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

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海林 著
图书标签:
  • 拓本
  • 碑帖
  • 礼器碑
  • 书法
  • 篆刻
  • 中国古代艺术
  • 文化遗产
  • 历史文献
  • 金石学
  • 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9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2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拓本精华丛书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40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禮器碑」又名「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略稱「韓勑碑」。內容為讚揚韓勑修飾孔廟合製作禮器之事。此碑於東漢永壽二年(公元一五六年)刻立,現存於山東曲阜孔廟內。其隸書四面環刻,碑正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陰三列,每列十七行;左側三列,每列四行;右側四列,每列四行。全碑書法細勁雄健,端莊典雅,且有厚重流麗之美。清代王澍評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较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楊守敬「平碑記」雲: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

本書僅推出碑正部分。其原拓本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亦曾為尚古堂收藏。

内容简介

  金装版?历代拓本精华系列共二十本,精选历代碑帖精粹,印刷精美,版面清晰,是赏书、习书的典范。本系列品种多样、书体丰富,适合习书者观赏、临习。本书为金装版?历代拓本精华系列之一《礼器碑》。《礼器碑》为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礼器碑》:汉魏之际隶书艺术的璀璨明珠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鲁峻碑》,是东汉桓灵时期的隶书杰作,碑额“汉鲁相祀孔子颂碑”清晰记载了其立碑缘由。此碑原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后移藏于曲阜孔子博物馆,是历代金石学研究和书法艺术鉴赏的宝贵文献。其书写年代大约在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左右,由时任鲁国相的鲁峻奉旨刊立。 艺术风格与时代印记 《礼器碑》以其雄浑厚重、古朴典雅的书风,在中国隶书史乃至整个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继承了秦汉隶书的遗韵,又开创了新的风格,被誉为“汉隶之冠”。 结构严谨,法度森严: 碑中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结构方正饱满,横平竖直,笔画间的比例协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审美感受。它并非一味追求灵动飘逸,而是以其稳健的结构和严谨的布局,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秩序感。 笔画遒劲,力道十足: 《礼器碑》的用笔,起笔藏锋,收笔顿挫,中段多用侧锋,将圆转与方折巧妙结合。点画饱满充实,犹如金戈铁马,铿锵有力;横画如薤叶,舒展遒劲;竖画如钢针,挺拔瘦硬;撇捺舒展,如龙腾虎跃。整体笔画虽不以飞扬为尚,却自有其内敛的张力与浑厚的底蕴。 章法自然,浑然天成: 碑文的字间行间,虽然字字独立,却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节奏感。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装饰,但其朴实无华的书写,反而流露出一种自然而然的艺术美。字形大小不一,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不显凌乱。 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礼器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书法艺术的精湛,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书法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东汉隶书的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范本。它的出现,标志着隶书艺术走向成熟,对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对楷书的形成也起到了奠基作用。许多重要的隶书作品,都能看到《礼器碑》的影子。 文化传承的见证: 碑文内容主要为对孔子的赞颂,以及关于祭祀礼仪的记载。这不仅反映了汉代时期儒家思想的崇高地位,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祭祀制度、官职名称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碑文中所体现的敬孔尊儒的思想,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石学研究的基石: 历代金石学家对《礼器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释,为我们理解汉代文字、书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其碑文内容和书法风格的考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鉴赏要点 欣赏《礼器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体把握: 先从整体上感受碑文的雄浑气势和严谨布局,体会其庄重肃穆的格调。 2. 字形结构: 细致观察每个字的结体,注意其方正饱满、横平竖直的特点,以及笔画间的比例关系。 3. 用笔之道: 留意每一个笔画的起收顿挫,感受其内在的力道和变化。例如,观察横画的舒展,竖画的挺拔,以及撇捺的开张。 4. 章法节奏: 体会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感受其自然流淌的节奏感。 5. 时代特征: 将《礼器碑》置于汉隶的发展脉络中,与同时期或不同时期的隶书作品进行比较,理解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传承与启示 《礼器碑》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艺术的光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与个性的同时,不应忘记传统的力量与根基。其严谨的法度、遒劲的笔力、自然的章法,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书法、感悟传统艺术的宝贵启示。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礼器碑》是不可多得的学习经典,是领略汉隶风采、提升书法功力的重要途径。它的存在,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有力证明,也是艺术史上永不褪色的璀璨星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对碑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名家作品的普及读物,对《礼器碑》的认识也停留在“汉代隶书代表作”这一标签上。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时,才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做“望文生义”的肤浅。书中所呈现的拓本,其精细程度超乎想象,每一道笔画的起笔、收笔,每一处的蚕头燕尾,都仿佛蕴含着生命力,在纸上舞动。我曾反复对照着导读中的分析,去辨认那些教科书上被简化或忽略的细节,比如《礼器碑》中那些看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的转折,那些笔画末端微妙的顿挫感,以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那种奇妙的呼应与张力。读这套书,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结论,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具辨识力和欣赏力的眼光去看待碑帖,去理解为什么《礼器碑》会被誉为“鲁人以为信物”。这种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是这套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我还会花很多时间去揣摩其中释文的准确性,以及不同拓本之间微小的差异,这其中的乐趣,远胜于那些空洞的理论讲解。

评分

这套《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简直是书法的圣殿,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装帧设计也极其考究,硬壳封面,纸张厚实泛着温润的光泽,触感极佳,这本身就提升了翻阅的仪式感。我尤其喜欢的是其印刷质量,每一个笔画的细节都清晰可见,墨色的浓淡、飞白的枯涩,甚至纸张本身的纹理都得到了忠实的还原。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能够近距离、如此细致地欣赏到《礼器碑》这样名碑的精妙之处,简直是莫大的享受。我曾多次尝试在网上找寻高清的《礼器碑》图片,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无法完全捕捉到原作的神韵。而这套书,则弥补了这一遗憾,它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手触摸到那曾经的墨迹,感受书圣的运笔轨迹。书中的导读和赏析部分也十分到位,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礼器碑》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在汉代隶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对于我这种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这些解读无疑是极佳的入门向导,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见的拓本。更何况,这套丛书并非只收录了《礼器碑》这一种碑帖,它涵盖了历代众多精华,这对于我而言,意味着一个系统学习和鉴赏碑帖的宝贵资源,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其他卷册,去探索更多书法艺术的瑰宝。

评分

这套《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想深入学习汉隶,但市面上很多关于《礼器碑》的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图片质量不高。《礼器碑》的笔画变化多端,形态各异,光看文字介绍很难真正领会其精髓。而这套书,通过精美的拓本复刻,将《礼器碑》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礼器碑》结体和章法上的分析,那些字形上的错落有致,横画的饱满有力,竖画的挺拔劲健,以及点画的生动活泼,都通过清晰的图像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进行讲解,让我豁然开朗。我曾多次尝试临摹,但总觉得不得其神韵,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它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在传授方法,引导读者如何去感受、去理解、去临摹。我还会经常翻阅其中关于《礼器碑》与其他汉代名碑的对比分析,这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汉隶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评分

作为一名对金石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必须说,《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给了我一次沉浸式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碑帖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书写世界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方拓本的考据和说明,那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它详细列出了拓本的来源、流传过程,甚至是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当我看到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碑刻,通过精湛的拓印技术呈现在我眼前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品都难以比拟的。《礼器碑》本身的艺术成就自不必说,但更让我动容的是,这套书所承载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让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以最真实、最完整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学习和品味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我打算将这套书作为我长期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

评分

这套《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一直对汉代隶书情有独钟,而《礼器碑》更是其中的翘楚。当我捧着这套书,看到那清晰得令人惊叹的拓本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石匠凿刻时的力度,以及拓工小心翼翼地铺纸、刷墨的过程。书中的导读部分,让我对《礼器碑》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礼器碑》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礼器碑》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特点的分析,那些饱满的笔画,遒劲的线条,以及巧妙的结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多次尝试临摹,但总觉得不得其神韵,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很多细微之处是需要仔细揣摩的。这套书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隶书的学生,我拿到这套《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的时候,简直是如获至宝。在学校里,我们接触的《礼器碑》多是简化或模糊的版本,很难领略到原作的精髓。而这套书,将《礼器碑》的每一个细节都放大到了极致,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笔画的走向,每一次运笔的力度。书中的解读部分,更是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笔画,而是深入分析了《礼器碑》在结体、用笔、章法上的独到之处,例如那些“蚕头燕尾”的形态,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都讲得非常到位。我曾多次尝试临摹,但总觉得不得其神韵,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细微之处是需要仔细揣摩的。我还会经常对照着其中的释文,去理解每一个字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这让我对《礼器碑》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套书对于我这样正在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对碑帖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无疑是我近年来收到最满意的礼物。这套书的选材非常严谨,所收录的《礼器碑》拓本,都是历代精华中的精华,每一方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拓本的细致对比,从笔画的损益,到结构的变化,都一一呈现,这对于研究《礼器碑》的演变过程和不同时期、不同传拓技法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书中对《礼器碑》的解读,更是深入浅出,既有对历史背景的梳理,也有对艺术风格的分析,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我曾多次翻阅,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套书让我对《礼器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还会仔细研究其中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拓展我的研究领域。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套《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的初衷,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作为一名在书法道路上摸索了多年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礼器碑》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一直渴望能拥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精华”版本。这套书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它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收录了多方《礼器碑》的珍贵拓本,并配以详尽的考释。我尤其看重的是其对拓本流传过程的梳理,这让我能够追踪每一方拓本的历史轨迹,感受它所承载的时代变迁。在翻阅过程中,我不断地与自己过去的临摹作品对比,发现了很多自己忽略的细节,例如某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方式,以及字形整体的重心转移。书中的解读,并没有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对具体笔画、结构、章法的细致剖析,引导读者自行体会《礼器碑》的艺术魅力。这套书让我对“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让我知道,即使是同一块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拓工,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韵味,而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一直对汉代碑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礼器碑》,更是心中的圣殿。这套《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无疑是满足了我对《礼器碑》的所有想象。书的装帧精美,送过来的时候保护得很好,没有一点磕碰。打开的第一页,我就被那清晰到极致的拓本所震撼,每一个笔画的顿挫、提按、转折都清晰可见,仿佛是作者亲手在纸上书写一般。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礼器碑》的字形结构的分析,那些横画的饱满和收缩,竖画的挺拔和舒展,以及点画的灵动和变化,都讲得非常细致。我曾多次尝试临摹,但总觉得不得其神韵,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很多细微之处是需要仔细揣摩的。书中的导读部分也写得非常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礼器碑》的历史,更是深入地分析了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对后世书法家产生的深远影响。我还会经常对照着其中的释文,去理解每一个字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这让我对《礼器碑》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最初是被“精华丛书”几个字吸引,觉得会是一套精选集,但拿到《历代拓本精华丛书·礼器碑》后,我才明白“精华”二字绝非浪得虚名。它所收录的《礼器碑》拓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几乎将这一碑帖的方方面面都呈现了出来。我看到了不同刻工、不同传拓技法的细微差别,这让我对《礼器碑》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化认知。书中的插图清晰度极高,我甚至可以看到拓本上一些细微的破损和人为修补的痕迹,这些“瑕疵”反而更增添了其历史的真实感。对于我这种追求极致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我特别关注导读部分对于《礼器碑》在汉代隶书发展脉络中的地位的论述,它并非孤立地介绍这一碑帖,而是将其放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这有助于我理解《礼器碑》为何能成为后世学书者争相模仿的典范。我还在研究书中关于“礼器”本身的历史渊源,这让我对这块碑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