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藏袍结构的人文精神——藏族古典袍服结构研究》是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 汉族编》《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 少数民族编》内容的一部分拾遗补充。作者是国内传统服饰结构研究专家刘瑞璞教授。全书采用雅质纸全彩色印刷。围绕藏族服饰结构研究的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博物馆标本研究、档案馆文献考案和专业人士、民间艺人咨询访研、采集信息前后历经了5~6年,图书出版精雕细刻又历时1年。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专业性和趣味性俱佳,印装精美,具典藏和观赏价值的图书力作。
内容简介
《藏袍结构的人文精神——藏族古典袍服结构研究》首次以田野调查、文献考案和博物馆标本整理相结合重标本研究的方法,对藏族古典袍服结构进行了系统的信息采集、测绘和复原,并对其结构图谱进行了梳理,确立了藏袍“连袖三开身十字型平面结构”基本形制,其中所表现出的“深隐式插角结构”“单位互补裁剪算法”“表整内碎的不对称缝缀”的高寒地域服饰形态,诠释了藏族“人以物为尺度”的宗教人文精神。通过藏汉和多民族传统服饰结构的比较研究,藏族服饰结构不仅具有中华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系统”的共同基因,它们都固守的“布幅决定结构形态”具有中华传统“敬物尚俭”的普世价值,其“深隐式插角结构”“单位互补裁剪算法”的“连袖三开身十字型平面结构”承载着中华远古“服制”的人文信息。本书从一个全新视角揭示了藏袍结构图谱在中华传统服饰结构谱系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一统多元”的文化面貌。
《藏袍结构的人文精神——藏族古典袍服结构研究》在民族服饰文化保护性研究中还提出一些思考:要限制商业性开发和开发性研究,要注重实证考物性学术研究;要挖掘藏族服饰结构在中华传统服饰,甚至人类服饰文化中的史学意义和文献价值,“深隐式插角结构”在人类古代服饰结构中未被发现,“单位互补裁剪算法”在秦简中被发现,但汉代以后失传。这些思考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
刘瑞璞,1958年1月生。现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传统服饰结构。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藏族服饰结构研究在中华服饰结构谱系中具有指标意义
二、基于考据学的藏族服饰结构研究尚处空白
三、文献、考察与标本相结合重标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藏族服饰结构的中华文脉与基本形制
一、藏族、汉族、蒙古族袍服“十字型平面结构”的共同基因
二、“人以物为尺度”与“敬物尚俭”的“十字型平面结构”
三、深隐式插角结构在中华传统服饰结构谱系中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 藏族典型袍服结构研究与整理
一、提花绸长袖藏族黄袍结构研究
(一)提花绸长袖藏族黄袍的形制特征
(二)提花绸长袖藏族黄袍结构图测绘与复原
二、蓝色几何纹团花绸藏袍结构研究
(一)蓝色几何纹团花绸藏袍的形制特征
(二)蓝色几何纹团花绸藏袍结构图测绘与复原
三、天华锦藏族官袍结构研究
(一)天华锦藏族官袍的形制特征
(二)天华锦藏族官袍结构图测绘与复原
四、蓝菊花绸无袖长袍结构研究
(一)蓝菊花绸无袖长袍的形制特征
(二)蓝菊花绸无袖长袍结构图测绘与复原
第四章 藏族宗教服装结构的教俗结合与中华基因
一、黄缎喇嘛长袍结构研究
(一)黄缎喇嘛长袍的形制特征
(二)从黄缎喇嘛长袍结构测绘与复原看节俭的宗教精神
二、紫红坎肩长袍结构研究
(一)紫红坎肩长袍的形制特征
(二)从紫红坎肩长袍结构测绘与复原看整裁整用与分割缝缀的人文思想
三、敞袖跳神大袍结构研究
(一)敞袖跳神大袍的形制特征
(二)敞袖跳神大袍结构测绘与复原
第五章 康巴藏袍结构与纹饰系统
一、藏袍多功能形制的物竞天择
(一)超长的袖子方便穿脱与调节温度
(二)藏袍的“行囊”与“铺盖”功能
二、金丝缎豹皮饰边藏袍结构研究
(一)金丝缎豹皮饰边藏袍的形制特征
(二)金丝缎豹皮饰边藏袍结构图测绘与复原
三、氆氇虎皮饰边藏袍结构研究
(一)氆氇幅宽决定藏袍的结构形态
(二)从氆氇藏袍结构的测绘与复原看下摆插角结构的节俭美学
(三)氆氇藏袍纹饰形制藏汉文化融合的宗教寓意
四、织金锦水獭皮饰边藏袍结构研究
(一)从织金锦水獭皮饰边藏袍纹饰形制看藏汉蒙文化交流
(二)从织金锦水獭饰边藏袍结构图复原看中华传统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
五、羊皮镶水獭皮藏袍结构研究
(一)羊皮镶水獭皮藏袍的形制特征
(二)羊皮镶水獭皮藏袍结构测绘与复原
六、康巴藏帽与藏靴
第六章 白马藏服饰结构的共同文脉与独特性
一、白马藏立领偏襟袍服结构研究
(一)白马藏立领偏襟袍服的形制特征
(二)白马藏立领偏襟袍服结构测绘与复原
(三)随类赋彩
二、白马藏偏襟氆氇长袍结构研究
(一)白马藏偏襟氆氇长袍的形制特征
(二)白马藏偏襟氆氇长袍结构测绘与复原
三、从白马藏袍结构研究看藏族袍服的原生结构
(一)黑色斜纹布女藏袍的深隐式插角结构
(二)深棕色丝质团花男藏袍的深隐式插角结构
(三)藏袍深隐式插角结构的思考
第七章 藏族服饰结构现代化的思考
一、藏族黑色男上衣结构测绘与复原
二、藏族茧绸男衬衣结构测绘与复原
三、藏族服饰结构现代化的思考
(一)深隐式插角结构的史学意义和文献价值
(二)在多种文化中保持本土文化技艺形态
(三)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注重实证考据的整理
第八章 藏族服饰结构图谱在中华服饰结构谱系中的特殊地位
一、藏族服饰结构图谱与中华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系统
二、藏服结构“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中华精神
三、藏袍深隐式插角结构的史学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序
“藏族服饰结构研究”在中华传统服饰结构谱系中有多么重要?是通过对藏族服饰进行系统的博物馆标本研究中发现的。做这样的决定也是因为一次“藏考行动”,深刻体悟到藏民族固有的文化生态所承载的人文密码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系统研究的考虑,特别在学术上作为小众的服饰研究,历来是“饰”重于“服”,服装研究“纹”重于“技”,总之固守着形而上重于形而下的学术传统,更没有在“纹”和“技”的互证中揭示文化的哲学命题。而使民族服饰文化“构造技艺”迅速且大面积的消失,尽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成国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商业开发大于学术性研究、保护和传承。这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商业开发无益于保护反而加速了它们的消亡,因为未开发意味着它们的原汁原味还在,开发了就不在了,开发得越甚损失越重。博物馆标本的“构造技艺”研究更具有发现物质形态动机的可靠证据,我们说藏袍还保存着藏族固有的生态风貌,但我们拿不到确凿的证据,纹饰图案在演进中已经面目全非,如果隐藏在深处的构造技艺还纯粹的话,这便成为铁证。我们带着在博物馆藏袍标本信息采集和结构图复原的结果,第一次来到藏区,专程访问了藏袍艺人旦真甲,并请他现场完成一件完整藏袍的裁剪,我们惊奇地发现,旦真甲所裁藏袍结构形态与博物馆清末藏袍标本结构图复原的形制完全一样。可见藏族服饰结构的研究价值非常高,就是因为藏族物质文化形态保存得完整且有更确凿的纯粹性,其研究成果呈现“构造技艺”的原生态在史学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要的文献价值。这给本书系统的藏服结构研究和整理增强了信心,以首次建立的高寒地域藏服“三开身十字型平面结构”“单位互补裁剪算法”和“深隐式插角结构”,为中华传统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谱系”填补了藏族空白,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结构形制的发现,甚至对人类服饰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藏族服饰独特本真的结构形态保存至今不是孤立的,其深刻性是和他们保持全民信教的社会机制与文化传统有关。藏族服饰可谓亦俗亦教生活方式的缩影,与标本研究同等重要的是秉承田野考察的一手材料、服饰标本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更真实可靠地呈现现代藏族服饰与充满教俗生活的文化面貌,试图揭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比开发更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这一点比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更具有迫切性和不可逆性。这是因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自古以来形成了我国佛教的两大系统,不同的是藏族保持着全民信教的生活传统,藏传佛教在他们看来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服饰外射的物质文化载体就更加丰富且奉为圭臬而神秘,例如“嘎乌”佛龛,我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供在神位的,实际它是挂在胸前的护身符。藏袍普遍运用的“五色缘饰”(襟、袖口、摆等)、五色邦典,实际上它是藏传佛教五大要素,白(水)、黄(地)、红(火)、绿(风)和蓝(空)在服饰中的表现形式,寓诵经愈动愈念。还有手持的转经筒并不是僧侣的法器而是信众的法器,它是将寺庙或通神的念经装置缩小成随身之物的灵器,亦有愈动愈念的功用,念珠也是如此……。因此,传统藏族服饰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人类学、美术考古、艺术史的文献研究上,而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不能绕过“佛教艺术”这个基本线索。而恰好正是这种面貌承载了藏族服饰在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唯一一个从古代到现当代没有断裂且广泛使用的服饰特征。然而藏域多地和博物馆标本的考物研究几乎是空白。藏域物质文化多居高寒和遥远蜀道之地,有索物考物之困,非健壮体质的学者多退避三舍。
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此,学术界视服饰较瓷器、金银器、宝石器等为非主流研究领域,即重“饰”轻“服”,藏族服饰“构造技艺”就更视为“僭越之术”,因此,就是浩繁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到了藏族部分也只有只言片语,杨清凡所著《藏族服饰史》可以说是没有考物的文献整理……。本书结合现实藏族服饰考物研究的整理也是本书基于藏族服饰传统与现实同构的考虑。
如果我们将本书“藏族服饰结构研究”与“藏族服饰田野考察”结合起来阅读就会发现,其蔚为大观,充满教俗的物质文化生态,从不缺少古老格物致知的深刻性和理智精神。藏袍结构研究确凿的证据说明,无论是“三开身十字型平面结构”“单位互补裁剪算法”,还是“深隐式插角结构”,都不以追求对称(美)为目的,而强调“人以物为尺度”的敬物尚俭理念且坚守得如此牢固和久远,这比汉地“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似乎更有魔力。藏族服饰文化所表达充满宗教信仰的精神世界,一定隐藏着一种对物质追求与敬畏的动机,当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时候,它并不是不存在,是因为我们的探究还不够执著,还没找到有效的方法。
刘瑞璞
2016年4月4日清明于北京
《格桑花开:藏族服饰中的民族风情与生活智慧》 本书并非对藏袍结构进行学术性的拆解与分析,而是以一种更温情、更具象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藏族服饰丰富多彩的世界。它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本关于情感、关于文化、关于生活的随笔集,通过一件件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藏族服饰,展现出藏族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一、 锦绣繁华:藏族服饰的色彩与图案密码 藏族服饰,尤其是那些盛装,如同流动的画卷,将高原的壮丽与人民的热情尽数融入其中。本书将重点描绘藏族服饰中令人惊艳的色彩运用。从象征天空的湛蓝色,到象征大地与希望的绿色,再到象征吉祥与喜悦的红色、黄色,每一种色彩都饱含着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场合下的象征意义,例如,为何在一些地区,女性的袍服会偏爱明亮的颜色,而男性则更青睐沉稳的色调? 除了色彩,藏族服饰上的图案更是别具深意。祥云纹、莲花纹、火焰纹、龙纹、虎纹……这些古老而神秘的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信仰、神话传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本书将尝试解读这些图案背后的故事,例如,祥云纹如何寄托着人们对好运的期盼,莲花纹又如何象征着纯洁与智慧。我们将一同探寻,这些精心设计的图案,是如何在服饰上跳跃,讲述着一个民族的故事。 二、 岁月织就:藏族服饰的材质与工艺之美 藏族服饰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绚丽的外表,更在于其对传统材质与精湛工艺的坚守。本书将聚焦于藏族服饰常用的材质,例如,来自高原羊毛的温暖与厚实,经过精心梳理、纺织、染色后,如何化身为一件件抵御寒冷的袍服;精美的丝绸,如何点缀在特定的服饰上,彰显着尊贵与华丽。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域因地制宜的材质选择,以及这些材质如何随着季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体现出独特的智慧。 此外,书中还将细致描绘藏族服饰的传统工艺。从手工缝制到刺绣,再到缂丝、织锦等技艺,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世代传承的技艺。我们将描绘一针一线间如何勾勒出生活的场景,如何在布料上绣出对自然的模仿与对神灵的崇拜。这不仅仅是对工艺的介绍,更是对藏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颂,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感悟。 三、 扎西德勒:藏族服饰中的生活哲学与人文关怀 藏族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藏族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的直接体现。本书将从多个角度,展现藏族服饰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 空间与礼仪: 藏族服饰如何体现出对空间的尊重与对仪式的强调?例如,在寺庙中,为何会穿着特定的服饰?在节日庆典中,又是如何通过服饰来区分身份与表达祝福?本书将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展示服饰在藏族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身份与认同: 不同的服饰样式、颜色、佩饰,如何象征着个人的身份、家庭的背景,甚至地域的归属?本书将探究服饰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藏族人民的集体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自然与信仰: 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服饰上图案的取材,常常源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崇拜,也融入了对苯教、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本书将深入挖掘服饰与高原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与传承: 一件饱含深情的藏袍,可能承载着父母的爱,也可能见证着儿女的成长。母亲亲手为孩子缝制的衣裳,上面或许绣着祝福与期盼。本书将通过讲述服饰背后动人的故事,展现藏族人民淳朴的情感,以及对家庭与传承的珍视。 现代与变迁: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藏族服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不回避这一现实,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探讨传统服饰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又如何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格桑花开:藏族服饰中的民族风情与生活智慧》是一本关于美的书,关于情的书,关于智慧的书。它邀请您以一颗探索的心,去感受藏族服饰的温度,去聆听它诉说的故事,去领略那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民族风情与人文精神。本书将是一次温暖的心灵旅行,让您在五彩斑斓的藏族服饰中,遇见最纯粹的藏族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