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兴无,陈洪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饶宗颐
  • 叶嘉莹
  • 文化典籍
  • 国学
  • 中华文化
  • 文化史
  • 经典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5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9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入选全国90种向党的“19大”献礼精品!

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

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读物!  


关于“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图书全24本。本系列图书是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读物,“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图书。本系列图书由著名学者饶宗颐、叶嘉莹担任顾问,整合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24个侧面进行深入剖析、展示,充分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结构与精神。丛书文字深入浅出,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高的学术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丛书附有有关中国文化二十四品延伸阅读及原典导读的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即可在线进入传统文化的广阔天地。


内容简介

  1、龙凤呈祥

  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其特征沉潜而升腾,悠久而日新;其结构简易而精致,平衡而变通;其精神雄浑而典雅,中庸而刚健。谈龙说凤,走进中国文化的美丽殿堂。

  2、书同文字

  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汉字灵动飘逸,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文”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字”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书同文字”,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文明的长城。

  3、载之书册

  《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书籍多的国度,在书写、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类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与制度,珍存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典册从契刻发展到书写,以甲骨、简帛、金石等形态而存在,而纸的发明带来了书写与传播的便利,进而制作出纸墨飘香、书法隽美的印刷书籍。经典于是乎产生,传统于是乎继承,学术于是乎发明。

  4、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它们既是个人修身养性、努力向善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类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学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绵延、源远而流长、古老而常新,重视教育是其内在的文化动力。古代中国创造了自成系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等教育机构和制度;确立了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体现了自觉而觉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爱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后教之,使之成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国历史车轮的轴心。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国体设计、德刑关系有着精致的设计与阐述。从周公制礼,到商鞅变法,中国古代社会由宗法封建王国发展为统一郡县帝国,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礼法并存、王霸杂用的张力之中不断地变革、更张。兴亡成败,载舟覆舟,为后世留下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塑造了中国人情理兼顾、改革变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内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尚情怀,蕴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这正是中国不断复兴并走向强盛的关键。

  8、赤县神州

  中国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大禹治水,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国地理文化的神话传说,它消解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呼唤着宏大的政治空间,“九州”象征着中国统一的文化地理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个“州”都具备独特色彩的土壤、独特品质的人性与物产、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名胜。让我们打开古老的《山海经》,游览天下名山大川,领略中国的地理文化。

  9、风土人情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纵横万里,百族共生,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合两性之好的婚规、舌尖百味的饮食、继祖正体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礼仪、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庆的节日,描绘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推开历史的窗口,用长镜头聚焦源流,管窥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镜头纪录写真,剪裁中国的衣食住行,去发现“人情似故乡”的中国。

  10、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知识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跃,诸子们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游说救世,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都是入世或经世之术。相互之间可以论衡而融合,可以并行而不悖。中国思想综合创新的基调和走向由此确立。

  11、内圣外王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虽屡经坎坷,甚至濒临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社会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于洙泗之间,由孔子开宗立说,将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创发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价值,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阐释与履践,如大江大河,泽润了中国和东亚,并汇入世界文明的海洋。这就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莲花净土

  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要的三个精神传统,共同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绵延和影响。净土开出的莲花,根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国、东亚和世界的繁茂枝叶,开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与艺术之花,结出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硕果。

  13、抱朴归真

  道教是中国古代巫术与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响。它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长生的秘诀,故而炼丹、画符、运气、行医;它并不禁欲,但摈弃名利,故而仙乐飘缈,男女神交;它并不玄想,故而饮酒服药,羽化登仙。它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抱朴归真。

  14、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文学是礼乐文明开出的奇葩,礼是社会规范,发为文章;乐是心志情怀,发为诗歌。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诗意和文采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在艺术上,它们或温柔敦厚,或绮靡朗丽,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宁静,或豪迈飘逸,或沉郁顿挫;沉思翰藻,炼字度句;比兴寄托,境界高远;文苑英华,美不胜收。

  15、今古传奇

  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为巅峰。而话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间刊刻,流播市井。讽时骂世,谈鬼说神,演说痴情,了断公案,演绎历史,表彰忠义,尽在今古传奇之中。

  16、花雅争胜

  百戏杂剧、南戏传奇、海盐弋阳、花雅争胜,中国戏曲早形成于民间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产生了许多精湛的经典之作,由民间文化上升为高雅文化,进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悲壮的《窦娥冤》、凄凉的《梧桐雨》、华美的《牡丹亭》、幻灭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写照;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一折一出,顾盼生姿;感天动地,曲尽悲欢。

  17、艺舟双楫

  毛笔是中国造型艺术独步于世界的工具,书写勾勒,气韵生动,浓墨淡彩,随类赋形。书画同生于锥颖,如江河同源于昆仑,流为山水花鸟的画卷,流为篆隶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纸韵的支持下,毛笔抒发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胸襟意气和对人生的心灵感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18、金声玉振

  音乐是维持道德教化和抒发个人情志的工具,中国古代音乐在制度、机构、乐器、乐理等方面均有独造,《诗经》皆是乐曲,《楚辞》亦为歌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制礼作乐,金声玉振;五声六律,调和律吕;祭唱歌赞,和谐天人。汉武乐府,广采“赵、代之讴”“秦、楚之风”;隋唐燕乐,融汇胡汉中外之音。而音乐高妙,知音难觅,令人怅惘。所谓高山流水,大音希声。古人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9、采菊东篱

  山水、园林、饮馔、游艺,表达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姿态和诗意的栖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却赋予它生命肌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托了人生的志向与抱负。古典园林,壶天自春,以小见大,融自然、艺术、意境之美为一体。饮食茶酒,调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围棋、蹴鞠、投壶、酒令,游于艺而娱身心,虽为小道而见妙理,蕴含着智慧和乐趣。

  20、红粉闺秀

  红粉与闺秀,是中国古代两大女性群体。在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制约下,她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她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赢得了尊严与地位,母教淑仪、贤媛才女,层出不穷,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因为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或温婉地抒发了闺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着艳歌情曲。山间竹喧归浣女,浔阳江头听琵琶。感伤如梦青春,珍惜花样年华。

  21、天工开物

  被科学视为巫术的中国古代数术文化,积累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经验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国人用阴阳五行分析物质关系,催生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皆发明于汉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中医、陶瓷、制茶、丝绸及其它传统手工艺至今仍是独到的科技。中国的科技思想充满了伦理因素,主张道技结合,天工开物,启发我们反思现代科技面临的伦理和生态困境,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22、悬壶济世

  中国古代医学辨五味以养形,节情欲以养神,和天气以养精。从调养五脏,到调治性情,再到察占节气,使自然赋予身体的元气精神得以保持,形体血气得以长养,包涵于其中的道德心灵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于王道。故医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国,悬壶济世,救民水火,古人云:“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中医学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积极探索天人之道和伦理精神。

  23、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8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的话,呼唤起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信心。从汉至唐,东亚各国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并各自奉献出智慧,共同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古代东亚文明。儒学和佛教抟成了整个东亚文明圈的制度与信仰,而汉字成为东亚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国的诗文典范和书写体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精英的书写,创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级成果。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所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24、变法图强

  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变通而不衰。明清以来,中国因专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渐失活力,国势不振,弊政丛生。至近代列强纷至,国门洞开,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于是穷则思变,仁人志士借鉴西方文化,探寻救国之道,企求革故鼎新,变法图强,虽屡遭挫折,仍前赴后继,谱写了争取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壮丽乐章。


作者简介

  龙凤呈祥

  徐兴无,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著有《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新译〈金刚经〉》《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刘向评传》等。

  书同文字

  黄德宽,安徽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著有《汉语文字学史》(合著)、《汉字理论丛稿》、《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和探索》、《古文字谱系疏证》(合著)、《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古汉字发展论》等。

  书史纵横

  程章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赋史》《刘克庄年谱》《世族与六朝文学》《古刻新诠》《石刻刻工研究》等。

  许勇,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撰有《〈耆旧续闻〉文献研究》,发表《陈鹄非<耆旧续闻>的作者》《<东斋记事>异名佚文考》等论文。

  仁义礼智

  周德丰,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合著)、《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合著)、《中国哲学小史》(合著)等,参加编著方克立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

  李承福,博士,发表论文《据旧开新——钱穆文化观研究》等。

  君子之学

  闫广芬,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活动研究》《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等。

  王霸之道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鸿国讲座教授,著有《权力的黑光》《中国文化节奏论》《“忠”观念研究》《秦汉社会史论考》《千百年眼:皇权与吏治的历史扫描》《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中国历代王朝开国检讨》等。

  四海之内

  高,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著有《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西域古代伊斯兰教综论》《各民族共创中华》《世界民族综论》等。

  赤县神州

  白长虹,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院长,著有《国家旅游智库研究专辑》(总主编)、《市场学》(主编)、《顾客价值论》等。

  风土人情

  杨英杰,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曾任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史学会副会长等,著有《战车与车战》《清代满族风俗史》《中国历史文化》《中外民俗》《汉武帝传》等。

  刘筏筏,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著有《旅游服务礼仪》《饭店业概论》《现代饭店安全管理及案例评析》《餐饮服务难题应对》等。

  九流十家

  张峰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市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会长,著有《西汉文学思想史》《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跬步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先秦两汉卷》等。

  内圣外王

  李翔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著有《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现代新儒学论要》《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哲学的力量——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等。

  莲花净土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著有《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佛教文学》《庄学文艺观研究》《庄子精读》《乱世的心智》《彼岸与此境》等。

  苏畅,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发表《诠释学视域下的五重玄义》《两朝僧传中所见讲经考》《大乘掌珍论中的“有为比量”解读》等论文。

  抱朴归真

  赵益,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著有《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古典术数文献述论稿》《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六朝隋唐道教文献研究》等。

  文苑英华

  孙立尧,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有《宋代史论研究》等。

  今古传奇

  陈洪,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天津市文联主席,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文学与文化》主编,著有《中国小说理论史》、《结缘:文学与宗教》、《金圣叹传》、《六大名著导读》、《浅俗下的厚重》《中国小说通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等。

  郭辉,文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讲师,著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等。

  花雅争胜

  解玉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诗词曲与音乐十讲》《汉唐乐府诗辩证》等。

  艺舟双楫

  曹小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著有《后现代设计》《新具象艺术》《民间艺术鉴赏》《天工开物图说》《扬州,城市历史中的10个人》等。

  陈彦青,博士,著有《观念之色》《中国色彩系统观念建构一种——间色的转换》等。

  金声玉振

  司冰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著有《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普修教程》(编)等。

  采菊东篱

  陶慕宁,美食家、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著有《金瓶梅中的青楼与妓女》《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无问无应集》《瓶外卮言》等。

  红粉闺秀

  俞士玲,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陆机陆云年谱》、《西晋文学考论》、《汉晋女德建构》(即将出版)等。

  天工开物

  李建珊,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曾任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著有《浪漫的理性——科学和艺术的对话》《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科学方法概览》《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欧洲科技文化史论》等。

  贾向桐,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实践优位视野下的科学形象》《现代性与自然科学的理性逻辑》《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等。

  悬壶济世

  孙中堂,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古籍文献教研室主任,著有《中医内科史略》《尤在泾医学全书》《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养生卷》《彭子益医书合集》《李时珍》等。

  邓婷,博士、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风月同天

  张伯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著有《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东亚汉籍研究论集》《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域外汉籍研究入门》等。

  卞东波,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宋代诗话与诗学文献研究》等。

  变法图强

  侯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著有《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民众意识》《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等。

  赵天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发表论文《近代中国缠足女性身体解放研究新探》《香山买办及其多重身份转换》《天主教徒马相伯在京、津地区活动新探(1912—1917)》等。


目录

龙凤呈祥

书同文字

书史纵横

仁义礼智

君子之学

王霸之道

四海之内

赤县神州

风土人情

九流十家

内圣外王

莲花净土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一部集大成、启心智的文化百科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并非一部流水账式的文化史记,而是一套精心策划、由浅入深、融汇古今的文化经典。它以二十四项代表性文化范畴为载体,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行系统性、条理化的梳理与阐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生动的中国文化认知框架。 核心价值与独特视角: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品”的概念。这里的“品”并非简单的分类,而是指一种精炼、提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基因,一种承载着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精粹。每一“品”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却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宏大图景。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本书在众多文化类书籍中脱颖而出,避免了枯燥的叙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 内容涵盖的广度与深度: 全套24册,每一册皆为一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文化主题。从“文”与“道”的哲学基石,到诗词歌赋的文学瑰宝;从水墨丹青的艺术魅力,到琴棋书画的雅致生活;从节日习俗的民俗风情,到饮食服饰的物质文化;从建筑园林的形制意境,到中医养生的生命哲学……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在内容的深度上,本书秉承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术大家饶宗颐先生与叶嘉莹先生等顾问的指导,保证了其学术的权威性与前沿性。每一品的内容,都力求追溯其历史渊源,剖析其演变脉络,阐释其核心要义,并结合当代语境进行解读,使其具有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意义。作者团队深入文献,考据详实,力求呈现最真实、最可靠的文化面貌。 精良的装帧与阅读体验: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不仅在内容上追求卓越,在装帧设计上也极尽考究。精美的函套设计,典雅的书籍封面,考究的纸张印刷,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每一册书籍都经过精心编排,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易于理解,即使是文化领域的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面向的读者群体: 本书的受众广泛,既适合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也适合需要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学生,更适合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 对文化求知者: 如果您希望系统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体系,本书将是您最佳的启蒙读物。它为您打开认识中国文化的大门,让您在纷繁的文化现象中找到清晰的脉络。 对艺术鉴赏者: 如果您热爱诗歌、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本书将为您提供深入理解这些艺术门类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内涵的钥匙。 对生活方式探索者: 如果您对中国传统的生活哲学、审美情趣、人际交往模式等感兴趣,本书将为您展现一种别样的人生智慧与生活美学。 对学术研究者: 对于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多角度的解读视角,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结: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是一部融汇古今、贯通中西、雅俗共赏的文化巨著。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系统性与条理性,将中华文明的精华凝练呈现,为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深厚文化底蕴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旅程,一次启迪心智、涵养性灵的文化洗礼。通过阅读这套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世界,以更丰富的内涵丰富自己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诗意的气质。饶宗颐、叶嘉莹先生的顾问身份,更是让我对其品质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系统、深入地引导我理解中华文明的书籍。许多时候,我感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套书的“二十四品”概念,在我看来,是一种精炼而又全面的文化梳理方式,它暗示着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深度挖掘和提炼。我不禁开始畅想,这“二十四品”究竟会包含哪些内容?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关的二十四种核心概念?还是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诗、书、画、乐)相关的二十四种代表性元素?又或者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如节日、习俗、建筑)相关的二十四种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这套书能够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为我一一解读这些文化“品格”,让我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我希望它不仅能丰富我的知识,更能启迪我的思想,让我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感悟。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这部作品的信息时,内心深处泛起一股强烈的购买欲。饶宗颐先生和叶嘉莹先生两位大家联袂担任顾问,这本身就意味着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文化价值非同寻常。我是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读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有一套系统、权威的著作,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许多时候,我感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零散的,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的“二十四品”构思,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暗示着一种精选、一种提炼、一种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聚焦。我非常好奇,这“二十四品”到底包含了哪些方面?是思想、艺术、历史、民俗,还是科学技术?亦或是某种独特的文化组合?我期待这套书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揭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智慧与精神。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这部作品的信息时,内心深处被一种莫名的期待所点燃。首先,饶宗颐和叶嘉莹两位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极高的学术权威和文化品位。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这套书以“二十四品”为核心,我猜测这一定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中华文化精华的提炼和呈现方式。我不禁开始想象,“二十四品”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是那些鲜为人知却同样重要的文化载体?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构建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完整的中国文化认知框架。我希望它能涵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能够让我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也非常好奇,这套书的编纂者将如何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一种既严谨又生动,既学术又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图片、鲜活的案例、深入的分析,来让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启迪,能够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评分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这个书名,就足够让我心生向往。加上饶宗颐、叶嘉莹先生这样如雷贯耳的顾问名字,更让我确信这套书非同一般。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理解其历史和精神的关键。而中国文化,更是我心中一个充满魅力的宝库,但往往又感到难以触及,知识零散。这套书的“二十四品”命名,极具匠心,它仿佛预示着一种精选、一种提炼、一种对中华文化精髓的概括。我强烈地好奇,这“二十四品”究竟是哪些具体的内容?是构成中华文明基石的二十四种核心思想?还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二十四种重要文化符号?亦或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艺术成就、科技发明等相关的二十四种标志性要素?我期待这套书能够用一种既严谨又生动的方式,将这些文化“品格”一一呈现,让我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去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自己对中华文明的认知高度。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这套书的信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饶宗颐先生和叶嘉莹先生的名字,早已在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担任顾问,无疑为这套书的权威性和深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本身是一位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业余研究者,一直在寻求能够系统、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途径。以往的阅读经历,让我深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有时又显得碎片化,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套书以“二十四品”为核心,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精选、一种提炼、一种对中华文化精髓的高度概括。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二十四品”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否囊括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科技等中国文化的各个重要面向?又将以何种方式来呈现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我期待这套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梳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宏大图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这套书,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饶宗颐、叶嘉莹先生的顾问头衔,更是瞬间提升了我对它的期待值。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深的敬意,但总觉得自己的认知还比较浅显,缺乏系统性。这套书的“二十四品”构思,非常吸引我,它似乎在告诉我,这是一种高度概括和精炼的方式,来呈现中华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忍不住开始想象,这“二十四品”究竟是指什么?是像“仁、义、礼、智、信”这样的道德范畴,还是像“诗、书、礼、乐”这样的文化元素?又或者是与中国古代的思想、艺术、科技、民俗等相关的二十四种独特“品格”?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以一种既学术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将那些深邃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理解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打开一扇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评分

初次接触《中国文化二十四品》,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冰冷的书本,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一段段悠扬的文化乐章。这套书的“顾问”阵容——饶宗颐、叶嘉莹,便是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敬意之情的双重保障。他们二位的治学严谨和学识渊博,早已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盛誉。因此,当我得知他们联袂担任这套书的顾问时,我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化普及读物。我一直坚信,真正的文化理解,需要有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视角。我猜测,这套书的编纂者,在吸收了两位大家精辟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后,必将呈现出一系列经过精心筛选、层层剥离出的中华文化精华。“二十四品”这个命名本身就极具匠心,它暗示着一种精选、一种提炼,一种对中华文化高度概括的尝试。我非常想知道,这“二十四品”具体指代的是哪些内容?是像“礼、乐、射、御、书、数”这样的古代六艺,还是涵盖了更广阔的领域,比如“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儒家核心价值?亦或是与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科技、民俗、建筑等息息相关的重要概念?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精美的文化百科全书,又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去探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饶宗颐先生和叶嘉莹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如同两座不朽的丰碑,他们担任顾问,本身就预示着这套书的非凡价值。我是一名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一直希望能够拥有一套能够系统、深入地梳理和解读中国文化的读物。过去,我曾零散地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但总觉得知识点不成体系,理解不够深入。这套书以“二十四品”为纲,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似乎在宣告,这是一套经过精心提炼、高度浓缩的中华文化精华。我非常好奇,“二十四品”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是儒家思想的二十四种境界,还是道家哲学的二十四种智慧?抑或是与中国古代的艺术、科技、民俗、历史等相关的二十四种标志性文化符号?我期待这套书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文化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能够让我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渴望它能成为我理解中华文明的“金钥匙”,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文化世界。

评分

这套《中国文化二十四品》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第一卷,被那精美的装帧和厚重的分量所吸引时,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饶宗颐先生和叶嘉莹先生的顾问身份,本身就足以让人对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深度充满信心。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渴望能有一套系统、权威的书籍来梳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脉络。过去,我也曾零散地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但总觉得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而这套书,从书名“二十四品”的构思来看,就预示着它将以一种精炼而又全面的方式,提炼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价值的核心要素。每一“品”都仿佛是中华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细致地打磨,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尤其好奇,“二十四品”究竟是如何遴选的?它们是否涵盖了思想、艺术、哲学、民俗、科技等各个方面?每一品又会以怎样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古代建筑、传统节庆、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充满了想象。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体悟。我期待它能引导我走进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中国文化世界,让我不再是那个泛泛而谈的文化爱好者,而是能真正理解并感受其深厚底蕴的文化践行者。

评分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饶宗颐、叶嘉莹这样两座学术高峰的联袂顾问,本身就是对这套书质量的有力保证。作为一个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拥有一套系统、权威的读物,能够帮助我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过往的阅读经历,让我深知文化的学习并非易事,需要有脉络,有引导,有深度。这套书的“二十四品”构思,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文化提炼方式,它暗示着一种精选、一种概括,一种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聚焦。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二十四品”究竟是哪些具体的文化要素?它们是否涵盖了思想、艺术、历史、民俗、科技等诸多领域?又将以何种方式进行呈现?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翔实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我希望它能够让我不再是那个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者,而是能真正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评分

好书,正版

评分

值得收藏的文化精品!

评分

值得收藏的文化精品!

评分

信任京东!方便快捷!京东加油!!

评分

评分

好好好,第二天就送到了,太快了,包装也很精美,赞

评分

全套丛书包装精美,阅读篇幅适当。推荐给大家阅读。

评分

全套丛书包装精美,阅读篇幅适当。推荐给大家阅读。

评分

信任京东!方便快捷!京东加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