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传统生命礼俗,包含生育、成人或成年、结婚、庆生、丧葬、祭祀等,大部分都从西周时期传承到当代,渊远流长。期间尽管有所变革,但仍保有特定的精神与仪式。
含璋弄瓦,抓周见志,是为诞生有礼。
挽发以笄,弱冠命子,是为成人有礼。
举杯合卺,问名纳吉,是为成婚有礼。
题联颂德,敬贺长龄,是为庆寿有礼。
居丧思亲,披发执杖,是为丧葬有礼。
登高感怀,奠酒追思,是为祭祖有礼。
本书就上述六种礼俗,讲解其源起、意义、变革,涉及其文学与文物,使今人了解传统,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叶国良(1949—),台湾桃园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硕士、博士。历任该系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并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各两任,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捷克查理大学、山东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经学、金石学、古典文献,曾获台湾多个重要学术奖项。主要著作有《宋人疑经改经考》、《经学侧论》、《礼学研究的诸面向》、《礼制与风俗》、《宋代金石学研究》、《石学蠡探》、《石学续探》、《居愚居文献论丛》、《古典文学的诸面向》等书。
对于“婚俗”的了解,我一直觉得比较片面,多半是通过一些民间故事或地方戏曲了解到的,总觉得有些零散和神秘。直到我读了《中国传统生命礼俗》中关于婚俗的部分,才算真正理清了头绪,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图景。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三书六礼”,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环节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情感寄托。从“问名”到“纳采”,从“问名”到“纳吉”,再到“纳征”和“请期”,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对未来婚姻的谨慎考量和对美好姻缘的祈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合卺礼”的描写,它不再是简单的喝交杯酒,而是被赋予了夫妻一体、同甘共苦的深层含义。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婚俗中的禁忌和习俗,比如“忌嫁娶”、“避开某些节日”等等,这些看似繁琐的规定,实则都蕴含着古人对婚姻的神圣感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书中还对比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俗差异,让我惊叹于中华民族婚俗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读完这部分,我不仅对古代的婚姻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婚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融合,是生命延续的基石。
评分在阅读《中国传统生命礼俗》之前,我对“满月”这个概念,更多地是停留在孩子的成长节点上。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满月”背后更深层、更复杂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意义。书中对“满月礼俗”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而是将“新生命的诞生”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并由此延展出了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情感寄托。我被书中关于“剃胎发”的描写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去除旧的,迎接新的开始,一种对孩子未来成长的期盼。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满月宴”的习俗,无论是“宴请亲朋”的排场,还是“赠送满月礼”的讲究,都体现了对新生命降临的喜悦和对亲友的分享。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命名”和“登记”环节的提及,这些不仅仅是对孩子身份的确认,更是对孩子未来发展和家族传承的重视。读完这一部分,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满月”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新生命”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家庭的延续,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生命轮回的体现。
评分说实话,在读《中国传统生命礼俗》之前,对于“丧服”这个概念,我的认知还比较停留在一些模糊的黑白影像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丧服”背后更系统、更丰富、也更富有生活气息的“等级制度”。书中对“丧服等级”的详细阐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五服,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制度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社会功能。我被书中关于“斩衰”的描写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逝者的哀思,一种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从“孝子”的服饰,到“服丧”的期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都旨在引导逝者的亲属明确自己的责任,承担起丧葬的重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丧服”与“社会地位”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丧葬”的仪式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对如何体现对逝者的尊重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开《中国传统生命礼俗》之前,我对“成年礼”这个概念的理解,大概还停留在影视剧里那些简单的拜师、赐字之类的场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也更加富有仪式感的“成人世界”。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成年礼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比较,无论是贵族的“冠礼”,还是平民的“及笄”或“束发”,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宣告,而是一整套包含了道德教化、社会责任、人生担当的系统性培养。我被书中关于“冠礼”的部分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男子加冠,更是一种身份的转变,一种责任的承担。从“冠”的意义,到“字”的赋予,再到“三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都旨在引导即将成年的青年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礼”在成年礼中的重要性,比如“三辞三让”的传统,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对新身份的谦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成年”这一人生节点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它将个人的成长与家族的传承、社会的和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生命发展的深刻洞察。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成人”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对如何引导年轻一代健康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但又常常觉得碎片化、难以系统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灵魂、深入浅出的著作。终于,《中国传统生命礼俗》这本书出现了,它如同一位博学而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遥远而模糊的习俗,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并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命名”部分的阐述,不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父母们对孩子的殷殷期盼,以及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寄望。从名字的寓意,到字号的选择,再到乳名的讲究,无不体现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珍视。书中不仅列举了具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涵,比如“字”的意义,不仅仅是名字的补充,更是对名字寓意的延伸和补充。同时,它还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命名习俗上的差异,这让我在惊叹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更加理解了“同源而异流”的文化现象。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再仅仅将这些视为陈旧的规矩,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文关怀,这对于我今后给孩子取名字,或者理解他人的名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让我在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也让我对“生命”这一宏大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但又常常觉得碎片化、难以系统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灵魂、深入浅出的著作。终于,《中国传统生命礼俗》这本书出现了,它如同一位博学而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遥远而模糊的习俗,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并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胎教”部分的阐述,不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父母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对未出世的孩子的殷殷期盼。从孕前的养生之道,到孕期的注意事项,再到临盆时的种种仪式,无不体现着一种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书中不仅列举了具体的做法,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涵,比如“安胎符”的意义,不仅仅是迷信,更是寄托了父母祈求母子平安的美好愿望。同时,它还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胎教习俗上的差异,这让我在惊叹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更加理解了“同源而异流”的文化现象。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再仅仅将这些视为陈旧的规矩,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文关怀,这对于我今后的人生选择和育儿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让我在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也让我对“生命”这一宏大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生育”这个概念,更多地是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的。然而,《中国传统生命礼俗》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生育背后那深厚的文化意涵和人文关怀。书中关于“生育礼俗”的章节,详细地描绘了从求子、孕育到生产、哺乳的整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繁衍后代的重视,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敬畏。我特别被书中对“求子”习俗的描写所打动,无论是“送子观音”的信仰,还是各种寓意吉祥的摆件,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子嗣延续的强烈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当生命孕育之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各种“安胎”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关注母体的健康,更关注胎儿的成长,体现了古人对生命从萌芽之初就给予的细致关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满月”、“百日”等仪式的阐述,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庆贺,更是对新生命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宣告,也是对亲友们分享喜悦、给予祝福的邀请。读完这一部分,我深刻地感受到,生育在传统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生理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家族荣耀,一种对生命薪火相传的庄严承诺。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开《中国传统生命礼俗》之前,我对“胎神”这个概念的理解,大概还停留在一些模糊的传说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系统、更加丰富、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的“胎神信仰”。书中对“胎神”的详细阐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些禁忌,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社会功能。我被书中关于“胎神祭祀”的描写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未出生孩子的庇佑,一种对家庭和谐的期待。从“安胎”的仪式,到“孕期”的禁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都旨在引导孕妇明确自己的责任,承担起孕育生命的重任。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胎神”与“祖先”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生命延续的深刻洞察。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命”的产生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对如何引导年轻一代健康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在阅读《中国传统生命礼俗》之前,我对“丧葬礼仪”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影视剧中的哭丧、披麻等一些比较具象的画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一宏大而又复杂的人生课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丧葬礼俗”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各种仪式,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社会功能。我被书中对“守孝”的详细描写所深深触动,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逝者的追思,一种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从“丁忧”的禁忌,到“祭奠”的规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生者和逝者之间情感纽带的重视。书中还对比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在丧葬礼仪上的差异,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安葬”环节的细致描述,无论是墓地的选择,还是葬品的讲究,都体现了古人对“入土为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逝者来生福祉的期盼。读完这一部分,我不仅对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对生命终结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生命的结束,更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一种对身后事的美好祝愿。
评分说实话,在读《中国传统生命礼俗》之前,对于“养老”这一概念,我的认知还比较停留在家庭责任和亲情维系上。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养老”背后更深层、更复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书中对“养老礼俗”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儿女赡养,而是将“孝道”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并由此延展出了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我被书中关于“致仕”的描写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官员或士大夫告老还乡,更是一种对人生阅历和智慧的尊重,一种对社会贡献的肯定,也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祝寿”的习俗,无论是“寿宴”的排场,还是“寿礼”的讲究,都体现了对长者健康的祈盼和对长寿的祝福。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遗嘱”和“族规”的提及,这些不仅仅是对身后事的安排,更是对家族传承和财产分配的规范,也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秩序的重视。读完这一部分,我不仅对中国传统“养老”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孝道”这一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奉献,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生命轮回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