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

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海鸥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文学
  • 宋代文化
  • 隐士文化
  • 居士文化
  • 文学史
  • 文化史
  • 宋代思想
  • 隐逸
  • 文人
  • 宋代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6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1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羊城学术文库·文史哲系列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字数:5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的隐士和居士利用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主要从文化、审美的维度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实践,他们创造了富有生命激情和审美意趣的文化艺术成果,其中,政治、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的内涵异常丰富,称得上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书的上编为专题论述,是从文学、史学、哲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宋代隐士和居士的文化与文学。下编为宋代隐士、居士的叙录,收录隐士570人、居士291人,对每位都撰写小传并注明其主要文献线索。

作者简介

张海鸥,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诗教学会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古代文学学会秘书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词学,写作各体诗歌。

目录

上 编 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
绪 论
  一 隐士
  二 居士
  三 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四 本书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宋代隐士文化研究
  第一节 宋代隐士隐居概况及隐居原因研究
  第二节 宋代隐士的自由价值观
  第三节 宋代隐逸之士的疏狂心态
第二章 宋代隐士文学研究
  第一节 宋代隐逸诗歌中的自然象喻
  第二节 邵雍的快乐哲学和快乐诗学
第三章 居士心态研究
  第一节 淮海居士未仕心态——兼与后山居士比较
  第二节 宋代贬谪居士的谪居心态
  第三节 苏轼谪居或外任时期的疏狂心态
  第四节 宋代致仕居士的自由心态
  第五节 居士名称中的文化意蕴
      ——以斜川居士、芗林居士、遂初居士为例
第四章 居士文学研究
  第一节 苏轼对白居易的文化受容和诗学批评
  第二节 苏轼谪居文学的清美意识
  第三节 斜川居士的“斜川之志”
  第四节 东坡词与《世说新语》
  第五节 稼轩词与《世说新语》

下 编 宋代隐士、居士叙录
一 宋代隐士叙录
二 宋代居士叙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书摘

  《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
  据日本学者宇野直人统计,唐代诗人用“狂”字最多者,李白997首诗中27次,杜甫1450首诗中26次,韩愈387首诗中25次,白居易2800首诗中97次。他认为,杜甫之“狂”对柳永、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均有明显影响。李白用“狂”字描写自然现象,借以象征“主人公极端化心理状态”的表现方法,也为柳永所继承。柳永“用‘狂’字来表现自己在狂歌醉舞中的放纵情怀,这正是从杜甫开始的用法”。
  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狂的心态与独立人格意识、自由人生观念、审美生活情趣密切相关。
  至此,发源于儒、道又密切关系着俗世享乐的中国文人之狂全面形成了。它最基本的特征:无论从行为还是心理意义上说:是对常规的超出,是对通常情况的超越,因而狂者往往是孤独者,并且常常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这种超出在实践意义上分解为两种指向:可称为进取之狂和疏放之狂。
  所渭进取之狂,是对事业功名而言,是争取实现个人对社会事业的价值,即“为君、为国、为民”;“立功、立言、立德”。进取者力图在这些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意志。为此而执着地、狂热地、超出常人地付出。是之谓进取之狂,《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暂且不论。
  所谓疏放之狂,偏重于个人的审美自由。较多地表现为对个人审美趣尚、享乐欲望的追求。这是个人化的生活意向,虽然也带有积极行动的性质,但人们习惯上不称之为进取,以便与社会进取有所区别。宋人自称“狂”,多指这种个人的、自由化的心理和行为。
  ……
《山水清音:宋代隐逸情怀的流淌》 在中国文学浩瀚的星河中,宋代无疑是一个璀璨而独特的节点。在那个文人荟萃、思想迸发的时代,一种别样的精神风貌——隐逸情怀——如同山涧清泉,悄然滋养着士人的心灵,并最终汇聚成一股独特的文化潮流,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山水清音:宋代隐逸情怀的流淌》将带领读者深入宋代社会文化的肌理,探寻那片被文人墨客奉为精神家园的“隐逸”之地,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文学魅力。 本书并非仅仅对宋代隐士的生平事迹进行简单的梳理,更着力于勾勒出“隐逸”这一文化现象在宋代的具体形态与精神内核。我们将首先考察宋代隐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在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部分文人选择退居山林,以山水为伴,以诗文为友。这种选择既是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消极回应,也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自适。本书将从宋代的政治格局、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变迁、以及佛教、道教等思想流派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宋代隐逸文化兴盛的历史必然性。 接着,本书将聚焦宋代隐士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是远离尘嚣的孤寂,还是乐在其中的闲适?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淡泊,到林逋的“梅妻鹤子”的孤高,宋代隐士在继承前代隐逸精神的同时,也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书将通过对他们居住的“茅庐”、“草堂”、“溪斋”等居所的描摹,对他们日常的耕读、垂钓、抚琴、品茗等活动的展现,以及对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描绘,立体地呈现宋代隐士的生活图景。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挖掘他们选择隐逸背后的深层动因:是对官场倾轧的厌倦,对仕途坎坷的无奈,还是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是对“功名利禄”的超脱,还是对“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向往? 在文化层面,隐逸情怀如何渗透并影响了宋代文学的面貌?这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另一重要领域。宋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乃至一部分描写隐逸生活的散文和词,都深刻地打上了隐逸文化的烙印。苏轼的《前赤壁赋》中那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旷达,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忠诚与无奈,以及陈与义“斜阳归去,愁未醒”的闲愁,都折射出隐逸情怀的丰富层次。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宋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蕴含的隐逸意象(如松、竹、梅、兰、山、水、云、月等)、隐逸意境(如空寂、恬淡、疏狂、闲适、旷达等),以及隐逸主题(如归隐、避世、自适、寄情山水等),探讨隐逸情怀如何丰富了宋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拓展了文学的题材,并为宋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精神底色。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宋代隐士与社会、与文学群体的互动。隐士并非完全脱离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身居山野,却与当时的文坛名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也对当时的文坛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将探讨隐士群体如何成为宋代文人精神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他们的存在如何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思想上的参照。 最后,本书将尝试超越历史的局限,审视宋代隐逸文化对后世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让许多人感到身心俱疲。宋代隐逸文化中所蕴含的超脱、自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对于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如何平衡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山水清音:宋代隐逸情怀的流淌》旨在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细腻的文学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富有魅力的宋代隐逸世界。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文化的追溯,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体悟,一次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温情回响。读者将在这本书中,听到宋代文人心灵深处最清澈的山水之音,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而来的淡泊与从容。

用户评价

评分

《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并非一本陈述事实的史书,而更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化解读。书中对于“居士”一词的演变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居士”仅仅是对在家修行佛教者的称谓,但书中将其拓展至更广阔的文化范畴,结合了文人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甚至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选择,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书中对当时社会环境下,隐士居士的生存状态、经济来源,以及他们与主流社会互动模式的描写,都充满了细节和说服力。我能够想象,在那个科举制度发达,但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选择“隐”或“居”,并非易事。书中对于他们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选择的多样性。这本书让我明白,隐逸文化并非简单的逃避,而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反思和精神探索。它不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局限性,但更着力于展现个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精神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梳理和介绍宋代隐士居士的文学作品,更在于它对于那个时代文化肌理的深刻洞察。我读到书中关于隐士居士的“心学”与“理学”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以及他们如何将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这让我对宋代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举例论证,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相结合,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几位代表性人物心路历程的剖析,他们从激扬文字的青年才俊,到最终选择退隐山林,其间的挣扎、顿悟,甚至是内心的矛盾,都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展现。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他们不再是冰冷的人物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也因此更具说服力。此外,书中对隐士居士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并非完全脱离社会,而是以一种更为独立和超然的方式,与当时的社会保持着联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

初拿到《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这本书,就被其沉甸甸的质感和书名所吸引。宋代,一个文人辈出的黄金时代,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而“隐士居士”这四个字,更是为那个时代的文学画卷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我一直对那些不慕荣华、淡泊名利,却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极致的文人墨客心生敬意。想象着他们远离尘嚣,在山水间或书斋中,如何以文字抒发胸臆,他们的思想又如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何与他们的文学创作相互辉映,这一切都让我充满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诗意的年代,深入了解那些隐于市、隐于野的文人,感受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品味他们字里行间的风骨与情怀。我想知道,在那个时代,成为一名隐士或居士,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出于对世俗的厌倦,还是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他们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会受到怎样的解读?而这一切,又如何最终体现在他们留下的文学作品中?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用它来开启我对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的探索之旅。

评分

翻阅《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早已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书中的论述,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生平或作品分析,而是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例如,书中对“隐”与“仕”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以及“居士”身份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所代表的意义,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那些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隐逸情怀的细节的解读,比如某位诗人笔下对山林野趣的描绘,或是某位词人借景抒发的淡泊心境,这些并非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现,更可能是作者本人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折射。书中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图景,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叹。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文人雅集,聆听他们高谈阔论,又或是独坐窗前,与书为伴。它不仅让我看到了宋代文学的辉煌,更让我窥见了隐藏在这辉煌背后的,那份属于隐士居士的独特精神底色。

评分

在阅读《宋代隐士居士文化与文学》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宋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通常会想到唐诗宋词的大家,但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相对“边缘”但同样重要的文人群体——隐士居士。书中对这些人物的文学成就的评价,并非以是否入仕、是否名垂青史为标准,而是以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高度、文化品格和对文学本身的贡献为衡量。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宋代文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关于隐士居士文学创作的题材、风格、语言特点的分析,都非常细腻且有见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巧妙结合的论述。这本书不落俗套,它没有简单地将隐士居士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生命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宋代文化,尤其是其深层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