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1911

孙中山在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雪域桃源 著
图书标签:
  • 孙中山
  • 辛亥革命
  • 近代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
  • 革命
  • 中国历史
  • 民国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97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48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孙中山在1911》是历史作者雪域桃源创作的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传主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在1911》不是一部“全传”性质的作品,而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的活动轨迹为线索和切口,着力挖掘孙中山的前半生,追踪革命先驱者的个人成长史。《孙中山在1911》着力叙述孙中山从少年时代的曲折经历,如何机缘巧合奔赴海外,如何接触新时代、新思想的冲撞,如何树立远大志向,最终走向变革历史的革命道路。《孙中山在1911》让孙中山的前半生经历。亲为1911年辛亥革命的到来做出充分的、极具历史逻辑性的注解,思路明晰,令人信服。
  《孙中山在1911》并不局限在讲解历史,也从不不负责任地钩沉花边秘闻,而是以史写人,着力挖掘孙中山走向波澜壮阔的历史潮头的性格因素和人格魅力。作者将其概括为“勇、智、博、仁、坚”,这些性格要素,在今天依然具有鲜明的启发意义。《孙中山在1911》不仅可以知古而明今,还可以慧智而树人。

作者简介

  雪域桃源,本名朱森林,男,陕西渭南人,著名历史写手,长期从事古代历史写作,著有《泣血的帝途》《凋落的昙花》《寂寞的王朝》。本书是作者首次尝试近现代史相关的写作。

目录

第一章 一个令人震惊的奇迹
流亡者与神秘电报
大清的“气数”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万众欢腾的血色黎明
奔走游说
临时大总统

第二章 从孙帝象到孙逸仙
在翠亨村的岁月
火奴鲁鲁的学生时代
萌芽初绽
悬壶济世
上书权臣

第三章 艰苦卓绝
檀香山的激进分子们
喋血羊城
流亡异国的日子
东渡扶桑
笔墨官司
和衷与共

第四章 何去何从
为了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
羊城三月碧血飞
四川的保路运动
天下未乱蜀先乱
汉水茫茫
湖南、陕西、江西的光复起义
雷霆万钧
还我河山
钩心斗角

第五章 南北议和
退隐山林的政治强人袁世凯
重出江湖
风中之烛

第六章 民国肇造
秘密谈判
滑稽和谈
软硬兼施
一个历史制度的终结
孙中山辞职让贤
斗法
衣锦还乡
有名无实的党魁

第七章 流水落花
陶成章之死
意气之争
宋教仁遇刺真相
武装讨袁

尾声:千秋功罪任凭说
附录:孙中山在1911年大事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孙中山在1911》:
  第一章
  一个令人震惊的奇迹 流亡者与神秘电报
  1911年10月初,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在闹市的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募捐大会。一个四十多岁的亚裔男子正在台上用英语做着演讲,他留着两撇漂亮整齐的黑胡子,穿着一身得体的西服。虽然身材不高,却是眉宇清朗,英气逼人。他的语调铿锵有力,语气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他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不时博得台下阵阵赞叹。伴随着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演说结束了,被激情感染的听众们慷慨解囊,纷纷涌向募捐箱,开始了捐款。
  此人并非慈善家,也不是搞投机的庸俗无聊的政客,而是一个来自清国的革命者。他的英文名字是“SunYat-sen”,中文名字则有很多。他的本名曾叫做“孙文”,也被人叫做“孙逸仙”。更重要的是,只因早年他流亡日本,化名“中山樵”,故海外华人习惯上以“孙中山”呼之。
  据一些可靠消息说,这个能言善辩、身份可疑的革命家的大致来历如下:十数年前,孙中山因主张暴力革命,极力鼓吹以武力推翻清廷而遭到全国通缉,被迫出逃海外,经过多次流离辗转,他流亡到美洲大陆开始了漂泊生活。
  1900年,孙氏来到美国后,他的生活起居一如既往,很有规律。每日里,他除了到华人聚集的社区宣传他的革命思想外,就是带着他的忠实追随者们四处游说、募捐,甚至试图接近美国政府的高层人士。近一年来,他领导下的政治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说他与政府方面的接洽不太顺利,但在民间的活动颇有成效,每次搞这样的募捐大会都能筹集到数额不菲的款项。
  这天,募捐大会结束后,这位在台上精神焕发、光彩照人的革命者在追随者与当地安保人士的护送下进入了一辆汽车,准备返回寓所。
  一上车,这个人便立即从内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纸条,认真地翻看着。这是一封用莫尔斯电码编写的电报,它是几天前由他的战友、同盟会军事负责人黄兴从香港打来的。虽然他很想知道它的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只因他事先预定好了行程,要在次日前往科罗拉多州继续募捐,为了安全起见,绝密的译码本早在几天前就随同行李被送到丹佛市去了,故而他暂时无法获悉电文内容。
  看着纸条,孙中山显得很失望,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伴随着车辆的上下颠簸,他不住地叹气,嘴里不时呢喃着几句谁也听不懂的土话。
  回到芝加哥的寓所,夜已经很深了,孙中山还是焦躁不安地在室内来回踱步,不断地寻思着。
  次日,怀着满腹的惆怅与焦虑,孙中山踏上了前往丹佛的漫长旅途。他望着车窗外不断后退的科罗拉多州的辽阔原野,聆听着外面的冷风呼啸,无心欣赏壮美景色。心绪缭乱。
  10月11日晚。孙中山抵达丹佛。在结束了与以往一样的答谢欢迎宴会及演讲之外,早已疲惫不堪。但他的心里还是放不下那封犹如天书一般的神秘电报,他迫切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说了些什么?一进入寓所大门,他就迫不及待地翻检行李,手忙脚乱地寻找译码本。经过一番周折,乱七八糟的莫尔斯电码终于被转换成了一行汉字,上面写道:“居正从武昌到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居正是同盟会会员,主要负责组织长江流域的革命起义。
  ……
历史的侧影: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图景与思想脉动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肌理、探讨革命思潮起源与演变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时代切面——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社会内部酝酿的深刻变革与激荡人心的思想交锋。 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变局下的微观透视”。 我们的核心叙事,旨在描绘一幅多层次、立体化的晚清末年景象。这个时代,是古老帝国体制濒临崩溃,新兴民族主义与西方思潮激烈碰撞的熔炉。我们试图剥离历史的宏大叙事框架,深入到社会结构的每一个角落,探究那些推动历史巨轮转动的细微力量。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社会的断裂 本章从晚清“新政”的矛盾性入手,探讨了清廷试图“自救”的努力是如何在现实的财政困境、地方势力的坐大以及士绅阶层的抵触中走向溃败的。我们不再简单地将“新政”视为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适应过程,其中充满了地方精英与中央集权之间的权力博弈。 重点剖析了几个关键的社会群体: 地方士绅的“两面性”: 他们既是现代化教育的受益者,也是保守秩序的维护者。通过对江南、华北地区宗族权力结构与现代教育机构(如新式学堂)的并存现象的细致考察,展示了社会权力结构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缓慢松动的。 新兴商业阶层的崛起与政治失语: 聚焦于沿海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的买办和本土民族资本家。他们的财富积累并未转化为有效的政治影响力,这种“经济上的现代化”与“政治上的保守化”之间的巨大鸿沟,成为社会不满的深层土壤。本书详细分析了商会组织在爱国运动与经济利益维护之间的艰难平衡。 城市底层民众的困境与潜在能量: 揭示了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手工业者、行会成员带来的冲击。城市边缘群体(如人力车夫、小贩)如何成为反抗活动中易受煽动、且难以被主流革命党控制的“不稳定因素”。我们通过城市档案和地方志,重构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变法”的朴素理解。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流与知识分子的焦虑 本书将思想史的探讨从高层辩论拉回到知识传播的实际层面。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知识”得以在不同阶层间传播、扭曲和吸收的机制。 翻译文学与文化认同的重塑: 详细考察了严复、林琴南等人的译介活动对中国知识界认知世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不仅仅是概念的输入,更是对“民族”、“国家”、“科学”等核心范畴在中国语境下意义的重新定义过程。 留学生群体的“文化失乡”: 探讨了早期留学欧美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发达文明时的集体心理冲击。这种冲击并非简单的“崇拜”,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焦虑——如何既保持“中国性”,又实现“现代化”?本书分析了他们回国后,在与本土传统知识分子(如举人、秀才)进行对话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代沟”和理念上的隔阂。 革命话语的普及化: 分析了革命党人如何将晦涩的政治理论(如三民主义)转化为易于在底层知识分子和学生中传播的口号和叙事。这包括对报纸小品、秘密刊物插画风格的分析,展示了宣传工作如何从精英殿堂走向街头巷尾。 第三部分:地方动员与非中心化的权力网络 辛亥革命的成功并非完全是中央崩溃的结果,更是地方权力网络重组的体现。本部分着眼于“革命网络”的构建过程: 新军与会党的交叉渗透: 深入研究了保定、湖北等新军内部的阶层构成与思想倾向。新军士兵的低级军官大多出身于破产的旧式知识分子或地方中层,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度远低于对自身阶层利益的关切。这种“职业化”军队的形成,为武装起义提供了现成的组织结构。 会党、帮派与地方势力的利用: 揭示了革命党在特定区域(如两湖、四川)如何与当地的秘密会社、甚至部分地方团练进行策略性合作。这种合作并非意识形态上的统一,而是基于共同的排满情绪或地方自治的诉求。本书通过对具体起义前夜各方势力联络的案例,展示了革命的“草根性”和“机会主义”色彩。 民间信仰与政治动员的结合: 考察了在部分偏远或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思想是如何通过改造或利用现存的民间宗教叙事(如“弥勒降生”、“石火 গোষ্ঠী”的预言)进行传播,使得政治变革披上了神圣的、宿命的色彩,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参与的动机。 结论:一个“断裂”的现代性开端 本书最终总结道,1911年的变革并非一场彻底的“清洗”,而是一次痛苦的、不彻底的社会断裂。革命继承了许多旧时代的遗产——地方主义的根深蒂固、商业与政治的疏离、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缓慢——这些结构性问题,为接下来的军阀混战和长期动荡埋下了伏笔。理解辛亥革命前夜的复杂社会生态,是理解中国现代转型何以如此艰难的关键所在。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焦点从“谁发动了革命”,转移到“是什么样的社会孕育了这场革命”,旨在为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一个深厚且具批判性的历史基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孙中山在1911》,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以及孙中山先生在其中扮演的那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细微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武昌起义的枪声,更是这场革命背后,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孙中山先生与黎元洪、黄兴等人之间互动细节的刻画所打动,那种既有合作又有摩擦,既有共同目标又在策略上有所不同的微妙关系,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将孙中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革命家形象,他会焦虑,会犹豫,但最终会坚定自己的信念。1911年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帝国即将走向新生的十字路口,而孙中山先生,正是引领这艘巨轮转向的关键舵手。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中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一生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孙中山在1911》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进程仿佛被凝固在了那一年,又仿佛在一瞬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走向。书里对1911年那个关键节点,孙中山先生的心路历程、他与同盟会同志们的斡旋、以及当时社会各界暗流涌动的复杂局势,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佩服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从辛亥前夕的各种秘密会议、海外的募捐活动,到武昌起义爆发后的南京临时政府筹备,每一个环节都好像亲身经历一般。尤其是对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奔走呼号、争取国际支持的那一部分,读来真是令人心潮澎湃,他那种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无疑是给了无数中华儿女莫大的鼓舞。当然,书里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当时革命党内部的矛盾与分歧,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在背后的算计,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辛亥革命的艰巨与不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深入思考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个伟人,一段革命的深度解读,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是一部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它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将1911年的那个中国,以及孙中山先生的身影,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孙中山在1911》不仅仅是对一场革命的简单记录,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变迁的描绘所吸引,从传统的封建观念到新兴的民主思想,从对清廷的忠诚到对共和的向往,这种思想的碰撞和演变,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呈现。而孙中山先生,正是这场思想革命的旗帜。他不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领导者,更是新思想的播种者和传播者。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细致地还原了孙中山先生在1911年这一年里的活动轨迹,从海外的奔走,到国内的号召,再到最终登上历史的舞台,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改变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个体,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力拼搏的结果。

评分

《孙中山在1911》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历史真相与人物命运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剖析了1911年这个年份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以及孙中山先生在这场惊天动地变革中的核心作用。我最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聚焦于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更深入地探讨了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包括清廷的顽固抵抗,袁世凯的野心勃勃,以及革命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孙中山先生在这一切面前,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以及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都被作者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孙中山先生是如何在重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信心,如何去协调各方势力,如何去描绘一个新中国的蓝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看到了革命的艰难,也让我对孙中山先生这位伟大的先行者,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翻开《孙中山在1911》,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又充满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塑造,他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革命家。1911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年份,而孙中山先生,正是这场巨变的灵魂人物。书里详细描写了他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局面中,斡旋于革命党、立宪派、甚至袁世凯之间,既要坚持革命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的局势,这种政治上的博弈和智慧,令人拍案叫绝。我读到那些关于孙中山先生与同盟会成员之间的通信和讨论时,更是被深深吸引,看到了那个时代革命者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不懈追求。这本书让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孙中山先生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