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政治凌驾于经济、文化之上,专制皇权膨胀为*独裁,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这种保守主义思想终于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却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11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
刘子健(James T.C.Liu)生于1919年。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和哈佛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研究范围遍及宋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著述有《两宋诗研究汇编》、《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宋代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传统中国》等。其中,《中国转向内在》一书在美国汉学界影响甚巨。
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 从北宋到南宋
一、关注差异
线索与方法
资料与假设
二、宋代学术
文学
经学
史学
三、宋代儒学
思想与制度
不同派别的新传统思想
第二部分 12世纪
四、道德保守主义
亡国之耻的震撼
变革之门的关闭
保守主义者的正统要求
五、专制政体与宰相们
走马灯般的宰相(1127-1134)
宰相团队(1135-1136及以后)
权相长期独掌朝纲(1139-1156)
别有用场的前宰相(1161-1162)
六、个案研究:从辉煌到流放
谁有资格做榜样?
初擢签书枢密院事
宰相团队和国家政策
道德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风格
从*到谷底
第三部分 新儒家成为正统:得不偿失的胜利
七、道德挂帅的新儒家:从争论、异端到正统
分析架构
道德先验论者自命正统
思想的传播与道德的结合
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
失算的“伪学”之禁
从危机到国家正统
余论
注释中所用简称
第二,关于军事权力:自复国开始,高宗就只有几千人的部队,从未拥有过属于自己的强大武力。再说,那些分处各地、掌握着自行招募的大军的将领们更愿意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是听从朝廷调遣。在这种形势下,高宗是怎样成功地剥夺大将的兵权、在南宋全国范围内巩固自己的专制权力的呢?宰相们又是怎样助成此事的?
第三,关于1139和议条件的争论:除了北方领土的丧失和每年贡献的钱、绢以外,*令道德保守主义者感到无法接受的是地位问题。放下皇帝的头衔,屈从敌人的要求,向女真人自称是大金上国的臣下--为什么高宗会表现得毫不在乎?
第四,关于皇帝的专制权力和权相权力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当后者通过委任或篡夺攫取权力,前者的权力便会被冻结。这个错误认识的基础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虚假前提:朝廷权力是一个定量,当权相所持的份额增加,按照减法,皇帝个人所拥有的专制权力份额必然减少。本文意图建立新的假设:皇帝加宰相所得的朝廷权力总量和政府所拥有的国家权力总量皆为变量。国家权力通常会随组织、集权以及社会控制力度的加强而增加。在朝廷上,宋朝政府首脑--皇帝或是权相的个人权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增长:它可以通过牺牲宰相们所拥有的权力获得增长。也就是说,将现有权力集中于实际统治者手中,还可以通过拓展国家权力获得增长,这两个过程互相促进。通过赋予权相以多于一般宰相的权力,通过将自身权力授予权相,皇帝制造了一个强大到足以在国家机器中行使高度组织化、集权化权力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困家权力总量的巨大增长。当权相死亡或去职后,国家权力总量的这一增长仍然保留。此外,如果皇帝将权相的所有权力转给自己,他自己的权力或者说朝廷权力总量也可得到相应的增长。那么,这一假设中所勾画的模式是否适用于南宋?
……
阅读《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本书并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去理解那个充满变革与转型的时代。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更应该蕴含着人性的温度与时代的精神。 书中对于“转向”的阐述,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概念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逻辑与表现形式。我看到了士人阶层在面临巨大压力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从外部的征伐转向内心的探索。这种“内向”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与文化建构。作者通过对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层面的分析,展现了这种文化转向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心学”萌芽的论述所吸引。在理学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那些对个体意识、内在良知的关注,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埋下了伏笔。这种从“事功”转向“心体”的探索,体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智慧。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为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会如此重视对精神世界的追寻。 此外,书中对两宋之际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描绘也十分精彩。从城市经济的繁荣,到民间信仰的流行,再到文学艺术的繁盛,都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具体。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看到文人雅士的吟咏唱和,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它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两宋文化世界。这本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读到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虽然主题略显晦涩,但作者的论述却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书名《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宋朝的经济繁荣和军事孱弱深感好奇,而“文化转向”这个概念,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华却又暗流涌动的时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士大夫阶层思想观念的微妙变化。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与接纳,到逐渐转向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重塑,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被作者娓娓道来。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理学兴起的论述所吸引,那些关于“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在当时环境下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社会,作者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 其中对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从他们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到对诗词书画的沉醉,再到对茶道花艺的精益求精,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品味,更折射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追求。在经历战乱与朝代更迭的动荡后,人们似乎更加倾向于在精神世界中寻求安宁与归属。这种“内向”的文化转向,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精英活动,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后世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与逻辑分析。作者将两宋之际的政治格局、经济状况与文化思潮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论述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因果关系的把握,比如如何理解北宋的衰落与南宋的崛起,以及这些政治变迁对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每一次的转折,每一次的沉浮,在作者的笔下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而又必然,仿佛历史的齿轮在精密地转动,推动着文明向前。 总而言之,《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丰富了我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引发了我对文化与时代之间深刻关系的思考。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反思文化的根源与走向,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史、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也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评分《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这本书,如同一个沉静的智者,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名就带着一种深邃的哲学意味,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个“转向”的过程。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 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他并没有简单地描述两宋之际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何”会发生。我特别欣赏他对“内在”这一概念的界定,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文化本源、民族精神的回归与重塑。这种转向,是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寻求自身独立性与生命力的过程。 书中对士大夫阶层精神世界的描绘,尤其令我动容。在那个国难当头、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他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如何从功名利禄转向对人生命运、宇宙真理的探索,这些都让我深思。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坚定,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精神的归宿。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细致分析。无论是诗词歌赋的婉约化,还是绘画题材的意境化,亦或是哲学思想的深化,都折射出一种向内探索的趋势。这些文化艺术的变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人生体验紧密相连。 总而言之,《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著作。它以其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细腻的史料梳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与韧性的中国文化。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对两宋文化认识上的空白,更引发了我对文化传承与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我极力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位渴望理解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读者。
评分初拿到《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这本书时,就被它厚重而又充满历史感的书名所吸引。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论述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试图揭示两宋之际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 我一直对宋朝的文化成就颇为赞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成就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深入分析了在内外压力的夹击下,中国士人阶层如何从对外关注转向对内审视,这种“转向”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书中对理学思想的剖析,让我理解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生,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文化转向简单化,而是展现了其复杂性与多面性。从哲学思辨到文学艺术,从社会习俗到个人情感,各个层面都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探索与建构。我看到了士大夫们在困境中如何寻求精神慰藉,如何在笔墨丹青中寄托家国情怀,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挖掘,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书中对于历史细节的描绘也相当精彩。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对之进行了精辟的解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士人,他们在面对国家兴衰、个人荣辱时的种种思考与抉择。这些生动的笔触,让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两宋文化的重要视角,更引发了我对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精神。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实在不小,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反而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书名《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看似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但作者的笔触却相当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探究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与精神内核。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时代。作者并没有把两宋之际描绘成一个单调的“衰落”或“转变”时期,而是呈现出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文化图景。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到文坛上的百花齐放,再到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每一个侧面都被作者挖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市民文化”兴起的论述所打动,那些关于市井生活、民间艺术的描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活力与创造力。 书中关于“士大夫”阶层的论述也十分引人入胜。我一直对宋朝文人的群体感到好奇,他们是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精神追求,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转向”,既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应,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守。这种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家园的努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不乏对具体人物、事件、器物、艺术品的精妙描写,这些细节如同星辰点缀在浩瀚的星空中,让整个论述更加立体丰满。比如,书中对几位重要思想家、文学家的生平与著作的介绍,让我对他们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具体的案例,使得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总而言之,《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探索。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两宋文化画卷。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评分帮导师买的,不错
评分所谓的买书如山倒啊,这次618活动一整个月,感觉我已经被压到在书山下了……幸福的。不着急,慢慢看吧,看不完的当传家宝好了。
评分帮导师买的,不错
评分大纲式的 有些见识 可以读读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
评分真是一次愉快地网购啊我很喜欢
评分非常经典的书籍,人应该多读好书多思考
评分北大一教授推荐的,角度还是比较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