正念(Mindfulness)、情绪耐受(Distress Tolerance)、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以及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我尤其关注了“情绪耐受”的部分,它教授来访者如何在情绪达到不可承受的程度时,不采取破坏性的行为,而是通过一些策略来度过危机。这对于那些饱受情绪失控困扰的人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技能是如何在实际治疗中应用的,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来访者建立更健康的情绪反应模式。此外,书中对“正念”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种冥想练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关注当下、不加评判的觉察力。我意识到,正念是所有行为疗法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为改变奠定基础。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深入理解和应用DBT,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其“前瞻性”和“整合性”。《当代行为疗法》(第五版)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疗法,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和整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第三浪潮行为疗法”的系统性梳理和评价。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行为疗法,再到当下更加强调接纳、正念和价值观的转变过程。这种宏观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行为疗法的发展趋势。书中对于“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增加,更是通过有目的的行为来激活来访者的内在动机,从而改善情绪和生活质量。我被书中关于“价值导向”的强调所吸引,它鼓励来访者去探索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这与单纯的症状缓解不同,而是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构建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此外,书中还对“正念”在各种行为疗法中的应用进行了整合性的阐述,让我认识到正念不仅仅是DBT的独特技术,更是贯穿于多种疗法中的核心要素。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跨文化适应性”的讨论,它强调在应用行为疗法时,需要充分考虑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种对理论的整合和对实践的考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引领我们思考行为疗法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严谨性”和“批判性”体现在方方面面。第五版《当代行为疗法》在介绍各种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它们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进行了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强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研究结果,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种疗法的实证基础,以及在不同人群和情境下的适用性。书中对于“治疗效果评估”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导我们如何科学地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我注意到书中对“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讨论,它在肯定其有效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在面对复杂或创伤性经历时,单纯的认知调整可能不足以应对。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各种技术。此外,书中对“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在行为疗法中的重要性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它认识到,即使是最有效的技术,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之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文化敏感性”的章节,它提醒我们在应用行为疗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来访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避免产生文化偏见或误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潜在问题的警惕,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负责任、更有效率的治疗师的指导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